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625冰封帝国-第5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日,虽然是冬季,不过按照中原汉人的习惯,冬季正是疏通渠道、堰塘的好时机,新鞍山县附近的农田主要也是利用新浑河的河水进行灌溉的,其实,就算没有新浑河的河水,此地的降雨条件也足够种植像小麦这样的旱地作物了。

    但袁时冲依然带着自己老婆出来了,五十亩土地,需要的渠道也有一两里路,夫妇俩人带着锄头、柴刀一截截地进行清理。

    克里米亚附近是可以种植冬小麦的,前不久下过的小雪足以滋润刚种下不久的小麦了,不过袁时冲还是来了,他一方面利用锄头将沟渠里多余的石块、土坷垃扒掉,一方面用柴刀将田埂上的灌木丛砍掉,将田埂完全留出来,砍下来的灌木则用草绳捆好,等到来年种植土豆、番薯、番茄、玉米、豆料等物时可以烧火粪。

    夫妇俩忙了半天,才完成了自家田地所属的沟渠的三成,时间正值中午,远处来了一人。

    走到跟前时,袁时冲就知道自己的继女,原名阿缇雅,现名袁缇雅的来了,袁时中刚来时,这袁缇雅才八岁,如今却是十三岁的少女了。

    大夏国入主后,凡是与大夏人结成家庭的子女无一例外都必须到学堂读书,幸亏这里的孩童基本上都讲突厥话,而大夏国安西总督辖区的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了不少懂得突厥语的老师,故此,这些老师用突厥语向这些孩童进行汉语教育,几年过去之后,这些孩童已经能熟练掌握汉语了,连带着他们的家长也稍微懂得了一些。

    眼下是放寒假的时间,十三岁的袁缇雅已经在学校里读了五年了,按照规矩,明年下半年她就要进入各种更高等级的学校读书,比如高等师范学校,高等技工学校,等等,依照袁缇雅的条件,她心灵手巧,是进入大夏高等技工学校的上好人选,不过她的母亲却不想让她再读了,但袁时中的一番话让她打消了念头。

    “按照大夏国法典,家里凡是有隐匿适龄孩童不上学的,粮税增加一成”

    其实以这里的土壤条件,全部是厚厚的、肥沃的、一抓一把油的黑土地,就算不施肥也能种上几十年的绝佳土地,平均每亩地的出产高达三四石,几乎是以前大明的一倍,就算粮税提高到一倍也无妨。

    但袁时冲明白,大夏国既然能颁布这样的法典,目的就是让适龄的孩童,无论男女都要上学,否则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绝对不是将粮税提高一成那么简单,后来他便说服了他老婆。

    袁缇雅非常乖巧,加上白皙的皮肤,秀气的面庞,在第一乡第一村颇有些名气,她得知此事后更加勤快了,放寒假后便承担了家里的做饭、带两个弟弟的任务,按照袁时中家乡的规矩,农忙时,为了节约时间,当早上出来时,一直要忙到晚上才回去,故此,在中午的时候袁缇雅做好午饭后将饭食带到田头让她父母食用。

    她今日做了两张大饼,又做了袁时冲教给她的酱汤,放在一个陶罐里,陶罐放在一个袁时冲亲自利用灌木编制的篮子里,除了用白棉布包着的大饼、陶罐,还有两个瓷碗。

    “大夏人能干,疼女人、孩子”

    这是如今的克里米亚总督辖区的女人普遍的看法,何况以前这里的各部族基本上都是信奉天方教的,女人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大夏人做了主人后便抛弃了这一套,当然了,这也与女人的丈夫、儿子战死有关系,对于信仰,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容易变更一些。

    袁缇雅将篮子放下了,袁时冲夫妇便丢下手里活计上了田埂。

    袁时冲从田里跨上田埂时不小心脚下一滑,眼看就要跌倒,赶紧用手撑了一下,一刹那,他的双手都攒满了黑黝黝的泥土。

    平常光景,他都在这样的土地里耕作,知晓自家田地的土壤肥沃,也抓起来仔细瞧过,却没有仔细捏过,这下却让他捏上了。

    那是一种混合着不知多少年沉淀下来的烂草、烂花、动物粪便、极细泥土的黑土,当他握紧双手时,一种黑色的汁液便从那里面挤了出来。

    同时有一种略带腥臭的味道从那汁液里散发出来。

    “果然是肥的流油的土地啊”

    袁时冲不禁感叹一声,他赶紧去旁边的大渠里洗手,大渠是直接从新浑河里引上来的,然后分别引入一个个的小渠道,渠道里的水自然结冰了,不过冰层很薄,用锄头敲一下便能破开。

    洗完手之后,一手端着尚有余温的大饼,一手端着酱汤碗,袁时冲三下五除二便干完了,吃完后将空碗递给袁缇雅,他笑着说道:“缇雅,放心吧,你明年继续上学,家里有我们呢,你母亲也同意了”

    袁缇雅听后也是大喜,她提着篮子飞快地远去了,不多时便消失在田头。

    这样的情况,别说在这里了,就是在大明也很少见,让女子读书、工作,放眼全天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而在东欧草原地带,除了各部族的头人的男孩,全族就没有再多的读书人了,就算那些被招入耶尼切里、巴斯克的白人小孩,也是不让读书的,读书,被那些阿訇、贵族牢牢把持着,没有任何例外。

    而像袁缇雅这样的少女,十三岁便到了婚嫁的年龄,小小年纪便要正式进入相夫教子的生涯,不光是大草原地带信奉天方教的女子,就连欧洲号称有着先进明的各国的贵族家庭,女子到了十三岁也开始谈婚论嫁了,远的不说,左近的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两任沙皇的第一位夫人都是十三岁!

