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7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的贵啊。

    有多少人能舍得买?或者买得起?普通一家百姓的全年收入,也就二三十块银元。

    这个成本,真的不利于推广。

    崔秀宁道:“再参考《洪武字典》,编纂一部简化版的小字典,只收录一万较为常用的汉字。《洪武字典》改为《洪武字源》,简化版就叫《洪武字典》,在推广天下,先刊印一百万本。”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

    这个法子好啊。

    如此一来,《洪武字典》成本不到一块银元。而且重量厚度都变小了很多,很利于推广了。至于收录五万多字的《洪武字源》,则可以作为研究深造而用。毕竟,一般人还真用不上。

    说完了字典之事,钱选出列奏道:

    “皇后陛下,如今我大唐已经恢复中原,一统天下。臣等以为,是该准备编修《宋史》了,还有这《辽史》、《金史》、《西夏史》、《元史》,都应该编修。”

    “这一来,可示大唐继承华夏大统。二来,我大唐武功赫赫,连年开疆拓土,可修文大事,却相对弱了些。借助修史,也能彰显大唐文治。同时,也能聚集天下名士,共襄盛举,为朝廷效力,一举三得啊。”

    钱选话刚落音,文臣们都是纷纷表示附议。

    可司妇寺卿辛苦却出列提出了异议。

    “娘娘。”辛苦对皇后陛下的称呼,显示了她的特殊。

    “适才钱侍郎提到修史,臣是赞同的。可是为何要修《元史》呢?微臣以为,蒙元不过强盗之属,豪夺中原,荼毒天下,并无一丝功绩,一无是处。这所谓大元,根本就是笑话,不配大唐为其修史。”

    辛苦说的毫不客气,完全就是把“大元”扔到地上踩。

    “辛寺卿此言差矣!”

    大鸿胪李签站起来出列:“皇后陛下,辛苦此言看似有理,却是不合史家规矩,也不合国朝大统。”

    “元廷虽然暴虐,也是以夷狄强取豪夺天下,可毕竟占了中原近六十年,还占了南方十年。当年蒙元一统天下,这也是事实。怎么就能视而不见呢?难道还能隐瞒天下人么?”

    “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要是不修元史,那么后人如何得知中原曾经被夷狄荼毒,又如何引以为戒呢?”

    王恂也出列说道:

    “大鸿胪言之有理。皇后陛下,辛寺卿的话,虽说听着解气,却并不理智。不修元史,那么江北这近六十年,是在谁治下?难道中原这五六十年之事,都是虚幻不成?南方元据十年,也是虚幻不成?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么?”

    辛苦很不服气的说道:“朱温篡位,陛下废了后梁之号,废黜朱温皇帝之号。这就是气魄!我大唐以道治天下,不修元史,行的是华夷之辩的道。为何要瞻前顾后?”

    牟巘摇头:“此言差矣。陛下虽然废了后梁之号,也废了朱温皇帝名号,可陛下并没有删除后梁历史啊。后梁时发生的事,还是记载在史书之中的。”

    “可要是不修元史,那么这些年的事,不就是被完全抹除,一片空白?这如何使得呢?我大唐以道治天下,陛下和皇后数次强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是依道治国之本。”

    太史令姚隧出列道:“臣说句公道话。蒙元虽然暴虐,人神共愤,可要说什么好处都没留下,那就不够实事求是了。”

    “起码,元廷修了几万里的驿道,省了大唐好多功夫。光是这驿站驿道,也不能一笔抹杀。”

    辛苦听到这里,更是不高兴了。冷哼一声道:“太史令此话,当真好没道理。元廷累死了很多百姓不假,可何曾修过一里半里的驿道?这几万里的驿道,难道不是我大唐修建的?关鞑子什么事?”

    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

    辛苦之言,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完全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谁都知道,元廷修了几万里驿道是事实。可是这女子,竟然不认帐!

    蒙元修的几万里驿道,到了她嘴里,成了大唐修建的了。

    没错,说内心话,大臣们当然希望,这几万里驿站是大唐的功绩。可问题是,真不是啊。

    难道煌煌大唐,堂堂朝廷,要当着天下人信口雌黄吗?

    然而,等看到皇后陛下露出沉思的神色,大臣们的反对之言,就只能暂时咽下去。

    看样子,皇后陛下,竟然也认为辛苦说的对?

    难道皇后陛下,也想把几万里驿道的功绩,记在大唐的账上?

    这…不太好吧?

    崔秀宁收回思绪,淡然一笑,“诸卿说的有理。辛苦所言,也不是完全无理。嗯,修史乃大唐文治大事,不可不慎。此事,还是等陛下回朝裁决吧。”

    政治上已经很老练的崔后,决定暂时不讨论是否要修《元史》之事。

    不过,对于修《宋史》和《辽金西夏史》,所有人都是没有异议,那是肯定要修的。

    小太子李征,看着辛苦退下,小脸蛋上露出一丝好奇的神色。

    这辛苦,很是不一样啊。

    她说的话,倒是挺有趣。

    这时,林必举再次站起来说道:“启奏皇后陛下,如今中原植树造林工程,已经全部结束。环卫寺报,北方难民共植树三千万株,各处大山上的小树苗,最少一半栽倒了两河沿岸和荒野之处。”

    “关中,河南,齐鲁之地,从北到南共有三道,也就是皇后陛下所说的防护林。不出十年,中原就会绿树成荫,水土丰茂。”

    “请旨,这闲下来的难民,如何安排?”

