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王冠-第7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高炽愣了下。

    都这个时候了,你还关心姚广孝?

    话说,黄昏和姚广孝的关系其实还不错,好几次黄昏在仕途上遇险,都是姚广孝帮他说了一下,父皇才没去追究,闻言叹道:“姚少师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

    黄昏扶额,“那完犊子了。”

    姚广孝大概熬不过去了。

    朱高炽不解,“怎么了,你和姚少师之间还有什么事情么。”

    黄昏摇头,“倒也没有,说重点吧,最近的风言风语我也听说了,不过我觉得可以不管,反正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朱高炽毕竟是政治斗争多年的人,道:“不管?历来天子多疑,陛下虽然相信你,也喜欢瞻基,但有些事情是帝王逆鳞,叛逆就是其中之一,你觉得陛下要是觉得漠北蚍蜉义从真是瞻基的,那么老三的薨天是不是瞻基一手导致的?”

    顿了一下,“到时候你俩都得回京畿去,还打什么金帐汗国?”

    朱瞻基耸耸肩,“皇爷爷会怀疑我?”

    朱高炽没好气的道:“你也快二十及冠了,能不能成熟点,这种事不管你是谁,陛下都会怀疑的,尤其是你之前写了章折,替黄昏说情,这就很有嫌疑了。”

    想了想,“我觉得这个风言风语不解决,暂时还是不要出兵金帐汗国了。”

    黄昏楞道:“我倒是无所谓,不过几万大军就这么养在瓦剌边境上,每天消耗的粮草可是个惊人的数量,殿下你确定?”

    朱高炽也头大,他就是愁这个问题。

    再等一段时间,金帐汗国那边又开始下雪了,到时候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下,再出兵的话,就要麻烦许多。

    黄昏继续道:“殿下你主要是愁粮草问题,其实作战方面影响是有,但不会太大,关于如何在严寒条件下作战,我已经有了准备和应付,另外,我不觉得此事会影响我们出兵金帐汗国,我举得二殿下没有这么蠢,他可是监军,我们只有出兵金帐汗国了,他才有最后的希望。”

    朱高炽秒懂黄昏话里的意思,立即道:“那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实在不行,瞻基你就老老实实给我待在北固城,也别去金帐汗国打仗了。”

    朱瞻基不解,“二叔到底是什么打算,这么这一次出征金帐汗国又成了他的最后机会?”

    毕竟还年轻。

    很多事情朱瞻基还看不出来。

    黄昏没好气的道:“他的最后机会,就在你这条小命能不能活着回来!”

    。

 第1372章 只许美人迟暮不许君王白头

    朱瞻基懂了,有些迟疑,大局为重的情况下,他确实不能去金帐汗国冒险,如果他真交代在那边了,以爷爷对父亲和二叔的喜好程度,搞不好父亲就要被废了。

    朱高炽也道:“是的,你要是出了什么事,你二叔的机会就来了。”

    黄昏却不是很赞成,“虽然看似是机会,但我认为二殿下没有一点机会,现在大明的地盘子这么大,说一句,老实说,太子殿下您在辅佐陛下时,是不是也觉得有力有不逮的时候?”

    朱高炽点头,“确实,如果不是中南半岛有刘宁然和于谦两人,这偌大的摊子,各种事情架在一起,内阁那边稍微有几个人请假,就会乱起来。”

    感觉内阁人员还可以继续增加。

    黄昏道:“这不就得了,连殿下你都觉得难受,陛下这年纪的人处理政事会不辛苦,他会不知道当下大明需要什么样的储君?”

    就朱高煦那水平,能处理好大明的国事政务才有鬼了。

    现在大明能保持目前的水准,那是因为朱棣还在,太子帮忙辅政,加上内阁成员的齐心策力,这里面随便哪一环出了问题,大明的政事就会乱。

    所以——朝堂体制还是有问题,需要改革。

    这个改革就涉及到所有上层建筑的利益了,搞不好比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还大,不到万不得已,或者说黄昏在大明的朝堂没有达到张居正那个位置,绝对不能去触碰这个改革。

    有资格去改革的,只有朱棣。

    不管是朱高炽还是自己,去触碰朝堂体制的改革,都只有一个下场:死。

    朱高炽还是忧心忡忡。

    当父亲的,有几个愿意看见亲生儿子去沙场博命,何况这个儿子还牵扯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关系着自家一家人的身家性命。

    老实说,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现在争夺皇位,和后世雍正与八阿哥争夺皇位差不多,雍正登基可以少死人,八阿哥登基,则要死一堆人。

    同理,朱高炽登基,可以少死人,朱高煦登基,则要死一堆人。

    再类似一点。

    雍正有一个好儿子乾隆,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

    “好圣孙”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朱高炽勉强被黄昏说服,眉头依然紧锁,“就算可以不管这个问题,但当下的问题还是很严重,北固城这边官员们出于职责,上奏了城内风言风语的事情,章折到了应天那边,陛下如果真的认为漠北蚍蜉义从是瞻基养的,问题可就大了。”

    黄昏点头,“是个大问题。”

    这一点是黄昏始料未及的——如此看来,当初让朱瞻基着人去应天说明漠北蚍蜉义从存在和出兵的意义,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了这一出,这个关于风言风语的章折一旦到了应天,朱棣必然笃定是事实。

    那么朱棣就要问了:你朱瞻基已经是太孙,未来的天子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你还悄悄咪咪的漠北养几千甚至上万的蚍蜉义从,你是想干什么?

