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1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多军事职权,甚至对周边州的管控权力也大多削去。

    府只是比州高一级的区划,但依然属于道之下。

    道依然还只是个不够完整的行政级别,始终没有一个如府尹、州刺史这样的主官设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这一级,管辖地方太大,如果给州以上的道级设立了常设的主官,统领整个道内的各州,并衙级的四司,那权力大的惊人。

    朝廷甚至得考虑,会不会失控。

    毕竟现在道设四司,可这四司终究是各管一块,而且属于是朝廷中央有司的派出机构。

    这也是后来为何朝廷在边疆地区,把大都督改成了节度使的重要原因,边疆地区远离朝廷中枢,形势又更复杂,需要比较统一的事权。

    所以设立了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在军事这块有很大的权力,甚至这些年还渐渐的让节度使又兼任观察使、常平使、提刑使等,就是为了让事权统一,以更高效迅捷的自治边地事务,避免事事请示中央,延误时机,效率低下。

    但朝廷在内地可不敢这样做。

    西昌不算内地,也是设了节度使的,但如果把四藩也纳入西昌,那就算节度使一人再兼四司使,也管不过来。

    “陛下,臣近来思考国朝以来的行政区划,从武德朝时设立过的行台,到总管府,再到后来的都督府,再到后来设道,设四司,甚至是设节度使,总是不断的变化调整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更适合当前形势,更好的为天子管理地方。”

    秦孝忠掏出一本奏章,开始献策。

    他建议在非内地腹心的沿边地区,恢复行台制度。

    武德朝的行台制度,也称行尚书台制度,这不是大唐独创,而是魏晋南北朝时兴起的一种制度,行尚书台,就是尚书省派出地方的临时机构,代行使尚书省在当地的权力。

    行尚书台长官也称尚书令,或行台尚书左右仆射,一般大行台还设有行台六部尚书,一般行台则设兵吏户等两三部行台尚书。

    由朝廷派遣宰相或是大将、亲王等出镇地方,一般是在战时,或是地方发生叛乱等特殊时期,临时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派出一位大臣坐镇,给予他足够高的权限,以更快速的处置事务。

    事平之后,往往也就裁撤了。

    当年李世民就曾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整个潼关以东的中原地区,都在李世民这位行台尚书令的控制之下,文武军政各方面事务都直接由他说了算,他就是大唐长安朝廷在陕东地区的最高代表。

    不过唐初的行台很快就废除了,之后是权力稍弱的总管府、都督府。

    现在秦孝忠提出在部份地区,设立行台,因为如今朝廷中枢是中书门下,所以行台当称为行中书门下省,简称行省。

    比如西昌道,如今形势特殊,可以设立西昌行省,由朝廷从中枢派一位宰相,或者是选派一位高级大臣,加中书侍郎或是门下侍郎衔出任行台长官。

    行高官官可以设两位,比如行省中书令和行省侍中,当然,如果觉得这样容易跟中央长官混乱,也可以改个名字,也是很简单的事。

    但是行省设立,它的权限会很高,属于中书门下派出机构,是政事堂的分支,但是可以是常设,所以不需要如唐初行台一样,从中枢调派人出去。

    而是挑选足够级别和能力的官员,组建行省衙门,道级的四司,也成为行省的下属机构,如州刺史下的六曹。

    这个行省的长官,不管是叫总督还是叫行台中书令,他与之前设立过的宣抚使、宣慰使、安抚使等这些临时性的官职不同,他是一省的正式主官,其所统领的行省,也将取代道,成为健全的一级行政区划。

    在一道之内,行省衙门就犹如一个小政事堂,其权力之集中和强势,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孝忠的这行省制一出,殿中都一时安静。

 第1464章 洛阳天子VS吕宋太师

    秦俊身佩长剑走了进来。

    “父亲,洛阳使者送天子诏敕到。”

    秦琅从一堆笔记中抬头,见已经六十八岁的长子眼睛有些通红,他的背依然那么挺直,胡子总是修剪的好么精神威武。

    这头秦家的血狮子,老了。秦家的金狮子突然冒出了这么一股念头,长子看着居然比自己还老。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也要注意休息,毕竟我们爷俩都七老八十了。”

    “我希望能为父亲把分封这件事情做好,这事关我们秦家千秋万代。”

    秦琅却只是呵呵一笑,“哪有什么千秋万代啊,就算是那五姓七宗,也不敢这样说的,五姓七家,大多也只能追溯到汉末三国,那也不过四五百年时间,而且起起复复。我们秦家当年修祖谱家传,不也追溯到上古三代之时,可那有什么意义。”

    “就算谋未来三五百年,那也不错了。”秦俊道。

    “跟使者见过了吗?”秦琅问。

    秦琅要在吕宋重新调整分封制度,虽说如今吕宋地位已经是自治外领,但这等大事自然还是得不奏天子,请求天子诏敕同意的,尤其是还涉及了跟吕宋同样地位的东胜、南赡、新蓬莱三王国。

    秦俊望着父亲,马上八十五了,可看着真比自己还年轻,总是那么精力充沛精神抖擞,也不服丹药不信术士,但身子总是这么健壮,很少看到他有生病的时候,这或许跟父亲比较注重劳逸结合,与常年保持锻炼有关。