    崔秀宁道:“西苑和黄河,水库不是还没修完么?就让他们参与修吧。总是,不能光吃饭不做事,朝廷那么多的赈济粮食,不能白花。”

    “遵旨!”林必举领命。

    ps:蟹蟹大家支持,现在月票又一次杀入全站百强了,希望一直能稳住。不会忘记加更的,晚安!哦,今天才知道,还有名叫董事长的人,姓董…

 第947、948节 文武之争

    政事堂左相崔牧出列奏道:“启奏皇后陛下,长安营建大臣张志纯奏,长安城和长安皇宫,明年二月就可全面完工。张志纯请朝廷准备迁都事宜。”

    可领!

    长安城和长安宫还有几个月就完工了?文武百官闻言,都是神色振奋。

    六七十万人修建长安工程,已经整整三年了。截止目前,已经耗费钱粮两千万了。

    这还是在大多数劳工都是奴隶,所有材料都不需要花钱的情况下。否则的话,耗费的钱粮最少需要六七千万。

    长安工程不但用工巨大,耗时数年,而且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建筑工匠三千余人负责各项修建。可谓空前绝后。

    要不是大唐发了很多战争横财,俘获了很多奴隶战俘,是根本没有财力修建长安工程的。

    长安工程,可以说是建立在异族的血泪之上。光累死的南洋和天竺奴隶,就数以千计。

    如今,还有几个月就要完工了。

    工部侍郎出列道:“臣上月去关中,观摩了长安工程。哎呀,当真是气象万千,天下无双啊。大概的工程都差不多了,最后几个月,就是精雕细琢了。以臣之见,更甚先唐长安城矣。”

    林必举笑道:“长安工程虽然还未完全完工,却已经被称为天下第一城。作为大唐天朝国都,足够体面了。”

    “除了长安城和长安宫,郭守敬主持的雍州水利工程,也要快完工了。短短数年,此时的关中已经水草丰茂,山清水秀。就连黄河,也清了很多啊。”

    这些消息,崔秀宁当然早就知道,可是她还是很高兴。

    “嗯,朝廷准备迁都事宜,必要安排妥当。明年二月,朝廷就要搬到长安了。”崔秀宁说道。

    杨汉明道:“皇后陛下,迁都之后,东都洛阳就空出来了。臣请旨,修建东都洛阳。洛阳宫室残破狭小,洛阳城也不复往昔之盛,实在当不起东都之名。”

    崔秀宁蛾眉微皱,“这几年,大唐大兴土木,十万人以上的大工程,就有六个之多,耗费钱粮无数。如今,天下初安,百废待兴,西边还有元军虎视眈眈,再要修建东都洛阳,怕是不利于天下民生。”

    杨汉明奏道:“皇后陛下仁慈,臣等都是心知肚明。可是,洛阳残破,终究还是要修。臣等以为,趁着我大唐还有二百万奴隶俘虏,晚修不如早修。”

    “反正,奴隶就是不做事,也要吃法啊。既然他们总要耗费粮食,还不如别让他们闲下来。要是多少年后再修,耗费的钱粮只会更多啊。”

    “不可!”崔牧出列反对,“杨相国之言,看似有理,其实不然。”崔牧举着玉笏拍拍手,侃侃而谈道:

    “皇后陛下,奴隶们固然不修建工程时也要吃饭,可他们难道不能帮助朝廷种粮捕鱼?难道不能帮助朝廷开矿挖煤?这可都是增加朝廷收益的。他们就是不修宫殿,也不会吃白食。”

    “可要是让他们再修建宫殿,那么朝廷的公田,就少了粮食。朝廷的矿山,就少了矿石。这说起来,难道不也算是朝廷的损失?”

    “眼下,还有几百万北方流民要养。再让那么多奴隶们不种粮食去修建宫殿,那大唐的粮食就不够吃了。所以,臣反对再修建洛阳。”

    林必举也说道:“洛阳的确要大修,可一动就是大工程。臣也反对修建洛阳,起码也要在五年之后。”

    “五年之内,不能再动大工程。”崔秀宁摇头,“大唐要休养生息。就是奴隶,也不能太过苛待。奴隶也是人,总要让他们有活路。”

    皇后既然说暂时不修建洛阳,那就没什么好商议的了。

    崔秀宁继续说道:“今年的新科进士,选拔一些高原地带之人,送到吐蕃为官。朝廷不会亏待他们。凡是在吐蕃为官之人,五年之内一定调回,按政绩,升二到四级任用。”

    这就是一种补偿和优待了。

    吏部立刻记录在案,准备照此办理。

    崔秀宁又道:“眼下最要紧的政事,乃是移民东北四州。杨序虽然收了东北四州,可几乎就是无人区。那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可养民数千万,怎能荒废?移民之事,如今进行的如何了?”

    户部尚书出列道:“臣本就要奏明皇后陛下。移民优待条款一出,越州、赣州、扬州这些人烟稠密之地,申请移民者甚多。至今,已超过百万人。”

    “加上其他各州,到洪武六年底,两百万移民还是有的。所以,人口已经不是难题,难题是如何将移民送到东北四州。第一批移民,明年开春后就要动身了。”

    数倍的授田数量,和十年免税的优惠,让很多安土重迁的百姓动了移民东北的心思。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愿意移民的人就越多。

    崔秀宁道:“让水师组织商船,分批运送。不但要带去稻种,还要带去棉种,甘蔗,土豆,红薯,玉米等种子。每批运送十万人,这两三年功夫,运送两百多万移民怎么也够了。”

    “医卫寺,还要抽调各地医院人手,组建东北医院和东北医学堂。礼部准备组建东北师范学堂和东北大学堂。工部准备在四州修建各道庙,地方官衙。”

    “洪武大移民,是朝廷长期大业,不能贪快。一步步的办就是了。陛下也说过,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