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绝不当仁宗-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至外间,赵祯便一把将沈墨染拉入怀里,而后说道:“老婆!我想死你了,这些日子太忙了,都没空出宫看你和嘉儿。”

    许是好两个月没见,想的慌,因此赵祯将脑袋埋在沈墨染修长的脖颈间,他的左手揽着沈墨染的曼妙腰身,而右手却是灵活的要去解沈墨染腰间的束带。

    沈墨染忙抓住了赵祯作怪的手,而后娇喘道:“老公!别!我亲戚来了!”

    一句话顿时把赵祯浇了一个透心凉,而后忙松开了手,瘫倒在一旁的藤椅上,而后满脸惆怅的说道:“你亲戚早不串门晚不串门,为什么偏偏今天串门来了,早知如此,我今天出宫该看看黄历的!”

    沈墨染见此不由得笑的花枝乱颤,而后走到藤椅上坐在了赵祯的腿上,笑道:“你宫里那么多女人,应该乐不思蜀才是,怎么每次都是这幅德行,一来我这就是先折腾我,上次还恬不知耻的抢女儿口粮!”

    赵祯搂着沈墨染的腰身,而后说道:“宫里的女人再多,但我只有在你这里才能体会到家的感觉,因为只有在这,我才可以卸下重重伪装,做最真实的自己!”

    沈墨染忽然想起了什么,忙说道:“对了!老公,我前些日子去那些小学走了一遭,发现上学的女孩子依旧是太少了,一所学校100名学生,然而女子却不过四五个,这样下去可不成。”

    赵祯皱了一下眉头而后说道:“关于女子入学这件事,朕同朝廷大臣们争论过不知多少次了,诏令也下发了几次,但百姓们都不当一回事,我也很是头疼!”

    沈墨染显然是女权主义者,想要给宋朝的广大妇女同胞争取更多的权力,但赵祯是男权社会的大佬,有些事情他并不好同群臣直接唱反调。

    沈墨染见此边认真的说道:“老公!你不是相信那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吧!要知道这句话可是把我们女人害惨了,前天商会里有一个老板,把自己怀孕的小妾送给了生意伙伴,结果让我知道了,我便他给踢出了商会。”

    赵祯见此说道:“老婆!你这句话说得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出自明朝学者说得,关宋朝人什么事,再者说了这句话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上联的意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而下联的意思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并不是说女子就不能读书。这句话完全是后人理解错了!”

    赵祯见此又说道:“你看看,朕后宫里的那些妃子,哪一个不是满腹才华,那做出来的诗词都比我要强上百倍,若我不是靠着抄袭的话,只怕早就被她们给撵下去了!”

    沈墨染见此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而后说道:“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会请先生教她们读书识字,但那些勤苦人家的女子哪里请得起先生啊!我之所以这么努力的给你赚钱,也是希望你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一些这个时代女人的命运,但你。。。。。。”

    赵祯虽然不是很了解这个时代底层女性的生活,但他知道由于大宋文化昌盛,因此文人们的眼界都是很高的,选妻不但看颜值,还要看是否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即便是青楼的小姐,那也是咬文嚼字之人。

    儒学没有被阉割的时候,宋朝女性的地位比之唐朝还要高。

    赵祯想了便说道:“其实我先前也曾下发过有利于妇女的诏令,比如天圣六年,我就下诏书,凡是入宫的女子,不论宫人还是秀女一律皆不得缠足,甚至还派人于各地下发有关禁止缠足的诏令,不是我不给妇女权力,但总归要一点一点来才行,毕竟我也有我的难处!”

    缠足始于隋唐,兴起于北宋,三寸金莲每个男人都爱,但男人爱的是是纯天然的三寸金莲,绝非通过缠足造成身体残疾而产生的畸形美,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后世整了容的美女被老公识破之后,惨遭抛弃的主要原因之一。

    沈墨染搂着赵祯的脖子,而后说道:“老公!你就不能想想法子,让寒门女子入学吗?”

    赵祯深思熟虑了一下,而后说道:“眼下女子入学少的原因有两个,一者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个就是父母们都认为女子读书是没用的,学会做女红,早点赚钱养家或者嫁个好人家才是正理,但这也能解决,不过说到底都是钱的事!”

    沈墨染不解道:“这怎么又跟钱扯上关系了?”

    赵祯笑道:“朝中大臣们先前反对女子入学的理由就是男女授受不亲,这一点好解决,兴建一些女子学校便是了,就是老师可能比较难招一些!”

    沈墨染又道:“那如果那些父母不给她们上学又该如何?”

    赵祯不在意的说道:“这个其实也挺好解决的,朕就下一道诏令,凡是入学的女子,免除该女子五年的人头税,你说怎么样?”

    赵祯当初推行小学制度,本来制定的是五年,但最终从实际出发,只有三年,而赵祯又于各州县兴建了县学,县学一样是三年,而学生来源就是

    沈墨染琢磨了一下,而后说道:“这倒是一个好法子,只不过如此一来,朝廷不是要少一些开支吗?”

    赵祯耸了耸肩,而后说道:“所以我说嘛?说到底还是钱的事!”

