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绝不当仁宗-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祯质问的声音响彻整个大殿。

    自古以来,朝廷拨款无论是修建道路沟渠还是赈济灾民,官员都会层层克扣,这已经是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了,如今官家龙颜大怒,只怕有人要倒大霉了。

    宰相张知白拖着病身出言道:“官家!此番种种定是有官员从中克扣,臣请官家严查涉案官员!”

    “请官家严查涉案官员!”

    底下的大臣们见事情被捅了出来,只能附和道。

    赵祯扫视了众人一眼,说道:“严查是自要严查的,但众卿知道吗?这个消息朕是七日之前收到的,之所以拿到现在才说,朕就是想看看,朝廷当中那么多御史言官,是否会给朕上劄子,言明此事!可是朕很失望,及至今日,朕都未能收到任何一本有关洛阳官员克扣民夫工钱的劄子,朝廷朝廷养你们这帮御史言官有何用!”

    赵祯的语气陡然提升,御史台和谏院的言官们顿时觉得如雷贯耳,一个个站立不安。

    宋代很重视谏官,专门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加上门下省的“给事中”,合称为“给谏”。

    不过由于宋朝特殊的“官”“职”分离制度,导致许多“谏官”本身还兼任了许多其余官职,再加上宋朝皇权的加强,使得许多谏官不敢去规劝皇帝的过失,而只敢以弹劾官员为责任——等于是越俎代庖,抢了“御史”的饭碗,后来两者逐渐混而为一,御史多由谏官兼权,谏官又往往分行御史的职权。

    这种“台谏合流”有利有弊,弊端就是不管谏官还是御史,大部分的“监察”对象都开始向官员集中,对于君主的谏言和规劝就大大的减弱了,但是利处就是碰到比较优秀而且正直的台谏官员,就会老虎苍蝇一起打,连官员带帝王一起弹劾。

    “臣身为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竟不知此事,臣有罪,望官家责罚!”

    鞠永忙跪下请罪道。

    “臣亦有罪!望官家责罚!”

    一众御史忙拜道。

    众位朝臣们没少吃这帮御史的亏,今日一见这帮牛逼哄哄的御史吃瘪,心里那是舒畅的很。

    赵祯看了一眼众御史说道:“朕决议合并御史台和谏院,更为监察院,设院长一名,正四品官,监察御使两名从四品官,监察使若干,前往各路代朕巡视地方官员,若有违法官员者,依律严惩!这第一任院长就由鞠卿担任吧!”

    “臣等谨遵官家旨意!”

    御史们见此忙拜道。

    赵祯早就想整顿一下宋朝的言官和御史们,因为赵祯收到的劄子,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这群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和御史。

    以往刘娥当政前,赵祯多骑一会马,第二天就能收到御史们的弹劾,宋朝优待士大夫,因此御史们都养成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怼天怼地怼空气,不但干预朝廷政事,而且还干预皇家私事。

    赵祯整合御史和言官,成立监察院,是针对中央改革的第一步,他的想法是把监察院变成类似后世廉政公署之类的机构。

    当然派往各地巡视地方官的监察使也不全都是清正廉明之人,但有锦衣卫盯着他们,若他们敢乘机收受贿赂,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大宋律例的严惩。

    赵祯打算让锦衣卫和监察院互相制衡,锦衣卫对大宋所有官员都有调查权、监督权,自然包括监察院在内,而监察院则享有对官员的审问权以及部分逮捕权。

    鞠永新上任监察院长,面临的第一个案子就是洛阳修路工程贪污案,朝廷大臣们和赵祯都在盯着他,他自然不敢懈怠,很快就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主犯洛阳知府程签被抄没家财,削职为民,永不录用,其余从犯一律严惩。

    赵祯破格提拔了天圣二年进士宋庠担任洛阳知府,宋庠到任之后,不但补发了朝廷欠下民夫们的工钱,甚至还补发了所欠下的伙食费,至于被打伤的民夫,也是给予了优厚的赔偿!

 第176章 婚事

    男女之间的情事一旦有了开头,往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王香儿入宫将近三年,赵祯趁着刘娥出宫,终于如愿以偿的再次一亲芳泽,但刘娥出宫的日子屈指可数,一年也不一定会有一次,只是情爱这种东西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打开,就如同洪水猛兽一样。

    赵祯已经不在满足于眼下的状况,他想要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同王香儿你侬我侬,但又不好在刘娥眼皮底下同王香儿花前月下,缠绵情意。

    最终婕妤张盈盈猜透了赵祯的心思,因此总是变着花样,打着各种理由将王香儿召入阁内,而赵祯也借着这个机会同王香儿温存一番,张盈盈则是充当起了望风的侍女。

    张盈盈也是迫不得已,没藏氏和野利氏没进宫之前,赵祯一个月内大半时间不是在她这就是在贵妃李冰儿那里,但自二人入宫之后,赵祯已经一两个月没有踏入她的住处了。

    入了宫的女人最怕的就是失宠了,有一次她找了王香儿一起闲聊,不成想赵祯也来了。张盈盈最是会察言观色,一眼就看出赵祯对自己这个好姐妹余情未了,因此便大着胆子喝退了下人,而后在成全了二人的好事。

    当然她也因此重新得到了赵祯的宠爱,不但从婕妤晋升到了修容,而且还得到了很多令人眼红的赏赐。

    。。。。。。

    崇政殿内,赵祯正在同朝廷重臣商议和亲一事。

    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先是从宗室当中挑选出十几名容貌出众,才学品行兼优的女子,而后经过一番悉心教导和筛选之后,最终选定名将耶律休哥的孙女耶律嫣然出嫁宋朝,而耶律嫣然也被封为兴平公主。

    此次辽使前来就是告知此事,赵祯当初就没把和亲当一回事,但没想到辽国君臣上下竟然严阵以待,愣是从宗室当中挑选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要嫁给自己。

    既然当初已经应下了,自然是不能拒绝的,毕竟一国之君,岂能不讲信用,因此赵祯开始同朝廷官员商讨聘礼等一众迎亲事宜。

    王曾出言道:“官家!经过臣等同辽使商议,我朝出聘礼:钱三十万,绢十万,茶五万,新增榷场三处,派遣仪仗队于河间府迎接兴平公主车驾!”

