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三皇子-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这以后,流夷人再也无法像样的攻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儿父老被大涪军队带回了大涪腹地。
随着快马将前方的捷报传了回来,西京城中街头巷尾的人的人都在讨论这次战事,甚至还有人把他编成了评书。把指挥这次战事的胜王狠狠地夸了一番,一时间,胜王杨明大涪“战神”的称号响彻大涪南北。
朝廷的官员们却没有这么轻松,因为还有几万被大涪军队裹挟而来的流夷百姓,需要他们给予安置。按照制定的计划,他们要将这些人以家庭为单位,分流到大涪的各地,一年内限制离开。这一年内,大涪给他们分土地,可以和大涪人通婚,一年以后完全恢复自由。
虽然政策一而再再而三的讲给流夷人将,但是始终不相信,不停地吵闹,甚至抽准机会逃跑。对于这些刺头,大涪官员也不手软,轻的一顿鞭子,重的几颗人头,终于把这些流夷人收拾服帖了。
这些大涪官员把流夷人分别送到各州县,并且私下要求当地基层官员做到外松内紧。既要让他们感受到大涪人的善意,也要防止他们搞破坏或者逃跑。
短期看来,这效果还不错,这些流夷人很少有找到机会逃走的,大多数人慢慢适应了大涪这种安定的生活,不用整日追着水草放牧,也不需要冒着被杀死的危险四处抢掠。
还有一个好现象,有些流夷为了寻找被带到大涪境内的亲人,来到大涪。当然,这些人也没有再能离开的机会,不过大涪官员们都能善待他们,努力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亲人。
作为这个政策的建议者,杨云十分关注这事的发展,多次到达安置流夷人的区域,了解他们的现状。但是,这种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在他快满十五岁之际,他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开始去完成朝庭给他的第一个任务。
第四十八章 出使流夷
流夷人这次受到这么严重的打击,估计两三年内无法再到大涪境内进行袭扰了。但是流夷所在地区地广人稀,要想派军队彻底消灭他们,那是十分艰难的,首先补给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十年前一支大涪军队由于过于深入流夷腹地,最后粮食耗尽,反而被流夷人击溃。
还有,若战事太久,大涪的头号敌人楚国一定不会放过这趁机偷袭的机会的。最不愿出现的现象是,若真把流夷打惨了,他们投靠了楚国,那对于大涪而言,可是很大的麻烦。
所以涪皇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准备派人出使流夷,给他们宣传大涪对他们的政策,让流夷人能够理解到大涪的善意。最好能够帮助大涪对抗楚国,再不济也能在大涪与楚国作战时不拖后退。
在究竟派出作为使臣这事也争论了好久,这人既要对这项政策充分理解,又需要能说会道。还有,此人须得在朝中有一定地位,方能体现大涪朝庭的诚意。
在这几种前提条件下,杨云的名字很快被提了出来。首先,他是此策的最初提出者,肯定非常了解。此外,又是大涪新进出现的才子,表达当然没有问题。最后,以皇子的身份出去足以代表朝庭的诚意。
当人,也有人提出异议。杨云现在还没有满十五岁,此外,杨云胆小懦弱的名声也成了阻力。
就在朝中众官员犹豫不决之时,胜王杨明站出来极力推荐,认为杨云有实力担当此任。于是,涪皇单独召见了杨云,想听一听他自己的看法。
杨云来到这个世界,一直想要作出一番事业的,此行虽然有一些危险,但这样的机会却是少有的。如果没有危险的任务,可能轮不到自己头上。所以,没有太多的犹豫,他就接受了此次任务。
杨云自己愿意接受此次任务,朝中反对的声音小了许多,因为周边国家有十四岁拜相的,杨云快十五岁担任使臣也让人勉强可以接受,这事就这样订了下来。
杨云第一次担任这么重要的任务,这事当然要认真对待。所以,接下来的日子,杨云几乎没有出门,坐在家中恶补流夷相关知识。
同时,姚侠带领一些好手,组建一个商队,先行出发,计划在流夷的首府阳亭寻找一落脚之处,以备不时之需。
八月初六,这是大涪人认为十分吉利的日子,朝庭把这一日选作杨云出发的日子。朝庭安排负责护卫他
出行的武将叫唐洪源,是大涪的壮武将军,他带着二百名久历战场的精锐,再加上杨云府中的巨远光和戚威等,以及皇子府的护卫和服侍下人一百余人,组成此次出行队伍。
西京城东门,站满送行的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玉妃司马玉和胜王杨明了。
“孩子,流夷路途遥远,路上有多处险恶之地,流夷人又有许多穷凶极恶之徒………”儿行千里母担忧,司马玉本来很不愿意儿子接受这样危险的任务,但儿子态度都异常坚决。所以,临别之际,拉住杨云的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也有流不尽的眼泪。
“老十三,临行之时,皇兄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软甲,穿着轻便,但防御力极强,送给你啦!”杨明看着这个长高不少的弟弟,让手下递给他一个包裹。
接下来,铁山父子、钟文睿父子、燕飞飞都一一前来向他告别,甚至连太傅赵乾都派人送来一幅字,上写“不负重望”四字,还有郑小七,自己无法露面,也派人前来送行。
一句句暖心或鼓励的话,一件件暖心的礼物,让杨云感动不已。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此行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并且安全归来,以不负众人期待。
