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绝不当仁宗-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如蛮兵,臣请官家降罪于夏竦。”

    “据朕所知,当地蛮族身穿兽皮,草裙,且手持木棍,几乎没有什么铁器,即便蛮族再是勇敢,又岂能是朝廷禁军的对手,夏竦将朝廷禁军当作民夫使用,是为不妥,但也是无奈之举,夏竦传来奏疏,他在泉州招募民夫工匠不足三百人,万般无奈之下才不得以动用禁军!他已经上了劄子请罪,但朕认为眼下不是商讨订夏竦什么罪的时候,而是朝廷该如何将已经损失的颜面给挽回来!”

    赵祯见大臣们各执己见,便出言说道。

    枢密副使张知白出言道:“回官家!事已至此,臣认为台湾无论如何都必须收回来,台湾弹丸之地也,区区蛮族不过两三万人,如今竟然不服教化偷袭我大宋军队,朝廷若是因此而放弃台湾,那么消息传到西南夷,传到西夏,乃至吐蕃和辽国,这些番邦外国定会耻笑我国,连区区两三万的蛮夷都搞不定!是故臣认为,丢了面子是小事,失了国威才是大事!”

    “官家!几位将军到了!”

    张茂则走进来小声的回禀道。

    “是否收回台湾,朕打算听听几位将领的建议之后再做决定,众卿暂且退下吧!”

    赵祯不想同时召见文臣和武将商议此事,因为一来文臣们看不起武将,二来武将们也说不过这群饱读诗书的读书人。

    “末将王德用!”

    “末将种世衡!”

    “末将张亢!”

    “末将杨文广!”

    “末将狄青!”

    “拜见官家!”

    几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免礼!蛮人夜袭我大宋禁军一事,想必众卿都听说了,文臣们的建议朕听过了,朕想听听你们有什么看法?”

    赵祯看着几人问道。

    种世衡率先抱拳道:“官家!区区蛮夷,竟敢偷袭我大宋禁军,是可忍孰不可忍,末将愿领兵灭了这些个狗娘养的蛮族!”

    种世衡长期在边关,因此说话比较粗鲁。

    王德用出言道:“官家!台湾蛮夷之地,蛮人虽勇,但武器装备简陋,不是我军之对手,朝廷用不着大废干戈,只需一智勇双全之将,领几营兵马即可破之。”

    “官家!末将愿领一营兵马前往征讨蛮族!”

    狄青、杨文广、张亢三人纷纷请战。

    三人知道征讨台湾蛮族一事,自然用不着朝廷大将领军出征,正是他们这些刚入军中的武将建功立业的机会,若不然军中向他们这样的武将何止过千,为何官家偏偏选择了他们三个觐见。

    张亢出言道:“官家!末将敢立军令状,只需三千兵马即可收回台湾!

    杨文广亦出言道:“官家!末将也只需三千兵马即可收回台湾!也愿立军令状!”

    唯独狄青沉默不言。

    赵祯看着狄青问道:“狄青!你为何不言语?”

    狄青见此才出言道:“回官家,朝廷三千禁军败于蛮人之手,蛮人因此而获得武器,末将想朝廷若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蛮族,将台湾永远的纳入大宋的版图,就需要至少两营的兵马!一营用来进攻蛮族,另一营用来防止蛮族逃回山中潜伏起来。”

    “好!卿之谋甚合朕意,朕即刻下诏令尔统兵六千前往征讨蛮族,对了,除了麒麟军团之外,其它军团的人马随你挑选!”

    赵祯心想不愧为大宋武曲星,这见识谋略自是一般人所不能相比的。

    几名武将退下去之后,赵祯单独将狄青给留了下来。

    狄青以为官家还有所交代,便躬身身子立在一旁。

    “卿可之朕为何封尔为武安君!”

    赵祯看着狄青问道。

    “回官家!臣不知!”

    狄青心中虽然隐隐有所猜测,但依然如实禀告道。

    “战国七雄,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武安君白起功不可没,朕希望卿能成为我大宋之武安君,为朕征服天下,卿可愿意!”

    赵祯回道。

    “末将狄青,愿为官家驱策!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狄青单膝跪地,右手捶胸两眼赤诚的回道。

    。。。。。。

 第119章 宋之国防

    翌日,朝堂之上,赵祯将出兵收回台湾府一事给说了出来,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但是出乎赵祯所料,赞成的居多,反对的很少,因为此时大宋还没有被西夏打出原型出来,虽然重文轻武,但是文恶人的傲骨还在。

    区区弹丸之地,竟敢捋虎须,莫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当然以曹利用为首的反对派也丝毫不相让,眼看一场唇枪舌剑在所难免,赵祯当即拍龙椅定下,出兵收复台湾,但随即众臣又为何人为帅而发生了争执。

    赵祯提议狄青,但在朝廷大臣们的眼里,狄青年不满十八,而且是一个没上过战场的将士,靠的仅仅是救驾之功才升到如今的地位,最重要的是狄青是武将,这样的仗其实就是捞功劳,文官们自然是跃跃欲试,纷纷推荐自己心中的人选。

