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1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皇帝问,两人答,二人表现的比较拘束谨慎。

    “你们这么紧张做什么?”

    李胤端着茶杯轻笑。

    “宿国公,你以为朝廷此次用兵骠越,胜算几何?”

    “骠越蛮夷也,虽称立国数百年,但实力远远不如同样立国数百年之吐谷浑或是高句丽等,比之百济、新罗也多有不及,比奚契靺鞨也不如。”

    总体上来说,西南夷实力,确实远不如北方的游牧民族的。

    “比之程卿当初征伐的和蛮如何?”

    “不如。”程处默直接道。

    和蛮和句町蛮甚至乌白蛮等有混杂合流之势,更重要的是这些南蛮与汉人接触较多,所以许多地方已经较开化,比如战术、武器等等都远不是骠国这等更南的蛮夷能比的。

    骠越国更加松散落后,属于更传统的南蛮部落联盟体制。

    “不过,怒江以南的骠国越虽部落联盟松散落后,但毕竟距离边境太远,距离反而成了他们最大的依仗,对于我大唐来说,补给是大问题。”

    “这个朕倒不担心,当初程卿开拓通海,打通了从交州至滇的通道,后来朝廷又平洱海河蛮,程卿也一路越过红河,灭掉了和蛮,朝廷向西南不断拓疆,永昌、银生、丽水诸府设立,朝廷也已经经营二三十年,建立了驿路交通线,修建了许多城堡寨垒,也储备了不少粮草。”

    “况且,丽水往南,已经是开阔的河谷平原可直抵大海了。”

    程处默静静的听着,他觉得皇帝今天肯定不是来聊这些的。

    “程卿以为王玄策此人如何?”

    “胆大但心细,擅冒险好用奇,但打仗确实是把好手,而且其士人出身,也擅于安抚蛮夷部落,对于后勤粮草的统筹也远超于一般将领。”程处默给了很多赞美之词。

    王玄策跟他没什么利益冲突,也没什么利益关联,两人甚至都没共过事,他在通海时,王玄策在交州,不过他也清楚知道王玄策做为李袭志的人,后来是得了秦琅的赏识提拔,才一飞冲天的。

    尤其是这位后来在天竺,凭一人之力能灭人家天竺伪王,确实非常了得。只不过因为进献了胡僧给圣祖炼丹的天竺药材,最后被论罪,贬到了蛮夷深处,可人家是金子到哪都发光,就算扔到了鸟不拉屎的蛮夷深处,也能一路剿抚并用,为朝廷又开拓永昌、丽水,收服诸蛮。

    朝廷用王玄策来统领对骠越的战争,程处默认为十分恰当,他了解骠越,也熟悉南蛮。

    “朕原本还想让程卿来统领指挥对骠越作战的,程卿当年镇通海灭和蛮可是威名震南蛮,移镇交州后,也是使我大唐天南太平安稳多年。”

    “王玄策比臣更熟悉丽水、骠越,由他统领征伐骠越,比臣更加合适。”

    “既然如此,那朕也就用人不疑,骠越便全交给王玄策了。程卿,朕打算留你在京城,入枢密院,授签署枢密院事,如何?”

    程处默心中惊讶。

    他父亲程咬金先前镇守幽并,同时还加判枢密院事衔,为枢密院下院长官。

    做为与政事堂分掌文武的西府,枢密院的权柄很大。

    内分上下两院,以枢密使、判枢密院事为正任官,分领上下院,又以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签署枢密院事、同签署枢密院事诸职为副。

    实际上枢密院正式的正副官是六人,但有时一职也会多任。

    原本程咬金牛进达苏定方几人都是枢密院的,刚刚被调出枢府,甚至还对调军镇,有明显的贬降之意。

    刚才路上程处默还在想,也许自己也要跟着被贬了,理由自然是皇帝要对山东军功新贵派下手,尤其是对秦琅为代表的瓦岗系下手了。

    谁知道皇帝现在却要提他进枢府。

    不管怎么说,广南宣抚经略使、镇南大都督府长史总管大都督府事,交州刺史、镇海军使等确实属于封疆大吏,独镇天南大道,属于顶级的地方实权派。

    但是跟枢密院的签署枢密院事相比,还是不如的。

    入枢密院,这就是一步升天成为执政了。

    东府的政事堂相公号称宰相,西府的枢密院大帅们被称为执政,合称宰执,共掌文武大政。

    枢密院本身就是原来政事堂分出了武柄,因此当然也算是半个宰相。

    程处默此时才五十多岁,这个年纪能够执掌天南大镇,都已经算年轻了,而现在居然能够直入枢府,哪怕只是个副职,也不得了啊。

    “臣遵奉君意,然资历浅薄,实不足以入西府。”

    面对皇帝,程处默先是迅速表明对皇帝旨意的无条件服从,然后又表示自己不够格。

    “卿的战功完全足够入枢府,只是先前卢国公在枢府下院领导,朕不便将你也调入枢府,如今卢国公任满出府,调你进来就不用担心有人异议父子同台。”

    皇帝调程咬金等出枢密府和换防的正当理由,就是任期已满。虽然朝廷早有规定,官员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四考就是一任。

    朝廷对文职六品以下的官员规定,不能连续任官,完成一个任期后,必须等待一定的时限,才允许再参加吏部的铨选以获派新的官职。而对六品以上的官员,每个任期满后,也要根据四考的表现由朝廷做出升、降或平调等决定。

