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陌刀王-第5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场胜利。
由于关中的兵力全部集中在郭子仪和鱼朝恩手中,其余各州县的防御形同虚设。段秀实从夏阳县出发,接连攻克了合阳、蒲城、富平、礼泉、最终向西进入凤翔郡,把扶风,陈仓,岐山三县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陈仓县已经改换了名称,被李亨赐名为宝鸡县,安史之乱的前期正是由于这里作为关中和汉中的纽带,才使得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获得一线生机。李嗣业派段秀实抢先占据此处,将彻底断绝李亨入蜀的奢望,更断去了他重掌灵武的最后道路。
鱼朝恩和郭子仪的奏疏先后进入了长安城,李辅国看到奏疏之后惊惧不已,双目眩晕险些休克,幸亏他的干儿子们给灌了几口续命茶,又使劲掐按人中,才使得他幽幽醒转。
醒来之后便是惊吓,他的第一句话便是:“快,快!快把两封奏疏都送到陛下案头前。”
李亨得到奏疏之后,也是出了一身冷汗,从病榻上支撑起身体来,慌忙派人去请李辅国和李泌。
李辅国脸色惨白硬着头皮来到御前,然而传旨太监却捧着鱼符和官印归来跪地告罪:“启禀陛下,李泌已经将官印悬挂于房梁之上,离开长安不知所踪了。”
李亨睁大双目茫然地说道:“长源呐,难道局势已经恶化至此,连你也不愿意为朕效力了吗?”
李辅国只得收拾心神低声劝谏皇帝道:“大家莫要太过颓丧,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更何况你是大唐天子,有祖宗之德庇佑,又手握社稷正统,定会逢凶化吉,延续江山基业。”
李亨心塞地连着咳嗽了两声,才从案几上拿起鱼朝恩送来的两封奏疏问道:“鱼朝恩说李嗣业麾下河西强兵势大,仅用一日时间便突破了黄河龙门渡口,郭子仪率领的关中诸多兵马怕是无从抵挡,要朕提前考虑南迁事宜,以保全朝廷根基。”
“郭子仪却说龙门渡之失是他一时判断失误,虽说折损了神策军七千多人,但我龙骧朔方大军主力尚在。李嗣业劳师远征,三军已至强弩之末,只要朕御驾亲征,率领守卫关中的健儿们与李嗣业展开决战,定能够将其击溃。”
李亨心中犹疑不定,低头搓着手掌说道:“鱼朝恩和郭子仪的奏疏都有其见地,只是朕心中有忧虑,难以决断。朕不愿意辜负祖宗基业,所以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决定由你带着太子和上皇离开长安从凤翔府前往蜀中躲避,朕亲率关中士卒与叛贼李嗣业在长安决一死战。你意下如何?”
李辅国倒吸了一口凉气,同样的历史居然能够重新上演一遍,距离李隆基出逃仅仅过去四年,老上皇还尚在人世间,大唐王朝便经历了第二次的风雨波折,他作为李亨的奴仆,也作为他的肱骨内臣,心中对他的命运有更深的认知。世界上没有比他更倒霉的皇帝,没有享受到父亲开元盛世的果实,却承担了天宝危机带来的恶果,在脱逃蜀中的路上为自己谋得皇位,到手的却是一个破碎的河山。
他自继位以来殚精竭虑从未舒服过一天,局势却愈发恶劣,李嗣业在他在位期间谋反,并且率领河西军逼到了家门口,试问这样谁不会憋屈?
