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王冠-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不知郑庄公就是在等他反。

    得到消息,立即让大夫子封率两百辆战车出兵讨伐,占据着道德和情义的高地,将胞弟姬段赶去了卫国。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欲令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道衍又道:“人多,难辨忠奸。”

    朱棣也头疼这个问题。

    因为自己靖难得江山,打的清君侧口号,所以不好对皇室下手,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不忍心,终究是一脉血裔。

    这是朱棣温情的一面。

    朱标的三个儿子都还活着,朱允炆的小儿子也还活着,这就给了建文旧臣希望。

    如今投降的建文旧臣很多。

    鬼知道哪些是真投降,哪些又是在忍辱负重。

    要肃清朝堂非一日之功。

    目光渐冷,毫不掩饰杀伐之意,“那朕就将这次上元大火案视而不见,纵容、麻痹建文余孽,等合适的时机一网打尽。”

    道衍欲言又止。

    终究没劝。

    劝不了的——关系到江山,尤其是建文帝生死未知,更拉紧了朱棣心中那根弦,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温情的那张面具只会是对他自己的人,对建文余孽,朱棣只会露出冷血残酷的面具。

    没有人比道衍更了解朱棣。

    包括徐皇后。

    说了主要政事,又说其他。

    道衍酝酿了一番措辞,才道:“陛下起用黄昏早了些,不该赐他同进士出身,这人还需要打磨,若是养成了锐气,只怕今后会成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双刃剑。”

    朱棣无奈叹气,“你是不知道,黄昏确实太懂得揣摩圣意了,另外说一句,他并无预知之能,在我这边说的那些事,皆是他钻研的什么心理学、人类行为学、星象学和数学,结合时势推算出来,我就说,世间哪有神仙,这货之前一直在忽悠我,真是够大胆的。”

    道衍忍不住笑了笑,放肆的道了句您才明白啊。

    他早就看出来了。

    世间哪有生而知之者。

    黄昏自诩是可预知的穿越者,走的是一步险棋。

    目的昭然若揭:救黄观,同时在朱棣这边做到简在帝心。

    如今已成功,自然要洗白。

    为何说险?

    因为稍微揣摩不对朱棣的圣意,就会前功尽弃,落一个欺君灭族的大罪,倒是让人惊艳,黄昏完美的揣摩出了朱棣的所有意图。

    这一点,道衍自认不如。

    是个奇才。

    朱棣也忍俊不禁,“有一说一,他提出的组建内阁确实个绝妙建议。”顿了一下,“上午你走后,他还隐晦说了一件事。”

    道衍,“哦?”

    朱棣一字一句的道:“他说,天子守国门。”

    道衍愣了一下。

    服了。

    现在道衍也要怀疑,黄昏是否真是朱棣肚子里的蛔虫,连这种事都能揣摩出来,须知自己如此了解朱棣,都不敢确定朱棣是否有这个心思。

    又说了一些。

    最后朱棣道:“那就听你的,先再压他一段时间,同进士出身已赐,金口玉言不好改,我稍后找个机会敲打他一番,下道旨意勒令他潜心读书便是。”

    道衍没有意见。

    朱棣找了个借口,说一些关于赏赐的事,这是在隐晦的提点道衍。

    江山,朕得了。

    那么作为大功臣,你姚广孝要什么?

    道衍只当听不懂。

    朱棣也是服气。

    直到如今,他都不知道道衍帮助自己造反得江山,究竟是为了什么。

    功名利禄吗?

    金钱财宝吗?

    美女豪宅吗?

    都不是。

    没甚大事,道衍准备退下,今日和朱棣一番谈论,其实他真正参谋出的主意,就两个,一个是不可杀皇室,二是“可效郑庄公”。

    字少,价值万金。

    朱棣言听计从。

    这就是道衍,一个住在寺庙的黑衣僧人,亦是永乐的黑衣宰相!

    道衍退下后,朱棣沉吟半晌。

    将狗儿唤来去宣旨。

    封南康公主为南康长公主,念长公主孤苦,且有子胡忠,妻不可无夫,子不可无父,赦放驸马胡观,官复原职。

    赏赐大名公主,并许其子李庄入国子监。

    大名公主的丈夫李坚在滹沱河之战被活捉,死在押送去北平的路上,朱棣登基之后,李坚在奸党名录之中。

    但朱棣念在大名公主的份上,饶了李坚七岁的儿子李庄。

    朱棣让马三保去查过,徐皇后出游的消息,很可能是南康公主和大名公主泄露出去的,这个时候封赏,是麻痹有心之人,告诉他们,朱老板我并没有怀疑上元大火案另有阴谋。

    你们继续,我等着。

 第六十二章 工业大明

    上元大火案,应天府衙查出花灯意外破碎引起走水的结论,朱棣处罚了相关负责人后,便没继续追查。

    新年开朝,一应仪式之后,朱棣一封诏书传告天下,大明王朝迈过洪武三十五年,走入盛世永乐的第一年。

    无风无雨也无晴,南康长公主兴高采烈的接回驸马胡观,一家人团团圆圆,大名公主愉快的送儿子李庄去国子监。

    徐皇后寸步不离小宝庆。

    小宝庆有事没事就会在徐皇后面前嘀咕,嫂子,啥时候把黄昏弄进宫来啊,他自己说过的,要当我的小太监呢。

    徐皇后一笑了之。

    小姑子嘞,你别给嫂子添乱,黄昏可不能当太监,嫂子还望着他早点娶了妙锦呐。

    一切都没有变化。

    上元大火案就这么不了了之。

    但只有道衍知道,朱棣缓缓拔出了铡刀,等待着落下去。

    那一天会死很多人。

    黄昏也知道朱棣在干什么。

    他要阻止瓜蔓抄,并且救一些人,也是为了救大明。

    朱允炆生死未卜,朱棣一家死光后江山交给还在穿开裆裤的朱文圭?