    宰相张知白身体不大好,因此这段时间政事大体上都是由副相王曾主持。

    自古以来,普通人家出嫁女儿都是三书六礼,两国结亲自然更是不能马虎,因此聘礼极为隆重。

    赵祯感觉有点亏,因此便问道:“辽国给的嫁妆是几何?”

    王曾忙回道:“回官家!辽国为兴平公主准备的嫁妆是黄金一万两!”

    “那就好!”

    赵祯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宋朝金银铜的比例是1:10,即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等于一百贯铜钱,也就是说一万两黄金相当于100万贯铜钱,不但没亏反而还赚了一些。古代由于战争因素的原因,女多男少,因此女方出嫁携带的彩礼往往比男方给的聘礼要多。

    王曾又道:“按照我朝同辽朝的约定,辽国送亲队将把兴平公主及嫁妆送至河间府,而后由我朝派迎亲使者携带聘礼前往迎接,若官家对此无异议,臣就安排官员准备所需钱财了!”

    赵祯思忖了一下,确定没有什么要补充的,方才说道:“辽帝既然重视两国和亲,那我大宋定当以礼相待,准备好钱财之后,就即刻出发吧!这种事宁可早到,绝不能晚到。不过这钱不从国库出,还是走朕的内库吧!”

    “官家英明!”

    在场的三位辅臣忙异口同声的说道。

    “张相公身体不好,朕已经差太医前去探视过了,太医回报朕说张相公是操劳过度,以至于引发旧疾,若安心静养,兴许还能活上个把年头,若在继续操持政事,只怕。。。。。。”

    张知白担任宰相时间不长,但总归来说,对赵祯各项革新都还算是配合,可以说是难得的贤相了,只是如今因为政务而累倒了,赵祯心里多少有些过意不去。

    鲁宗道出言道:“张相公克己奉公,矜矜业业,实乃我辈楷模!”

    赵祯笑了笑,说道:“朕虽然希望朝廷的大臣们都向诸葛武侯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朕不希望任何一名大臣到了临终,都不能陪陪子孙,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所以朕决定免去张相所有官职,加封赵国公,准其致仕。”

    吕夷简出言道:“官家!张相为人谦和,处事公允公正,晋升赵国公臣没有意见,只是臣不明白的是,官家为何不追封虚职,以往我朝宰相致仕,都是赠太师,望官家三思!”

    赵祯回道:“之所以没有追封虚职,是因为朕近期打算对我朝文官的虚职做一下改动,三位相公也知道,我朝文官虚职甚多,名号林立,有的有俸禄,有的没俸禄,朕希望能够像武将一样,优化简洁一些,几位相公回去可参考一下历朝历代的官职,有什么好的意见,记得呈上来!”

    吕夷简刚想说什么,王曾忙出言道:“官家所言甚是!我朝文官官职名目虚多,是该精简一下了!”

    吕夷简和王曾的关系不错,见此也没在说什么。王曾之所以顺着赵祯来,是因为他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在同当今官家做对了。

    当初好不容易把丁谓给搞走,结果来了冯拯,冯拯命不好,当了不到一年的宰相就因病去世了,本来王曾就该接任宰相了,但突然空降了一个王钦若,后来王钦若巡视城池被土匪杀害,王曾接任宰相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但由于当时王曾数度反对赵祯的决策,因此多为赵祯不喜,最终相位被资历低于自己的张知白给获得。

    所以如今,张知白因病被免去宰相一职,王曾的机会再度来临,这一此他如果还不能当上宰相,那么今生只怕注定同宰相之位无缘了。

    赵祯看三人对此事无议,因此又说道:“官制改革一事,暂且不急,朕打算先变更一下各种学士,侍制之类的称呼!”

    王曾忙拜道:“不知官家打算如何更改?臣等洗耳恭听!”

    。。。。。。

 第177章 中央官制改革初始

    北宋于官、差遣之外,又有“职”名目,职只得是职官的名称。

    三馆秘阁官,诸殿大学士、学士,枢密直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统可称为职官。

    有职名,但却无职事,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职责,大都是一种荣誉和象征。

    三馆秘阁指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合称三馆秘阁,总名崇文院。

    崇文院的主要官职有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这三个是属于宰相兼职的,比如首相张知白就身兼昭文馆大学士一职,副相王曾身兼监修国史一职,末相鲁宗道兼集贤殿大学士。

    除此外还有集贤院学士、直学士、史馆编修、史馆检讨等官职。

    宋朝截至赵祯登基,只有两阁,一个是宋太宗咸平四年建立的龙图阁,另一个是宋真宗天禧四年建立的天章阁。

    宋代皇帝不仅对馆阁的建设颇为重视,就连图书的管理也是颇为关心的,宋真宗曾经听说过有人借书没有归还,他马上就下令让主管部门严加约束,加强管理。

    宋代皇帝这么重视藏书,不仅和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而且和宋代皇帝喜欢读书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