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陌刀王-第4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出撕心裂肺的哭泣声,浅绿色的襦裙早已污迹斑斑。
他的义子安守忠策马上前,暴声呵止两人:“撒开!拦在主公仪仗的面前,成何体统!”
两人各自撒手,将横刀贯入鞘中,互相不忿地哼了一声转身。
要照往日安禄山的脾气,定要将这两名军校拉下去各打五十军棍,不过他今日高兴,就算被冲撞了仪仗,耽误了入洛阳宫的时间也无甚紧要,笑着招招手说道:“叫那俩校尉上前来。”
两人来到舆车前跪地叉手:“卑职该死,无心冲撞了主公仪仗,还请主公责罚。”
安禄山笑问道:“你二人因何争斗?嗯,你先说。”
“启禀主公,我等攻入城中奉命斩杀朝廷余党,偶入这坊墙畔一大户人家中,见这小娘子生得美丽,本欲带在身边当做妾室,谁知他却从旁闯了出来的,非说这娘子是他先发现的!”
“胡说,分明是我先进入府中见到小娘子,你见色心喜才从旁生出抢夺之意!”
安禄山抬起手,两人遂停止争吵,他拄着骨朵走下铁舆车,从这两名将校中间走过去,来到了那披头散发的女子面前。
两校尉互相对视了一眼,各怀不甘和惋惜,心想家雀要飞进老鹌鹑的怀中了。
安禄山捏住她的下巴往上挑,女子的姿色确实上佳,双目绝望而无神。他松开下巴,提起骨朵杖另一头的尖锐,对着女子腹部扎了进去,随即拽出抓着头发扔倒在一旁,在衣裙上擦了擦骨朵杖的血迹。
两校尉顿时战战兢兢,不敢再提什么美人归属,安禄山拄着骨朵在大道中央高声道:“男子汉大丈夫,拼的是功业,讲的是拳头!只要你战功赫赫,想要什么没有!因为区区一个女人相互争斗,伤了袍泽的情义!想想看,天底下有多少英雄好汉的功业都折在了女人的身上!”
校尉们慌忙磕头认错:“主公教训的是,是我们见识浅薄。”
安禄山登上舆车,挥手命仪仗继续往皇宫前进,校尉和兵卒们各自跪在两旁,他们已不知不觉改成了跪拜礼,因为已经进了洛阳,那么舆车里的这位胖子,很快就要当皇帝了。
车驾驶过天津三桥,从端门进入皇城,雄伟壮丽的应天门出现在他的面前,门殿两侧是高耸的三出阙楼与中央的门楼和垛楼组成了五凤楼。这是天下第一门,即使大明宫的丹凤门,也无法与它媲美。
安禄山乘车沿着宫门而入,入乾元门之后便是明堂,这座高耸威仪的建筑乃是武则天时期所建,与周遭隋时修建的宫室规范严整相比,她更加富丽堂皇,格局宏大,采用了天圆地方的构造,在方正的大殿顶部构建了八角楼,又在八角楼之上构建了圆楼,其形式华美大气,仿佛天庭的宫阙降临到了人间。
他在明堂前走下舆车,带领着身后的将领们踏上石阶走入大殿,殿内也有三进台阶,安禄山迈步走到尽头的御阶之上,镶嵌满了黄金的龙榻横放在楠木屏风前。他弯下腰先是触摸了一下,随即坐了上去。
从这里望下去,堂中的将领皆在他的脚下俯首,当皇帝的感觉真美。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趁势上前跪拜:“末将恭贺陛下!”
其余将领见状,也纷纷上前跪拜。
安禄山手扶着床榻满足地大笑,然后陛阶上走下来说道:“这洛阳紫薇宫实乃天下第一宫阙,在我看来要比大明宫更具帝皇气象。”
阿史那·承庆又趁机上前劝进:“主公已攻克河北河南,一旦攻入潼关,天下必将易主。主公何不趁此机会,登基为帝,以正乾坤。”
他捻着胡须笑眯眯,心想只有承庆懂我的内心。安守忠等人也上前劝进道:“望主公早日登临皇位,君临天下!”