    大明怕是要跪。

    黄昏的伤势终于痊愈,近来有些懒散,功名已有,对科举缺乏动力,他有自知之明,怎么都考不赢永乐二年那群才子。

    还不如愉快的创业。

    开始尝试制作沐浴露和润肤水。

    打算制作芦荟沐浴露,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十二烷基硫酸铵、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甜菜碱、芦荟提取液、泛醇、止痒剂、硅油、柠檬酸、珠光浆、香精、色素、防腐剂、去离子水等。

    受限于知识和时代,黄昏无法获取十二烷基硫酸铵等材料。

    芦荟倒是有,张骞出使西域后,芦荟在中国出现,隋末唐初的《药性论》中,“芦会……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病,除鼻痒”。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中都有提及。

    黄昏和吴与弼在应天府逛了几圈,发现有人种植,买到了不少。

    暂时够用。

    主攻方向是通过香皂改良,工艺流程大概是在制作出香皂后,加入适量配比的水,搅拌加热,倒入适量芦荟提取液,继续搅拌加热,然后冷却,加入甘油、香精、和精油。

    增稠剂用玉米淀粉发酵而得的黄原胶。

    止痒剂,芦荟提取液可以达到效果。

    色素……

    可以考虑各种花卉素。

    防腐剂、去离子水什么的直接弃用。

    按照这个流程和原材料,就可以制作简易版的沐浴露。

    润肤水比较简单,但和沐浴露一样,需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甘油,以及一项可有可无的材料:精油。

    甘油的化学名叫丙三醇,工艺流程简单,将猪油、植物油放入烧杯,和蒸馏水一起加热,然后加入烧碱,小火熬煮不时搅拌。

    其实就是制作香皂的工艺。

    冷却后会出现分层,凝固的是香皂,剩下的液体是甘油和烧碱水的混合液,在混合液中倒入醋,利用醋酸中和烧碱,再用重结晶法把醋酸钠分离,最后用生石灰除水。

    如此得到甘油。

    精油的获取也不难,利用植物的花、叶、茎、根或果实,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就可得到挥发性芳香物质。

    说来简单,实际上需要不断摸索,毕竟黄昏并不清楚材料配比。

    在摸索工艺流程的同时,黄昏先找包工头,请对方在十天之内把吴溥的院子重新装修,并单独做了个实验室。

    期间又去应天城外找了一家瓷窑,定制一大批实验用瓷器,并定制精美小瓷瓶。

    包装很重要。

    制作出来的沐浴露和润肤水若是直接用花瓶什么的盛装,没有奢侈品该有的卖相嘛。

    还有一项重要事情。

    实验用烧瓶。

    徐妙锦送的琉璃盆无法满足工业需求,黄昏需要大量的烧瓶——15世纪,西方都不一定有这玩意儿。

    得自己制作。

    宋元时期就能制作玻璃,不过工艺太差,受热会破裂,所以黄昏需要一个制造玻璃的工坊,然后改进工艺。

    这也是个创业项目。

    一旦玻璃的工艺流程达到足够水准,能够大量生产无色玻璃,带来的利润将超越沐浴露和润肤水,不过这项目需要拥有一座自己的玻璃工坊。

    记得吴与弼说过,隔壁婶儿的娘家在城外有座琉璃工坊。

    可以考虑收购。

    烧瓶生产真不难。

    改进工艺流程生产出耐高温的无色玻璃,再制作烧瓶模板,或者直接找技术精湛的琉璃师父,吹出各种样式的烧瓶就可以。

    因为目前没有,只能改进需要用烧瓶的实验流程,或者用瓷器替代。

    这是一个复杂繁冗而伟大的创业项目。

    若是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形成一整套的工业!

    当实验室竣工、瓷器到位后,黄昏一头扎了进去,没日没夜的实验,吴与弼是他坚实的后勤保障,吴溥对此毫无意见,由得黄昏去折腾他家院子。

    黄昏晕头转向的走在通往工业大明的大道上。

    大明却在悄然起变化,一次大朝会上,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称,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这话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因有前例可循。

    洪武元年,太祖下诏以汴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京平故事,洪武二年,朱太祖又在故乡今安徽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但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太祖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洪武十一年,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现在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立北平为陪都,是他自己想拍朱棣的马屁,还是得到朱棣的授意?

    这很重要。

    如果是前者,立个陪都而已。

    若是后者,则意味着朱棣想要迁都!

    朱棣没有立即表态,说再议。

    又几日后,除了礼部尚书李至刚,还有数位朝堂大佬包括吏部尚书蹇义等人,“再三”提出立北平被陪都,朱棣一看众人如此坚持,只好“勉为其难”定断下来。

    改北平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然而……

    朝野上下反对声不断。

 第六十三章 君子善利器

    朱棣宣布北平改名顺天府,为行在,迁都意图昭然若揭。

    有人坐不住了。

    朱棣一旦迁都跑回北方,将远离南方政治势力,而中央集权制又能保证朱棣牢牢掌控全国,这大明江山他就坐得稳如泰山,建文旧臣再想搞事基本无望。

    朝堂上反对声如浪潮,私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