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第7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合王安石、苏东坡之旧事。”

    钱谦益摆了摆手,叹道:“遥想我与复社情谊,纵是一片公心,思来犹觉惭愧。”

    徐自怡感慨两声,又问道:“说来还有一桩小事牧斋公或感兴趣。陈惟中丁忧三年,现已期满。沈保这半月以来与他传信不断,想要起复他任兵部侍郎。这些书信郑首辅已拿到手,到时便将陈惟中这个复社骨干也一网打尽……”

    “陈惟中……”

    钱谦益低声念叨了一句。

    当年以柳如是眼界之高,最后还是倾心陈惟中,甘愿给他作妾,甚至不惜搬到松江,在其隔壁住下……

    ——若非陈惟中为人古板,不愿纳妾,只怕她还是不会接受自己的聘礼吧?

    嫉妒吗?

    没什么好嫉妒的,自己是东林领袖,向来被复社推崇。东林与复社,恰如自己与陈惟中,自己才是该被嫉妒的那一个。

    当时陈惟中见了自己,还不是要执弟子之礼,盛颂自己一句“雄才峻望,薄海具瞻……”

    他比自己唯一好的也就是年轻了二十六岁。

    也就只有二十六岁而已……

    现在自己投靠郑党了,不再是东林领袖了,但陈惟中也要声名尽毁了……

    想到这里,钱谦益轻讥道:“兵部侍郎?沈保还给得起吗?”

    徐自怡会心笑道:“自是给不了的,此次沈保掘黄河,为他出谋划策者,便有这陈惟中……”

    两人说着这些,待到最后,徐自怡告辞时又道:“想必首辅大人马上也要归京了,许要见牧斋公一见……”

    ~~

    果然,这天午后,钱谦益得了通传,乘了轿子一路到了玄武湖。

    湖上有洲名曰“梁洲”,洲上有亭,名“蒲仙亭”,亭中有位老者正端坐观雨,一个独眼的青年侍立在旁。

    这场面看着安静,但各却有一名名太平司番子持刀守卫,一片肃杀。

    钱谦益走上前,道:“老大人果然回南京了。”

    却是独眼的郑昭业先开口道:“伏阙引刀男子事,懒将书尺效江淹……牧斋公又作了好诗啊。”

    钱谦益抚须笑着与他寒暄了几句,心知郑昭业无非还是想告诉自己他什么都知道。

    ——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

    真正让钱谦益忌惮的还是坐在那的郑元化……

    好一会儿,郑元化慢腾腾地喟叹了一句。

    “下雨了啊……今年竟是一个暖冬,怪哉。”

    “先帝去后,这年景看是要渐渐好了,人都说前些年是君王获咎于天。”

    “哪是什么获咎于天?是今上亦诚,感动了苍天,明年是个好年景啊,不容易啊。”

    “是。”钱谦益应道。

    “请牧斋来,倒也没什么别的事,我们闲聊几句。”郑元化问道:“牧斋认为,当今天下几股势力谁最弱、谁最强?”

    “当是献贼最弱,建虏最强。”

    “我不这么看……最弱者,齐藩与王笑,据山东贫脊之地,四面受敌,正面迎建虏兵锋,既无正统名义,又无山川险要;但最强者,也是齐藩与王笑,论兵势,力挫八旗大军,论钱粮,吏治清明、百姓安生、税赋充足……假以时日,谁可阻挡?”

    “但山东亦是楚朝治下,尚未自成势力。”

    “其叛逆之心,路人皆知,勿要再粉饰太平了。”郑元化叹道:“王笑能守住山东,你可知他花多少了军需?为何山东弹丸之地能有充沛财力,江南丰饶之乡、朝廷却国库空虚?

    去岁,黄河泛滥徐淮民不聊生;建虏北下、献贼西略、东南沿海亦不安生;各路军镇割据自雄,抗敌无能,掳民财却都是一把好手……朝廷要治理黄河、要抗击外虏、要平定贼寇、要整顿军阀,这治河款、军饷却是一点都拿不出来。”

    钱谦益默然良久,叹道:“这些年天灾人患,朝廷自然没银子了。”

    “不是没钱了,而是银子都在你我这些人手里,你我这些缙绅之家。”

    郑元化似因下雨天而感到风湿痛,抚着膝盖,长叹道:“那痴儿开收商税,朝廷却不收;他不给有功名者减地税,朝廷却还在优待这些人……天下缙绅占着最多的田地、商铺,不交地税、不交商税,就连粮税也不愿交!”

    “每年到了交粮的时候,大家立个字据,明年再补缴,到了明年,又拖一年。朝廷能怎么办?都是像你我这般,家中有人在朝为官,我们这些人结党成群,早有默契,把这些欠税隐匿下来。等到新皇登基、陛下大婚了,大赦天下了,这些拖欠的税款就一笔勾消了。”

    “赚来了银子,置田置铺、供家中子弟读书做官,继续赚更多的银子,朝廷越来越穷,拼命给百姓加饷……玩了这百几十年,现在把社稷毁了,灭顶之灾即在眼前!大家银子没花完,干脆金醉金迷,尽情享乐。”

    他说到这里,看向钱谦益,道:“你赎买名姬,建绛云楼、建红豆馆,端的是壮观华丽。但朝廷拿不出钱来治黄河、整顿军务了。”

    钱谦益闻言,脸有惭愧,心中却是不悦。

    自己这才花了多少银子,比起别家又算得了什么?

    “老大人,下官从未有过贪墨之举……国库空虚,罪岂在下官?”

    “罪不在你,在我等士大夫。”郑元化叹道:“今次既治不了黄河,便只好掘了它,争得一丝喘息时间,但往后呢?沈保连黄河都掘了,难道还能掘长江吗?”

