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绝不当仁宗-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妙一出言道:“我释为大,道门最小!”

    鹤阳子顿时不乐意了,出言道:“你既要论其大小,我们当主公讲个明白,我将道家出世根苗说来你听。

    自混沌未分,鸿蒙未剖之时,虚无一点灵气结成一团元光,为无极之主乃化元始天尊,二化灵宝道君,三化太上老君,我老君一气化三清,三清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凝结而生万物住阴抱阳,生天生地生人生仙,生生化化无穷无尽。

    我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是玄中万法教主,历代帝王之师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未见说一阴一阳之谓佛,古今云天道地道人道鬼道,怎么不说天佛地佛人佛鬼佛,修道学道访道邦有道,那个说修佛学佛访佛邦有佛。

    自开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为君,以至列国典章书籍未见有甚么和尚释教之说,你佛家从何起根,哪里为大,你且细细说来!”

    妙一回道:“天下道观不过几十座而已,而我佛门子弟遍布四海,何止千万!若你道家为大,岂会只有道士区区不过千人耳?谁大谁小,用事实说话!”

    鹤阳子见这秃驴听不进道理,于是愤而说道:“荒谬至极!佛道本无大小,今法师拿人数作比较有失公允,吾再略说道家飞升成道者给你听一听,太上老君跨青牛飞升,轩辕皇帝跨火龙飞升,丁宁子跨白鹤飞升,计然子跨金蝉飞升,淮南子炼丹药服食飞升,列仙子乘伏龙飞升,金蝉子跨青鸾飞升,杨武子成龙飞升,文仲子四十二口飞升,许旌阳三十二口拔宅飞升。”

    “且自古以来!明君者都是拜道为师,哪有拜佛为师的,尧王拜广成子为师,舜王拜赤松子为师,禹王拜真定子为师,汤王拜尹喜子为师,文王拜姜子牙为师,周易王拜袁天罡为师,汉高祖拜张良为师,光武拜邓中华为师,刘玄德拜孔明为师,唐高祖拜徐茂公为师,我大宋太祖皇帝曾拜苗先生为师,太宗皇帝拜陈抟为先生赐号希夷先生。历代安邦定国功盖天下,你佛家功在哪里,德利何人,出自何时,然何不言?”

    。。。。。。。

 第105章 佛本是道

    妙一法师见此也说道:“我佛起印度,汉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由此佛得以传入中土,普度世人,经隋唐发展,如今天下寺庙兴盛,僧人过千万,不是恰好说明佛比道大吗?”

    赵祯忽然想起什么,有道:“据朕所知佛是太上老君四十三化,化一金人,游至西域番邦胡地天竺国,从空坠下番王金殿莫能识认,议名曰佛开化此国吃斋念佛,男女向善,才立佛教。

    后至汉明帝夜梦西方来一金人,身背一展弓,斜插二支箭,天明设朝宣召文武上殿圆梦,因言此兆是一佛字,人言西方有佛,我主登基洪福当现,莫非西方之佛要来吾中国,此祥瑞兆也,故而才修寺院兴佛教塑佛象,天下寺院修齐功果圆满,无人看守香火敬礼佛象。

    皇后娘娘奏曰:我主龙恩,万岁将天下犯人赦释提在寺院削去头发,改名僧人看守佛祖香灯赖佛逃生,故曰僧人,皇恩赦释因名释教与佛何干,自称和尚是佛门弟子,后至梁武帝遵从释教,拜志公和尚为师,将江山丢舍,后来饿死台城,有诗为证:梁帝当日拜志公,失吊江山一场空,后因台城饥饿死,那是和尚保驾功?”

    妙一法师愣住了,想不到眼前这位官家对佛教的来源竟然如此熟透。

    鹤阳子见此高兴地说道:“我道家七十二位祖师,留下七十二样手艺养人度日,救济群生。

    太上老君留下金木水火土,万物运用时刻行之。少阳祖师留下打造金银铜铁锡器等项。轩辕黄帝留下棉花造衣。陈平子留下纺线。玄女娘娘留下织布。歧伯留下地。赤松子留下修桥铺路。孙真人留下医道疗病。杨武仙师留下画工。郑元子留下塑泥象。吴道子留下丹青。房玄真人留下船舟渡人载物。姜瑞先生留下盖房造碾磨。洞宾先师留下做黄酒。苍颉先师留下字迹。。。。。。。”

    鹤阳子越说声音越大。

    “其余难以说尽,想我道家留下七十二行手艺,养人济世生财利用。你僧家又留下什利人济物之事来的,……你佛家留下生老病死苦……。我道家留下金木水火土养育群生,自天子至于庶人诸般形色,谁不是五行所生也。有诗为证:五行聚来天地根,包罗万象及群生,诸般皆是五行气,天地阴阳从此生。”

    妙一的脸上开始有点挂不住了。

    但鹤阳子并没有放过他,继续说道:“你佛家论说起来还从我道门所出。太上元始天尊十大弟子设立佛教后,留下七十二门引人,入门男女不迷真性。太上大弟子玄曜真人化为毗卢佛,二弟子紫虚真人化为燃灯佛,三弟子太极真人化为弥勒佛,四弟子玉鼎真人化为药师佛,六弟子玄皇真人脱化阿弥陀佛,七弟子宝相真人脱化文殊菩萨,八弟子慈航真人脱化观音菩萨,九弟子普贤真人脱化普贤普萨,十弟子保玉真人脱化地藏普萨。。。。。。”

    赵祯又接着说道:“据朕所了解元始天尊弟子设立十教各分十位,具受玉帝勅旨封为佛,本是天尊一气发生三友分为三教,世人不知阿弥陀佛是什么出身,乃是西域天尊一气发生六弟子玄皇真人。

    脱化净梵国王宫中为摩那太子,甲午年四月初八降生,长至十岁亲舍皇宫入山修道,四十九年方成佛祖出于西域,回国后真法传于中国,祥光现于周朝,金身梦于汉帝,闻玉帝封为西方极乐世界,镇守西方化度众生超度亡魂,又在灵山说法感动众生,男女皈依佛门礼忏法华金刚。太上老君恐怕众生迷昧,真性失其寂灭,又使尹喜真人化度众生,参玄悟道方成正果。

    朕说得可对?”