    宋朝文官势力是一个很庞大的集团,即便赵祯眼下掌握了军权,但有些时候也拿文官们没有办法,毕竟治理天下还是离不开他们的。

    因此赵祯最终命狄青和杨文广两人为副帅各自统领兵马三千余人前往收复台湾府,至于主帅的位置则是给了台湾知府夏竦,希望其可以戴罪立功,这才堵住了朝堂的悠悠之口。

    天圣三年,三月十六,赵祯下诏曰:“台之蛮夷,不服教化,杀我士兵,毁我城池,今遣王师讨伐,誓曰:犯我大宋天威者,虽远必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只是一小仗,出兵也仅仅六千余人,但由于是远征又加上跨海,所以赵祯也很是重视,调拨一应钱粮,只不过出乎赵祯意料的是,狄青竟然选择了一营青龙军团的骑兵,而杨文广则是选择了一营轻步兵。

    狄青率骑兵带足口粮率先出发,杨文广则是携带钱粮随后出发,当然也仅仅带了口粮,毕竟福建路的储存粮食养活六千士卒还是轻而易举的事。

    崇政殿内,赵祯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合理优化宋朝的国防问题。

    宋初承袭唐制,全国分为13道——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岭南道。

    淳化四年(993年),改为两京十道——东京、西京、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剑南道(剑南东西二道合并)、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广南道(原岭南道)和两浙道(新增设)。

    淳化5年(994年),正式废道,改为路制。

    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为15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和峡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即川陕四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也就是说到了天圣三年,大宋一共有18路。

    宋初,宋太祖和宋太宗一直都是抱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一直筹谋着收回燕云十六州,将大宋的领土延伸至长城,但最终未能实现,且由于宋太宗伐辽失败,内部矛盾爆发,起义频繁,因此宋朝改变了国防策略,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而对外积极进攻的国防政策也转变成了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

    但即便如此,宋朝依旧是在北方屯有重兵,大宋八十万禁军,排除先前整编的五十万和驻守陕西路和河北路防范黄河的十万禁军除外,余下的二十万禁军,驻扎在长江以南的只有不到三万人,剩下的十五万士卒则是全部驻扎在西夏和辽的边境重镇。

    而守内虚外,宋朝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执行,所谓守内指的是守开封而已,毕竟京西路先前可是驻扎了六十余万的禁军。

    在赵祯眼里,辽国是需要防范的,但也不应将那么多的军队全部都驻扎在北方,而且他已经答应了辽使,双方彼此减少边防驻军,当然前提是辽国答应将那三万匹战马出售给宋朝。

    赵祯的计划是在河北路和河东路总计驻军六万人,毕竟宋朝没有长城防线,若是辽国突然撕毁盟约,北方没有相应的驻军,只怕没几日便会兵临开封城下。

    陕西路驻军三万人,自然是为了防范西夏。除此外广南西路驻军一万五千是为了防范交趾国,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各自驻军一万五千,用来防范大理国和吐蕃诸部。

    这七路加上京西路总共8路,剩下的10路,每路各自驻军两营,就是六万人,如此算来,国防驻守的军队总计21万人,朝廷的禁卫军团就是赵祯打算用来开赴各路驻守的部队,只不过眼下只有9万人,赵祯打算再同辽国达成进一步的通商之后,将这九万禁卫军分别开赴河北、河东、陕西三路。

    赵祯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大规模裁撤禁军,而他的最终目的是裁减厢军。

    大宋的厢军制度,最早是把军队中的精锐选拔出来组成禁军由中央直辖,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着一制度解决自唐朝中业以来军阀割据的问题,同时从流民当中招募青壮入伍也是为了解决农民起义的问题。

    但大多数厢军都没有什么战斗力而言,国家发生战争时,他们只是粮草运输人员,而国家不发生战争时,他们相当于徭役人员,没事修修城墙,疏通一下河道之类的,事实上相当于朝廷长期雇佣的民夫而已。

    历史上宋朝各种农民起义,地方上的厢军都没能主动出兵剿灭,基本上都是由朝廷派大军才得以剿灭,可以说厢军连山匪都不一定能打得过,有此可见宋朝守内虚外的政策之下,治安该有多乱。

    当然也有战力不俗的厢军,但这些厢军很少,且都是在边关附近的,比如折家军。

    除了厢军之外,还有番兵,番兵是归降于宋朝的少数民族所组成的,战斗力也不俗,所以赵祯暂时不打算去动番兵和这些有地方豪族掌握的厢军,先用一两年的时间,削减厢军,完成全方位的国防部署为头等大事。

 第120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八王叔这么急匆匆地赶来是为何事?”

    崇政殿内,赵祯接见了周王赵元俨。

    “官家!臣听闻官家执掌朝政,特此赶来为官家贺,除此外,臣还有一事要向官家禀报!”

    赵元俨表情严肃的说道。

    “不知是何事?”

    赵祯忙问道。

    “当今太后不是官家生母,官家生母是看守皇陵的李顺容!臣有罪,当初畏惧太后之威严,因而不敢将实情告知官家,望官家治罪!”

    赵元俨说完后,朝着赵祯拜道。

    赵祯亲政已经有些时日了,按理来说生母之事应该有朝臣向他说明才是,但朝堂之中似乎达成了一致,谁都没开口,而这层窗户纸终究还是被赵元俨给捅破了。

    “实不瞒八王叔!朕知道太后乃朕养母,顺容李氏乃朕生母一事!”

    赵祯有些哭笑的说道。

    “什么?官家竟然知道?”

    赵元俨不由得愣住了。

    “是的!实不瞒八王叔,朕其实早就知道了!”

    赵祯肯定的说道。

    “那既然如此,官家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