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7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洛在凉棚中歇息了一会,就传延安郡守。

    “微臣延安郡守蒋康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延安郡守匍匐在地,神色十分恭敬小心。

    “平身吧。”李洛神态和煦的说道,放下手中的木瓜,“延安郡,你是不是海东的老人?朕看你面熟的紧。”

    蒋康起身后叉手躬身,“回陛下的话,微臣正是海东时期的一名村正。因为略知文字算术,六年前被皇后陛下调任嘉定县令,三年前,皇后陛下又委任臣为延安郡守。”

    李洛听说正是海东老人,不由神色更加和煦,对侍卫道:“来人,赐座。”

    唐得天下后,最受重用的,就是江华元从。可江华元从几乎都是武将,很少担任文官。那么文官最受重用的,就是海东老人了。

    也就是唐侯国时期的乡村官吏。那时,李洛本人还只是“唐侯”。

    当年,凡是能当村正的,现在最低也是县令,最高做到了尚书侍郎。

    大唐近两百个郡,一半都是由海东时期的村正担任郡守。他们最熟悉海东时期就定下的制度,也是最忠心的文官,虽然书读的不多,但几乎都精于实干,是王朝开国初期最好的地方官员。

    说起来,这蒋康还只是个郡守,在海东老人中只能说混得一般。

    李洛看到将康一脸风尘之色,不像个养尊处优的官员,不禁暗自点头。

    “朕看这延安郡,治理的不错。你当延安郡守已经三年有余,该给你动一动了。”李洛说道。

    谁知蒋康说道:“回禀陛下,微臣侥幸得到吏部优异的考评,数月前,吏部来了调令,胜、升任微臣为环卫寺少卿。只是,微臣以为,延安绿治尚未完成,暂时不想升迁。”

    所谓绿治,是这几年唐廷提出来的新概念,其实就是后世的生态恢复治理。由于李洛这些年主要负责军事,朝中政事多是崔秀宁在管,所以这“绿治”主要是崔秀宁提出来的。

    李洛点头微笑道:“原来如此。朕看这延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虽然也有不毛之地,但却很少。可见绿治已经大有起色,为何还不愿意升迁呢?”

    “回陛下话。”蒋康斟酌着言语,“秦北,晋北等地的郡守,全部是皇后陛下亲自任命的。任命之时,延安、朔方、晋阳(太原)、银川等十二个郡的郡守,全部被皇后陛下召到江陵,一一觐见。当时,陛下御驾亲征高丽了。”

    “皇后陛下说,秦晋之北,地域广袤,可近年来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山林破坏越来越厉害。长此以往的话,怕是要成为一片黄土高原,数千里风沙贫瘠之地,这是关大唐兴衰的大事。”

    “皇后陛下懿旨,治理北地,首在绿治,其次民生,再其次才是赋税。微臣在延安,谨遵皇后陛下懿旨,绿治大事不敢片刻忘怀。否则,就无法回报陛下和皇后的恩典了。我等北地十二郡守相约,何时黄河上游水清,何时才愿意升迁。”

    “好!”唐主很是高兴,指着蒋康对群臣说道:“诸卿,所谓为官理政,就是做事。地方官尤其要重实事。蒋康为延安郡守,以绿治为第一要务,立志于黄河水清,可谓恪守官道的良吏。”

    “我大唐以道治天下。这官道,不是升官有术之道,而是理政为民之道。”

    吏部尚书道:“陛下所言极是。吏部考评官员,也是以是否遵循官道臣道为准。越是有政绩政声,就越是有升迁之机。”

    “蒋使君治理延安,绿治大兴,百姓也安居乐业,井然有序,当是良吏。而北地十二郡守,也皆如蒋使君一般恪尽职守。不然,北地绿治也没有这么大的起色了。由此可见,皇后陛下当真知人善用啊。”

    李洛微笑,大唐还有比崔秀宁更善于观察人的么?没有了。她用人物性格分析来判断臣下,做出十几个维度的分析表,决定是否能担任重要职务,似乎从未出过错。

    “传环卫寺卿林茂!”李洛忽然说道。

    “诺!”身边的侍卫立刻去传召林茂。

    很快,一个三品官员的来到李洛马前,恭敬下拜道:“臣环卫寺卿林茂,拜见陛下。”

    “林茂。”李洛直接问道,“洪武五年,北地(黄土高原)十二郡的绿治政绩,你心中有数么?”

    林茂叩首毕,抬头回禀:“禀奏陛下,绿治是我环卫寺头等大事,而北地绿治和河南河北绿治,又是重中之重。北地十二郡,去年共植树扦插一千三百万株,黄河两岸,绿树成荫,很多上古山林,都被禁止砍伐。就连黄河之水,也清了不少。另外,还播种各种树种草籽五万多斤,不出十年,北地必定绿治大成。”

    “如今,郭守敬关中八水工程快要完工,关中绿治也大有成效。若是北地绿治和河南河北绿治也大成,那么黄河就真的要清了啊。”

    李洛站起来,走出凉棚,指着不远处的山林,对群臣说道:“北方绿治,如同修筑长城。长城防的是敌人,还未必防得住。可北方山林就是绿色长城,不光能防备北方骑兵,更能防备风沙和,干旱,水患。”

    “有北方绿色长城,千里林海,北方便是粮仓,百姓与山水自然、飞禽走兽和谐共处,就能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早在西周,便有专司保护山林之官,何况今日?绿治宗旨,便是山林水泽与耕地和村庄相得益彰。”

    “北方开荒千百年,耕地面积其实足够了。然能养活的人却不多,就是因为没有环保,导致亩产低,三年两旱,灾年多而丰年少,如此怎么能有南方富庶?北地耕地再多,可没了环保绿治,那也富不起来,更别说还有青山绿水了。”

    “传旨,因北方耕地有余而绿化不足,即日起,除了东北四州之外,一律禁止开荒。敢有开荒者,按律治罪!”

