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6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光是要杀他,还要革除世爵,剥夺祭祀大权,抄没多余的家产啊。

    李洛杀衍圣公还有所顾忌,可是他又不是衍圣公,他只是家宰啊。

    孔治听到这里,身子一晃,就晕了过去。

    十二家主,也都瘫倒在地。

    天子之怒,生杀予夺于一念之间,当真是人世间之恐惧!

    PS:蟹蟹大家支持。孔府是不能灭的,衍圣公是不能杀的。杀个家宰,再革除世爵,废除特权,抄没多余的家产就足够了。求票票,求出圈指数!晚安。

 第845、846节 这是朕给洛阳的承诺

    孔治万万没想到,此次来大梁,不但没有得到丝毫好处,还激起唐主滔天之怒。

    世爵没了,土地钱粮没了,就是性命也难保。

    其实对于如何处置孔府,李洛和崔秀宁早有商量。基本方针几年前就定下了。

    儒家必须保留,但必须改良,去芜存菁,归入道家。

    孔家不能灭,但必须废除世爵和政治经济特权。

    孔庙必须保留,但必须改为至圣文宫。

    所以,李洛今天针对孔府所下的诏令,看似是因为事件导致,其实早有预谋。

    大殿上的几十名开封士子,谁也没话说。

    因为皇帝处置的并无偏颇。陛下虽然崇道,却还是尊儒。不然,也不会将孔庙改为至圣文宫之首。

    孔府这个享受祖荫一千多年的超级世家,随着几道诏书,彻底走进历史的尘埃。

    从今以后,只有孔家,没有孔府。

    煊赫齐鲁地界千年的孔府和十二世家,将不会存在。他们垄断的大量田地,都会被收回,沦为一般富户。

    孔庙的祭祀大权,将有朝廷天师府和礼部共同管辖。

    侍卫们拿下魂不守舍的孔治等人,交由法堂审判议处。在皇宫之外等候消息的士子,很快也看到了皇帝对孔家的处置。

    他们虽然议论纷纷,可并没有再同情孔家和十二世家。

    皇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孔家是孔家,儒家是儒家。不能再让太多的世俗利禄,让孔家继续堕落,玷污孔圣。

    这不光是对孔家的惩罚,也是皇帝的苦心啊。

    事实上,士子们并不关心孔家有没有爵位富贵,他们关心的是皇帝对孔圣的态度。既然皇帝仍然尊崇孔圣,他们也就无话可说。

    大唐全国州郡县,都有文庙,还有最顶级的几大至圣文宫,曲阜孔庙也被设为至圣文宫的首宫,还要怎么说?足够了。

    至于纳儒为道…儒家本就自认为是道,纳儒为道,道理上似乎也没错啊。

    唯一让他们不爽的是,道士竟然担任文宫的祭祀官。

    可问题是,都知道大唐如今的道士,也和之前的道士有所不同,而是似道非道、似儒非儒的新道士。

    据说这些新道士只崇信天道。而又把天道划分为格物真道、君道、臣道、武道、人道、医道、匠道等。所以,从皇帝到百姓,都是道家信士。

    这诸道合一,才是完整的天道。而冥冥中主宰天道的,便是昊天上帝。太上老君,则是昊天上帝在人世间的显化。太上道君代表昊天,并不是昊天本身。

    天道,就是至大真理,就是“是”,就是宇宙最高法则。遵循天道,就是遵循真理法则。

    大唐的天道主张,所有人各守其道,就是太平昌明之盛世。

    而原本道家那套画符捉鬼,修仙通玄的东西,却全部遭到摒弃。

    这么说,之前的道士也未必就是赢家。

    而儒家也未必是输家。因为天道的诸多义理,本就是采用的儒家学说。比如君道,臣道,人道等,都和儒家高度契合。

    不光如此,天子还改良儒教理教,来规范诸道是否被人所遵循。

    之前的儒家理教,只规范三纲五常,可如今还要管武士军人是否遵循武道,医师是否遵循医道,匠师是否遵循匠道,商人是否遵循商道…

    一切,都在理教的规范约束之下。谁不遵循其道,就会受到理教的道德制裁。天子,等于是给了理教更多的监督大权。

    天子庙谟之深远,布局之宏大,思虑之周全,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高山仰止。

    诚可谓千古罕见之圣天子,三代已降,莫能先也。

    如此大唐,儒家追寻千年的真正的王道乐土,盛世伟业,是否要实现了呢?

    …………

    第二天,还在开封的李洛终于得到各地的汇报。

    徐州、扬州、归德、洛阳等处元军驻扎之地,共缴获黄金十七万余两,白银一百八十余万两。

    还解救元军军奴十四万三千余口,大多数都是汉人,还有少数是和汉人无异的女真人,其中近半都是女奴。这么多军中女奴用来干什么,说出来简直令人发指。

    李洛下令将金银解往洛阳,军奴全部释放,登记为民,发放田土。

    不但发了一笔大财,还又办了一件大大的德政。

    接着,李洛下诏以开封城为豫州牧所在地,开封成为豫州首府。同时,恢复郑州为新郑郡。所有带州的郡县,全部恢复旧名。

    另外,下令在汜水故道,寻找豫州鼎。

    因为李洛经过分析,推测豫州鼎在虎牢关附近的汜水古道,到黄河南岸这十余里的区域。

    第三天,留梦炎、孔治、王积翁等人,一起在开封城西的马市执行死刑。围观的开封百姓人山人海。

    “午时二刻已到,验明正身!”监斩官大喝。

    宪兵上前,仔细的验明正身,回道:“已验明正身,并无顶替!”

