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朕绝不当仁宗-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好端端地给屋顶装什么绣花针啊?,你这又是做什么妖啊?”
刘娥看着在屋顶忙乎的工匠,想不明白,这好端端地屋顶加上一根这么大的绣花针,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似乎没什么作用。
而赵祯这两月来也没闲着,他除了听政和进学之外,就是老喜欢往工部跑,这两个月工部没少被折腾,但也做出了不少新鲜的玩意,比如赵祯就指挥工部做了一辆简易的木质自行车,虽然骑了两次就坏了,但总归是造了出来。
杨氏对赵祯满脑子奇怪的想法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她正站在一旁等着赵祯向她解释。
一直待工匠将避雷针装好,赵祯方才来到刘娥和杨氏面前。
“大娘娘!小娘娘!朕加装的这是避雷针,不是什么绣花针。”
赵祯真的很想下个诏令传达全大宋,毕竟他今天给宫里的建筑装了避雷针,明天开封的百姓们就该知晓了,然后茶余饭后就会津津乐道的谈论着当今官家脑子是不是秀逗了,竟然给建筑装一个硕大的绣花针。
“避雷针?难不成是用来避雷的吗?”
刘娥好奇的问道。
赵祯笑了笑,回道:“大娘娘,虽然此物叫避雷针不假,但却不是用来避雷的,准确的说是用来接引电流的,如果遇到雷雨天气,雷电不小心击中宫中建筑,那么避雷针将会把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从而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
“什么是电流?官家嘴里说出的怎么都是些哀家没听过的新鲜事物,也不知道官家都是从哪听来的,从哪看来的?”
刘娥眉头深皱着,眼前的赵祯让她越发的看不懂了,听政从来都不会迟到,哪怕身体不适,也会前去听政,对于政事一般则是很少发言,但若是发言,总是能将事情分析的头头是道,并且给出最优的处理办法。
朝廷的茶叶通商已经实行下去了,就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想必今岁朝廷的茶课收入定然能大幅度增加,刘娥有时候都觉得赵祯不似十三四岁的少年,反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年人。
但偏偏赵祯有的时候又特喜欢胡闹,做一些傻事,看起来又像一个贪玩的孩子。
“什么电什么流的,奴家倒没听懂,但建筑装了这个叫避雷针的东西,是不是自此以后就再也不怕雷击了?”
杨氏忙开口问道。
“是的小娘娘!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屋脊的两头,装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上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同样能达到避雷的效果,同时也不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很多人都认为避雷针是十八世纪才发明的,但其实早两个世纪,中国的宫殿建筑师就掌握了避雷的措施。
“那官家为何不采用这法子呢?毕竟在哀家看来,这好端端的宫殿装一个那么大的绣花针,实在是太不雅观了!”
刘娥不停的摇头。
“大娘娘!如果改用第二种方案,那么施工的工程会扩大,而且花费会增多,眼下朝廷财政不宽裕,是故朕不想大动干戈,反正都是为了避雷,哪种方法最省钱,朕就用哪种方法!”
宫内的建筑已经有些年头了,贸然加上避雷针确实有些不雅观,但总不能推倒重建吧,俗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大宋的财政到了哪种地步,他不是不晓得的,前些日子,刘娥令人统计内藏库,清点完毕之后,内藏库所有物品加在一起折合钱不过二千万贯,要知道宋太祖在位时,一年可是最少攒五百万贯的,结果经过太宗和真宗两代皇帝的挥霍,只剩下不到两千万贯了。
要知道眼下大宋一年的税收可是近四千万贯,而内藏库只有这么点钱,如果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是很难应付的。
“官家知道体贴民情,勤俭节约,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官家近些日子老是折腾工部官员,工部官员没少在哀家面前抱怨,官家日后也该注意一下影响,百姓是需要体恤的,但臣子说白了也是百姓,也是需要体恤的,官家可懂?”
刘娥心里清楚赵祯的折腾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工部毕竟不是皇家的私有部门。
赵祯一听顿时有些不乐意了,他虽然不是像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但毕竟是一个现代人,回到古代想要倒腾出一点科技感的东西来也是情有可原的,谁都没想到,他回到古代发明的第一件东西居然是马桶,因为他即便是皇帝,也受不了那古代厕所的荼毒,更别提还有那万恶的厕筹。
赵祯便将眼光投向了杨氏。
杨氏心领神会便出言道:“姐姐!宫里有蹴鞠队,但吾官官家并不喜欢蹴鞠队,一直白放着也是浪费钱粮,不如将蹴鞠队解散,省下来的钱给官家在宫内弄一个小小的工部,也好方便官家弄些小发明什么的!姐姐!官家毕竟年轻,年轻人总归是要有点爱好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是不是?”
杨氏没说出口的是,刘娥一直揽权不放,官家几乎不怎么处理朝政,就这样,你还要剥夺他一些无伤大雅的爱好的话,难免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嗯!官家可以挑选几名工匠入宫内,专门用来服务官家,但蹴鞠队就不用解散了,毕竟养了那么些年,一旦解散,传了出去,外头百姓岂不是要笑话,堂堂赵氏皇族连只球队都养不起,那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官家要明白,朝政即便再是维艰,也不能让天下百姓看出来!各中深意,还望官家慢慢体会了!”
刘娥最终还是同意了杨氏的提议,因为赵祯并不沉迷于女色,这么长时间来,后宫也就一个刘贵人而已,同赵氏皇族的好色相比,赵祯就是一个另类。
“大娘娘!朕想要宣一人进宫,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朕不日就会替大娘娘解决一个天大的难题!”
