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7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是知道的。”

    都烈插话道:“既然这锡兰国敢存了侥幸之心,那就干脆灭了。陛下,臣看皇后陛下画的图,这锡兰国的位置可紧要的很。刚好挡在去大食海(阿拉伯海)的海路上。”

    太尉郑和也站起来出列:“大司马所言不差。陛下,臣也认为,该对锡兰国用兵。大唐水师立功少,是要动动了。既然锡兰胆敢不来朝贡,就出兵讨伐,杀鸡儆猴。”

    礼部尚书叹息摇头,苦笑道:

    “我就知道,这话一提,你们武将就要用兵。这海上陆上到处用兵,难道不是穷兵黩武么?锡兰国不来,派人去训斥一番,如仍然不来,再出兵不迟啊。怎么能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出兵讨伐?”

    李洛手一抬,“吴卿,兵部和军师府所言有理。不说锡兰是否恭顺,但说其位置,已经扼守南海到大食海的海路,必须要握在大唐手里。锡兰只是个弹丸小国,可位置紧要,必要图之。”

    吴镇楼只好低头道:“陛下圣明,是臣短视了。还有那蔓索拉国,不知为何不来朝贡。等臣搞明白缘由,再回禀陛下。”

    李洛道:“三日后,让十国使臣上殿觐见。嗯,卫王就不必了,让他单独入宫见朕。”

    “还有,朕的要求,你告诉六国使臣。要是他们敢不答应,就不要觐见了,战场再见分晓便是。许不许在尔等,战不战在大唐。”

    “遵旨。”吴镇楼领命。

    说完了使节的事,太史令姚隧出列奏道:

    “陛下,前次臣等奏请修《宋史》,《辽金夏史》,《元史》。而朝中有人反对修《元史》,认为蒙元不配大唐为其修史。皇后陛下以修史事大,搁置不议,等陛下回朝再议。”

    修史啊。李洛闻言颔首。

    此事的确越早办越好。不但能宣示大唐正式继承华夏大统,还能促进大唐文治,凝聚人心。而且此时修史,也有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很多见证人还在人世。

    “那就先修《宋史》!”李洛一锤定音的说道,“两宋三百多年,承前启后,青史当知其重。《宋史》务必要修好。”

    “但凡修史,必有一大立意。《宋史》的大立意,便是要强调重文轻武,君臣软弱的危害,以至于积贫积弱。《宋史》不但要实事求是,还要起到警钟长鸣,为后世鉴的用处。”

    “《辽金西夏史》也要好好修,大立意是和同为一家,要追溯三国源头,俱为华夏一脉。也要论述其兴亡得失。”

    “至于《元史》,也要修。不修《元史》,那么大唐怎么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后人如何总结教训?得知历史兴亡?”

    “不过,《元史》之大立意,要论述其暴虐野蛮,不尊天道,倒行逆施,变夏为夷之恶。无论本纪还是世家列表,都要秉笔直书,不要为其美化遮掩。”

    李洛先是表明了修史的立意,算是定下了修史的基调。

    ps:好累啊,蟹蟹大家的支持,继续求月票,打滚求!大家太给力啦。晚安!

 第953、954节 赐婚

    见到皇帝决定修史,所有文臣都有些激动起来。尤其是姚隧、钱选、郑思肖、牟巘、吴澄、刘因等大儒,就更是期待。

    哪个文臣不愿意修史?那可是千古流芳的美差!

    修史官,掌握的是褒贬古人、品评历史、臧否政治的春秋大权啊。这如椽之笔重逾千斤,前朝君臣之贤愚忠奸,朝政之善恶得失,天下之是非人心,皆在笔下呈现,盖棺定论。

    青史煌煌,灿灿其言!

    只是,这美差会花落谁家呢?

    却听皇帝说道:“文先生乃海内大儒,文章德望为天下重。这些年,文先生坐镇关中,致力于雍州军务,劳苦功高。而又年过五十,不应该再操劳防务了。”

    此话一出口,很多人顿时有点失望。

    看样子,陛下要将修史大任,交给文天祥啊。

    没错,无论是才学还是德望,文天祥足以担得起,谁也没话说。可要说他们心里没有一丝酸涩,那又怎么可能?

    李洛心中雪亮,继续说道:“等到迁都长安,大唐就修史。文先生本是宋臣,熟知赵宋制度典章,就由文先生以军师府太尉本职,兼任《宋史》总裁官,主持编修《宋史》大事。”

    “《宋史》副总裁官、编撰、编修等官,皆由文山先生推举任用。”

    说实话,这的确是李洛送给文天祥的礼物。

    如今的唐廷人才济济,根本不缺能主持《宋史》之人。偏偏交给文天祥,当然是天子信重有加了。

    姚隧心中一叹,说不出的失落。

    可惜老师许衡已经仙逝。不然,以老师之名,这《宋史》总裁官估计未必落到文天祥头上。

    李洛扫了眼有点失魂落魄的太史令姚隧,心中也有点遗憾。

    要说国学之大成,许衡死后,就数姚隧为首。可姚隧即便学富五车,在他心中也不能和文天祥比。

    雍正为何让张廷玉担任《明史》总裁官?宋仁宗为何让欧阳修担任《新唐书》总编撰官?