    “等到打下西域,就从西域带回苹果籽,在北方大量种植。不但能产果,还能绿化。还有中原本就有的梨树枣树核桃樱树等,也要有计划的大量种植。”

    李洛这道圣旨,当然不是武断,而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善政。

    因为北方的耕地,数量真的很大。单论亩数,远胜平原稀少的南方。

    可是为何北方能养活的人口,又不如南方?甚至明清时代还需要南方接济粮食呢?

    除了南方粮食可产两季,北方只产一季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开发太早,生态破坏严重,导致三年两旱。

    草木稀少的结果,就是水土流失,同时造成降雨稀少。

    三年两旱可不是夸张之词,而是事实。

    这使得每户百姓需要更多的耕地,才能养活自己。好不容易丰收一年,还必须要储备灾年的粮食。日子能不苦么?

    李洛和崔秀宁比谁都清楚,大自然的惩罚,绝对不会缺席,只会变本加厉。

    这就是天道。

    他下诏禁止北方继续开垦耕地,虽说耕地数量不会增加了,可随着生态的恢复,降雨量会增加,水利设施会得到更好的利用,土地的盐碱化和沙化也会得到改善。其结果必然是亩产提高,干旱年份也大幅减少。渔业和果业资源也丰富起来。

    北方林海一旦恢复,数量不增的耕地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还能养的更好。

    后世由于破坏太大,几乎到了不可逆的地步,国家花费了很大力气,见效也不明显。就算再重视,也难恢复了,如同癌症晚期。

    可是在这个时期,只要李洛认真对待,并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反而是统治者的意识更重要。如同癌症早期。

    “传司矿使!”李洛又想起一个人。

    “矿务司李栎,拜见陛下。”矿务司主官很快也跪在驾前。

    李洛问:“李栎,银城郡(榆林)、晋阳郡、云中郡(大同)等地的煤矿,勘探的如何了?”

    李栎是崔秀宁的学生,他回禀道:“启禀陛下,几年前雍州刚刚恢复,娘娘就令微臣派员去铜川县和银城郡神木县勘探煤矿,说老君梦示陛下,这些地方有大煤矿。眼下,铜川先煤矿已经开采三年,修建长安的砖瓦,就是用铜川之煤烧的。如今,铜川之煤制作的煤球,已经能供应整个关中。”

    “不过,北地神木县很大,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矿源,今年才刚刚开采,的确是好大的煤矿,储煤难以估算啊。只是这矿工尚缺,臣正准备奏请增加两万矿奴,产煤之后,直接从黄河运往中原出售。”

    “至于云中和晋阳的煤矿,从去年才开始找,目前还没找到。请陛下责罚。”

    李洛道:“云中(大同)的煤矿,才是最多的,这是老君启示。你们增加人手,尽快找到大矿。”

    “煤,是替代木柴的。让百姓多用煤,少砍树烧柴,也是为了绿治。朕可以告诉你,北方的煤矿应有尽有,简直用之不竭,就看你们能不能找到了。为了让百姓少砍树,就要让他们烧廉价煤球。”

    “我大唐有的是煤,没有大树值钱。别说几百年都用不完,就算将来用完了,海外也有的是。所以,朝廷的煤矿,以绿治惠民为第一要务。其次,才是盈利。”

    “刘三治,朕的意思,你明白么?”李洛又看向专卖司的专卖使刘三治。

    刘三治赶紧说道:“回陛下话,陛下圣训,臣铭记在心。朝廷煤业是为了百姓少砍树木,多烧廉价煤,盈利要退而求其次。”

    李洛颔首,“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煤的纯利润不能超过一成,不能擅自涨价,否则朕就要拿你是问。”

    “陛下放心便是。”刘三治立刻表态,“臣一定不超过一成利润,绝不以高煤价掠夺民财。”

    但是,对经济很敏感的刘三治接着又语气一转,“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刘卿但说无妨。”李洛微微皱眉。

    刘三治叉手道:“回陛下。这烧煤的成本,本来不比木柴贵。只是,要是远途运输,那边不同了。若是两百里之内运煤,臣还能保证,百姓用得起廉价煤,不比木柴更费钱。可要是距离一远,那运输成本便大增,除非朝廷亏本,不然百姓就只能接受高煤价了。”

    唐廷和后世不同。所有矿产,一律朝廷计划性的专营专卖,民间不得开矿。既然矿业全部国营,那真爱百姓的朝廷就应该保证百姓用的起低价煤。

    不然的话,那就是与民争利。钱是赚到了,可民心也丢失了。朝廷要是这样干,那就别怪百姓砍树烧柴了。

    可是,煤炭虽然本身很便宜,但长途运输就贵了啊。就算用奴隶运煤,奴隶可以不要工钱,可路上总要吃饭,也要消耗钱粮啊。这都是成本。

    那么,除非朝廷贴钱。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李洛摇摇头:“刘三治,你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南方先不说,这北方大地,几乎各县都有煤矿,只是大小不一而已。就算一县没有,郡内也肯定有。只要你们矿务司提高找煤的本事,就能把运输距离控制在两百里内。我大唐驿站四通八达,两百里内距离用骡车运煤,成本并不大。”

    “还有,等到北方水利大兴后,江河通汇,水路纵横,用舟船运煤到各地港口,再用骡车陆运,也能大省运输成本。”

    刘三治眼睛一亮,“是臣愚钝了。那臣回长安后,就增派人手,在北方各郡县发动百姓找煤,就地经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