刘娥不解的问道:“不知官家想宣召何人?”
“此人叫毕昇,是一个平民,眼下应该居住在杭州城内!”
赵祯忙回道。
。。。。。。
0051章 祥瑞
几日后,一队殿前司朝着杭州疾驰而去,他们是去抓毕昇的,当然也不能说是抓,准确的说是请,不过如果毕昇不听话的话,那也就成了抓了。
刘娥不知道赵祯点名要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民干什么,但看到赵祯说竟然能帮她解决一个大难题,也不由得便同意了。
北宋平民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不过活字印刷术要到庆历年间才能发明出来,而此时的他还不过是杭州城内一名小小的书肆刻工而已。
福宁殿内,赵祯看着眼前的两颗土豆和一斤玉米种子正在发呆,他在想该怎么向众人解释这两种东西的由来,因为眼下马上就到了土豆和玉米种植的季节了。
如果这两种高产的农作物能够在大宋生根发芽,那么要不了几年,大宋的百姓将不会在饱受饥饿之苦,眼下大宋有着广袤的土地,而人口也不过五千万而已,而且系统留下的土豆和玉米都是后世最优异的种粮,所以即便是放在农耕技术仍然落后的宋朝,那产量估计也是足以惊人的。
一连几日来,赵祯想了很多说词,玉米还好,不种不会发芽,但被他从储物空间取出来的土豆都已经发芽了,再不种下去的话,就要浪费了,若再想获得土豆,就得去万里之外的美洲去取了,而且取回来的还是没有经过改良的土豆。
“官家!您要的几口大缸,奴家找来了,侍卫们正将他放在殿外呢?”
画眉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
“嗯!把这两颗土豆拿上,小心点别把上面刚发出来的芽儿给弄掉了!”
赵祯见此便朝着画眉说道,他已经提前将玉米收了起来,因为两种农作物一起出现的话,太过于惊世骇俗了,所以他打算先让土豆出现,这样的话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吃上土豆烧牛肉了!
来到殿外,几名抬着大缸的侍卫正靠在一处歇息,见赵祯出来了,领头的侍卫忙单膝跪地:“末将周勇拜见官家!”
“拜见官家!”
几名士卒异口同声的说道,画眉本来找了几名宦官前去抬大缸,但宦官丧失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后,连力气都小了很多,自然是抬不动的,所以只好劳驾值班的禁军帮忙。
“起来吧!不愧为我大宋儿郎,这身体真是健硕!茂则带将士们下去吃点好的,此外每人赏钱十贯!”
赵祯上前仔细打量着这几名禁军,不禁夸赞道。
“誓为官家效死!”
几名禁军没想到赵祯对他们这些武人竟然如此亲切,当即大声的表忠心,他们虽然是禁军不假,待遇也不差,但毕竟是武人,而大宋重文抑武,从他们脸上刺字,投身行伍之时,就注定了他们一生的地位。
看着几人那不断飙升的忠心,赵祯虽心满意足,但更多的是对大宋武人的一种莫然的感慨,史书上大宋名臣辈出,而记载在册的武将却寥寥无几,说是太平盛世,其实不过是士大夫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而已。
北方辽国虎视眈眈,西北党项人时反时附,南方各蛮族也是蠢蠢欲动,又加上黄河决口,天灾人祸不断,大宋的真实情况是内忧外患不断,所以赵祯必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才行。
一直注视着几名禁军昂首挺立的离去后,赵祯方才对着一旁的画眉说道:“画眉将小刀拿来!”
画眉忙将提前准备好的小刀给赵祯递了过去,虽然她不知道官家要用来干什么。
赵祯一手拿起小刀,一手拿起土豆开始沿着发芽的部分切块,土豆的种植有两种,一种是整颗直接种下,但一颗太大,难免有些浪费,更多的是第二种,切片种植,将土豆切成块,发芽的部分保留,而后埋下,要不了多久就会生根发芽,最终硕果累累。
种植土豆赵祯毕竟是第一次,没什么经验,只是小时候看父母都是这么种的,寻着记忆来,所以块切的很大,用他的话说就是块大发芽的几率就大,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不过就算赵祯切的很大,两枚半斤重的土豆最终还是被赵祯给切成了十二块大小不一的土豆块,但每块土豆上面都带着一枚小小的芽儿。
侍卫们一共抬来了四口直径近乎一米的大缸,所以赵祯先是将提前准备好的草木灰给撒上,而后才将土豆块给小心翼翼地埋了进去,几名侍女见状,也有模有样的照着赵祯的方法将其余的土豆块给埋好。
每口大缸里埋着三块土豆,埋好后再浇上一点水,然后就是等着生根发芽了,赵祯叮嘱了张茂则一定要看好这四口大缸,并且告诉她,这四口大缸里的东西是能解决百姓温饱的。
张茂则一家都是死于饥荒,所以当他听说这四口大缸里的东西竟然是能解决百姓温饱的问题之后,顿时重视起来,每日精心的浇水,侍弄,捉虫,施肥。
虽然赵祯还没有找到让土豆出现的理由,但最终还是种下了,时间转眼到了五月份,土豆的涨势很是惊人,十二块土豆都成功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眼瞅着就要到了收获的季节。
而赵祯也终于找到了将土豆推出来的时机,天圣元年五月,福宁殿的殿柱上面竟然长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