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王冠-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明祖训里,大明永不征讨之国中,安南名列其中。

    胡汉苍若有所思,“因为鞭长莫及,因为就算打下安南,大明也要遭到重创,更无法管理安南。所以我们一旦杀了陈天平,朱棣为了保证我们安南及其周边国度的稳定,绝对不会出兵征讨我们,只会找个借口和理由下台阶,从而默许我们的成功!”

    胡一元欣慰大笑,“孺子可教也。”

    漠北是大明尾大不掉的麻烦,朱棣又靖难登基,这一二十年间,大明自顾不暇,绝对不会对安南用兵,就算用兵,也就是打几仗意思一下,给其他藩属国做做样子看。

    只要自己和儿子经营得当,胡氏政权,未尝不能走成吉思汗的老路子。

    当然……

    这需要安南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胡一元不急。

    自己死了,还有儿子胡汉苍,儿子死了,他也还有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胡汉苍灵犀突来,“如果大明真不敢对我们动兵锋的话……我们可以这样办,回给大明的国书中,我们不妨先退让一步,就称不知道陈天平的事,以为陈氏没有后人了,所以才不得不登基称王,既然陈氏还有后人,那我们请陈天平回来,我们还政给他,到时候等陈天平离开大明进入安南,我们将之处决。”

    胡一元思忖良久,“可行。”

    反正大明是不敢也不愿意对安南动兵的,这的大明的软肋,我们怕什么?

    胡汉苍立即兴致勃来,“那我这便让人拟定出使大明的使团名单,送递到大明去,同时着人准备国书。”

    出使之前,需要先递交使团成员名录、背景、官职等信息,等大明确认可以了,你这些人才能出发前往大明。

    大明的使团则要任性一点,先一步递交了成员名录和官职后,心情好,等你安南同意,心情不好,直接就来了。

    你自己慢慢去调查,偏生还不敢得罪,只能悄悄调查。

    所以黄昏到了王都大殿之后,胡汉苍父子根本不需要求证身份,就知道黄昏是正儿八经的使臣,因为名录早就过来了。

 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工业人

    历史的车轮,如洪流滚滚,谁也挡不住。

    胡汉苍父子的作死之路,依然没有改变。

    一个高丽,一个安南,从古至今,总是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妄图划江而治,让中华人民成为两栖动物……

    黄昏知道这一点。

    当然,他其实也很愿意看见安南这么跳一下,他不这么跳,大明怎么师出有名,怎么把安南变成交趾布政司,又怎么以交趾布政司为跳板,吞掉整个中南半岛?

    所以安南必须得跳。

    所以黄昏选择了牺牲道德和人性,让陈天平继续走上他的既定归宿。

    从某方面来说,经历过靖难和诸多事情后,黄昏矛盾心情里那股圣母心越来越淡薄,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当初救景清的事情很讽刺。

    但是救叔父黄观,哪怕再来一遍,黄昏也不会改变。

    不救叔父,罪臣族人,仕途难以登高。

    不救叔父,背负不孝,难以服读书人之心。

    不救黄观,三元之才白白浪费。

    比如这一次出使安南,若是没有叔父黄观,谁会写国书?

    徐辉祖不会。

    高贤宁不会。

    自己……连圣旨都还没搞透彻。

    何况国书。

    安南是好解决,不过黄昏的格局看得很远,他其实在想朝鲜李朝的事情:1392年,李成桂建国,朱元璋赐名朝鲜。

    朝鲜现在对大明是舔到了极点。

    等几年徐皇后薨后,还会送个妃子过来,极得朱棣恩宠。

    但它终究只是个藩属国。

    而朝鲜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如果要改变世界格局,让大明水师的王旗飘扬在五洲四海,朝鲜和日本,都不能只是藩属国。

    所以这是个难题。

    打朝鲜……师出无名。

    现在的朝鲜实在是太乖巧听话了。

    打日本……貌似不好打,元朝失败了多次,朱元璋也失败了两次,朱棣能行?

    黄昏愁啊。

    老子为大明真是操碎了心。

    因为曾庆隆率领的两百铁骑近乎全军覆没,使团返程中,声势黯淡了不少,仅有礼部官员,加上徐辉祖、黄昏、黄观和高贤宁、于彦良、许吟。

    还有娑秋娜等十二个女子。

    其中徐辉祖、乌尔莎等十一个人都有伤,许吟和于彦良因为负责保护黄观等人,没参与之前的伏击战,是以并无受伤。

    使团走的极慢。

    到蓝山乡时,留下来和黎利一起去学习火器制作工艺的工部和兵部人员,已经返回黎族,汇合之后继续北上。

    黎利也在。

    他带了几个奴仆,打算和使团一起去大明京畿,去见那位制作出沐浴露、香皂等跨时代产品的天才,为黎族的商业拓出一片新天地。

    黄昏还是没点破这件事,等到了应天再说。

    路途漫长而无聊。

    黄昏将工部那位主事请到马车上,示意娑秋娜在一旁倒水,双双盘膝而坐,各自喝了口热茶后,问道:“黎利可曾帮你找到火器的制作工艺之法?”

    这位名叫洪继来的工部主事笑了笑,“倒是学着了,对照了一下,获益良多,但下官有些不解,安南的火器虽然有高于我大明的地方,但也不是全部高于,有些地方甚至不如,不知道黄指挥为何如此重视?”