终于要走了,杨云向大家依依惜别,上马车那一瞬,他回了一下头,看看众人,看看众人身后,想找一个应该来的影子,但是始终没有见到,只好一转身,走进马车。
车行两三里,一行人经过一个小山坡,杨云拉开马上上的帘子,回首看看即将离去的故土。忽听一阵古筝之声,紧接着,有人吟唱起来。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听到这声音,杨云立即知道,这是池丽来了,因为这首《行行重行行》,正是杨云给池丽“写”的诗。多才多艺的池丽把它谱上曲,唱了出来。
听到这动听的声音,杨云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压在心底的失望一下消失到九霄云外。他掀开马车的窗帘,看向不远处的山坡。
山坡上,一个绝色美人儿出现在他的眼帘之中。一张瓜子脸儿,秀丽美艳,一双清澈的眼睛凝视着他,嘴角边微含笑容,那浓浓的情意完全写在她的脸上。
两人四目相对,都没有说一句话,马车继续前行,少女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这首行行重行行,笑容一直挂在他的脸上。但相隔越来越远的杨云并没看见,少女脸上还挂满了泪水。
美丽身影越来模糊,最后终于看不清了,到最后,琴声和歌声也终于听不到了。杨云拉下窗帘,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但马上,他又打开了帘子。
踢踏踢踏,踢踏踢踏,一阵紧急的马蹄声惊动了杨云。伸出头向后看去,只见一个身材健硕四十许汉子策马奔来,来到队伍后方,却被负责护卫的士兵挡住了去路。
这汉子,杨云当然识得,他正是负责保护池丽的曹姓中年人。于是,他叫退了守卫的士兵,让曹姓中年人来到自己的马车旁。
曹姓中年人显然急赶了很久,额头上的汉珠都来不及擦: “殿下,这是小姐为您订做的,因为出了点状况,刚刚才做好,幸好还来得及。”说完,他将一个布包递给马车旁的戚威,然后掉转马头,急奔而去。
杨云从戚威手中接过布包,用手捏了捏,发觉是一个竹筒一样的东西。他将包裹在外面的布块拆开,一个金属圆筒出现在眼前,圆筒前方有孔,后方还有一个按钮。
看了看这个圆筒,杨云能够猜出这应该是一件武器。四处查看,终于在包裹的布块上找到了相关的介绍。
这确是一件武器,严格说是一件暗器。这个名叫飞簧劲的暗器,打开前面的保护罩后,用手暗动后方的按钮,就会有无数钢针射出,能让十步内的敌人防不胜防。
看到这铁筒,杨云笑笑,这东西不就像是前世中看到的唐门绝世暗器,暴雨梨花针吗?
这东西,对于即将远赴险地的杨云很有用处。于是他将它放在自己怀中,转头看看后方,虽然不可能再看到那美丽的少女。但他相信,这少女一定也在凝望自己所在的方向。
第四十九章 泉州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时间了,由于这个时代交通不够便利,这还是杨云第一次离开西京。一路上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风土人情都让杨云十分感兴趣,时不时停下来观赏一番。
皇子出行可不是一件小事,一路行来,大涪境内各地的官员纷纷带兵前来迎接,好吃好喝奉上,还纷纷准备了各种礼品。这些接风送行的宴席,杨云最初还偶尔参加,但太多的饭局让他觉得太麻烦。于是后来很多接风送行宴会,杨云便以自己太疲倦为由回绝,至于这些官员们送来的礼物,则全部以不便携带为名一律谢绝。骨子里,他不喜欢这些把功夫放在巴结上官的官员身上,有这时间,你把自己的差事办好才是要务。
负责这次出行安全的壮武将军唐洪源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只要不到那些土匪时常出没的地方,杨云一路上的走走停停他完全没有意见,甚至还出面把一切服务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
泉州,是大涪距离流夷最近的一个州府。一进泉州地界,就见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在一名将官的带领下前来迎接。杨云等人的队伍刚到近前,这名将官就策马奔来。
“泉州司马袁腾见过十三殿下!”这名武官来到杨云马车前,连忙下马行礼。
泉州位处抵御流夷的第一线,位置十分重要,杨云也十分关心这里的情况。所以,一见到袁腾,他马上询问这里的情况。
胜王杨明带兵击败流夷人后,很快搬师回朝,所以泉州现在所有兵马依然由泉州刺史刘成节制。流夷人遭受惨败,显然老实多了,这几月来,再没有组织任何攻击。但刺史刘成却不敢大意,亲自坐镇泉州,只派司马袁腾前来迎接。
泉州和其它州府不一样,地处边关,除了流夷人时常袭扰之外,其内也是匪患不绝。皇子亲自前来,如果出现任何闪失,那可谁都担当不起。所以刘成让袁腾带领两千兵马,全副武装地前来迎接。
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泉州的各路土匪可不敢打他们的主意,所以一路行来,没有遇上任何危险。由于地处边关,又常年受流夷袭扰,泉州的情况明显比杨云经过的其它州府差上太多。
这里的百姓,大多衣衫褴褛,路上完全没有游山玩水的行人,大家都是行色匆匆。田地里的庄稼,种植也十分凌乱,收成当然不会太好。所以泉州百姓种植出来的粮食,完全不够本地人吃,每年都要从附近州县运来大量粮食。
路上行了三日,一行人顺利地来到泉州城,得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