当所有人都不清醒的时候,总有清醒的少数派站出来指明现状,严庄上前一步叉手道:“主公,朝廷军如今溃败,气势尚未恢复,主公何不乘胜向西进攻潼关,若能攻破潼关,则长安指日可下。介时主公可趁机下扬州,攻江南,进取蜀中,一统天下。等那个时候再登基,岂不更加名正言顺?”
承庆立刻替安禄山反驳道:“不,我认为此时登基恰在其时,一旦陛下登基,授予了我们官职,大家都名正言顺,一切可按部就班进行。”
“可眼下正是乘胜追击的时机,高仙芝率领的军队溃败,朝廷后继兵马乏力,我军定能攻破潼关。如若失此良机,等到朝廷集结起兵力,再想拿下潼关可就困难了。”
安禄山捻着胡须犹豫思虑,当皇帝的诱惑实在太大,远胜旅途奔波之苦,况且他自己的身体已经出现问题,能够提前登基,也能多享受一段当皇帝的乐趣。
他低头委婉地对严庄说:“要不然一切从简?我们加快速度筹备,等到登基之后,再谋划进攻潼关?”
严庄心知安禄山主意已定,便负手站在一旁不再言语。
安禄山则哈哈笑道:“等朕登基之后,各有封赏,这洛阳宫里的美人,财宝,朕都要赏赐给你们!”
这时两名亲卫押着一名太监走进宫阙中,却是这洛阳宫中的主管,安禄山命人将他松绑之后,和颜悦色地问道:“吾听说梅妃江采萍被皇帝打发到了上阳宫中,你可知道她在哪间殿阁,可否能带来见我。”
太监跪地战战兢兢地说道:“启禀大王,梅妃已经在大王你带兵攻入洛阳之前,用白绢裹身投井自溺。”
安禄山颇感惋惜,说道:“那就差人打捞上来,找个僻静处安葬了罢。宫中可有其它艳丽女子,一并带过来给我与将士们起舞助兴!”
安禄山进入洛阳宫后,立刻命人去抓捕那些不肯投降的大臣,抓到之后直接斩杀,无需向他上报。他又命严庄高尚二人筹备登基典礼,一切以简洁为要,必须在新年的第一天完成登基。
……
高仙芝收拾残兵退至陕郡,与等候在那里的边令诚汇合,这时他身边已经只剩几千人马,而边令诚留守陕郡所带的兵马已经远超过他。不止是如此,边令诚还记得当初小勃律之战后,高仙芝因私自报捷,被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截住痛骂一顿,幸亏他边令诚奏报给皇帝,才使其扬眉吐气。如今高仙芝在朝中也是右羽林大将军,兼任开府仪同三司,这个高位离不开他边令诚的帮助,然而高仙芝尚未偿还完他的恩情。
也别怪太监目光短浅,小肚鸡肠,因为他们没有了根,也就等于没有了以后,自然要追逐眼前的利益。
他认为高仙芝应该给他个交代,这家伙在进攻西域石国的时候,光黄金就整整装了十三骆驼,如今再与他多要点回报,不算过分吧。
他多次明里暗里暗示,但高仙芝仍旧不动声色。高也不与他商议军中事务,一人拍板决定退出陕郡,前往潼关驻守。这两桩事情引起了边令诚不满,已为其埋下了怨念的种子。
安禄山谋求登基停止向潼关进发,但潼关这边却也危机重重,一旦没有外力压迫时,内部斗争竟然也成为了习惯。
盛唐陌刀王
第七百三十五章 潼关陷落 玄宗出逃
十二月下旬以后,叛军停止了向西的攻势,安禄山在洛阳谋求称帝。高仙芝率兵退入了潼关,李隆基连下数道圣旨斥责训问东征军惨败原因,高仙芝连忙上表陈述。
边令诚因担心这场惨败影响到自己的晋升之途,又因与高仙芝的矛盾加剧,遂抢先向长安的皇帝上表,说高仙芝丢弃陕郡退回潼关,将数百里之地拱手让给叛军,又盗减给予军士的粮赐。
真实的情况是东征军在武牢关惨败之后,退回陕郡无险可守,军中粮草又出现短缺,撤回潼关积蓄力量才是明智之举。
李隆基收到边令诚的奏报之后勃然大怒,即使有高仙芝的申诉上表在后,也先入为主认为高仙芝大罪,给边令诚下了敇令,命他到军中斩杀高仙芝。
十二月二十日下午,潼关地区下起了小雪,纷飞的雪花如同柳絮飘在女墙后站岗士兵的肩头上。
边令诚身披斗篷手持敇书,领着刀斧手来到潼关城楼议事厅内,面对坐在玄豹屏风前的高仙芝堆起笑容说道:“高元帅,陛下有敇旨给你。”
高仙芝连忙起身跪地接旨,边令诚拉开敇旨黄绸,高声念道:“门下!高仙芝枉负圣恩,先败于武牢,后弃陕郡数百里,今又贪墨将士粮赐,使军心涣散。朕往日待你何等恩厚,赐官加爵赏赐万金,你就是这样回报朕的?念在你我君臣一场,只降罪你一人,敇书到日,即刻问斩以安军心。”
边令诚合上敇书,即对左右下令道:“将高仙芝押至城头上,斩首!”