    一般情况下,就是三年一任,非特殊情况下,是不允许连任的,考核好,那就是三年一迁,表现差可能要降职或免官,表现一般的,也要平调。

    大唐立国到此时已经数十年,许多规矩制度也越来越成熟。

    官职也都有了任期,有各种考核。

    当然,如程咬金这等由皇帝直接管理的高级官员,官职任免以及任期、兼职等就没那么严格了,但当皇帝以此为正当理由,说程咬金等任期已满,所以当调任他职,别人也没法反驳。

    但实际上,枢密院设立了十几年了,枢密院里的执政就是那几个人在那里,只是皇帝以前是内部换岗,如李绩为枢密使兼管上院,任满三年,皇帝调他去管下院,程咬金轮管上院,再比如有时让知枢密院事改任副使,或让副使任判枢密院事。

    偶尔也会换个新人,反正换来换去,基本上就那么几个人,就比如李绩自枢密院设立后,就一直是在枢密使和判枢密院事两个职务间来回换,三年一换,就是没出去过。

    老程也在枢密院呆了十几年,判枢密院事、副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来回轮转。

    现在皇帝却说任期满,别人自然也不能说什么。

    “彭国公,你也一同留下,同签署枢密院事。宿国公在上院,你在下院。”

    两人留朝入枢府,广州、交州的这两镇军职自然就都免了。

    程处默瞬间明了。

    皇帝估计还是要收回他们手中的实权,相比起程咬金牛进达苏定方等原领的朝鲜、辽东、幽并等镇,他们两人居于东南,一个领岭南两广,一个镇广南交州,跟秦琅的吕宋那是隔海遥想呼应的。

    皇帝这是仍然不信任他们,还是要继续对秦琅对手?

    现在一步步剪除跟秦家关系较的瓦岗系,然后再清算?

    想到这,程处默不由的心中不安。

    “你们不要过多联想,朕只是想起用更年轻少壮的大将入枢府,让枢府更有战斗力。”

    这话反倒有几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了。

    可皇帝的决定,他们又无法拒绝。

    不管他们在东南任上有没有到期,皇帝要调动他们,他们哪能拒绝,何况这还是高升呢?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何况升为执政。

    再拒绝,是何用心?

    对于岭南和镇南两镇,皇帝也并没有再问他们新的镇守人选,明显皇帝心中早有打算了。

    “两位爱卿久镇边疆,劳苦功高,此次入朝,希望能在枢府再建新功,朕便赐二卿各五百真封,通前共一千五百户,另于辽东再各赐五千亩田地为勋封永业领地,可子孙承袭。”

    “谢恩吧。”

    程牛二人拜谢君恩。

    李胤让二人退出,程处默咬咬牙,还是再次跪拜,“臣自天南新近还朝,更不清楚宫中之事,但臣以为贵淑二妃皆乃齐忠武王之女,功勋之后,忠厚贤淑,巫蛊之事,太过骇人听闻,臣恳请圣人能够派人再次仔细调查,万万莫有冤枉。”

    牛建武也跟着奏请,“秦忠武和秦太师父子于国功勋着著,皆有定策拥立之功,秦理兄弟几人也为朝征战立下赫赫军功,如今突然受宫中贵人牵累,勋封官爵尽夺,实有些过重,未免寒国家勋家之心,还请圣人能多一些宽仁······”

    李胤居高临下的打量二人,眼睛微微眯起。

    然后。

    “哈哈哈哈!”

    “两位爱卿确实忠正贤良之臣,此时仍能直言进谏,朕非常高兴,此事朕便如二卿所言,下旨派有司再进行详细调查,若有半点虚假冤情,定第一时间矫正。”

    “二卿且安心回去准备上任吧,这事静侯消息便是,有结果了定及时通知你们。”

    “朕相信,就算身在吕宋的秦太师,也定能明白朕的苦心吧,毕竟朕为天子,总得公正。”

    二人见此,也只能起身告退。

    望着二人消失在殿门前的身影,李胤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程牛两家受的恩赏不可谓不厚,但如今仍然还是站出来为秦家说话,看来这关系比他预料的还要亲密。

 第1333章 公车上书

    新年在即,明年又是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此时的东都洛阳城中,早涌进来无数的地方朝集官吏,以及藩属臣邦的使团,以及大量的准备科举的考生士子。

    洛阳学城,当初由秦琅亲自设计,扩建于洛阳城东郊的一座厢城,里面不仅有学生万人的大唐东都国子监,也还有诸如太医院下的太医学院,太常寺下太常音学院,太史局下天文学院,户部下的财经学院,十二卫军的讲武堂等等专科学院。

    这些代表着大唐最高水平的学府的国子监和专科学院,加起来在读生员超过三万之多,而学城里不仅有这些学校学生,还有许多配套的产业,诸如医学院下还有附属医院等,纺织学院下还有纺织厂等,总之这座学城十分热闹,超过十万人口。

    里面街市星罗棋布,十分热闹繁华。

    毕竟这年头,读书人依然属于高消费能力群体,不说国子监有许多勋戚高官子弟以及羁縻府州的蛮夷酋长子弟,还有许多海外留学生,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地主子弟,能进入到洛阳国子监读书,那也是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了,考进来会有状学金等。

    至于各种专科学院更不得了,因为他们能考进来基本上就不愁将来工作,虽然不能如考进士一样考到就可以做官,也不如国子监里的监生不仅可以考科举,而且考不上只要毕业考试合格,也有机会为吏等,但专科学院的学生们都是专长特技,不管是会医学还是会音乐还是会天文地理历法,又或者是书法算术这些,都是特长生,许多都是早早就会被京城和地方的官府招聘的。

    成绩好的留京师省寺,差点的去府州,最差也能下县。

    不管是当医生还是当老师,总归是个铁饭碗,是个出身,毕竟如今大唐官吏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吏干的好也一样能够升为官的,大唐已经推行了十来年的官、吏末位淘汰制,每年通过科举和学校录取大量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