    不仅是张廷玉和欧阳修在当时以渊博著称,也是因为他们是皇帝宠幸的心腹大臣,皇帝乐意把好事给他们。

    不过,李洛还是没有忘记姚隧这个大学者。

    “《辽金西夏史》就由姚隧担任总裁官。副总裁官、编撰、编修等职,皆由姚卿推举任用。”

    姚隧一听,顿时精神一震,立刻出列谢恩道:“臣姚隧,谢陛下信重!臣必定兢兢业业,严守陛下立意,修好《辽金西夏史》,说好三国前后三百余年之事,以彰大唐正统,华夏正道。”

    这个以渊博著称海内的男人,终于得到了《辽金西夏史》总裁官的差遣,不负太史令之名了。

    虽说《辽金西夏史》的地位肯定比不上《宋史》,但也是前后三百多年的大史,涉及塞北三国,分量也足够重了。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都有了总裁官,就剩下《元史》了。

    这也是最有争议的部分。

    李洛降阶走下丹墀,在大殿上踱步,环视百官说道:“这蒙元之史嘛,虽然必须要修,可难就难在名分。”

    唐主指指西边,“蒙元虽然被赶出了中原,在我华夏的统治被灭,可并未灭亡,而且在西方做的好大事,连极西之地都占了。这史书,该用什么名义呢?”

    按道理,蒙元这种情况,还不到修史的时候。可为了政治需要,又必须得修。这就相当于一个人还没死,就要盖棺定论一般。

    很明显,在蒙元占据西方的情况下,唐军鞭长莫及,灭元已经很难了,元廷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起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元廷不会那么快灭亡。

    牟巘说道:“臣以为,如此情况,不该用《元史》之名。而应该用《神州陆沉史》之类的名目。”

    钱选道:“陛下,的确不宜称之为《元史》,也可用《元据书》。”

    张养浩建议:“陛下,臣以为可用《蒙元南侵史》。”

    关汉卿进言:“可用《沦陷书》。”

    文臣们纷纷发言,而且态度出奇的一致:不宜用《元史》之名。

    李洛比较着臣子们建议的各种名目,来回踱步良久,这才做出决定。

    “《神州陆沉史》等名目,有失简练,《沦陷书》也不够专指。嗯,就用《元据书》。”

    《元据书》?

    众人都觉得这个名义不错。不但指出了朝代名,还表明了神州陆沉的意思。于情于理都恰如其分。

    “陛下圣明。《元据书》的确最佳。”文臣们都很赞同。

    李洛走上丹墀,“《元据书》要从蒙古来由和铁木真说起,一直要到大唐恢复西域为止。说起来,也是百年之事,修起来不能马虎。尤其是蒙元灭西夏,灭金,灭宋之战,务必详实。蒙元种种暴行恶政也不要隐晦,都要实事求是的一一道明。”

    “不过,蒙元君臣绝非一无是处,不然如何能灭国数十,一统天下?大唐永远不能贬低自己的敌人,要正视敌人的厉害之处。”

    “譬如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诸可汗,虽是豺狼之属,却也是雄才大略,一代令主。其罪可书,然其才略不可贬低,不然贬低的就是我华夏自己,华夏总不能被几个无能鼠辈,跳梁小丑征服过吧?”

    “又如木华黎、兀良合台、博尔术、速不台等名将,拖雷、拔都、旭烈兀等宗王,其将略才能和战绩,都不能抹杀。然其攻略屠戮之罪,也要如实记载。”

    “至于耶律楚才、丘处机、许衡、刘秉忠等人,俱为一时之豪杰。这些人虽然出仕蒙元,却功绩卓著,有功于华夏,不失为名臣贤士。”

    “然张弘范、史天泽、董文炳等汉军世候,以及刘整、吕文焕、高兴、范文虎、留梦炎、叶李等降将降臣,皆是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为虎作伥的汉奸国贼。这些人,其罪更要彰显,其才却不值一提。其奸其丑,要穷形尽相,遗臭万年。”

    李洛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总算把《元据书》的要求提了出来。

    “关汉卿。”皇帝看向文艺寺寺卿。

    关汉卿心中一喜,“陛下。”

    皇帝微笑道:“任命你为《元据书》总裁官,主持编修《元据书》。”

    “谢陛下!臣必不负使命!”关汉卿有些激动的谢恩。

    众人都有些讶异,《元据书》这么重要的史书,为何交给关汉卿?

    关汉卿固然是当世文豪,可他并不是海内知名的大儒。要说在经史上的造诣,朝中比关汉卿强的人多了去。

    这个混迹风月场写戏曲的老油条,说白了就是一个文坛混混,根本不是正经名士啊。

    朝中名士,事实上没几人把关汉卿这样不走正途的文痞当回事。

    当然,要论起写戏曲杂剧,编话本传奇,关汉卿的确是大才,天下无出其右。可这是修史!

    关汉卿这样的人,不够格!

    但是,天子乾纲独断,金口玉言的点了关汉卿,文臣们也不敢反对。不过,很多没有混上修史总裁官的名士,不免心中有些看关汉卿笑话的意思。

    李洛为何把《元据书》交给关汉卿来主持?

    因为在他看来,《元据书》注定和《宋史》、《辽金西夏史》不一样。也应该不一样。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要修的典雅清正,可李洛满意的《元据书》,却偏偏要修的通俗,接地气。

    《元据书》虽然是史书,却是李洛用来普及推广的国民读本。所以语言不要深奥,不要有史家常用的春秋笔法,而是要具备很强的可读性。

    这么干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华夏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华夷之辩,让普通百姓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让更多人牢记曾经被奴役的屈辱。

    这一点,恰恰关汉卿更适合。

    《宋史》和《辽金西夏史》需要“高大上”,《元据书》却需要更容易阅读,更容易激起阅读者的情感。

    关汉卿是写剧本写小说的,对于人物的描写和感情的渲染,当然有很大的优势。其他不说,他笔下的汉奸,一定更加面目可憎。他笔下元据时期的华夏,一定更能让人读出凄惨和痛苦。

    这显然是钱选等大儒写不出,或者不愿意写的。

    崔秀宁看到李洛任命关汉卿主持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