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10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倭国西海道筑前国博多湾畔,新落成的倭国西京太宰府,是倭王西京,由大唐东渡的大德高僧玄奘主持,并得到了大唐皇帝赐予的图纸,以及许多唐商的支持费时十年建成。

    自推古女皇时,倭国开始全面革新,在大陆派苏我氏的带领下,摄政的圣德太子与执政的苏我马子达成一致,全面推行新政。此后虽然倭国内斗越发激烈,但革新的脚步却没停下。

    历经数位天皇后,到贞观十九年,中大兄皇子等发动政变,刺杀了权臣苏我入鹿之后,苏我虾夷自焚,皇极女皇让位于同母弟轻皇子,称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向皇极天皇奉上皇祖母尊的称号,策划宫变的中大兄皇子被立为皇太子,实际掌权。

    中大兄皇子任命了参与政变的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石川麻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

    中大兄还亲自带着国书前往洛阳朝见大唐天子,请求大唐正式册封国书。

    对于倭国的这场内乱,大唐朝廷对中大兄皇子一番警告后,最后还是颁下了册封诏书,赐给轻皇子倭国王称号,并封他为扶桑郡公,加征夷大将军衔。中大兄皇子留在洛阳随侍唐太子一年,方才返国。

    在洛阳呆了一年的中大兄皇子返回倭国后,对当年圣德太子发起的大政革新,展开了更加全面的革新。

    班田制、租庸调制、郡国里制等各项制度都加快了推动速度。

    大和朝廷,也真正开始了中央集权化。

    倭国被划分为五畿七道,化分成数十国,各令制国下再设郡,郡下再设里。层层管辖,中央则设有太政官,相当于大唐的政事堂,有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等诸多内阁成员。

    在其下,又分设八省,内务省、式部省、兵部省、治部省等等。

    地方上,各国设国司,各郡设郡司,规定各国必须由一位皇子担任太守等。

    另外,也效仿大唐贞观令,拟定了倭国的律令。

    政治上,以律令政治为基础,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则废部民制推行均田制,给百姓班田,然后征收租庸调制,提升积极性,也增加了朝廷的税收。

    同时倭国朝廷还在文化、宗教上全面学习大唐,不仅引入儒学汉文化,也引入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上层贵族全面学习汉文化,连朝廷官府的文字也都采用汉字,另外又全面崇佛信道,遍地都是佛寺道观,僧侣道士获得极大特权。

    每年,倭国都要派出数匹遣唐使和赴唐留学生,学习大唐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而另一方面,倭国也全面开放贸易,与唐商贸易,甚至与唐商合资开矿建工坊等,也正是在这种全面崇唐的氛围中。

    倭国大和朝廷的倭王、大臣们好多都去过大唐,见识过两京繁盛,所以对于狭小的飞鸟京早就不满了,虽然之前已经新建了藤原京,但藤原京也还是格局小了。

    所以之后又在得到秦家的帮助后,开始营建平城京,平城京开建后,又为了贸易需求,在重要的西海道筑前国的博多湾畔,建立了太宰府,号称大和西京。

    平城京对标大唐东京洛阳,而太宰府对标大唐西京长安,基本上,这两京营建,都是由秦家承包的,从设计图纸到承建,秦家全包了。秦家当初能够说服倭国接受这两京建造计划,最打动他们的就是不需要大和朝廷或倭王出一文钱,秦家帮他们把这两京建了,甚至表示,征用的民夫,秦家都愿意付一部份工钱的。

    这对倭王来说,简直难以置信,尤其是看过了秦家提供的那美仑美奂的效果图后,再没法拒绝了。

    当然,秦家也不是去做善事的,秦家只是提出了其它合作条件而已。

    其中主要的就是取得倭国一些矿山的开采经营权,其二是秦家是先拿钱借给倭王,然后这笔钱再专用于修建京都,借款要还,而且还有利息,只是相对来说,利息不算高。

    第三个条件,就是这两京,秦家早给自己预留了不少地皮,这些就属于秦家,以后秦家可以开发建筑成住宅或商铺等出售出租。

    但对于这些条件,倭王依然感觉太诱人了,毕竟对刚开始中央集权的大和来说,平城京和太宰府,虽然不是真的完全仿洛阳长安,但也确实远超他们以前任何一座京城了,若是靠自己的技术和钱财,只怕一时根本难以修成。

    而如今秦家给出的方案太诱人。

    所以最终倭国与秦家签订了一揽子协议,借款、筑城以及矿山开发,还有许多商业贸易协议等等,签的很爽快,生怕秦家反悔。

    协议签好后,秦家说话算话,立马就开始打钱,钱只是给倭王看了眼,然后专款专用,正式开始营建两京。

    秦家派来了许多专门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正式开始建城。

    另一方面,秦家也根据签好的采矿协议,开始到处堪探、开采矿产,在采矿这块,秦家以先进的技术堪探和开采,与倭国权贵、豪强们合作,由他们提供人力以及安全保障。

    而秦家也借着这机会,在倭国各地展开更深入的贸易,这些年也算是贸易额越来越大。

    前后耗时十年,耗费钱粮人工无数,总算将平城京和太宰府都先后建起来了,完工后,倭王和大和朝廷的大臣们都非常满意,迫不急待的就迁了新都。

    秦家呢,也顺便就把自己顺带开发的一些住宅、商铺等先卖了小部份,赚了个盆满钵满,剩下的捂着不卖,出租。

    做为倭国的西京,太宰府在原筑紫国。

    紫筑向为倭国西面重要势力,也是以前倭国跨海征讨新罗、控制任那等地的重要前进基地,历次去半岛做战,都是先在筑紫集结准备的。

    筑紫国在很久以前,也还产生过邪马台这样强横的势力,只是后来被大和朝廷征服,但筑紫国也经常不服,曾爆发过几次叛乱起义,最终都被平定。

    在大和朝改革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推行国郡里制,一改过去贵族部民制度,实力较强的筑紫国,因为远离京畿,同时又是去半岛和中原的重要港口门户,在贸易兴盛以来,筑紫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于是倭国将筑紫一分为二,分为筑前国和筑后国,并在筑前营建太宰府,由大中兄皇子亲自担任太宰。

