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绝不当仁宗-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朔之地是天然的养马基地,所以朕不惜动用二十余万大军,历时大半年方才将其收回来,朕为的不是再把他们交还给羌人,朕的打算是把河朔之地变成我大宋的养马基地,所以如何让这些羌民为我大宋养马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第159章 定策

    天圣五年,一月九号,大雪漫天飞舞,给开封城披上了一件雪白的绒衣。

    赵祯同几名朝臣在崇政殿商议完事情之后,外头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

    如何治理党项羌族这一问题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讨论,终究是有了结果。

    党项人之所以年年犯边,是因为西北苦寒之地,不太适合农耕,光靠放牧和打猎远远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每年因食物缺乏的原因,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即便是李元昊建国之后,同宋朝和契丹一直处于和平的关系,但西夏全境也不过两百万余人,而且最后还惨遭同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屠杀,几至亡族灭种。

    赵祯将党项大大小小三十几个羌族部落,共计七十余万人,按照五百人一村、十村一乡、十乡一县、四县一州的制度来划分,并且派遣官吏进行管理。

    每乡各出一村用来给宋朝养马,每三年轮换一次,当然也不是白给朝廷养马,朝廷会发放足够养家的粮食以及工钱。

    至于其余的村子,一个村子从事打猎,也是轮流的,三年轮换一次。

    剩下的八个村子用来农耕,党项的粮食一般是种粟、麦、黍、豆、但由于气候的原因、以及农业水平低下等等,产量不高,于是赵祯开始在这里种植玉米、土豆。

    不得不说,玉米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产量高暂且不说,而且是抗旱的产物,所以有了玉米和土豆,可以说党项羌族的温饱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推行种植玉米和土豆的同时,赵祯还打算在夏国境内推行棉花的种植,羌民们负责种植和收割,而后由皇家商会负责收购,再送到棉纺织工场进行加工,制作棉衣棉帽棉被等棉制品,至于羌民们拿到钱之后则是可以买各种生活必需品,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

    但若想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而途。

    将部落划分为村、乡等基础地方行政编制,会触犯原本部落贵族的利益,但赵祯很明白,这些部落贵族和宋朝的地主阶级其实本质都是样的,都是跗骨之蛆,一边享受着特权,一边欺压蹂躏着百姓。

    宋朝的赋税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低的朝代了,但为何农民起义还是接连不断的发生,皆因,宋朝朝直接租给百姓的土地很少,占据天下土地的总和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而其余十分之九都在官僚地主阶级的手上。

    宋朝就好比一个黑帮老大,简称宋老大,士兵是打手、官僚和地主阶级是小弟,而百姓就是被他们欺压的人。

    封建王朝大体上都是这种关系,只是宋老大对小弟太好了,宋老大把大多数的田地承包给这些小弟去打理,并且收取一定的承包费,至于小弟给手下的佃农们制定的税收是多少,宋老大就不管了。

    而且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宋大哥经常都是大手一挥免去小弟们的赋税,至于有的小弟不听话,违反了帮规之后,罚钱,罚地,本来你可以承包一百亩的,犯了错误之后,也不对你赶尽杀绝,而是减少承包的田地亩数。

    当然如果底下的佃农实在饿得太极了,忍不下去造反了,小弟们搞不定时,宋老大会动用打手,去给这些造反的佃农们一个教训,给一巴掌之后,同时也不忘记给颗甜枣,造反当中身强体壮的就跟着大哥当打手吧,大哥保你们衣食无忧。

    就这样,宋大哥的打手越来越多,小弟也越来越多,而收上来的钱起初还有些收入,但到了后面就是越来越入不敷出了,因为收上来的钱已经不够去养活这些打手和小弟的了。

    俗话说得好,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宋大哥只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因此同别的帮派打架的时候,往往总是被揍的鼻青脸肿,打不过就要议和,而割地如同割肉,当然最重要的是太过于伤及一个大哥的颜面了,因此只能赔钱了事。

    某一天大哥的情人被隔壁帮派老大给抢走了,因此恼羞成怒,想要夺回来,可是手里的钱不多,因此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让众小弟凑钱去把情人抢来,而后再狠狠地教训对方一顿。

    不得不说宋大哥做到了苟富贵勿相忘,待小弟们很是不错,但施恩容易,还恩难!而且钱这种东西送出去很容易,想要再收回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般都是鼓励百姓垦荒的,而且垦荒还能有各种奖励,但宋朝垦荒获得的土地,最后都是卖给了官僚地主阶级,而官府从中得到一笔卖地的费用,一锤子买卖。

    所以赵祯被称为宋仁宗,这个仁指的是对地主阶级以及天下的士大夫的仁,并非是对底层老百姓的仁。

    唐朝有地主、有世家,但实行的是均田制,一方面注重维系百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注重维系地主世家们的利益,众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官员和世家就是船桨,用得好,则舟平稳运行,用的不好,迟早还是要翻的。

    清代维新派谭嗣同曾经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赵祯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党项羌人问题,就必须将党项羌人部落贵族这一特权阶级连根拔起,而且还得防止新的贵族诞生。

    贵族们定不会坐以待毙,因此赵祯让种世衡等人驻兵六万在灵州、夏州等地,而且针对羌人贵族的诏书已经起草好了。

    赵祯给了众部落贵族们两个选择。

    其一,朝廷授予其官职、爵位,迁入大宋境内生活,部落族人将重新改编划分,接受大宋官员的管辖。

    其二,带着自己的家财,不包括人、牛、羊、马匹等,举家迁移至大宋境外,至于是去投靠李元昊还是李成嵬(wei)亦或者是去辽国、回鹘,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了。

    考虑到羌人贵族的财产大都是牛羊之类的,而且赵祯并不想造成太多的反叛和杀戮,因此羌人贵族手中不能带走的牛、羊、马等将由朝廷出钱收购,但价钱只有市价的三分之一。

    两条选一条,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造反,不过等待着的就是灭族。

 第160章 玉米

    崇政殿内,大臣们离去后,赵祯批阅了一会劄子,就有些熬不住了,方才殿内还有许多人,大家挤在一起很是暖和,如今就剩他一个人和几名内侍,虽是燃起炭盆,但终究还是有点冷。

    “官家!该用膳了!”

