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10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租相当于朝廷的地税,但秦家为避免一些麻烦,现在统统用地租名义。地租以水稻征收,每亩只征三升稻谷,并不直接征米。如果种的是棉花、甘蔗等其它作物,也允许折钱,或者是自行购稻谷上缴。

    除了每亩三升这个地租,不再额外征收其它。

    这可是相当好的条件了,要知道,就算是改革税制后号称是百姓负担大减的如今中原,那也是有两税的,除了地税外,还有户税。而这地税,还有额外的义仓粮、社仓粮,并有丁钱摊入田亩。

    但秦家在吕宋现在弄的很简单,没有人头税,没有什么地丁钱,更没有什么折役钱这些,就按亩征稻,一亩就征三升,也不需要你再按什么九二米计算,比如一百斤稻谷交税时折合成七十斤米来算。

    更不需要交什么额外的耗损,不会有什么火耗。

    更不会要求所有人只能交稻谷或者必须折钱上交,不会给奸商们趁机渔肉百姓的机会,如大明朝的耗费惊人,百姓交纳税赋的时候,必须得多缴纳许多。然后那些收税的胥吏,可能还会故意以粮湿不干等为由,再加征。

    而如果强制折钱,那么在税收季,商人会故意打压粮价,百姓要卖粮换钱交税,本来正常一石米可能是二钱银,结果商人故意联手压价,可能最后百姓只能卖到一钱半一石。百姓手头大多没有银钱,只能忍受奸商的故意盘剥。

    秦家不搞这一套,亩征三升,别无其它任何增加。

    这样的条件,本来应当是非常好的,但毕竟吕宋在海外,对于许多人来说,忍一时辛苦,在这里拼命淘几年金,然后回老家,买田置地,或是娶妻生孩子,或是做本钱去做点小买卖便好。

    留在这里,多数人都没想过。

    秦琅想把吕宋岛上的人留下来,现在还很难,他只能想办法以淘金增加上岛的人数,然后依靠越来越多的淘金者,来带动岛上的消费需求,慢慢的完善。

    “三郎为何不干脆多买些奴隶运过去?”

    秦琅也只能笑笑。

    他总不能跑到吕宋去当个奴隶主,手底下尽是些黑的白的棕的奴隶吧,那有什么意思?

    他是想开发吕宋,殖民海外,想的是建立一个海外的秦氏家族,是想让汉人在海外传播汉家明。

    否则的话,秦琅哪用的着这么复杂,以他如今的实力,跑到中南半岛上,去征服一些地方蛮夷土著,自称国王也不是难事。

    但到时子民全是些蛮夷?

    几代之后,秦琅的子孙岂不也成为蛮夷了?

    华夏入夷则为夷,这可不是秦琅想要的。

    秦琅是想把蛮夷之地变为华夏,而不是让自己子孙沦为蛮夷。

    秦琅现在不需要那点税赋,征过多的税赋无亦于杀鸡取卵,他现在要养鸡,要鸡生蛋,蛋生鸡,生生不息。

    所以不仅田租低的很,并且不收丁钱、杂费,也没有勉强劳役。就是工商,也没有什么税赋。

    现在吕宋连关税都还没有,仅对商货百抽一,税率一厘,故称厘金,可谓十分低。

    这厘金为交易税,在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而对于行商是不征的,也就是不征通过税。

    这些,都是为了能够促进吕宋岛的发展,吸引鼓励更多的商民前来。

    但现在岛上的产业,基本上都是秦家的,从钱庄到金铺,从裁缝店到工具店,再到青楼、饭店、茶楼,全是秦家的。

    岛上人越来越多,淘金者不断增加,稻田庄、棉花种植园、甘蔗种植园、黄麻种植园等都在不断增加,各种手工商品作坊等也在健全,但问题依然突出,岛上的人都是围绕着淘金来的。

    却还没有几个正式移民定居者,哪怕开出这么多优惠的条件,依然没法留住人。

    管事们束手无策,秦琅打算亲自过去破解僵硬,打开局面。

    这次招募的一万多人,就都是自最偏僻的山区里招募来的,基本上都是无产业者,甚至也是无牵挂者,秦琅觉得这些人到了吕宋之后,或许会慢慢被吸引,愿意选择留下定居。

    吕宋岛上虽然有许多土著,但秦琅对他们没太大兴趣,以后也许会接纳土著,但现在他更需要的还是中原人,哪怕退而求其次,从黔桂山区招募来的俚僚蛮夷们,也远比岛上的土著更可靠。

    “咱们武安州仅十几年,就已经有百万人口了,吕宋这么大地方,如此肥沃,却想不到反而留不住人。”张超叹惜道。

    “那怎么能一样呢,吕宋毕竟是在海外,也许再过个十五六年,那里也会大变样,到时可能就会有人愿意留下,但现在嘛,确实让人犹豫的。”

    “我觉得还是宣传的不够,好多人没有亲眼见到,你就比如说这次招募来的这些人,在这边吃糠咽菜,衣不蔽体的,难道吕宋岛上给他们一二百亩地,当个自耕农不香吗?难道亩租三升不香吗?”

    秦琅笑着道,“我觉得如果仅是这些,还很难留住人,我们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咱们得招募些女子过去,到时让他们成家,肯定就容易留住人了。”

    “这可就不易,这些穷汉光棍一条,无牵无挂贱命一条,当然愿意出去闯闯,可哪个女人敢到外面去闯荡?但凡有个家人的,也不会放心啊。”

    “所以还得想办法嘛,比如给她们的家人多点安家费,甚至保证将来如果她们嫁人,还给她们家一笔彩礼钱?”秦琅道。

    “如果是在那些山区里寻,倒也是有可能的,好些山里的蛮夷们不把女子当人,能换钱肯定愿意,就是咱们凭什么费这力气和钱财啊?”

