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6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遵旨!”

    崔秀宁吩咐颜婵儿,“婵儿,你去御膳司,告诉钱龙,让钱龙准备宫宴!”

    “是,娘娘!”

    李洛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匆匆往外走,急着去观摩雍州鼎。受到冷落的崔秀宁,忍不住在他身后摇头,也只能跟上去。

    “来人,请太上皇和太子他们到光政殿,就说雍州鼎到了。”崔秀宁吩咐了一声。

    两人来到殿外,赫然看到一座古朴高大的巨鼎伫立,足有后世一百四十多厘米高,比司母戊鼎还要大一号,都不用仔细看,一股厚重磅礴、恢弘堂皇之气就扑面而来,那种沧桑古老的气势,似乎瞬间穿越时空的洪流,出现在眼前。

    李洛有些激动的慢慢上前,先是弯着腰勾着脑袋绕着巨大的方鼎一圈,这才缓缓上手轻轻摸上去。入手,感知到一种并不冰冷的、有些吃手的金属感。

    没错,都不用看美丽丰厚的铜绿包浆,只要上手一模,感知到这种特别的金属感,李洛这个“雅盗”就判定,大鼎是两三千年以上的古物。

    否则,不会有这种手感。三千多年的青铜重器,那种手感,虽然绝非一般人能够明白,却也是人人都能感触到的。

    这是触觉之美。

    “好,好,好啊!”李洛激动的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寒毛直竖,他挥挥手,对侍卫宫人们道:“你们先退下,没有旨意不许进殿。”

    等到身边的侍卫和宫人们出去,李洛再也忍不住的留下眼泪,一屁股坐在地上,抓住一只刻满精美饕餮纹的鼎足,满脸都是喜极而泣的神色。

    “没错,这就是,就是”

    崔秀宁还是第一次看见李洛这个样子。她此时也是一脸震惊的看着面前的巨鼎,美丽的眼睛里写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这,比国宝司母戊大方鼎还要大啊。”崔秀宁的眼睛也湿润了,她伸出青葱般的手指摸摸大鼎,“这手感好特别啊,像是金属,又像是木料,又像是石头想不到,大禹时代竟然能铸造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鼎,真是太厉害了。要不是亲眼看见,我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李洛抬起一双亮的怕人的眼睛,“没错,这就是上古青铜器的手感,没有几千年的时光浸润,根本不具备这种手感。”

    李洛站起来,这才仔细开始观察。

    鼎壁,比司母戊鼎更厚。整个造型更古朴更霸气,也更神秘。两只鼎耳,像是两只牛耳,和司母戊鼎的耳朵很不同。

    四面都雕刻着不同的图案,有的是字符号,有的是山川大地,有的是虫鱼鸟兽,看上去非常精美复杂,并不像李洛想象的那样简拙。

    尤其是那个巨大的九尾虎兽,像个大大的禹字,看上去虎气逼人,凛然难犯,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感。

