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陌刀王-第5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子仪口中所谓的良策,那就是天子撤出长安重新回到朔方躲避,他则率军退到扶风郡的大散关,再派人去把守住箫关。李嗣业一旦入长安,必然谋求更大的权位乃至称帝。
他相信无论是安禄山叛军还是李嗣业知道长安都呆不长,他们不得人心,长安对于李唐来说是天府之国,对于叛军来说就是困兽之地,到时候凭借箫关大散关之固,将朔方和陇右稳定好。叛军皆思念河西,人心渐渐低落,李嗣业也会成为天下人的众矢之的,届时史思明也会与他反目,南下进攻河南中原等地,河东节度使邓景山也能够腾出手来,南下进攻上党,最终将李嗣业困死在八百里秦川之内。
但这样的计策,皇帝定然不会采纳,他们当初废了多大的力气才收复长安,如今洛阳已经丢失,如果再将长安丢失,李亨过往的功绩将不复存在,他当了五六年的皇帝最终不过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倒退。
这其实和李泌当初的计策是一样的,先不着急收复长安洛阳,而是占夺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使得叛军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当然李泌的计策更有大局观,就如同他现在渡河联络李嗣业,一旦成功的话皇帝继续占据关中,李嗣业仍旧占据河西为一方藩镇,他就算真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也会被河西拖住脚后跟。只要皇帝策略得当,使吐蕃和回纥牵制住李嗣业,就算他真正成为一方割据政权,也不会动摇大唐的统治。
小船在蒲津渡口靠岸后,驻守在河岸上的河西军搜查船上的物品,李泌手持拂尘淡然相应,只是说道:“我是李泌,从长安而来,有要事求见李太尉。”
守在渡口的将领见这道士确实有高人风范,立刻派人护送他入蒲州城,来到城中的太守府邸见到了李嗣业。
两个曾经关系不错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见面了,多年后已经是物是人非,双方心中的思想和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人生的初心还留下多少。
那时候是拯救大唐,一心都在对付奸相和心怀鬼胎的安禄山,谁能想到最终却是这样的变化和际遇。
李泌见到他额头上颇为沧桑的花白头发,感慨地问道:“李太尉今年也有五十了吧。”
李嗣业笑道:“还差一岁就满五十了,真是年岁不饶人啊。”
“太尉辛劳半生,如今还在征战奔波,不知你还能征战多久?”
李嗣业听出他的弦外之音,怅然说道:“孔夫子说过生无所息,人生这一辈子从生到死都在奔波操劳中渡过,安歇下来反而是一件坏事,若是有一天我死在马上,也不会觉得奇怪。”
李泌又摇头问道:“太尉熟读史册,知晓兴替,以你的直觉和敏锐不会察觉不出来,大唐并非气数已尽。你为何还要逆气数而行,你可知道你最终将留骂名于后世,与安禄山和史思明成为一丘之貉?”
李嗣业嘿笑了一声道:“你知晓道家阴阳术数,那么我倒要反问你这位世外高人一句,难道说气数就是一成不变的吗?难道不会因为皇帝的昏庸、朝廷的腐朽而产生变化?上皇李隆基自改元天宝起,大唐已经从繁盛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了。从天宝至今已满十九年,这十九年来奸相当道、排除异己,断绝边将入相之路,使得藩镇将领阶层固化,形成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小团体。而在朝中权贵日腐化,日日歌舞升平,而这些都是败亡的征兆。”
“李亨因昔日命运多舛而多疑,登位之后内疑群臣,外疑将领,重用阉宦,设立察事厅子,对群臣和大将家属进行监视,将在外而生疑心,多次用宦官制约将权,致使两京迟迟无法收复,又逼反大将致使上下离心。这哪一桩那一件不是失德之举。两代帝王犯下的错误,难道还不至于使大唐气数消散吗?”
李泌摇摇头说道:“不管你是否承认,开元盛世过去才区区几十年,昔日天下之繁盛乃是千年来未有之巅峰,大唐的人心尚未尽失,你欲行叛逆天下百姓不会支持。”
“开元盛世为何会早早结束,不就是因为人治而怠政,法制消弭?谁说我现在要代唐而自立,我要做的事情你不会想象,而现在我也不过是想带领河西的士卒们回归河西,欲借关中这条道走一走。”
李泌终于把话题引到了他的方向,将拂尘搭在了肩头上说道:“既然你无意代唐,又无意夺取关中,何不另换一条道路行进,出河东远上朔方、河套,再前往陇右进发兰州,避开关中这条敏感地带。这样既可以让朝廷相信你并非居心不良,双方也免除了一场大战,不必白白牺牲太多性命。为此陛下愿意加封你为朔方陇右节度使,撤出所有驻扎在朔方的军队,给你的西进开辟出一条安全的走廊,如何?”