    “都说了也是为了吕宋的将来嘛。”

    张超叹气,“这亏本买卖做的,太亏了!”

 第1154章 五更烟火

    咚咚!咚!咚!咚!

    木棍敲打在竹筒上发出一长四短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清脆悠长的回荡着。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天色晴明!”

    “五更,寅正四刻,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一名身着葛麻布袍的少年敲打着竹梆子沿街报晓,少年也就十一二岁左右,粗衣麻鞋,衣着朴素,人却很精神。

    他是金银城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这些高年级的小学生,都要轮流值日,轮值时每天第一个任务就是报晓。

    当城中的钟鼓楼里敲响五更鼓时,他们就会拿着梆子开始走街串巷的打更报晓。

    相比起专门的守夜打更人从一更开始打更不同,学生们交四更时起,先撞响学校的钟,然后沿街报晓,各分地方。

    每天值日报晓的学生不止一个,而是有好几个,每人划分一个片区,包干报时。一边报时,顺便还要报一下天气。

    顺带的,还兼职一下送报郎的差事。

    吕宋如今也越来越热闹,淘金者不断涌入,近十万淘金者,也带来了巨大的其它需求,因此吕宋现在有许多个淘金小镇,秦家也建立了许多配套的商铺、作坊,外面还有许多种植庄园,更有充当护卫力量的家丁队伍。

    金银城中的学生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多数是秦家收养的孤儿或弃婴,从小抚养,秦家来到吕宋,也带来了许多孩子,让他们在这边一边读书,一边适应这里的情况,以为将来储备人才。

    孩子们无父无母,且还是半工半读,都很坚强努力。

    就算是才十一二岁的孩子,半工半读之余,也还要兼负报晓这种差事。其实城中有钟鼓楼,依据漏钟记时,然后以钟鼓向城中百姓报时。

    但学校还是安排了孩子们轮流早起报晓,除了沿途报时外,顺便报一下天气,兼投递报纸的差事。

    报纸有金银城自己印发的淘金报,也有随船过来的报纸,如武安府发行的太平商报,广州港发行的南方消息,朝廷长安和洛阳等发行的几份大报等。

    随着少年的高声报时报天气声,金银城也慢慢的苏醒过来。

    做早点小食生意的推开门,把摊子支起来,开始把第一笼包子放上蒸锅,那边卖肉的铺子,也已经把猪牛羊等宰杀好,将肉摆上案台分割。

    一家家铺子开门。

    城中的商贩、工人或是管事们,也都陆续起床,开始一天新的生活。

    街角早点铺的老板笑着冲少年道,“后生崽声音够亮啊,来,吃个包子。”

    少年却笑着摆手谢过了。

    学校不允许学生们在街上收人的东西,哪怕是别人送的也不行,不过街坊商民们也都很感觉学生报的报晓和报天气,尤其是这些孩子们不论刮风下雨,那都是风雨无阻,按时按点的。

    对于大早上还在床上的百姓们来说,报时和报天气都是很有用的信息,毕竟这年头也不是谁家都能水钟刻漏这些的,不用起身便知道时间和外面的天气多好。

    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提前做好一天的安排。

    大家都想感谢一下,但学校规矩严格,少年们也都很自立自强,是坚决不会收任何一点好处的,哪怕就是一个包子也不行。

    于是到了如今,便也渐由商会、行会们自发组织,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会筹集一些物资到学校去慰问看望师生,给予一些帮助。东西可能也不多,一点米面粮油或是布料等,但这却是一份难得的鱼水之情,是受到金银城秦家执事会的赞赏的。

    随着这一声声报时,金银城这座吕宋岛上第一大城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做为吕宋的中心,这里有许多店铺作坊,最先开业的自然是一个个早点铺子,码头区向来是最先热闹起来的地方。

    曹家从食、万家馒头店、武家蒸饼、石家胡麻煎饼,李四家北食店,金家南食店,丁家素茶店,史家瓠羹店等众多都争相开始吆喝起来。

    史家瓠羹店就以灌肺和炒肺最有名,而其它各家也基本上都有拿好的招牌早点,比如说石家的胡麻煎饼,丁家的八宝粥,李四家的羊杂汤,金家的鸭血粉丝,万家的大馒头等等。

    其它的什么煎白肠、五味肉粥、馓子、糍糕等各式各样皆有,从某方面上来说,这里其实就跟武安太平港、镇南交州港、广州港等那些著名大港口差不多,因为南来北往的人多,人口流动性大,也就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美食。

    金银城是个淘金城市,也是吕宋对外的港口,从中原过来的船都是先进金银湾,沿金沙河在金银城码头靠岸,上岸第一站也必然是金银城。

    大量的淘金客来来往往,而吕宋岛上采集到的丰富黄金,也会在金银城中进行加工。

    这又使的金银城里的金加工行业很繁荣,带来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也吸引了许多买卖黄金的商人。

    同样道理,有这么一个重要的产业在,吸引了如此多的淘金者和产业工人,围绕着他们的吃喝住行等当然也有个很大的消费市场。

    这是一座工商型的港口城市,不比内陆传统的城市,消费属性更强。

    “吃碗粉吧。”

    岛上热,秦琅一双拖鞋一身薄衫,装束打扮看着像是个早起的商人。

    秦琅在浔州轻舟直下广州,没有惊动当地官员,便搭乘秦家的商船先去了福清港,再经澎湖到了流求岛上,微服转了一圈后,离台南抵吕宋。

    随船到了金银港,也没有公开身份,仍然只以一个随船的小管事身份进城,他打算先来微服考察一番,看看这一年来,吕宋发展的如何,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