    坐在田埂上,他老婆破天荒地用蹩脚的汉话问道,“听说你们经过了两年才来到此地,一定经过了很多苦难吧”

    在路上长达两年的迁徙,还是三万户的大队,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栗,放到任何朝代、任何国家,稍有不慎便会酿下大患,别的不说,大明的地方兵丁穿越州府去边地作战便是一件令双方都小心翼翼的大事。

    特别是到了后期,凡是行程在一千里以上的军队转移,八成以上都酿成了大祸,不是兵变,便是四处劫掠,最后又让当地的兵丁镇压,弄得鸡飞狗跳,民怨四起。

    三万户人家,就算平均一户只有两人,那也是六万人,何况,袁时中、宫彩能在明末乱世里生存下来,留下来的户口无不是以青壮为主的,不过当袁时中他们北上、西去时,官府除了一直有五百骑兵跟着,便没有更多的兵力了。

    这样的迁徙,还顺顺当当行程一万五千多里到了克里米亚,这在人类迁徙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老袁”

    当他老婆问了这话后,袁时中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全身颤抖起来,双眼也留出了热泪。

    “这样的国家,亘古未见,我等从河南出发后”

 第十一章 东欧大草原风云之一:克里米亚的百姓们(2)

    “我们一共有六万多人,一起在冬季出发,每人发了三十斤粮食背着,按照一天一斤粮食,一开始在大明境内时行走,大家伙儿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以前跟着小袁营的袁时中,也只有战兵营一天能吃两顿饭,其他人一天只有一顿饭,还是稀的,也就是吊着命,勉强饿不死”

    “每人发了三十斤粮食,说是一个月的口粮,有这样的好事,别说一万里,就算十万里我也愿干”

    “在那个月里,我们通过了封冻的黄河”

    实际上袁时中的话他老婆也只是听个半懂,不过她喜欢看他那激动的样子,便故作全懂,傻傻地听着。

    “一个月后我们来到了大草原,以前索奴人的地盘,在那里,我惊呆了,那里除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大片的田地,听说是以前的山西人迁过去的,有大明时代偷偷溜过去的,也有大夏时代迁过去的,在那里我等接到了另外三十斤的粮食,全部是剥好皮的粟米”

    “除此之外,我等每人还得到了一件用牛皮制作的长袍,那件长袍,我舍不得穿,晚上用它当铺盖”

    说到这里,袁时中摸了一下自己身上这件已经穿了好几年,已经有些破破烂烂的长袍,长袍外面是牛皮,里面却是带着毛的羊皮,就这一件,若是放到中原,没有十两银子是买不到的,就算塞外牛羊多,也不是这样抛洒的。

    “我们接着走,又过了一个月我们走到了听说是一个叫喀尔喀部落的地方,那里的西边叫萨彦岭,越过此岭便到了安西总督辖区的地盘,我们每天大约行走五十里,三十日便是一千五百里,那时我们正在穿越萨彦岭,岭上气温陡降,我得病了”

    “幸好随队的还有医生,你猜有多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整整一百人!跟着他们的还有一个驼队,驼队里装载着大量的草药,就这样,我被人用担架抬着,每日用药灌着,五日后竟然大好了!”

    “我们在山谷里整整走了一个月,那一个月是我们最艰难的时日,虽然处于初春,山谷里依然寒冷无比,山谷里的那条河流叫巴哈塔尔马河,原本是大夏国与那甚准格尔汗国的分界线,不过在不久前的一场战斗中,大夏国大获全胜”

    “听说三王子在那场战事中被俘,最后幸亏上苍开眼又让他获救了,那场战事以后,大夏国便完全控制了巴哈塔尔马河,经过此河的河谷地带前往安西听说比以前向北穿越唐努山再往西要近上千里”

    “在巴哈塔尔马河的尽头,便是有名的额尔齐斯河,在那里大夏国已经建起了一座大城,叫阿拉套城,在那里我们得到了三日的休整”

    “每三十日发放一次粮食,若是皮衣破了,鞋子坏了,帽子坏了,还可以向大夏国设置的驿站申领,每三十日绝对会有一座驿站出现,当然了,你必须每日走上至少五十里才行,驿站里已经准备好了六万人的粮食,六万人呀”

    说到这里,袁时冲不禁大哭起来。

    半晌,他止住了哭泣,继续说道:“一人三十斤,便是一百八十万斤,也就是一万八千石,听说他们为了准备这些粮食,可是将安西定远府的积存全部用光了”

    “就这样,我们一边走一边哭,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虽然天气比中原冷得多,不过人家给你发了一整套的皮衣,又在不停走着,根本感觉不到寒冷,晚上也是围着篝火睡着,每天有一斤粮食可吃,又不用做任何事情,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抵达安西腹地后,我们都习惯了,这一路走下来,有病的也将病治好了,天天走着,还有充足的饭食吃,每个人的面色、身体都好了起来,沿途,除了那五百骑兵、一百医护,便没有更多的人了”

    “离开阿拉套城后我们抵达了陈汤城,然后沿着陈汤定方临潢府的路径继续向前迈进,到了定方府后,天气突然变得异常寒冷,天上又下起了鹅毛大雪,不过此时大夏国已经建好了一条宽达六丈,两侧和中间都种着白桦的驰道,虽然下起了大雪,我们依旧可以沿着驰道向前行进”

    “此时,我们接到了命令,由于雪太大,天气又过于寒冷,我们就在定方府住下了,定方府送来了两千顶瀚海军用的大帐篷,每三十人住一间,中间还有炉子,每过一段时间可以到府城申领煤炭”

    “我们在定方府待了整整三个月,那三个月是我们这一生遇到的最好的时光,而在那三个月里,我们也将定方府积存的粮食吃光了,虽然官府在那三个月也安排我等参与伐木、挖煤、挖矿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