    山川大地,明显就是雍州的地形。渭河,泾河,秦岭,陇山,华山!只要地理不差的人,就知道是陕西。

    虫鱼鸟兽,最多的是牛,鹿,蝉。尤其是蝉最多。

    还有百余个古字,类似金,但又不是金。

    这是比金和甲骨更古老的字。李洛一看就知道,鼎上的字和金有明显的传承关系。有的字,就是普通人都认识,比如“人”,“天”,和篆书没啥区别。

    厉害啊。

    想不到大禹时代,对山川地理就有这种宏观认识了。

    以李洛的专业判定,这绝对是比司母戊定更古老的东西,绝不可能是西周伪造的。

    相传大禹去过南方,还安葬在绍兴,李洛之前还不太相信。现在看来,大禹真有可能去过荆楚江浙。

    既然还有益州鼎,那么益州在大禹时代,一定属于夏朝的一部分。

    李洛之前听老师说,四川的古蜀国,其实是华夏部落的入蜀的一支。古蜀国应该是黄帝的一个儿子建立的。

    而大禹,大概是黄帝第二十到第三十代孙。大禹建立夏朝的时候,古蜀国已经建立数百年。但血脉上,古蜀国和大禹有关系。这么推测,古蜀国应该是夏朝的诸侯国。

    大禹这一支属于黄帝嫡脉,而古蜀国君属于黄帝庶支。

    是中央和诸侯国的关系。

    夏朝灭亡后,古蜀国没有了宗主国,就开始独立发展,这才被隔绝于中原之外。

    老师的推断,李洛以前也是将信将疑。可是现在看到雍州鼎,再联想益州鼎,李洛认为老师的推测应该没错。

    老师还说,夏朝遗留了不少铜矿遗址,足以证明青铜器技术高度发达过。而古蜀国和夏朝在青铜技术上,一定是有交流的。黄帝的另一支庶脉商朝灭夏后,青铜技术曾经倒退过一段时期,这就是为何商朝早期青铜器很少发现的原因。

    “老师啊,你说的都对。国际考古界,欠你一个世界考古终身成就奖,中国考古界,欠你一个田野考古奖啊!”李洛感慨的说道。

    男人带着崇敬的心情摸着雍州鼎,“警察,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夏朝是存在的,这鼎,这鼎上的古字,还有瀛州找回的失传典籍,都是铁证!”

    “如果说传国玉玺是华夏皇权的象征,那这九州鼎就是华夏明的象征,是华夏本身的象征啊。”李洛的目光越发坚定,“后世谁敢说中华信史最多只到商朝?那是放屁,难道商朝是凭空蹦出来的?”

    “什么是正统?明基因就是正统!这大鼎,就是上古的基因!现在,皇权的正统在大唐,华夏统也在大唐,那大唐就是正的不能再正的正统!”

    “三千四百年前先人铸造的大鼎,放到后世就是四千多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此久远的上古时代,我们仍然能真真切切的感知到!”

    李洛指着一个字,“当年刻下这个字的古人,生活在三千多年前。但我似乎还能看到,他在雕刻字!他很认真的在干”

    “好啦。”崔秀宁上前拉着这个因为太进入状态而情感泛滥的男人,“别太激动,大臣们快要到了。”

    李洛拍拍崔秀宁的手,目光带着尊敬的看着大鼎,“这么霸气的宝鼎,就这么往大殿一放要是九个都齐了呢?”

    崔秀宁摇头,“你想啥呢?还能凑齐?那是不可能的事!”

    PS:蟹蟹大家的月票和支持,真是太给力啦,第一次杀入全站月票榜八十多名!你们就是王!不多说,明天两更!蟹蟹,晚安!

 第808、809节 唐主秘令

    上一章节,两个书友指出了我的重大错误,古九州没有益州,也就没有益州鼎!两位书友的意见非常重要,非常感谢!是我疏忽了。所以,我对昨天益州鼎的章节做了修改,圆的很好!大家可以回头看看我是怎么修改的!

    很快,武大臣和太上皇、太子等人全部来到光政殿,瞻仰雍州鼎。

    唐廷大臣中,如今渊博之人也很多了。比如在朝的郑思肖、张三丰、姚隧、王恂、钱选、马致远、牟巘、韦素等人,都是对古学很有研究的学者。尤其是姚隧,在国学考古上更是许衡之后当世第一人。

    太史令姚隧仔细瞻仰了雍州鼎,立即跪拜叩首:“启禀陛下,以微臣看,此鼎必是夏禹所制雍州鼎无疑!微臣恭贺陛下,恭贺大臣!雍州鼎出,而大唐之都正在长安,这可是天大的吉兆啊!”

    姚隧本是蒙元大臣,许衡弟子。被特察局“请到”江陵行在后,开始还不愿意降唐。可当知道传国玉玺在李洛手中,又看了瀛州带回的上古失传古籍后,就立刻归唐。

    他是海内古学第一人,他既然也断定是大禹雍州鼎,那就再也不会错了。

    王恂和郑思肖等学者,也都一致认为,绝对就是雍州鼎无疑!