    黄昏笑道:“一件事物的发展,我们不能老是盯着自家一亩三分地,须知天地无垠,人才无数,我们的精华要保留并发扬,而外面世界的优势,我们也要汲取,姑且不论安南火器工艺比我们大明弱的地方,我们只需取其精华,再和大明的优势结合,达成互补之势,如此一来,火器这一个事物,就将获得一个台阶式的进步,而这对于我们当下世界的环境,这个进步足以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其实有件事黄昏埋在心里。

    他对大明火器水平并不了解,或者说,他对火器的发展进程并不了解,只是在读明史时,记得书中提过一句:1408年朱棣征安南,得火器之法而组建神机营。

    所以黄昏想当然的认为,安南的火器之法是全面凌驾于大明的。

    哪里知道是这个样子。

    洪继来眼睛里闪烁着光彩,其实从一开始,他和工部、礼部、兵部的出使官员对黄昏并不服气,觉得就是个靠裙带关系走到这个地位的宠臣而已。

    听到这一席振聋发聩的话,甚为震撼。

    工部官员,最明器理。

    作为军器监主事,洪继来深知火器的远大前景,可惜碍于工艺水平,大明的火器还不足以成为战争中的主角。

    但这不妨碍火器的未来地位。

    所以听到黄昏如此任何火器,洪继来觉得这位大官人,恐怕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花拳绣腿,其眼光和格局,异于常人。

    道:“确实如此,我心中已有构思,回去之后会和军器监所有同僚共同研究,希望能达到优势互补,在原有基础上改进火器。”

    黄昏笑道:“不是希望,是一定要做到优势互补,接下来你们工部的军器监,会成为大明六部里,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我们大明最王牌的一只军队的装备,将由军器监研发出来。”

    顿了一下,“这是陛下的意思。”

    洪继来苦笑,“尽力而为。”

    黄昏斜看一眼这位主事,“这可不像是一位军器监主事说出来的话,什么叫尽力而为?是付出一切代价也要成功,当然,回到京畿后,我也会亲自参与到这件事当中来。”

    火绳铳的缺陷还是太大。

    要一步到位搞出燧发铳。

    至于上弹夹的近代热武器,这个难度太高,大明的工业水平也不足以支撑,所以燧发的三眼铳是比较好的选择。

    至于火炮嘛,还是绳发算了,那玩意儿自己一点都不了解。

    想到这,把想法给洪继来说了。

    洪继来一听,眼睛都直了,极度兴奋,作为军器监主事,他当然明白火器的缺陷,如果按照黄昏这个想法打造出可以连射的瞬间发射的火铳,在战争中将发挥出恐怖的功效。

    成阵型的火枪营几乎可以碾压骑军!

    洪继来不淡定了,满脑子都是瞬发的三眼铳,拉着黄昏一直说一直说,没日没夜,把黄昏心中关于三眼铳的设计和构思全部套了去。

    黄昏也乐,于是对洪继来倾囊相授,最后道:“关于燧发,需要火石,回到京畿后,你利用军器监的权利,全国去寻找合适的火石,然后按照我们的设计和构思,你画几张设计图出来,到时候我们一起去见陛下,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个燧发三眼铳的项目全权教给你了,一旦成功,工部郎中、侍郎、甚至尚书,都在向你招手!”

    洪继来却并不在意,只是叹道:“此生若能做出此等神器,何意区区一尚书耳。”

    是个老工业人!

 第三百五十二章 回国

    算了日程,始终是要错过春节的,索性便走慢了些,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说良心话,美则美矣,就是诸多不便。

    在古代,山清水秀的地方很多,但也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别说山林,就是平缓之地,也是人烟稀薄,连大明王朝都才几千万人,何况安南这弹丸之地。

    进入广西,立即有大军接应。

    两万人!

    这是广西边军故意而为之,本来边军就有不少,加上丘福和朱能又调了兵,是以广西这位守将索性将大部分兵马都聚起来迎接使团。

    为何要来这一手?

    因为曾庆隆带回了一百八十具袍泽尸首。

    当看到袍泽尸首的那一刻,广西这位守将眼珠子都瞪了出来,一把抓住伤势还没完全痊愈的曾庆隆,往地上一掼,“安南那群小杂皮搞事,你曾庆隆就这点本事?你就带着袍泽尸首灰溜溜的回来了?你不嫌丢脸?”

    曾庆隆默默的擦了脸上的口水。

    低头不语。

    他不怪这位叫房陵的边将,不是因为这位房陵的爷爷房胜是靖难功臣,有足够的背景来压住他这个从底层一步步爬起来的指挥。

    是因为房陵说的事情,曾庆隆无言以对。

    在归来途中,曾庆隆就知道他的仕途大概率完了,对于此事,曾庆隆无所谓,大不了贬官去边军当个老油条。

    但他不知道回到京畿后应该如何面对牺牲袍泽的家人。

    是以把袍泽尸首运回广西后,曾庆隆没有回京畿,他恳求房陵将他暂时留下,如果要打仗,他愿意第一个冲在前面。

    如果打不成,应天那边对他的处罚下来,他绝无怨言。

    房陵能怎么着?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别人曾庆隆也是身心俱苦,恨只恨安南的胡汉苍父子太卑鄙无耻,于是他动用手中权力,上书应天,将曾庆隆先斩后奏的留了下来。

    理由很足够:谨防安南生变故,曾庆隆为京营指挥,善战,可用。

    一百八十多具京营袍泽的尸首被埋在广西边境的一座大山上。

    和以往不同。

    房陵和曾庆隆两人默契的选择了将袍泽墓碑面向安南,入土当日,曾庆隆更是当着无数将士的面怒吼,说你们给老子看清楚了,老子是你们的指挥,老子就要带着你们的目光,让安南那猴子付出十倍、百倍、千倍的代价!

    曾庆隆泪流满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