    钱谦益道:“除掉沈保,朝堂不再有党争,自当万众协力,中兴社稷。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

    郑元化微微苦笑。

    “你我皆是东林出身,向来以振兴天下为己任,为何如今却使国家沉沦至此?你还不肯想想吗?我们当年说要爱商恤民,反对商税、反对矿税,说的是为了贫民、矿工……但到底是为了百姓还是自己?”

    “去岁老夫在盐、茶、铁、酒四税之外,再向织坊收一道税,这笔银子本是想用来治理黄河的,沈仲晦竭力反对,他说是为了江南织户,还说‘苏民生计仰织造,税加一分,民穷一成’……好,如今让他当政又如何?还不是只能开掘黄河?”

    “牧斋呐,今日见你有两件事,第一,江南士绅欠的那些粮税就交了吧;第二,老夫重回内阁后,收织税事在必行,须你支持。”

    郑元化说着,抬起头,脸色更显苍老。

    他自问算得上老谋深算,但面对这江南烂局,也觉心力交瘁。

    斗倒了一个沈保,江南却还有千万个沈保。

    重回人臣之巅,旁人皆道他意气纷发,但他只感到烂泥又淹到脖子上来了……

    手上无兵,想要向江南士绅讨点银子比登天还难……

    钱谦益愣了一下。

    本以为郑元化唤自己过来,是来分享斗倒政敌的喜悦……

    ——触乃笃酿,好你个老贼奸,沈保才上位就要拉拢王笑,你这还没上位呢又想剥皮,投靠你真是大错特错……

    但事到如今,他心知郑元化后手不断,也只能捏着鼻子先糊弄过去。

    “只要是为了社稷,依老大人所言便是……”

 一个小说明

    西蜀的故事会放在比较后面,暂时只会有些铺垫,所以先作个说明。

    嗯,也许我应该把张献忠这个人也架空了,写起来能少很多顾虑。

    历史人物身上还蛮多争议的,有人说张献忠是杀人魔王、有人说他是给清朝背了锅,真假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定论。

    先强调一下,我并没有认为清修明史里说张献忠杀了“六万万”人是真的,当时都没那么多人。

    我也没有认为是张献忠“屠蜀”把四川人全都杀光了,才要“湖广填四川”,这是两回事。

    我个人也认为张献忠身上大概率有被泼了污水、我也觉得他抗清也很有气节、能带出李定国也很厉害……但这不代表他没在四川开过杀戒。

    一码归一码。

    至于怎么写张献忠,我打算依照史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他是最早撰文为张献忠辩护的学者,但也认为张献忠杀了“什一二”的蜀人。

    当时全四川约300万人,到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剩下差不多9万余人。

    也就是说,三十多年间死了300多万人,其中死在大西军手上的大概是30到60万左右。

    《蜀碧》、《客滇述》、《蜀龟鉴》、《烬余录》、《蜀乱》、《圣教入川记》等等,这么多时人记叙都详细描写了张献忠杀人的手段,杀人的花样也比较多。

    《烬余录》的说法是十分之三,“四川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

    嗯,我个人认为,可以辩证地看张献忠,但不能说他完全是清白的。

    至于剩下两百多万人怎么死的……大家都有参与。

    明军也杀、清军也杀、土匪也杀、吴三桂军也杀,包括还有后面三藩之乱,战乱之后瘟疫也跟着来……

    最惨的从来就不是说张献忠是坏人或者说清军是坏人……只有一两个势力杀的话,也杀不掉300万……

    我写到八百多章,想表达的也不是谁是坏人或谁是好人……

    ~~

    当然,我说的这些也可能是错的。

    我可能也不太了解历史,所以才不直接写明朝,而是选择一个架空的故事。

    这次不小心涉及到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所以作一个小解释。

    我说的也可能是大错特错的,总之是引用他来写个故事……

 第877章 波涛怒(求月票求订阅)

    济南城南倚泰山山脉,地势南高北低。

    城北,小清河从城北一路东流,注入渤海。

    而在小清河北面五里,还有一条河与小清河平行,名“大清河”。

    这日,钱怡带着王宝出了城,想要在大清河与小湖河之间买下一块地来扩大自己的生意……

    钱怡如今虽然做生意赚了不少银子,但依然不认为自己是个商人。

    她更喜欢当文雅人,因此前段时间花钱给王宝买了个秀才的身份,接着又买了个举人……

    这事说来荒诞,但王宝如今确实是楚朝名正言顺的举人了。

    之所以如此,因楚朝乡试是“分省定额制”,山东的中举名额有四十个。

    山东名义上还归楚朝管辖,按理说今年八月也该在府城举行乡试,但当时正值德州之战,济南官员根本无暇理会此事。

    哦,哪怕没有德州之战,也不打算开科取士。

    但南京还是依例选派了两名翰林学士到济南,打算与济南府衙组织秋闱。

    两位翰林一路而来,千辛万苦、百般艰险不提,到了济南一看也有些懵。

    乡试肯定是办不了的,这么辛苦过来就这么白跑一趟?也白瞎了那四十个山东的中举名额啊。

    干脆就卖了吧……

    这事听着太荒唐,一开始生员们都不信。

    但人家南京来的翰林学士身份摆在那。最后,依名次以两百两到五百两银子的价格,四十个名额还是都卖了。

    两位翰林学士喜滋滋地捧着一万两银子,把中举的乙榜带回了南京。

    山东这边买了名额的生员本来也就是估且一试,没想到这两个翰林学士做生意颇讲信用,回南京后竟真派人把他们的文碟送了过来。

    南京朝廷认为山东果然还在治下,山东生员得了举人头衔,两位翰林学士大赚一赚,皆大欢喜。

    错过这次机会的生员们懊悔不已,但再想买,也许要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