    八十多个死刑犯以及倒霉的孔治,都被塞住嘴巴,五花大绑的被按在刑场上无法动弹。可是他们的耳朵,还能听到周围的谩骂,眼睛还能看到周围的鄙视和厌恶。

    汉奸…死了都没有好名声。

    “午时三刻已到,行刑!”监斩官下令。

    宪兵们一起上前执行私刑。这过程很是血腥吓人,可是围观的人不但不见减少,也越来越多。

    “快!快啊!看杀头了!”

    “苦也!倒是来的晚了!”

    几个半大的孩子一身热汗的往人群中冲来,努力的往前挤。

    然而徒劳的是,由于人太多,他们怎么也挤不进去,只能满脸焦急的往上蹦,伸长脖子瞅。

    可人山人海这么一挡,哪里还瞅的见法场?但见万千人一起踮着脚,脖子就像被人无形中提拉着一般,人人高了一大截。

    “憨货,往妇人堆里挤啊!你们一挤,她们就只能让,就能挤到前面去了!”一个长相油滑的汉子对这群孩子说道。

    他说的当然是好主意。可问题是,他不敢这么干。

    这群孩子,倒是可以这么干。等到他们搅乱妇人们扎堆的地方,他就乘机跟着挤进去。

    果然,几个孩子一听,就赶紧冲向大娘子小婆姨扎堆的地方。

    “啊呀!小东西!作死么!”

    “哪家不管养的小子,挤个甚么!”

    “哎呦,哪来的皮猴子…”

    妇人们要么跺脚咬牙,要么气的开骂,可只能努力的让开,任由这些男孩泥鳅一样挤进来。

    此时的法场上,只听锵锵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利刃出鞘声音,一群宪兵一起抽出唐刀。

    别看唐刀很窄,可唐刀如今是天下最精良的刀,以唐刀的锋利,受过军事训练的宪兵完全能做到轻而易举的一刀断头。

    而身穿玄甲,外罩绣着獬豸兽的背心,手持修长唐刀的宪兵,也远比那坦胸露腹、手持大刀的刽子手好看养眼。

    唐廷没有所谓刽子手,斩杀死囚都是宪兵或警士执行。李洛认为,用刽子手是懦弱的表现,泱泱大国,处决犯人还要专门培养刽子手,不是懦弱是什么?

    宪兵和警士作为军警,都害怕处决犯人,那还能指望他们治安防暴?

    血光一起,只听“轰”的一声,人群猛然往后退,伴随着惊叫。其中女子的声音格外高亢。

    都很想看,可犯人的脑袋一被砍下,他们就又感到害怕。

    然而,在无可救药的好奇心理促使之下,因为惧怕而后退是暂时的。很快,人群再度往前挤,努力去看清地上的人头。

    而在人群之外,犯人家属也都到了,他们人人戴孝,推着运载棺木的马车,人人哭泣。

    可却只听哭声,不见哀戚之色。

    因为,他们都是假的,并不是真正的犯人家属。犯人们的家属都在河北,在河南根本没有家人。可他们有仆人故旧,这些人花钱雇人充当家属收尸,再负责安葬。

    这是丧礼。就算是汉奸,死后也不是不能享受。

    而孔治的家人都在曲阜,也没有这么快赶过来。

    于是,这些充当“群演”的收尸人,一下子有了不少生意。

    当即有士子感慨的写诗说:

    “罪骨今尚雇人收,来年有谁祭坟头。倩君惜羽守汉节,莫使遗臭满神州。”

    汉奸们被斩杀后,监斩官回宫缴旨。李洛下令将汉奸们葬在一起,命名为警世坟,立碑刻其罪,警世后人。

    李洛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后的第二年清明,就有士子写诗曰:

    “清明时节雨未晴,城外处处祭祖人。若问寂寥何处是,荒草萋萋警士坟。”

    在开封做完了这一切,李洛就要离开开封了。

    翌日,李洛下令西巡洛阳。

    李洛刚动身,洛阳当局的“探驾”班子就驰马赶到新郑,给皇帝请安,奏报洛阳事宜。

    然后,“探驾班子”就随驾西行,每走五十里,就由两个人骑快马离开天子大队,赶去洛阳汇报天子行程以及沿途停留之地,这叫“报驾”。

    这沿途之上,地方官都要在路边跪迎,并且相送数十里,这叫“送驾”。

    探驾和报驾,以及送驾,是接送皇帝的礼仪。只要讲究,就不能省却。

    随着大唐越来越稳固,礼仪也越来越完备了。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李洛操心过问,礼部和臣下就会主动安排好。

    “报—御驾已到新郑!”

    “报—御驾已到荥阳!”

    ……

    就这么一路报过去,一路送驾,一路西行,排场很大。

    九月二十一,唐主亲率五万大军,驾临洛阳。新任没几天的洛阳京兆尹罗微,率领刚刚搭建的京兆尹官员班子,出城迎驾。

    出城十里迎接的洛阳父老,达到近万人。锣鼓喧天,旗帜如林,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者奉着水壶和酒肉。扎着红头绳的童男童女捧着燃起香烟的香炉,以及盛着木瓜的盘子。

    这当然只是礼,并不是真让天子享用。

    “天子驾临洛邑——跪迎!”礼官大喝之下,号炮一响,成千上万人一起跪下山呼。

    “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洛走出銮驾,站在高高的御车上,双手虚扶:“平身吧。”

    礼官大喝:“天子有旨,官民平身!”

    乌压压的人群一起谢恩起来,人人目光敬畏而又激动的看着天子。

    “陛下,这洛阳古都,总算盼到了陛下啊!”

    果然,一个老者开始哭起来。

    于是,哭礼又开始了。

    很多人都开始哭泣起来。很快就哭声震天。虽说这是哭礼,理论上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就行。可实际上,洛阳百姓是真的在哭,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