    “恭贺陛下,恭贺大唐!”数百武大臣一起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啊好啊!”太上皇颜铎颤巍巍的摸着雍州鼎,对小太子李征说道,“大郎,这就是雍州鼎,你瞧仔细了,这就是华夏正统!”

    李征已经八虚岁了,他满目惊讶的仰视着比自己还要高的雍州鼎,感到一种宏大的气势,让他心生敬畏。

    李律和李微也是一脸震撼的仰视大鼎,目中带着敬畏之色。

    “儿臣恭贺父皇,恭贺大唐!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征也赶紧跪下,李律和李微也跟着哥哥跪下。

    李洛看着跪了满殿的大臣和儿女,心情很是畅快,微笑着说道:“众卿平身。今晚,朕在宫中设宴,就叫迎鼎宴,诸卿可带家中诰命一起赴宴!”

    “谢陛下!”众人再次拜谢后,这才一个个面带喜色的爬起来。

    他们高兴的不是有宫宴吃,而是高兴大唐得到雍州鼎。

    但是吧,也不是每个人都高兴。比如曾经的高丽王,现在的东顺侯王賰,就心中酸涩无比。

    哎,上天太眷顾李洛了,什么都给他。可是寡人呢?

    寡人的高丽国没了,就是王后王子都去了大都,曾经的高丽大臣,也刻意和寡人保持距离,一心谄媚李洛。

    寡人,什么都没有了啊。

    “东顺侯,为何愀然不乐啊。”李洛忽然问道。

    在满殿欢喜的面孔中,王賰郁闷不乐的神色显得很是醒目,李洛很快就发现了。

    王賰心中剧震,赶紧跪下,心生急智的说道:“启禀陛下,臣非不乐,只是在构思诗句,以为陛下贺!是以魂不守舍。”

    哦?构思诗句?

    李洛似笑非笑的看着王賰,“那不知东顺侯有何佳句?”

    王賰好歹也是饱读诗书的,一首应付局面的小诗还是难不倒他,他情急之下,倒也真的硬生生憋出几句:

    “帝裔生陇右,宝鼎出雍州。一统江山日,盛世启千秋。”

    虽然简单,却也难为他了。

    “哈哈!”唐主大笑,虽然心中雪亮,却也不揭穿王賰,“不意东顺侯竟有子建之才。嗯,此诗倒也应景。”

    安珦、金崇信、李签等故高丽大臣,都是松了口气。虽然平时他们刻意和王賰保持距离,但内心还是希望王賰平平安安,那份对故主的香火之情,始终还是在的。

    太史令姚隧微笑道:“陛下,微臣有诗鼎出献上,以为陛下贺。”

    唐主很是高兴,“姚卿是海内大家,此诗必然不同凡响,朕洗耳恭听。”

    “陛下谬赞。”姚隧对李洛和崔秀宁行礼,又对众人一个环揖,“在下抛砖引玉了。”

    随即,姚隧绕着雍州鼎,抚须缓缓吟道:

    “三皇教化孕华土,五帝奠基育夏方。历山铜出铸大器,古朝庙祭始禹王。太虚中藏天地远,河图上刻道符长。重光只为唐天子,隐世皆因秦始皇。”

    此诗八句,竟然一口气对仗到底,四处用典,通篇没有一个鼎字,却分明在说鼎。虽不用一个歌颂之词,可褒扬当今皇帝之意却高大堂皇。此诗之中,鼎已经不是一件青铜器,而是生而有灵气有道意的神物。

    不过,姚隧显然不喜欢秦始皇。他说古鼎之所以隐世不出,就是因为始皇帝,而之所以重光出世,完全因为大唐天子。虽然是捧了李洛,却狠狠踩了嬴政一脚。

    至于古鼎是始皇帝故意埋葬起来的事实,就被他故意忽略了。

    李洛点头微笑,连说“好诗”。虽然他不认同姚隧对始皇帝的偏见,却不得不承认,姚隧就是姚隧,此诗比王賰的诗强出一大截。

    当下,众臣纷纷献诗,不过虽是歌功颂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