李嗣业慨然笑道:“从关中到箫关,再到兰州,西入凉州才是一片坦途,我有这样顺畅的路可走,为何还要翻越吕梁西出河套,沿着黄土高原走上那么一遭,士气再强盛的部队也会跑散了。”
“那也实在没有办法,这是陛下唯一能够接受的道路,只要能守住关中这一片王化之地,陛下他愿意做出最大的妥协。”
“是吗?妥协。我也可以说我自己妥协,忍住把长安城夺在手中的欲望。我已经夺取实实在在的胜利,还能够在这儿听你说这些,这已经是我最大的让步。”
“不,不,你没有让步,你所有的要求都在你的预想之内,你根本还是想进关中入长安,去经营你那虚幻缥的王道霸业。作为昔日的老朋友我要忠告你,大唐的人心尚尽失之前,你李嗣业的威望尚未到达顶峰之前,你根本在关中留不住,你也承受不起这块王霸之地。”
李嗣业突兀地笑了起来:“看来不止皇帝不相信我不会进长安,就连你也不相信,那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我提出的条件只有两个,其一,我必须从关中出陇右,第二,这次起兵我打的是清君侧,诛杀阉人的旗号,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必须杀,否则我名不正言不顺,这义举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李泌感觉到莫大的讽刺,他的造反怎么能成为义举?这事情根本没得商量,皇帝李亨那里第一条就通过不了,更别说还要逼他杀掉他的真正信任的一批人,这帮太监才是他控制内外朝的工具。
他将拂尘搭在手臂上站了起来,走到府邸正堂的大门口,转过身来说道:“此事我希望你要考虑清楚,关乎天下,关乎你个人的声名。若是选择错误,天下将永无宁日,你也将永远沦为王莽,侯景,安禄山之流,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唾骂。”
他甩动着拂尘带着童子踏出了蒲州刺史府的府邸,自始至终都没有回头。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二十四章 谋略和预判
乾元二年秋九月,李泌渡过黄河在蒲州城与李嗣业和谈失败,双方进入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郭子仪向皇帝上表,建议朝廷先迁至灵武,这样他才能放下心来与叛军决战。
李亨口口声声高呼要与长安共存亡,表示绝不后退半步,也要求郭子仪绝不能撤退。实际上他背地里早已经将出逃的队伍准备好了。皇帝心中还抱着很大希望,认为郭子仪能够力挽狂澜,能够击退李嗣业,保住关中,保住大唐。
所以他派出中使邢延恩代表皇帝前往前线督战,其实就是充当耳目提前汇报消息,津蒲度和长安之间也就几个县的距离,只要李嗣业渡河成功,唐军大败,他们就得赶紧跑路了。
郭子仪将大军分布在蒲津渡和龙门渡潼关三处,各沿着黄河河滩修建营寨,关中仅有了八九万兵力被分成三部分。因为估计到李嗣业最有可能渡河的地方就是蒲津渡,所以由鱼朝恩的三万龙骧军在此驻守,程元振率领的两万龙武军在潼关,朔方军由节度副使仆固怀恩和神策军使郭英义两万五千人在龙门渡扎寨,时刻严防李嗣业从任何一个地方渡河。
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对唐军十分不利,李嗣业只要集中兵力从一处突破,他们哪里能够拦得住,这就如同用针尖穿鲁缟一个道理。虽说乘船渡河有一定的困难程度,但世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
郭子仪为此伤透了脑筋,他一面不断派出斥候过河,探查李嗣业的兵力配置,以推断出准确的渡河地点,方便集中兵力防守对抗。另一方面决定派人从黄河沿岸每隔五里修建一座烽火台,上游一直通到龙门渡,下游一直通往潼关,一旦对岸李嗣业集中兵力发动进攻,他们便点燃烽火台传递消息,让黄河上下游火速驰援,这样才能使有限的兵力尽可能地阻碍敌军过河。
李嗣业也深知在黄河边等待的时间越长,唐军这边的防备也就愈严密,所以他准备趁着唐军的烽火台尚未构建完成,选择一个地点突破黄河进入关中。
因此他派人在中条山下大肆砍伐树木,扎成木排和浮桥随时准备渡河。并且派人传信到潼关外的灵宝,命田珍和燕小四加紧攻城以给潼关唐军造成压力,以至于整个黄河至潼关防线就像一座四处漏风漏雨的房屋。
临战前他把军中的智囊们全部召集到了一起,既有安禄山的降将严庄高尚,也有跟着他从河西走出的徐宾岑参,连同崔乾佑,蔡希德等人也坐在席位上。
李嗣业双手撑在膝盖上,胸有成竹地问道:“我们屯兵于这蒲州,就是为了进入关中,如今郭子仪兵力三分,依次驻守津浦渡,潼关和龙门渡,今日叫你们来,正是要问问诸君,我们该从何处渡河进攻关中。”
作为他的头号军师,徐宾率先开口道:“主公,这三处进攻地点各有优劣,潼关坚固易守难攻,就算有风陵渡可以渡河,但城墙已经延伸到了黄河河滩上,渡过河还得攻坚,进攻的难度很大。但有两个优势,一是能够与田珍和燕小四两面夹击潼关,第二,也有出其不意之效,郭子仪绝对想不到我们会从这里进攻。”
“蒲津渡,朝廷的重点防守就在蒲津渡,这里也是最理想的渡河进攻地点,浮桥虽然被一把火烧掉了,但浮桥上的铁索还在,两岸牵引铁索的铁牛也在,只要左右用木船佯攻,当天晚上从浮桥上铺木板,第二天早上就能够到对岸。但郭子仪就亲自坐镇在这里,兵力布置也最重,而且它位于龙门渡和潼关之间,一旦渡河就是硬碰硬。”
“第三就是龙门渡这个地方,渡河后距离长安虽远,但唐军兵力布置中规中矩,所以综合来说,这里是最好的过河地点。只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他们也一定能够想到,郭子仪定会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所以我建议主公从龙门渡进攻关中,只是需要谋划一番。”
李嗣业慎重地点了点头,站起来捏着下巴问道:“若如徐公所言,应当如何用计?“
“主公应将大部兵力调往河津县,留一部分兵力在蒲津渡伐树铺桥,制作船筏,故布疑兵,大造声势,将唐军多数兵力吸引在蒲津渡。我河西大军趁势渡龙门而攻长安。”
他捋着胡须在帐中踱步,先是赞同地嗯了一声,又转过身来问道:“郭子仪深谙用兵之道,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虚虚实实的兵家诡道,这种故布疑阵的计策也许能够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他。”
徐宾上前一步问道:“主公的意思是……?”
“兵不厌诈,既然郭子仪能够识破疑兵之计,我们何不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