    沈墨染突然想起什么,便起身走只里间而后拿出一本书递给了赵祯,说道:“老公!你看看这个,考虑一下是否可行。”

    赵祯打开书一看,上面写着赫然有关筹建钱庄的各种程序。

 第201章 铸币

    一连两三日,赵祯处理完政事之后,就是在崇政殿内看沈墨染写的关于筹建钱庄的计划书,不得不说,沈墨染不愧是商业才女,这份计划书写得很是详细周全,让赵祯不由得动了心。

    宋朝四川路设有交子务,但自始至终都是片面的,仅仅局限于四川一地,早在天圣五年,赵祯就下令取消了各地的铸币权,禁止民间私人铸造货币,凡是发现私造钱币的,一律处以死刑,抄没家财,且全族贬为奴籍,在如此重的处罚之下,大宋境内已经没有人再敢私自铸币了。

    沈墨染除了给赵祯一份钱庄的计划书,还给了赵祯一份关于校准度量衡的建议书。

    “官家,三位相公到了。”

    内侍张茂则走进来拜道。

    “宣!”

    赵祯将手里的书放了下来,而后说道。

    “臣等拜见官家!”

    王曾、吕夷简和晏殊三人走进来忙异口同声的说道。

    “来人!赐座!”

    待三人坐下之后,赵祯方才说道:“朕昨日让三位相公起草的有关女子入学的诏书可下发了?”

    王曾拜道:“回官家!臣已让吏部官员去办了,具吏部尚书高若讷反映说,百姓得知女子入学可免五年人头税很是积极,都盼望着朝廷早点建设女子学校呢!”

    吕夷简出言道:“官家!我朝女子远远多于男子,而且官家制定的女子学校是五年,若让符合年龄的女子都入学,那么朝廷每年会少不少税收呢!”

    晏殊出言道:“官家!臣以为是不是把这五年的年限也改为三年或者两年,同男子学校一样。”

    赵祯想了一下说道:“朕制定的女子学校是五年,年龄要求是8到12岁之间女子入学,之所以这么制定,是因为大户人家的女儿可以一直读书,但普通百姓之家的女儿只怕一生当中只有这五年的时间可以读书识字。

    而且男子学校虽是三年,但三年之后,若有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是可以升至县学、府学,乃至参加科举,而女子们呢?她们能选择的依旧是很有限的,再者说了,有个识字的妻子在家教育子女,我们男人也好安心为国家效力不是吗?”

    赵祯又道:“至于损失的那点人头税钱,不值得一提,顶多朕让皇家商会把每年销售蜂窝煤的钱全部送至国库,只怕也是绰绰有余!”

    三人见此便不在说什么,因为以往国库没钱,但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都是能省则省,如今不同了,自从赵祯裁减军队,精简官制,鼓励工商,以及土豆和玉米的大范围种植以来,朝廷的财政日渐宽裕,且年年都有不少结余。而赵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每年年底,都给大臣们派发了一个大红包。

    自从国库有钱了,大臣们的腰杆子也直了,各种利国利民的倡议书也是一封接着一封的奏给赵祯,但凡有可行性的,赵祯一般都是大力支持,办的好了,进官加爵恩裳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赵祯见三人不在反对,便拿起桌上三本印刷的新式度量每人发了一本,而后说道:“三位相公先把这个看一看,看看是否可行!”

    王曾看完后说道:“官家!我朝度量沿袭隋朝,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若贸然更改,臣怕会引起市场波动!”

    吕夷简出言道:“官家!臣觉得此书当中记载的度量单位很是合里,有克、千克、吨,三种计量单位,且换算比较精准,若实行,日后核算朝廷的税收和开支将节省很大一批人力。”

    赵祯笑道:“这本书三位相公先拿回去仔细看看,朕并不急着现在发行天下,朕今日诏三位相公而来,除了跟三位相公说起此事,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铸币!”

    市面上目前通用的是赵祯登基出制造的天圣元宝,即圆形方孔钱。

    晏殊出言道:“官家登基八载,国泰民安、国家繁荣昌盛,是该铸造新币展示新气象了!”

    王曾和吕夷简也忙附议道:“臣也赞成铸造新币!”

    赵祯见此方才说道:“朕并不打算铸造铜币,而是打算铸造银币和金币,以及铜铁合金的钱币!”

    王曾不由得问道:“不知官家打算如何铸造,兑换的比例又是如何?”

    赵祯见此方才说道:“朕打算铸造的银币和金币重量均控制在一两左右,这个一两也就是新的度量单位,五十克左右,一枚金币等于10枚银币,一枚银币等于100枚铁钱等于1000枚铜币。”

    晏殊出言道:“官家发行金币和银币倒是没什么,但这银币和铜币的兑换只怕不能这么算!”

    赵祯不解道:“这是为什么?”

    晏殊出言道:“百姓手中原本一两银子是可以换1000枚铜钱的,但若按照官家的算法,眼下的一两少于官家制定的一两,因此要多拿出一两多才能换1000枚铜钱,这又有谁会愿意换呢?”

    赵祯是文科生,考虑这些事情大体上会有些一厢情愿,只知道货币这么兑换会方便计算,但也忽视了很多浅显的道理。

    赵祯便说道:“晏相公所言有理,是朕考虑不周了!”

    吕夷简出言道:“官家!这个问题倒不难解决,官家若想改革钱币制度,就必须从头到尾全部改,既然铸造一两的金币和银币,那么便也重新铸造铜币,而后一步一步引导百姓兑换,要不了一两年,新的钱币便会被百姓所接纳!”

    一语惊醒梦中人,赵祯顿时恍然大悟,按照新法,一两银子是换不了1000个铜钱的,但赵祯可以铸造和现代流通不一样的铜钱,只需稍微调整一下大小用来区别,再投入民间,然后就可以慢慢取代旧的货币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