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王冠-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道理嘛。

    于是只好去了书房,偏生徐妙锦似乎是故意惩罚他,书房里并没有放被褥,想去找下人们要被褥,又觉得丢脸,只好蜷缩在书房里。

    这就凄凉了。

    三更灯火四更鸡,黄昏冷得不行的时候,书房门被推开,绯春低着头,将一床被褥塞到黄昏怀里,兔子一般蹿了出去。

    绯春知道姑爷在受罚。

    本该喜闻乐见。

    可不知道为何,看见书房里孤单的灯火,想着姑爷冷成狗的样子,心里竟然有些难受,鬼使神差的把自己备用的被褥抱了一床给他。

    又有些害怕……深怕姑爷拉住自己,然后霸王硬上弓。

    这样的事情,在大院里又不是没有。

    而且很常见。

    所以她溜得贼快。

    黄昏抱着被褥,盯着兔子一样跑了出去的绯春,感叹了一句,“是个好姑娘啊。”

    腿挺长的,就是瘦。

    虽然已经及笄,但依然……或者说可能一直会是这种青梅风情。

    如杨柳。

    想折……

    ……

    ……

    应天城一片喜庆,民间坊子并没有因为梅殷的事情而受到多大的影响,该热闹的继续热闹,但是很快,在民间的热闹之中,多了一些传言。

    整个应天喜庆气氛瞬间变得不一样了。

    这个传言很不简单。

    因为说得有头有眼,而且各项证据充分,与其说是流言,还不如说是秘密。

    传得很快,一两天时间传遍了全城。

    但没人敢公开说。

    只能私下里闲聊,就是私下里说也提心吊胆。

    因为这个流言涉及到朱家。

    紫禁城内的朱家。

    流言的内容,简而言之一句话:大明徐皇后和永乐新晋宠臣黄昏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超越男女的复杂关系。

 第二百三十二章 阳谋

    关于八卦,人只要吃饱喝足,八卦之火就会熊熊而起,应天城作为京畿,是大明经济、政治中心,百姓们的生活至少是可以保证的。

    何况是关于天家皇室的八卦。

    根本不需要推手,就在应天这片原野上燃了起来。

    百姓坊子间流传。

    深门大院里流传。

    关键是深门大院里的那些老爷们,知晓更多消息,通过他们知道的消息,再来反推,反而觉得这个事情就是真相。

    于是整个应天的气氛都变了。

    所有官吏都小心翼翼,深恐一不小心就陷入其中。

    这可是关系到天子的事情,也许以往发生过,但绝对不会传到宫外来,但是现在不仅传到宫外了,整个应天城人尽皆知。

    说天子新晋宠臣黄昏,之所以能得宠,就是因为和徐皇后之间有“暧昧”关系。

    暧昧是好听的说辞。

    说最初宝庆公主殿下落水的那一次,黄昏在坤宁宫中,就是和徐皇后在一起,而徐皇后为了和黄昏厮混,所以才没照顾好宝庆导致她落水。

    又说为了让黄昏有机会多出入紫禁城,徐皇后支持了黄昏的香皂、沐浴露和润肤水的生产和售卖,所以黄昏的发家,完全是徐皇后的手笔。

    还说徐妙锦之所以嫁给黄昏,就是为了掩人耳目,同时徐皇后可以利用这个关系,以去找妹妹的理由离开紫禁城去和黄昏幽会,甚至于连黄昏新婚之前,装修宅邸的钱,也是徐皇后“借”的。

    所以徐皇后还在大年夜出宫去了黄府,表面上是关心妹妹徐妙锦是否怀孕了,实际上还是和黄昏幽会,端的是淫荡。

    这些说得有鼻子有眼睛。

    很是令人信服。

    至于消息的源头,已经无从追查了。

    关键这些事情深门大院里的老爷们都清楚,是发生过的,尤其是黄昏装修从应天府衙买的那座宅邸,确实是找徐皇后借了一万两白银,而且一直没还。

    所以哪怕他们再相信徐皇后不是那种女人,也不得不怀疑。

    在这股流言下,应天城反而变得很安静。

    但所有人知晓,这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接下来,很可能是一场地震。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很快,黄昏知道了,徐妙锦知道了,朱棣知道了,徐皇后知道了,几个当事人的反应都一样:不可思议。

    谁这么大胆子,敢造徐皇后的谣言?

    ……

    ……

    乾清宫,朱棣瘫坐在椅子上,眯缝着眼睛,精气神颓靡,备受打击。

    他当然相信妻子。

    黄昏来到紫禁城,去后宫的时候,每一次都是他恩准的,而且每一次都有人跟着,他和妻子之间不可能发生事情。

    至于借那一万两白银,也是他首肯的。

    大年夜妻子去黄府,也是关心徐妙锦。

    何况朱棣心知肚明,黄昏这货吧,虽然有那么一点男人的通病,但绝对不蠢。

    他已简在帝心。

    不可能再去勾搭大明皇后,给他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这且不提厉害关系,仅从男人的本能来说,不得不承认一点,妻子虽然风韵犹存,但绝对不必上风华正茂的徐妙锦。

    黄昏根本不可能对妻子有任何想法。

    但当下流言已成虎。

    这件事怎么处理至关重要,稍微处理不好,众口铄金之下,流言成了“事实”,别说天家皇室的颜面,就是他朱棣,也将在浩瀚历史中的众多君王中,最为最显眼的笑柄。

    比李后主、刘禅还惨。

    朱棣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着人宣道衍、纪纲进宫觐见。

    他很愤怒。

    恨不得出动锦衣卫甚至京营士卒,全城逮捕敢议论这个谣言的人,然而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这样平复谣言,也会有一个疤在那里。

