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王冠-第4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声音沉闷,“如此,黄爱卿不可得一面丹书铁劵乎,诸位先前反对,那么现在呢,有人反对么——”朱棣缓缓起身,“还有谁要反对?!”

    满堂寂静。

    众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只要黄昏不触及到陛下的底线,就以黄昏入仕以来的所作所为,他在大明仕途上,已经无敌了!

    就凭这个叫什么方便面的东西,黄昏值得一面丹书铁劵。

    朱棣斜乜一眼太子,“太子,你没话说?”

    记得没错的话,对赐丹书铁劵之事闹得最厉害的人中,就有支持你的那群文臣,朕到要看看你们有话说没。

    朱高炽心里苦啊。

    其实黄昏得不得丹书铁劵他倒是无所谓,不影响,可支持自己的文臣不乐意,自己不也得表态,此刻也不敢再执拗了——不看他们也服服帖帖了么。

    于是大声道:“天经地义!”

    算是服了。

    不管黄昏支不支持他,朱高炽现在对黄昏是真的服帖。

    朱棣看向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驸马以为呢?”

    王宁虽然混账,但毕竟是一位军人,知道这方便面的优势后,军人的本能压住了人性的黑暗,由衷的叹服,“以将士之立场,此举众望所归!”

    朱棣扫视一眼,“还有异议乎?”

    无人做声。

    朱棣甚是满意,“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礼部尚书郑赐出列,“臣有奏。”

    朱棣颔首。

    郑赐大声道:“上元节后,文渊阁诸人员日夜不寐,终将誊抄工作完成,还请陛下为此大全之书赐名,礼部这边也会择日进行后续事宜。”

    书编好了,工作还没有完,如此庞大的一部书,礼部这边再怎么的也要宣传一番,要不然世人哪里知道咱们陛下的文治呢。

    终于编好了?!

    朱棣精神大振,关于这部书的名字他早就想好了,当初在顺天时还给徐皇后说过,于是想都不想,“朕早有决议,就叫《永乐大典》罢。”

    郑赐应旨。

    朱棣又道:“朕下朝之后,会亲手写一篇序,到时候着人勘验之后送过来……”犹豫了下,还是当众道:“当初接受黄昏建策确定要编《永乐大典》之时,朕答应过黄昏,同意他也为《永乐大典》写一篇序,礼部这边记得和他接洽。”

    看一眼吴溥,“吴溥,你记得帮黄昏斧正一番。”

    信不过黄昏的文笔。

    可惜黄观在顺天,要不然以黄观的才华,帮黄昏写一篇序出来那是牛刀小试。

    吴溥唯有强忍着笑意应旨。

    斧正?

    怕是黄昏不得同意啊。

    黄昏那小子早就把序准备好了,自己也看了,怎么说呢……太“独出心裁”了,言辞之中捧了《永乐大典》和陛下,也把他自己捧得很高。

    很有些“不要脸”的大家风范。

    满堂文武闻言,尤其是纪纲、王宁等人,心中苦涩,就今日这些事情,傻子都看得出来,黄昏已经是不可动摇的权臣宠臣。

    其在陛下心中的信重程度,犹在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之上。

    偏生是这小子现在只是个七品从仕郎,在医疗改革司和货币改革司那边的职位也不高,饶是如此,也能傲立群臣之首。

    朱棣起身,“太子、郑和、姚少师、黄昏、黄淮、郑赐、金忠等六部尚书、都察院吴中、顾佐以及应天府尹向宝留下至乾清殿议事,其余人等退了罢。”

    这是退朝了。

 第六百九十二章 出征前二三事

    出征之前,其实事情很多,朱棣已经来不及处理,打算丢给太子朱高炽,不过作为大明朝的掌门人,朱棣不太放心,是以要就一些重要事叮嘱一番关键人物。

    朱高炽最先进入乾清殿。

    朱棣只说了一句:“朕不在,凡事多预,预则立,遇事多问,问则通,小事不决问内阁,大事不决问少师,若内阁和少师观点不一致……”

    沉吟了下,“问黄昏。”

    朱高炽心中一惊,按父皇这意思,他不介意自己和黄昏接触了,关键是听父皇话里这意思,黄昏已经凌驾于姚少师,成了大明真正的隐相!

    急声道:“儿臣遵旨。”

    朱棣大手一挥,“赐座。”意思老子现在要交待关键臣子一些事情,你给老子在旁边好好学习,争取做到以老子为榜样天天向上。

    太子之后,姚广孝被宣召进来。

    朱棣盯着这位靖难之后很少在朝堂之上表达存在感的功臣,沉默了一阵,才道:“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以为出关之后,如何平漠北。”

    姚广孝抬起头,虽然已是满脸老人斑,但目光之中光彩熠熠。

    七十三岁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但姚广孝依然精力充沛,沉吟着道:“鞑靼那边,因为去年榆木川的战事,导致阿鲁台的儿子战死沙场,根据我大明在漠北传回的谍报,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鞑靼可汗鬼力赤的手笔,其实不难推测出来,不外乎也是一场权力的游戏,鬼力赤是想借这个机会削弱阿鲁台,以便掌握鞑靼真正的话语权,可惜他小看了阿鲁台,如今鬼力赤和阿鲁台形同陌路甚至私下里已经刀光剑影,私以为鞑靼不足为惧,陛下雄师出关,必然全胜,破了鞑靼,陛下可不理会瓦剌或者兀良哈的讨好,选择顺势征讨瓦剌或者兀良哈,但就地形而言,陛下想必是先进攻瓦剌罢。”

    一旦鞑靼和瓦剌被破,兀良哈就是瓮中之鳖,如此一来,几乎可以不战而胜,兀良哈就得乖乖投降被纳入大明疆域。

    这个局面以前想都不敢想,最好的局面就是打得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没有一点力气南侵,乖乖的当个大明的穷邻居。

    但是一直在旁观大明蒸蒸日上的姚广孝清楚,现在可以想了,不仅可以想,而且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大明有了神机营,有了方便面,还有钱!

