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绝不当仁宗-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为何最终口碑不错的宋仁宗却连一个继承人都没有呢?以至于子皆寿短储落旁,女亦娇拗终惶惶。

    赵祯穿越前研究过宋仁宗,特地同人探讨了宋仁宗后继无人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两点。

    第一,公主的比例太高,宋仁宗十六名子嗣当中,公主有十三个,占比超过八成,尤其是宋仁宗挚爱的温成皇后张氏,还有他晚年宠幸的董氏,连生三胎都是女儿。

    从宋仁宗对美人张氏,以及温成皇后张氏,和董氏看来,宋仁宗相对来说算是一个比较专情的皇帝了,估计上辈子是个轻种,所以这辈子小情人这么多。

    第二,夭折率太高。

    纵观宋仁宗赵祯一生,十六名子女宛如大浪淘沙,顺利活到成年的竟然只有四个公主,有人把这归结为基因的问题,似乎不太科学,因为宋仁宗的皇子皇女当中也有活的长得,比如宋仁宗第十女,鲁国大长公主就活到了八十多岁,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七朝。但也有精神失常的,比如福康公主赵徽柔。

    有的人说是宋朝修建皇宫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水银用来防腐才导致夭折率如此之高。

    也有的人说是家族遗传病。

    皇子本来就比较稀缺,夭折率有那么高,结果是三位皇子都没能逃脱早夭的命运。

    长子赵昉,生于景佑四年五月,结果生下来的当天就夭折了。

    次子赵昕,生于宝元二年八月,在康定二年二月暴病而亡,宋仁宗惨然垂涕。(想要看赵昕的故事请前移步隔壁《穿越宋朝当太子》)

    三子赵曦,生于康定二年八月,但在庆历三年正月,未等到册封为王,就不幸染病而亡,宋仁宗悲痛欲绝,为此三日不视朝。

    宋仁宗从青少年步入中老年,宫中却一直没有皇储,从宋仁宗到文武百官,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朝野内外,也滋生出些许别有用心的躁动,比如医家子冷青竟然打起了投机取巧冒充皇子的事情。只不过后来包拯出马调查,所谓皇子,纯属扯淡。

    至于宋仁宗后期有病在身,跟纵于酒色多少是有点关系的,同时也跟宋朝多灾多难不无关系。

    至和二年,京师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受灾及其严重,宋仁宗这货也不知是出于本意还是在哪个憨包大臣的蛊惑之下,夜里竟然光着脚站在雪地里,祈祷上天不要下雪了,临近天明的时候大雪果真停了。

    但到了早朝的时候,宋仁宗突然眼前一黑,而后倒在龙椅上昏厥过去了,三日之后方才回转过来,但却陷入了精神失常的状态中,生了一场重病。

    所以宋仁宗病好后,大臣们开始不断的给宋仁宗上眼药水,都认为宋仁宗你已经老了,折腾不出儿子了,所以放弃吧,别在苦苦挣扎了。

    但宋仁宗显然愿意就这样任由命运的百步,于是成立了十阁,所谓十阁就是十名模样出众,身材姣好,好生养的御侍宫女。

    宋仁宗重病时,她们是昼夜操劳的护工,宋仁宗病好后,她们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又担负起了生育皇子的重任。

    为了有皇子诞生,宋仁宗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在十阁这片广袤的原野上插秧播种,以至于神色萎靡,纵欲过度,精神不振。

    从概率学上来讲,宋仁宗如此勤劳,不至于全部拖靶才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嘉佑三年秋,十阁当中的董氏和周氏都怀上了龙种。

    宋仁宗为了皇子做了很多图吉利、求恩赐的准备,比如“胎养令”,对全天下的孕妇每人赏赐三斛养谷。又比如两度大赦天下囚徒,减罪的减罪,释放的释放。

    还有准备了各种金银珠宝珍完以供赏赐,甚至铸金银为花果,还有就是暗访周皇室的后裔,将柴氏一门中的最长者封为崇义公。

    世人将希望寄托于上苍,但天意往往不遂人愿,董氏和周氏在嘉祐四年相继生了两名公主,宋仁宗大失所望,但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还宝刀不老,因此又努力折腾起来。

    但董氏相继两胎竟然全是公主,周氏也生了一胎,但也是公主,嘉佑六年,宋仁宗终于绝望了、妥协了,开始从宗族子弟里面选拨皇位继承人,最终选定了赵宗实。

    赵祯穿越而来,眼下十八岁,有系统调养好身体之后,生育能力多半是没问题的,而且王香儿已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了,虽然是私生子不假,但也从侧面证明他是可以的。

    由于他一直刻意的避开妃子们的危险期,因此登基五年,到如今才有了两个女儿,如今已经执掌了朝政,除了文官集团这座大山还压在他的头顶之上,其余得也没什么能给他带来太大的压力。

    党项可以说已经被打残了,辽国虽然很强,但眼下大宋有了优良战马的培育基地,想必过不了几年也是可以和辽国一较高下的。

    所以想要儿子,赵祯多努努力就行了。

 第165章 改革

    天圣五年一月十六日,随着大内禁宫中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响彻大地,开封下了几日的大雪终于停了,还好,除了几只阿猫阿狗被冻死之外,开封的百姓完好无恙。

    崇政殿内,开封府尹薛奎奏道:“官家!大雪虽连续下了几日,但好在官家有先见之明,提前让臣等给开封百姓每家每户免费发放了一床棉被,因此截止今日,无一人冻死。

    如今大雪停了,艳阳高照、官家又有皇女诞生,百姓们纷纷自发走至朱雀门前给官家磕头谢恩,并祈求小公主平安健康成长。官家宅心仁厚,体恤万民,皇恩浩荡,万民归心,大宋江山必千秋万代,臣薛奎为官家贺!”