    嫌弃你爷爷活得久?

    然后再嫌弃你爹也活得久?

    你等不及了?

    想到这,叹了口气,“这个问题真不好解决啊,可目前也没办法解决,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带着蚍蜉义从去出生入死,用事实告诉陛下,漠北的蚍蜉义从,真不是争权夺利的工具,而是大明开疆拓土的锐士,但回国之后,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

    朱高煦这一步棋走得确实优秀!

    ……

    ……

    乾清殿。

    落日晚照,透过院前的树荫,落在殿门口,朱棣负手站在窗棂前,看着远方的亭台阁楼,默然无语,身后,是被扫落一地的章折。

    包括康宁在内,所有的内侍和宫女,乃至于殿门口的护卫,都吓得跪在了地上,噤若寒蝉,不敢出一点声音。

    连康宁都不敢去劝朱棣。

    康宁只担任天子内侍一来,从没见过朱棣这样的一面:陛下看了从北固城来经由内阁递过来的章折后,没有勃然大怒,面无表情的将所有章折一下子扫落在地,起身负手默默的来到窗棂前站着。

    已经快半个时辰了!

    这半个时辰内,陛下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字。

    就是默默的看着远方。

    但精于人情世故的康宁知道,这个时候的陛下心中,必然的怒火滔天,而这个时候的陛下,才是最让人恐怖的。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下一刻会不会说出一些让整个大明都震动的圣意来。

    许久,许久。

    朱棣才缓缓转身,重新回到御书桌前坐下,没有让内侍和宫女起身,康宁等人也便不敢动,朱棣看着空荡了许多的御书桌,呢喃着说了一句,终究还是帝王家么。

    太子位置已定。

    老三薨天。

    老二被贬为郡王,如今整个大明朱家,没有人能威胁到老大的太子地位,而老大的几个儿子当中,也没有人可以动摇朱瞻基的太孙地位。

    可为何还是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就因为帝王家?

    就因为自己屁股下这把椅子?

    从北固城来的章折,说的很明确,是民间传起来的风言风语,朱棣也知道这玩意儿,很可能就是有心之人挑拨的。

    但朱棣又觉得,这章折中的风言风语很可能就是事实。

    要不然朱瞻基为何要为黄昏说情?

    如果这就是事实,那就说明黄昏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站队,只是他没有站太子,所以大家都以为他并没有参与到争储之中。

    谁会知道,黄昏竟然选择了太孙?

    但是朱棣还是有点不明白,太孙位置如此稳固,为何要在漠北养私军,既然养了私军,那就应该好好的藏掖着,为何要在这个时候亮相出来?

    是因为觉得朕已经老了?

    他可以无所顾忌了?

    想到这,朱棣忽然有点悲怆,让康宁去拿了铜镜过来——嗯,不是铜镜,是正儿八经的镜子,钟山琉璃工坊生产的。

    朱棣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越发悲怆。

    白发已经略有稠密。

    自己终究还是老了。

    永乐十六年,永乐大帝朱棣,五十八岁,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封建时代,又在沙场征战多年,确实是垂垂老朽了。

    。

 第1373章 日暮西山的姚广孝

    但是,再老朽的朱棣,那也是永乐大帝朱棣。

    一个死在北伐马背上的永不服输的钢铁直男,大明的天气之子哪会轻易向岁月低头,朱棣信手将镜子往地上一甩,嘿的一声冷笑,“老了么?”

    镜子四分五裂,一如朱棣这些年难得休养起来的仁慈。

    狮子终究还是露出了獠牙。

    可这獠牙还没散发出血腥味道,门外就有护卫道:“启禀陛下,建初寺来人求见。”

    朱棣愣了下。

    姚广孝消息这么灵通,这么快就来给朱瞻基或者是给黄昏说情了?

    面不改色,“宣!”

    片刻后,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匆匆碎步进来,不敢直视朱棣,跪下行礼后,不待朱棣询问,匆忙道:“启禀陛下,姚少师可能不行了。”

    朱棣看着殿前的男子,愕然。

    不是来求情的。

    是不行了?

    从过了永乐十六年的春节,姚广孝的身体就每况日下,反倒是建初寺的另外一个老和尚张定边,身体硬朗的很,看样子再活个几年没问题。

    殿前的男子就是当年姚广孝从苏州阊门带回来的少年,取名姚继,如今也已过了而立之年,因为大明人才短缺,又是姚广孝的义子,所以朱棣给了他一个官。

    东宫左春坊左庶子。

    太子东宫几乎是仿造朝堂结构,左春坊相当于门下省,负责侍从规谏,左庶子是左春坊主官,加上姚继以前是太子陪读,只要太子登基,姚继将来注定会走入朝堂中枢。

    说白了,朱棣就是希望姚继能像姚广孝一样,姚广孝辅佐自己,你的义子就辅佐太子,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姚广孝的情义。

    在封建君王中,这是极为罕见的信任。

    信任归信任,先前那一刻,朱棣以为姚广孝是想给黄昏和朱瞻基说情,那一刻他心里极其暴怒,不过先前有多暴怒,此刻就有多愧疚。

    也不想想,自己才拿到章折,姚广孝怎么可能知道北固城那边的事情。

    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朱棣愧疚的心里,浮现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又想到自己已经白发丛生,姚广孝也垂垂老朽,越发悲呛,起身,“去建初寺!”

    康宁急忙对内侍和护卫大声道:“陛下摆驾建初寺。”

    话音未落,朱棣就道:“微服罢。”

    去见老朋友,没必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