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7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主李洛坐在佛龛改成的宝座上,看着下面的一群高僧说道:“朕这次进入高原,没有带文臣,军中也无人能解读这些大篆。各位上师尽多渊博之士,还请为朕解读出来。还有青铜器上的铭文,也都一一解读吧。”

    八思巴等人遵旨,开始整理起竹简,客串起考古学者。

    要说吐蕃高僧,渊博还真不是盖的。凡是能成为高僧的,几乎都是大学者。很多人是精通汉学。

    不精通汉学的人,没有资格成为上师。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智商。

    在吐蕃,只有智商超群的人,才能被寺院看中培养,才能成长为高级僧官。智力平庸的,你都没有机会成为上师。

    所以密宗寺庙的教育,那是实打实的精英教育。他们挑选人入寺庙,要看慧根,要考试,其实都是考察智商悟性。

    一般人想当喇嘛太难了,因为不够聪明。

    像八思巴这样的人,拿到中原,论起经史子集,根本不输给一般大儒。

    时间慢慢过去,随着古老竹简上的大篆越来越多的解读出来,高僧们就越来越惊讶了。

    即便他们不懂考古,也能感知到这些竹简的确很古老,根本不是近世的东西。很多竹简都腐朽了,字迹漫漶,但更多竹简上的字迹,还能能辨认出来。

    这竟然是,周穆王西巡时期的游记!

    竹简的主人,叫姚岐,是周穆王的西征时携带的史官。他记载,穆王十五年,率师西征昆仑。

    这些竹简,就记载了西征途中的大事。

    竹简中说,穆天子到高原后,“千里无人”,“大荒万里”,“高原漠漠”“牛马蕃蕃”。

    意思是说,高原上根本没有人烟,只有成群成群的野牛野马。

    这说明,当时的吐蕃高原,是无人区。

    所以,竹简中说:“王悦,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哉华夏,泱泱周邦,为此方国。”

    意思是,穆天子很高兴,说大周的疆土可真大啊,这里也是我的土地啊。

    八思巴等人看后,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

    竹简的记载很明显,吐蕃高原,是周天子发现的新土。

    更重要的是,竹简还记载“王命伯容,取旈为帐,作居,师悦。”

    翻译过来就是,穆天子命令一个叫伯容的人,用野牛的长毛,做成帐篷,当做营房,将士们都很高兴。

    这么说的话,吐蕃人特有的的牦牛毛黑帐篷,是周天子到高原时发明的?

    以此推论,最早一批吐蕃人,是周朝的驻军?实打实的华夏人?

    因为竹简又记载:

    “王再西,过昆仑,逐落日。”

    “王曰:虎贲聂!尔听予诰!一师作二,以镇南北,牧六畜。”

    “聂曰:王诰是从,臣服佐命。六畜蕃息,王常所用。”

    “王曰:聂!以待来年,以女来归。”

    什么意思?

    就是说,穆天子到了高原,意犹未尽,还要向着落日的方向继续西行。他命令虎贲(周朝禁军首领)聂,让他把一个师的军队,分为两部分,镇守高原南北,牧养野牛野马。

    聂回答:臣遵守王的命令,一定要让六畜繁盛,为王所用。

    穆天子说:聂啊,等到以后,我会把你们的妻子送来,你们就安心守在这里吧。

    除了这些,竹简有记载了一些后来的事。周穆王继续西征后,再也没有来到高原,但天子没有食言,他送来了留在高原放牧的将士们的家属,希望聂和他的将士,能够长期在高原放牧,向周室输送牛马牲口。

    又记载了,聂带人修建帐篷,放羊牧马的过程。

    而吐蕃历史上第一位赞普,名叫聂赤,带一个聂字!而他的妻子叫南穆,带一个穆字。

    这难道是巧合么?

    这是不是说明,传说中的第一代赞普聂赤,就是这个聂?

    八思巴等人越看越是心惊。他们有看了几件青铜器,乃是周穆王送给史官姚岐的赏赐,铭文是:太史岐赏功。

    这个太史姚岐,没有跟随周穆王继续西征,也没有返回周都镐京,却留在了高原。

    为什么?

    为什么穆天子还要赏赐他铜器?要知道,那时铜器可是很贵重的。

    八思巴等人猜测,原因只有一个。太史姚岐是留在高原监视聂的。他应该定期派人送信给镐京的周穆王,禀报聂是否忠心可靠。

    所以他有功,穆天子才赏赐他铜器。

    而这个姚岐,最终也没有回到雍州,而是死在了高原。

    结果不难猜测。后来聂果然在高原自立了。赞普之意,本为大丈夫,这本就是中原之语,并不是君主之意。

    这说明,聂自称“大丈夫”,既表明了雄心,又没有真的以一国之君自居,他应该还是尊奉周天子的。

    只是后来,赞普之意才有“大丈夫”变成君主。

    李洛看到八思巴等人面面相觑,神色怪异,皱眉问道:“这些竹简说了什么?”

    八思巴只能实话实话的将竹简上的内容说了一遍。

    “果真?”唐主露出惊讶之色,“朕早听中原大儒说起,羌人和吐蕃人实为汉人,俱为华夏后裔。只是不知道个中详细。今日始知其肇也!”