他和皇帝的命运其实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所以李亨才会问他何去何从。郭子仪的奏疏有些道理,皇帝御驾亲征拼一把,虽然对他个人来说有巨大的风险,但对大唐来说却只是生的机会。就算李亨御驾亲征也遭受惨败失去性命,太子李豫已经撤逃,还可以在江南或蜀中重整旗鼓,至少天下人不会对大唐失去信心。
可他自己呢,他的命运与皇帝绑在一起,一旦与挟太子南逃,没有了李亨的庇护,他这个昔日权倾朝野的权阉,只会成为地方藩镇势力的刀下鬼。
念头想到这里,李辅国膝盖一软跪了下去,脸上带着忠仆的赤诚之色流泪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三十一章 皇帝准备南逃
李亨连忙将他从地上搀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道:“朕自继位以来历经千般波折,每日勤勉政事,却依然要经历磨难挫折,经历了李嗣业起兵反叛,史思明归顺复叛等大事,因此有人暗地里说朕德不配位。为今之计,朕不能再像太上皇那般逃走,要承担起一个社稷之君应尽的责任。”
就李亨这病秧子身体,如今已经是弱不禁风,把他放到战场别说指挥作战了,就算是那颠簸的马匹和冲天的杀气也足够这位皇上喝一壶的。
李辅国深知皇帝内心其实惜命且不敢亲自上场,这样做不过是给自己脆弱的内心留一点面子罢了。
他立刻跪地啼哭道:“陛下,社稷之君最大的责任不应当是长命百岁,延续江山社稷吗?上阵打仗乃是武将们的事情,就算朝廷人才凋零,缺少能征善战之将,也不该让您以身犯险呐。”
“太子虽已成年,但无奈经历尚浅,如今无论是蜀中还是江东,均有地方节度使自成势力,陛下若不能亲自南下,扶持太子殿下继任,陛下和太子的安危都不能得到保证,请陛下三思。”
李亨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这不是还有你吗?朕派你护送太子南下蜀中,希望你能够多多辅佐于他。”
“陛下!”李辅国痛哭的声音更为激烈,连连磕头道:“陛下虽无天纵之才,却在危难之际重建大唐,实乃中兴之主。岂能因一时的挫折而赴身险境,请陛下三思啊!”
李亨固执地摆摆手:“朕意已决,你先下去吧。”
李辅国无奈退出殿外,但他并未放弃劝说,于是去见了张皇后,将李亨的危险想法告知了皇后。
皇后与李辅国的处境是相似的,她二人常年沆瀣一气相互利用,自然无法接受李亨御驾亲征。
张皇后进入殿中满脸泪痕跪在李亨面前,抽噎着说道:“陛下不只是社稷之君,还是臣妾的夫君,李家的主心骨,您若舍身御驾亲征,让臣妾如何自处?”
李亨连连叹气,宽慰了张皇后几句,从怀中掏出手帕擦拭了她脸上的泪痕,才遣侍女搀扶她离去。
这还只是李辅国的第二轮攻势,他如今权倾朝野,下去之后联络左右相和三省六部的官员,与他们保持口径一致,准备在朝堂上联合劝谏皇帝迁都南撤。
第二日的朝会之上,李亨满脸疲惫地坐在御榻之上,对下方沉默以对的朝臣们问道:“郭子仪终究还是没有守住黄河龙门渡口,致使李嗣业大军渡过了黄河。今时局已经到了危难时刻,朕欲率关中残余兵力与李嗣业决一死战。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臣得到李辅国的暗示,早已统一了口径,纷纷跪倒在地上叉手劝谏:“陛下万金之体,切不可赴身险境,还请陛下三思。”
有时候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整个朝野上下似乎只有郭子仪和仆固怀恩二人认为皇帝应该留在关中亲自御敌,但多数人的意见皇帝不能罔顾。他心中本来就对自己御驾亲征有些抵触,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之后,等于给了足够的台阶,可以让他心安理得地舍弃京师,舍弃长安百姓而南逃。
李亨摊开双手愁眉不展地说道:“如今局势危急至此,朕若舍弃关中百姓逃离京师,如何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如何能对得起长安百姓。”
太子太傅房琯越众而出,上前握着笏板朗声说道:“陛下明鉴,值此社稷存亡之秋,弃城而走才是可取之道,况且只是暂时的南迁,只要朝廷还在,陛下还在,大唐社稷就岿然不倒。叛贼李嗣业不过是暂时占据上风而已,天下民心终究在我大唐,悖逆之人多行不义必自毙,臣等相信陛下有朝一日终究会回到长安。”
李亨心中涌起浓浓的期望,低头对众臣子问道:“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大臣们纷纷叉手道:“臣等附议!”