    “皇恩浩荡,万民归心,臣等为官家贺!”

    崇政殿内的几位辅臣纷纷拜道。

    众大臣们一众恭维之后,赵祯不由得有些飘飘然,不得不说,能让这些文官们主动的夸他几句还是很难得。

    先前赵祯执意讨伐党项,反对的朝臣是占大多数的,但似乎谁都没有想到,这位登基不过五载,年仅十八岁的大宋皇帝第一次御驾亲征,不但打赢了党项人,收复了灵州、宥州等地,而且还展示了卓越的军事统帅能力。

    在围绕着困扰了宋朝很多年的党项治理问题上,当今官家沉着冷静、从根本出发、说服了很多大臣们以夷制夷的施政方针,展现了卓越的管理才能。

    众人隐隐约约能从当今官家的身上看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影子,能文能武。

    “大雪下了三日,如今艳阳高照,正是雪化之时,但气温依然有些低,为防止有人滑倒,不甚摔伤,朕将下令动员开封府百姓清扫官道上的大雪,且出内藏库钱10万贯,用来做奖赏,这件事就交由薛卿处理,朕会派锦衣卫从中协助,确保务必落到实处!”

    赵祯想了一下又说道。

    “臣领命!”

    薛奎忙拜道。

    宰相张知白出言道:“官家!此前制定的党项治理政策是否可以下发推行!”

    赵祯出言道:“这个暂且不急,当今之要事,是确定一下灵州、宥州、静州等地的划分问题,若向往常一样划归为陕西路统辖,未免有些不妥,所以朕想单独画出来管理。”

    参知政事鲁宗道出言道:“不知官家打算设府管理,还是设路管理!”

    兵部尚书李迪出言道:“官家!自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秦汉两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及至隋唐时期,实行道、府、县制度、到了我朝立国、设为路、府、州、军、监、县、等地方管理制度,官吏杂乱且多、一道政令往往要经过很多人的审核之后才能下发,臣以为如今天下承平,朝廷当改革地方管理制度,以求提高行政效率。”

    赵祯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

    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但由于不够完善,因此官职名目众多,权力交叉的部分很多,从而影响了行政效率,再者就是宋朝为了防止重蹈唐末藩镇之祸,过度限制武将的权力,地方的军事主官往往都是文官,连剿匪都打不过,更别提对外开疆辟土了。

    李迪上奏改革地方管理制度,是受了赵祯的示意的,讨伐党项回来之后,赵祯就一直再琢磨地方制度的改革,中央朝廷的改革涉及太多人的利益,因此赵祯打算先从地方改起,一步一步来。

    赵祯见此说道:“之所以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只有提高了行政效率,那么天下的百姓才能及时的了解到朝廷的施政方针,国家才能得以正常平稳地运转。

    众卿皆乃朝廷重臣,朕希望众卿回去之后,能够结合汉唐的地方管理制度,积极地给朕上书言奏此事,但有一点前提就是,无论怎么改,都不能脱离太祖定下的祖制,所以那些不切实际,没有任何价值的就不要写到劄子了,以免贻笑大方!”

    “臣等谨遵官家旨意!”

    底下的大臣们纷纷拜道,他们知道当今官家打算对地方制度下手了,现在只是询问他们的意见,但众臣都是鬼精鬼精的,都知道官家既然这么说,那么心里只怕早就有了大致的方法。

    之所以让他们上书商讨此事,一方面是为了立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组训,另一方面就是想知道,地方制度改革当中,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比如某些人的利益暂时不能碰触。

    资政殿内,赵祯盯着宋朝的疆域地图已经看了注视了很久,宋朝如今国土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千米,往南已经占领了台湾府、往东可达登州,往北至代州,往西至西宁州。

    造成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两点,其一是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分化事权、建立了庞大的行政系统。其二大肆开科取士,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行政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机器的立柱。宋朝的行政制度其实已经相当于三权分立制了。

    但由于宋代推行强干弱末,重文轻武的文官政策,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也是宋朝积弱的原因之一。

    行政上:

    政出多门、效率低下,且相权衰弱,台谏的权力加强,以至于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效率低下。

    官吏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冗官充斥于朝,致使行政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为了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宋朝又增设许多官职,使得官僚机构庞大。

    军事上:

    文官指挥军队,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兵多而弱,缺乏训练,禁军调度频繁、地方厢兵羸弱,使得宋朝武功羸弱,无力抵御外敌入侵。

    由赵祯授意,李迪上书,这场针对地方管理制度,以及官僚制度的改革,朝廷中争论了近一个月,方才定下基调,各方面达成一致。

    宣武五年二月二十日,中书门下正式下达诏书,诏书有两道,一道是针对地方区域管理的划分。

    即将大宋十八路重新整改划分,并且取消监、州、军管理制度,分为路、府、县、三级管理制度。

    赵祯根据后世的记忆,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