    皇后曹丹姝忽然领着一票宫女走了过来。

    “丹姝!天这么冷,你不呆在宫里取暖,怎么跑来朕这了,况且这外头还下着大雪呢!”

    “瞧!你的手冻紫了!”

    赵祯忙上前将曹丹姝的一双手放在自己的怀里取暖。

    “官家!宫人们都看呢!”

    曹丹姝的俏脸上弥漫着一丝淡淡的红晕。

    “我们是夫妻,卿卿我我的不是很正常吗?”

    赵祯不在意的笑道。

    稍顷,曹丹姝方才说道:“官家!赶紧用膳吧!天气冷,不赶紧吃,饭菜很容易凉的!”

    “那丹姝就陪着朕一起用膳吧!”

    赵祯笑着说道。

    自有宫人将餐桌摆上,而后打开食盒,将一道道美味的佳肴端上了餐桌。以往赵祯吃一顿饭有上百道菜,后来赵祯嫌麻烦,最主要的是,有的菜还未尝一口就凉了,因此除了赐宴之外,他的御膳改为八道菜。

    赵祯喜欢吃海鲜,因此有两道菜是海鲜,清炒虾仁、白菜炒鱿鱼。

    除此外还有山药炖排骨、烤羊排、土豆烧牛肉、松子玉米、韭菜炒鸡蛋、水乳豆腐。

    赵祯是米饭和面食都喜欢吃,没有什么特别的偏爱,因此御膳房一般都是准备两种主食,以供赵祯挑选。

    “丹姝!你吃快山药炖排骨!大补,你这身子还是太瘦弱了,得多吃点才行!”

    赵祯夹起一块排骨放到了曹丹姝的碗中。

    “奴家也想长胖一点,可不知为何怎么吃都是吃不胖,若奴家的身材能有冰儿姐姐一半就好了!”

    曹丹姝有些气馁的时说道。

    “丹姝!你还年轻,还有的长,要多吃鱼肉、黄豆等,还有就是木瓜,切成片,煮熟之后,放点糖,没事的时候吃上一点,有助于你的胸部发育!”

    天圣五年,曹丹姝不过十二岁,虽然古代女子早熟,且曹丹姝长得也挺清秀的,但终归还是个青春靓丽的少女。

    宋朝没有奶牛,若不然喝牛奶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官家!这盘菜你不喜欢吃吗?”

    曹丹姝指着桌上一盘松子玉米说道。

    “奥!不喜欢吃,以前吃太多了!怎么你喜欢吃?”

    赵祯淡淡的说道,玉米这东西,他前世还真没少吃,不过他都是喜欢吃哪种嫩玉米,不向这盘松子玉米,都是老玉米老玉米做成的。

    “嗯!”

    曹丹姝红着脸点了点头。

    赵祯见此将这盘松子玉米端到了曹丹姝的面前。

    “疑?真是奇怪,为什么朕回宫之后的午膳都会有一道玉米做成的菜呢?”

    赵祯突然很是诧异的问道。

    “官家有所不知,官家先前御驾亲征之后,皇家商会向官家进贡了50斤玉米,由于数量少,因此宫里的众姐妹们只在太后设宴的时候吃过一次,剩下的都只有官家才能独享!”

    曹丹姝将嘴里的松子玉米咽下去之后,方才满足的回道。

    “原来是这样啊!不过丹放心,朕明年打算多种一些,而且在皇庄种上一些,到时候给你们煮弄玉米吃!”

    “官家!玉米是要煮着吃吗?”

    曹丹姝眨着一双漂亮的但眼睛问道。

    “是的!玉米煮着吃最好吃了,但要嫩一点才好吃!”

    后世,那种老玉米已经没有多少人吃了,一般都是拿来为牲口的,而且在有些地方,人们种玉米就是为了吃嫩玉米,因为玉米这东西和小麦是差不多的,几乎没什么涨幅,不值钱。

    后世一斤玉米的产量350斤到600斤之间,即便大宋没有肥料加持,最终的产量300斤左右,所以要不了几年,玉米就可以在大宋境内推广了。

    “奴家!谢过官家!”

    曹丹姝忙起身朝着赵祯行了一礼。

    赵祯不稀罕玉米,但曹丹姝等人却是稀罕的很,毕竟物以稀为贵。

    “画眉!你差人去御膳房问问宫里的玉米还剩多少斤?”

    赵祯忽然朝着一旁的李画眉说道。

    “回官家的话,玉米还剩40斤!”

    画眉忙回道。

    “不用问就知道的吗?”

    赵祯忙问道。

    “官家!玉米是和人参、鹿茸、雪莲等放在一起的,可以说御厨炒菜的时候,都有专门的内侍负责盯着,以防偷吃、携带出宫!”

    画眉忙说道。

    赵祯倒觉得没必要搞得这么慎重,因为他收到沈墨染的来信说,玉米是稍微煮了一下的,而后放入宫内的冰库冷藏,煮了的玉米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