“既然如此,今日参与朝参的臣工就留在殿中,免得走漏消息,明日凌晨时分,跟随朕的御驾从大明宫重玄门向西撤往凤翔郡,往陈仓暂入蜀中躲避。”
众臣和李辅国恍然大悟,他们自以为是套路了皇帝,谁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李亨的预料之内。
太子李豫本来站在殿中沉默不言,但他听厌倦了这些人云亦云的声音,最终忍不住上前叉手道:“儿臣有一言进奏。”
李亨知道他想说什么,直接了当拒绝道:“朕尚且没有留下来亲自抗敌,岂能让自己的儿子涉身险境,你与我一同撤离关中,切莫要使性子。”
李豫沉默地点点头,把想说的话吞咽进了肚子里。
一切就如四年前的那日清晨一样,已经垂老耄耋的太上皇李隆基被宦官们强行拉上车辇,他大喊大叫着要留在长安,但拉扯的人并不相信他,就如同他们不相信李亨会御驾亲征一样,大唐的皇帝早已没有了那个血性。
宫女和后妃娘娘们也提着包裹跟在皇帝和皇后的车辇后面,在御林军的护卫之下出了重玄门,沿着龙首原的飞龙厩往渭河方向而去。
李辅国任命房琯为京师留守,命中使邢延恩掌控宫门钥匙,由于皇帝出行消息严密,许多宗室子弟也未能出逃,包括李隆基第二十七恒王李瑱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抛弃在了长安。
李亨向西出逃遁后,命令李辅国率领御林军在前方派出斥候刺探消息,却得知李嗣业已经率先派出段秀实占据了凤翔,皇帝顿时愕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大臣李揆向他献策:“通往汉中之路并非只有陈仓,还有子午道、褒斜道和党骆道,陛下何不从这三条道路中择其一,以逃避兵灾之祸。
李亨此刻已经毫无主意,只好人云亦云地应承:“说得是,不知该从那一条道路去走?”
这时逃跑队列中的王思礼站了出来,这位王大夫非常幸运,也相当命大。当初在哥舒翰麾下做步军统领时驻守潼关,大败之后只有他一人逃出生天,后来又担任泽潞节度使与李光弼一起驻守绛蒲二州,在黄河渡口被李崇豹击败时无援军相救,他竟然跳入黄河之中游过了对岸,重新回到了长安得到了重用。
王思礼最厉害的还在于忍辱负重,当得知他回到长安后,放火烧桥的鱼朝恩心中忐忑不安,连忙求教于干爹李辅国,李辅国却笑着让他放宽心,坦言这种事情王思礼绝对会只字不提,否则他也做不到今日兵部尚书的地位。果然王思礼进入长安之后,对昔日在黄河河滩上的遭遇丝毫未有提起,而且对李辅国等一众阉党也都礼敬有加。
他在担任关内节度使时,对关中的各条道路都了如指掌,他自然有这方面的发言权,上前叉手对李亨说道:“陛下,子午道和党骆道的栈道年久失修,路途太过险恶,不合适大部队通行,只有褒斜道还算通畅,只是陛下从长安出走并未携带大量粮草,褒斜道长达四百多里,沿途村落贫瘠,若从褒斜道行走,三军将士怕是饥寒难耐无从补给。”
李亨悲观地问道:“那如你所见,朕当何去何从?”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三十二章 郭子仪心力交瘁
王思礼与李辅国之间使了个眼色,又叉手进言道:“陛下何不从武关直下南阳,进入襄阳城,荆襄和江东未收到战乱波及,依旧繁盛富庶。陛下南下之后依仗此两地可延续基业。叛贼李嗣业取关中之后,定然起称帝之野心,介时他必遭天下共讨,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