    “想不到官家对佛道竟然有如此深的见识,贫道佩服!”

    鹤阳子忙朝着赵祯行了一礼。

    “尔等可都记下了!”

    赵祯朝着身边的起居舍人曾公亮问道。

    “回官家!臣都记下了!”

    曾公亮忙恭敬地回道,曾公亮天圣二年进士,按理来说应该留在开封等待派官,但赵祯破格提拔他到自己身边担任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

    “法师和天不要在相争了,朕自有定夺,朕今日召二位而来,是有一事不决,想问二位!”

    赵祯淡淡地说道。

    “官家请讲!”

    二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唐朝末年,昏君层出不穷,搞得民生凋敝,叛乱四起,接着五代割据战乱,天下动荡不安,我太祖皇帝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方才统一天下,还百姓一个安宁,然而战乱时,百姓为了存活继而去出家当僧人或者当道士皆乃情有可原,毕竟是为生活所迫,而如今大宋立国几十年,天下承平,百姓安康,朕虽然不敢自比尧舜,但也是兢兢业业,唯恐朝政出现什么差池,按理说,太平年间,僧人和道士应该有所减少才对?为何如今反而越来越多呢?我大宋不过五千万民众而已,道士有几千名,而僧人却有几十万名?”

    赵祯细细地说道。

    妙一出言道:“官家!天下僧人多,说明人心向善,是好事!”

    赵祯笑道:“是吗?我朝每年对天下寺庙都有赏赐,并且僧人不用纳税,很多人从而生出好逸恶劳之心,纷纷剃度出家,朕想问,每年增加的几万名僧人当中,有多少人是识字的,又有多少人是熟读经文的?”

    妙一被赵祯文的满脑子都是汗,他知道官家这是要敲打寺庙了,虽然大相国寺里的僧人佛法都是比较高深的,但其它那些寺庙只怕未必都是如此。

    “法师,实不瞒你,朕打算给天下所有的僧人和道士都制定一套标准的考核制度,每名僧人和道士都必须经过考核之后方才能成为道士或者僧人,而且为了防止有心人混入寺庙或者是道观,通过考核的人每三年必须再进行一次考核,这是为了淘汰那些不是诚心皈依佛门或者是道家的人!”

    赵祯直到此时方才将自己的如意算盘说了出来。

    “二位法师和天师,一位是佛家的翘楚,一位是道家的翘楚,因此制定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由二位回去决定,顺便告诉二位一声,道法也罢,佛法也罢,朕都懂那么几分,所以别想着诓骗朕!”

    赵祯笑道。

    “草民领命!”

    二人见此只好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天圣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赵祯下诏曰:“三教内中道为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生世界,立玄化释定乾坤,因此佛本是道。”

 第106章 僧道考核制度

    “好!”

    “很好!”

    “卿的劄子写得很不错,条理清晰,头头是道,很是难得!”

    崇政殿内,赵祯接见了权叛都省马亮,既然要对天下僧人做出限制,自然是要拿出合理的制度才行,马亮的这份奏疏写的很是不错,可以说是写到了点子上。

    大宋王朝的建立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道教更是在宋真宗的大力支持下达到了巅峰,但是天下道观是多了不少,但道士实则并没有多多少。

    宋朝规定凡要成为道冠者,必须经过充当童行、取得度牒、披戴受戒等一系列手续和程序。

    也就是说官府不是说你想要当道士就给你发个度牒,首先你要成为童行,所谓的童行指的是旧指出家入寺观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这里说的是少年,大龄青年估计有点玄乎了。所以我们在水浒中看到武松直接穿着一套道士的行头,没有人去怀疑他的身份,主要那个的道士都是经过严格程序的,不能作假。

    想要成为童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宋朝对于童行也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宋史·食货志上六》记载:“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这里主要说的是被遗弃的孩子,雇佣人喂养的,最后扔在寺院或者道观的,成为童行。这里主要说的是童行的一个来源,那些遗弃的孩子,没有被人收养,这样的人成为童行的机会很大。

    当然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成为道士,但必须要同时满足好几个条件才行。

    首先,你必须年满十岁才行,其次你必须不是独生子,也就是说你必须有哥哥或者弟弟给家里传宗接待才行。最后你需要你身家清白,不能有犯罪纪律,即使有纹身也不行。

    满足这三个条件,你就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童行,当然成为一名童行之后并不是说明你就是一名合格的道童了,你还要拥有度牒才行。

    道教是大宋的国教,因此宋朝对道教的管理不可不谓之严格,想要成为道士,你必须有度牒才行,你可以参加考试去获取度牒,考试虽然不向科举考试那么严,但也是由朝廷官员举行的。

    或者看皇帝哪天心情好,没准会恩裳你度牒,这个无疑于守株待兔,几率很低,再就是碰到旱灾水牢之年捐钱来买。

    综上所述,在宋朝当一名职业道士,排除那些天上掉馅饼的概率不讲,首先,最起码的读书识字你得会,这就直接打死了大多数的人,毕竟宋朝商业再怎么繁华,归根结底还是小农经济为主,最多的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穷苦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