    此城秦家利用了筑紫大野城和水城的原有要塞,在其中规划了约两公里见方的棋格状街区太宰府条坊,形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都城。

    太宰府政厅与其它官府机构安置在街区北方正中央,在其正前方还修建了条朱雀大道,其宽度不过只有长安正版朱雀大街的四分之一,是平城京朱雀大街的二分之一,但在这时的倭国,仍然是国中第二宽的大街,名噪西海道。

    笔直宽阔的街道后是一个个住宅坊区,同时沿街也还设有街铺商市。

    另外做为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还特别设立了供官员子弟就学的学校院,供倭王、贵族们参禅的观音寺、般若寺,还有专为大唐使者准备的迎宾馆等。

    与宫城的设施几乎一应俱全。

    从城市布局,到房屋设计,几乎都是长安的风格,屋顶上铺设有与都城同样的莲花纹屋顶瓦、鳞次栉比;覆盖在屋顶上的“鬼瓦”兽头瓦与倭人在唐朝曾见到的狮子像面孔一般无二,交相错落、俯视着芸芸众生。

    中大兄皇子亲自担任太宰,负责整个西海道诸国、郡,以及负责与大唐、百济、新罗诸国的贸易,同时派自己的儿子担任筑前太守。

    “听说这次秦家家主亲来?”

    “我听说好像是秦太保的儿子济南郡公带队而来。”

    “听说天皇都从平城京赶来了。”

    “唐国贵人即将到来,可不能再说天皇,当用倭王之称。”一位满身丝绸,明显是亲唐的商人马上打断提醒。

    “听说秦家这次船队很大,有谁知道是来做什么吗?”

    虽然来倭的唐商多,但这些年来,大唐秦家却是在倭国发展的最好,在朝野都是名声最响的,各方各面,几乎都有秦家的影子。

    上到两京营建,下到港口建设,再到各地的秦家矿山,以及各处的秦家商铺,以及大家越来越用的多的秦家商货,甚至连百姓日常交易,大多用的秦家铸造的唐钱。

    “中大兄王子以及诸位大臣都已经前往港口的筑紫馆迎接去了,估计一会就能迎回来了。”

    “中大兄王子向来与秦家关系密切,这次估计是王子邀请秦家过来的。”

    “邀请过来干嘛呢?”

    “应当还是谈贸易的吧!”

    一些倭商猜测着,近些年大和朝廷与秦家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双方的贸易已经是全方位的,唐国秦家的商人甚至水手在倭国,都享有很高的特权,皆因为如今的倭国太依赖秦家这样的外商和唐货。

 第1244章 倭国公知

    “下臣中臣镰足奉中大兄王子之命,特来恭迎上国贵人!”

    博多港码头,此时又称唐津港,因为唐船西来多泊此港而名。码头上,一群倭国官员恭迎悬挂着血盾金狮纹章的秦家大宝船队。

    秦俊有些好奇的打量着面前的这些倭人。

    “他们怎么衣冠服饰甚至说话都与我大唐无二?”

    “公子有所不知,这些年倭国全面效仿我大唐汉家制度,从朝政军国到经济税务,甚至是百姓衣冠服饰,无所不学。咱们中原三国志魏书里曾记载当时的倭人,说他们男子衣横幅,但结束相连,只用一块布包裹身体。而女子贯头衣之,就是一块长布剪个口把头套进去,腰间束带,两腋下都敞开着。”

    可见当时的倭人衣服是如何简单,都不需要量体裁衣了。

    可到了这些年,倭人全盘汉化,一拔拔的遣唐使、留学生过去,然后大量的唐商、唐僧、唐儒们也都过来经商、传佛、讲法。从几十年前圣德太子仿隋朝推行冠位十二阶,制订用冠和朝参礼服,按阶位从上至下是德仁礼义信智,分用紫青赤黄白黑,各用深浅。

    后来甚至还特别下诏,以后倭国衣服,统一从开始的左衽改为右衽,因为他们后来才发现,原来华夏衣冠都是右衽,左衽的那是蛮夷,大和怎么能是蛮夷呢。

    之后推出的各种律令条例里,也一次次专门对服饰衣冠做出详细规定,要求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连军防令里面,都细致规定军士的鞋子,都必须是唐式草鞋。

    比如说后代对倭人印象深刻的木屐,其实就是这个时代从唐朝学过去的,因为中原在汉朝时木屐就是百姓们常穿的一种鞋子了,所谓男穿方头,女穿圆头,有天圆地方之意。

    再比如以前倭国没有袜字,他们把袜子称为足袋,后来引入汉文化后,便也依样采用了袜这个字。

    而朝会礼仪、常服之制,甚至跪拜之等,不论男女,一准唐仪。

    倭国虽然在很早以前,就有中原传过去的养蚕丝织技术,但技术非常粗糙落后,所织的丝布也非常差,所以后来魏吴等国的商人带去的丝绸布匹以及织工等都在倭国大受欢迎。

    如今倭国做为大唐的学生,学的非常认真,学的极为彻底。

    所以当秦俊站在码头,看着这些来迎接的倭人,才会如此惊讶。

    中臣镰足一身深紫袍,连帽子也是紫色的。

    码头上这边,也早有在倭的秦家管事领事过来,“秦忠见过大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