高仙芝惊怒地抬起头来,高声说道:“我遇敌战败而退,死是应该的。今上有天,下有地,说我盗减军士粮赐,纯粹是诬陷!”
边令诚冷然发笑:“这是陛下的敇书,上面写的是陛下的意思,你说陛下诬陷了你?左右!推出去斩了!”
李承光等部将进入厅中,见状连忙向边令诚跪地求情:“边监军!临阵斩杀大将乃是兵家之大忌,还请监军上表陛下求情,让高元帅待罪立功!”
边令诚哪里肯听,高抬起下巴傲然坐在帅位上,挥手说道:“高仙芝罪不容赦,岂容尔等求情!推出去斩!”
高仙芝被刀斧手押出议事厅,门外聚集了一堆将校兵士,肩头铁甲上落下积雪,跪地求情:“高元帅不可杀,高元帅并未盗减粮赐!”
一时间,整个潼关城墙上所有士兵都拄着长枪跪了下来,高呼元帅冤枉,然而边令诚不肯听从,一代名将高仙芝在潼关城头上殒命。
高仙芝被杀后,边令诚感觉自己身边充满了敌意,心中惧怕被暗害,遂命李承光暂时摄领军事,连忙向皇帝上表请求调离潼关回长安。
潼关暂时没有了得力大将镇守,如果安禄山此时强攻,必然能长驱直入,但是这位偷羊贼正忙着称帝呢。
长安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李隆基决定起用在家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命他率令关中新招募的兵勇,以及抽调戍京各卫兵马,包括一部分龙武军,羽林军在内共计二十万人,赴潼关驻守对抗叛军,皇帝等于是将所有宝都押在了他一人身上。
哥舒翰本以重病推辞,但皇帝再三下旨,封赏给他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尚书右仆射,又以他陇右的老部下,田行丘为副,王思礼为马军统领,李承光为步军统领。在皇帝如此的盛情之下,老将只得出马,李隆基亲自给他饯行,并命百官在郊外相送。
插一句题外话,百官相送这是除安禄山和李嗣业外,玄宗朝将领中第三个享受这种待遇的将帅。前两位一个已经兴兵造反,另一个拥兵太重,致使皇帝顾虑太多不敢召他率兵入关中。
哥舒翰率军到达潼关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截获假情报,诬陷他的老对头安思顺暗中款通安禄山。
安思顺与安禄山虽为表兄弟,但立场向来不同,早在安禄山反叛前,安思顺就多次向皇帝上表,指出安禄山图谋不轨,但李隆基没有听信。所以安禄山造反后,李隆基接连杀了安禄山长子与其在长安的亲信几十人,但对安思顺给予信任,命他回京担任户部尚书。今哥舒翰施计诬告安思顺,皇帝本不足信。但哥舒翰执掌关中兵权,皇帝需要依仗他带兵取胜,所以只好同意将安思顺以及其弟安吉贞赐死,亲族流放岭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