    李洛将竹简一枚枚拿起来端详赞叹,恍惚间差点连自己都信了。

    八思巴道:“看这竹简记载,必是如此了。不过,后来中原汉人,估计也不止一次西迁高原。周朝这支,不过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早的一个部落了。”

    白兰法王等高僧也都点头。

    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承认,事实摆在眼前。

    吐蕃人,的确就是华夏一脉,说是中原汉人,似乎也不算错。

    总之,汉蕃羌一家,是可以断定的。

    李洛绕着竹简,一边踱步,一边连连叹息,目光烁烁的看着八思巴,意味深长的说道:“川西羌人,如今已经归为汉人,倒也是复为一家了。如今,汉吐蕃同源之翔实,已经就在眼前,可汉羌同源之翔实,竟然还没有发现。”

    八思巴立刻会意,他心中叹息一声,双手合十的说道:“吐蕃人,实际上并无统一族号,自古以来,诸部林立,实在不利于教化。”

    “小僧恳请陛下,令吐蕃诸族,归汉!”

    “哦?”唐主不置可否的看看其他高僧,“金轮法王之言,诸位以为如何?”

    大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扫过去,一班高僧人人心中一凛。

    “小僧以为,金轮法王言之有理,善哉!”白兰法王硬着头皮说道。

    事实摆在眼前,吐蕃人本就是华夏移民,这是无可辩驳的史实。而且,吐蕃人本就不是出自一个部族,而是多个不同部族。这些年各族相互争斗不休,也不是什么好事。

    诸族归汉,既符合史书,又符合当前。

    唐主欣然点头,“好。诸位既请,那朕就复吐蕃诸部之名为汉,不分彼此!嗯,吐蕃诸部,本就绾发右衽,此与汉同,倒是不必大改。”

    “不过,吐蕃历法不够精准。虽说吐蕃人也过年,可和汉历元旦,总是差了一两天。嗯,自今日起,该行汉历。”

    “州郡县官府公文,宜用中原文字。这既然归汉,当然要像个样子。吐蕃人本非夷狄,这文教大法,当然要不分彼此。”

    “还有,既然穆天子时,就发现了高原新土,那就改蕃州为穆州,以此纪念穆王吧。”

    “另,朕之前已经重新设置度量衡,以为天下标准,一体推行之。”

    皇帝一口气说完,八思巴等人也只能频频点头。

    要说与汉人风俗最接近的游牧民族,的确就是吐蕃和羌人。很多地方,包括风俗,三者都有相似之处。吐蕃人和羌人绾发右衽,和北方胡族迥异。就是语言,也同属一个语系。

    很快,竹简的内容就传播开来。随着一道《吐蕃诸部归汉诏》的诏书颁布,几十个名称不同的高原部族,全部归汉。

    没用几天的蕃州之名,又变成了穆州。

    …………

    十月初六,摄政皇后临朝听政。

    这快到年底了,朝廷事物更加繁忙了。

    “摄政皇后陛下驾到!监国太子殿下驾到!”

    随着一声长长的唱喝,凤冠朝服的崔秀宁携着小太子李征,步履从容、落落大方的走入大殿,登上丹墀。

    数百名文武大臣在三府相公的领衔下,一起舞蹈下跪,山呼朝拜。

    “皇后陛下万福金安!太子殿下万福金安!”

    崔秀宁坐在宝座上,右下侧坐着一本正经的小太子。

    只有九虚岁的小太子,不知为何,目光有意无意的瞟了瞟头戴芙蓉冠的司妇寺卿辛苦。

    这个姐姐,好漂亮,好神气啊,倒是有点像母后。

    “诸卿平身,就坐吧。”崔秀宁淡淡笑道,绣着五彩云纹的袍袖虚扶一下。

    “谢皇后陛下!”众臣一起平身,按照品级,正坐在厚厚的棉花坐席上。

    坐在最后面的五品官,隔宝座足有七唐丈远,只能勉强听到皇后的声音。

    政事堂中相林必举首先站起出列,举起玉笏奏道:“启奏皇后陛下,大唐简体字已经推行数年,卓有成效。如今翰林院编纂的《洪武字典》已告功成。”

    言罢回首道:“牟院使,快将《洪武字典》上呈皇后陛下过目。”

    翰林院牟巘就捧着厚厚的一本精装大书,出列奏道:“启奏皇后陛下,这就是新编纂而成的《洪武字典》。共收录华夏汉字五万两千二百一十二字,其中常用简化字四千八百二十四个。”

    “臣等参考前宋《集韵》,共耗时三年零四月,耗银十三万七千余元,参与编纂的大儒名士,共计一百三十七人,查阅典籍图书三千二百余册。”

    中官常侍康西接过沉甸甸的《洪武字典》,恭敬的呈现给皇后。

    崔秀宁接过这铅活字印刷的第一本《洪武字典》,打开一看,但见字迹端正,印刷精美,而且注音简介,感到很是满意。

    就是太厚重了些。

    她记得后世的《中华大字典》记载汉字五万,《新华字典》属于简洁版,收录汉字只有一万出头。

    这么说的话,宋末元初的汉字,比起后世要少一万多字。那么很多字应该是明清出现的。《康熙字典》好像也有五万字了。

    汉字的数量,其实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洪武字典》花费三年多时间,用了一百多个学者才编纂完成,说明这个时代,汉字也就是五万多字了。

    后世出现的很多新字,只是明清时代钻研训诂和考古的八股文人在无聊时搞出来的东西,大多没有必要。

    然而他们借着满人刚入关没有文化,借助编纂《康熙字典》的机会,大量造字,挟带私货。

    “本宫认为,这《洪武字典》编纂的很是典范。不过,收录五万两千字,书本太厚,用纸太多,这成本必定不低吧?”崔秀宁问道。

    工部官员出列奏道:“启禀皇后陛下,工部算过,印刷一套《洪武字典》需要的工料和人工,需要耗银四块银圆。”

    四块银圆!

    这是什么概念?

    一个九品乡正的俸禄,每月也才四块银元。等于说,抵得上一个乡长一个月的工资!

    真的贵啊。

    有多少人能舍得买?或者买得起?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