    况且,真要全城逮捕的话,诏狱和天牢根本不够用,整个应天城的成年男女,大概都会被送进监狱,始皇帝也不敢这么做。

    所以要破这个局,只能智取。

    这件事不能用黄昏。

    他是当事人,避嫌。

    只能请道衍来,道衍出谋略,纪纲么……自然是绣春刀出鞘,带着领锦衣卫作为暴力机构出动,要强势镇压此事。

    告诉世人,天家不可辱。

    我朱棣更不可辱。

    片刻之后,道衍急匆匆而来,老和尚穿着僧衣,身上还有香火味,显然是正在礼佛,神态严峻,已经意识到了此事的重大危机。

    这看似只是一个针对徐皇后和黄昏的谣言,实则动摇的是朱棣的皇权。

    随后纪纲赶来。

    腰配绣春刀,大伤初愈的纪纲脸色犹有些白,但眸子里杀意如织,腰间绣春刀更是散发出嗜血的气味:充斥着兴奋。

    纪纲嗅到了机会。

    和纪纲一起进来的,还有三位在朝野之间都有着极高声望的史官,以刚正不阿而出名,这是朱棣刻意吩咐的。

    这件事要处理好,不能让民间野史乱写——鬼知道他们写出什么来。

    所以正史的记载尤为重要。

    待史官坐好,朱棣缓缓坐正身体,对跪着的道衍和纪纲道:“免礼。”

    两人起身。

    一旁的三位史官居中一人执笔,写道:“甲申年,永乐二年初,上召僧录司左善世道衍、锦衣亲军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纲觐见,二人进见乾清宫……”

    三位史官,一位记载,剩下两位最后签字画押,归档。

    这是流程。

    若是那两位有不同意的地方,则会另起笔墨写一份,由史官局那边共同定夺——这种状况很少见,因为一般都是一位史官在场,况且史官之所以是史官,就在于公正。

    大部分而言,他们记录的绝对是事实,当然,也有少数史官,在天子授意下,篡改了记录,这种状况也很少见,因为天子不得翻阅史官记录的内容。

    这是规矩。

    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天子肆意妄为,可惜,这个初衷是美好的,有时候的事实却是残酷的。有那么一部分天子,明知道有史官记录,还是我行我素,所以历史上的昏君、暴君行径,才会被后人考据,要不然后人哪去考据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的种种“杰作”?

    史官停笔,等接下来的对话。

    朱棣看了三位史官一眼,这才缓缓的对道衍说道:“知道我召汝何事?”

    道衍点头,“棘手。”

    朱棣嗯了一声,“兹事体大,朕深究其言,再结合自身经历,知悉此事是别有用心者泼秽皇后,玷污天家,其用心险恶,可称祸国!”

    道衍叹气,“此事不难推测。”

    朱棣苦笑,“朕也知晓这件事确实不难推测,甚至算是一桩阳谋。”

    阴谋可怕。

    但阳谋有时候更可怕,因为你知道它是别有用心的谋划,但你却找不到破解的办法,阳谋之所以是阳谋,正因为如此。你无法破解,它自然不需要遮遮掩掩。

    一旁的三位史官立即记载。

    道衍想了想,“这事,还是得追根溯源,找到散布谣言的人,并且此事不宜秘密行事,应在百姓瞩目下行动。”

    本来就是谣言,那么朱棣破除谣言的行动就不需要遮掩。

 第二百三十三章 你还是太年轻了

    朱棣颔首,“可有详细计划?”

    因为史官在侧,朱棣和道衍说话也不好再随意,毕竟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后人会看到,因此在言辞方面,官方了不少。

    道衍思索片刻,“现在全城流传,表面上看,不太好查,但究其根源,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动用锦衣卫,全城彻查和梅殷、叛逃京营三卫有关系的人,再让刑部配合应天府衙,全城搜查不明来历的人,应该能追溯道谣言之始。”

    朱棣颔首,“善。”

    这个动作很大,整个京畿的运转,都将围绕着这个动作,至于平叛、削藩一事都得暂缓,连等两天后的上元灯会,都得停办。

    有风险了。

    如果今年继续办上元灯会,很可能出现昨年那样的事情,甚至更上层楼,出现暴乱也不可得知,朱棣不是很愿意冒这个风险。

    纪纲插嘴道:“岂非正如了梅殷之意?”

    朱棣叹气,看了一眼史官,示意但记录无妨,道:“这本来就是梅殷的阳谋,他藏匿行迹,此际大概已经快要抵达福建,但他策谋伪政权的建立需要时间,所以他留下了这么一手,这是个阳谋,然而我们只能被动接受。”

    没办法的事情。

    不过……

    朱棣冷笑了一声,京畿这边是要花费一段时间来破这个谣言,但是已经笃定让藩王成为平叛的主力,所以自己只需要下几道旨意,让各位藩王开始调兵,到时候让朱高燧去会和就行。

    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但也就几日时间。

    话说回来……真以为大年夜请藩王吃饭,是为了叙亲情?

    永乐大帝朱棣,早就做了准备。

    在他和黄昏商讨之前,已经在大年夜的宴席上,给各位藩王打了预防针,藩王们如今虽然没有了朵颜三卫那样的力量,但平叛的兵力还是能凑出来的。

    想到这,朱棣立即对纪纲道:“锦衣卫除留下大内必要防护人员之外,其余人尽数出动,全城侦缉,赛哈智在前几日回了西域,他麾下的南镇抚司调给指挥佥事李春指挥。”

    纪纲立即领命。

    朱棣又道:“着朕旨意,锦衣卫但凡调查到和梅殷、叛逃京营三卫有关系的人,不需要抓回诏狱,就地当众审问。”

    纪纲再次领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