    而这一切,只因为大明有两个人。

    朱棣,黄昏。

    前者执掌江山有明君之相,后者步步落子隐然千古明臣之风,且总是领先于世人百年之上,宛若以这片锦绣神州为棋,在开局的时候,黄昏就噼里啪啦落下了十几颗棋子,而此刻对手还在研究在何处落第一颗子,从这点来看,姚广孝一度认为,黄昏是阴阳学之大成者,犹在自己这个老和尚之上。

    而大明有钱,不仅是因为黄昏,还因为郑和下西洋回来了。

    大明的无敌舰队,给西洋诸国传达了大明天威,送了温暖。

    带回来的全是真金白银。

    这一次出征漠北,打赢自是最好,打不赢,大明也还有钱去修筑长城工事,在北方打造一条坚不可摧的全境防线。

    朱棣闻言微微颔首,“确实,如果破了鞑靼,再击瓦剌,兀良哈便将被大明包围,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臣服,如此一来我大明雄师也将少打一场战事,也能少一些将士马革裹尸。”

    朱棣确实有这个打算。

    但是姚广孝却摇头,“草原部落历来是我中原王朝的顽疾,如果靠势让他们低头,可以做到,但绝对不会长久,微臣认为,兀良哈还是应该打一下,或者说,应该彻底打服他们,所以需要营造这么一个局势来,那么为了让兀良哈有一战的侥幸心理,微臣以为有必要先打兀良哈,或者……”

    同时出击!

    如果打败了鞑靼,那么经过战事检验的大明雄师就有资格同时开战。

    朱棣沉默不语。

    姚广孝笑道:“此事不急,陛下可再问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或者问问黄昏?”

    朱棣笑了,“善。”

    对狗二道:“宣三宝。”

    郑和进来后,尚未行礼,朱棣就笑着挥手免礼,极其的宠信,不过这也是郑大监该享有的地位,只有他和朱棣心里清楚,下西洋究竟带了多少钱回来。

    不仅可以支撑这一次征讨漠北,甚至在打仗之后,还能大肆修建长城!

    一笔不可想象的巨资。

    朱棣先问了一个题外话,“之前一直在忙,没曾想起来,三宝,和舰队一起下西洋中,似乎只有时代商行的商船,他们这一次赚得如何?”

    这其实不是“似乎”,是绝对。

    太祖立国之后,禁海,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是违反大明律的,《大诰》之中有详细案列,也有详细的处罚案例,那血腥残酷而鲜活的画面描写,在洪武时期可以威慑所有人去搞海外贸易,但是朱棣登基后,没了太祖剥皮剥皮楦草的威慑,有些官员参与海外贸易获得了利益,是以朱棣想开海禁,这些既得利益者就要拿着太祖祖制跳出来,搞得朱棣很是被动。

    所以严格来说,郑和的下西洋在找建文帝之外,其实也是一场皇家走私。

    郑和答道:“赚的不少,不过时代商行做的更多的事情,是在寻找一些稀奇的作物产品,以及用钱来招募西洋的能人异士,也不知道黄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少”其实是委婉说法,相对于陛下而言,黄昏赚的少而已。

    实际上也赚了个盆钵满盈。

    朱棣颔首,“这一次朕出征后,你准备继续下西洋罢,诸多事情,太子会全力配合你,嗯……稍后你和黄昏接洽一下,这一次允许时代商行最多五艘商船同行,不过此事要低调。”

    朱棣已经尝到了下西洋的甜头。

    至于让黄昏的时代商行也来分一杯羹,是朱棣确信,黄昏赚再多的钱,都不会一个人享受——他也享受不完,还不如让黄昏有更多的钱财去做类似“方便面”这种事。

    这样的事越多,大明的未来会越光明。

    郑和领旨。

 第六百九十三章 朝鲜送美女来了

    之后宣黄淮。

    这其实很有意思,在被宣召人的顺序上,反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甚至此刻朱棣乃至于太子、姚广孝都没察觉的变化:内阁地位的变化。

    第一个宣召太子,这是肯定的,毕竟是大明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个宣姚广孝,也是情理中,毕竟是朱棣最信任的少师。

    第三个宣召郑和,更能理解了,毕竟还是需要下西洋赚钱。

    第四个却是黄淮,内阁的首辅。

    这意味着内阁在朱棣的内心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站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隐约有超越六部的可能——不能因为这一次黄淮在前,就认为内阁超越了六部。

    真正要超越六部,是内阁成员之中,有人权兼六部尚书的时候,是内阁首辅一言九鼎,可以封还天子圣旨的时候。

    宣召黄淮之后,倒没说什么大事,就是叮嘱黄淮,内阁那边要多辅佐太子,同时含蓄的点明,朕这个天子出关之后,朝臣任免、外邦朝贡这两件事,你们要仔细斟酌。

    这个没办法。

    朱棣再不想把这个大权交给朱高炽,还是得权宜一下,毕竟他出关后,若是这些事情都等他决断,会误大事。

    至于边军调发,北方那边依然不准朱高炽染指。

    但是云南、交趾两个方向,可以。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后宣召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吴中、顾佐,交代的事情和内阁那边大同小异,不过有一个事情比较重要:礼部尚书宋礼被外调了,负责修缮包括会会通河段等处的运河,这是要大力发展漕运的意思。

    估摸着是为迁都做准备。

    毕竟迁都是个大事,要从南方运送无数东西到北方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