    特别是能控制欲望,懂得节制,不管是饮食还是色欲这些,他都能控制的住。

    而且,父亲似乎不管在什么时候,总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越到晚年越是如此。

    “来宣旨的是高延寿和杨贞亮,高延寿是宣徽使高福的义子,杨贞亮是高延寿的义子,如今在宫中也是担任要职,紫袍玉带来的。”

    秦琅笑笑,“高福那狗奴还活着呢,杨思勖这狗奴近年倒是挺得势的。”

    “那不过是皇帝的两条狗,而且要没有父亲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有今天。”

    高福当年是秦琅一手安排进宫的,他发家就是靠着协助秦俊拥立高宗,关键时候反水他义养高福,之后深得天后赏识,在宫中掌权三十多年,如今算是半隐退状态,但他的一堆义子们也都占据了内廷高位。

    至于说杨思勖,这位如今宫中最得势的太监,当初也是因为得了秦太后的赏识,才有机会出宫领兵,他第一战去岭南平乱,也是先赶到吕宋拜见秦琅,然后从秦琅这里求了几封信,拿着在岭南又拜见了几位高官大将,尤其是与冯、冼几家地方土豪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之后,才能够一炮而红,迅速把叛乱平定,立下功勋的。

    之后杨思勖几次出去讨贼平乱,基本上都是要先拜秦家,走秦家的路子,借用秦家门生故旧甚至是子弟在地方上的关系,才能一次次顺利的平定叛乱。

    别看杨思勖现在跟高福一样都加封国公,拜二品大将军了,但在秦家面前,这二人依然恭敬无比。

    无它,宫中他们要依附几位秦太后,宫外,得借助秦家势力,否则他们这太监之位也并不稳固。

    朝野多少人看太监们不顺眼,没有强力的秦家做联盟,早就不稳了。

    两人派了各自的义子前来吕宋,也足说明两人对秦太师还是很尊敬的。

    “说什么了?”

    “天子对于父亲所请之事,无不应允。”

    吕宋是外封王国,东胜、南赡、新蓬莱也是,甚至这三国本来也是当初秦琅亲自向皇帝为自己二子一孙请封来的,现在却又要改,但皇帝没有丝毫不耐烦,想怎么改,随太师之意,皆准。

    “皇帝答应的有点过于痛快了啊。”秦琅道。

    秦俊很平静的道,“我听说这位新天子比中宗更聪明,似想有一番作为的。”

    “呵呵。”

    秦琅却只是笑笑,“谁又不想呢,当年中宗皇帝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最终为何却沉迷于酒色之中?非是他不想作为,而是不能为也,皇唐已立近七十年了,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极为复杂,皇帝想作为,又谈何容易?中宗在位三十余年,亲政后十八年,也没能真正掌握朝堂,如今年轻的天子谈这个也还太早了。”

    “不过我观天子继位以来的表现,倒是还很有章法甚至成府的。”

    秦琅却摆摆手,“聪明的皇帝,对大家都好,那意味着他能懂进退知妥协,就怕遇到那种无能却又自负的皇帝,非要一根筋拧到底,最后谁都不痛快。”

    中宗李烨之前就挺聪明的,他百般尝试之后,发现自己无力改变朝堂,所以最后也就不折腾了,妥协了,自己退回后宫享受去了,只是可能心中终究有些郁郁,所以三十多岁就驾崩了。

    秦琅不认为如今年轻的天子李昊,能比他父亲更出色,他还年轻,接下来还有时间折腾,如果二三十年还没被磨平棱角,还有奋斗的激情,又足够长命,能够打破李家天子短命的诅咒,或许将来确实能有一番作为也说不定,但秦琅肯定看不到那局面了。

    既然皇帝已经照准了他的请求,接下来就继续忙完这件事吧。

    “他们想来拜见阿爷,见吗?”

    “既然千里迢迢来了,总得见一见的,我们吕宋那也是崇尚礼仪的。”秦琅笑着道。

    ·······

    净鞭开道。

    鼓乐齐鸣,

    “国王驾到!”

    骑士院中,一众秦家的家老们都纷纷站起迎接。

    秦琅今天特意穿上了绢甲,这是吕宋改良过的军礼服,轻薄透气却又色彩鲜艳,简练的裁剪却透露出武将的威仪。

    绢甲的肩膀上还订着将星,六颗金星,这是大唐独一无二的天策上将军衔。

    郎将一星,中郎将二星,南北衙诸卫军的将军三星,大将军四星、上将军五星。

    绢甲的立领上也各有六颗黄金将星。

    秦琅的胸口,还别着多枚勋章,这些都是几位天子所授之勋。

    绢甲臂膀上则有一块身份臂章,上面有秦琅的官爵军职等。

    在秦琅身后,是他的长子,左羽林上将军,五星上将、东胜国王秦俊,后面还有一群秦家子弟。

    家老们起身迎接。

    今天也都特意换上了绢甲,这些绢甲看着笔挺而又威武,尤其是那些将星闪耀着,起码也是三星的诸卫将军衔,胸口也都挂了不少勋章,大都是秦琅以吕宋国王名义授予的,表彰他们为吕宋立下的功勋。

    “看到你们这些老家伙都还在,我很高兴啊,还怕会少看到几张老面孔呢。”

    一百多岁的老黄带头迎上来,“三郎待我们这些老家伙这么好,我们哪舍得早早离去啊!”

    黄彪、魏昶、崔义玄、许敬宗、李义府还有秦用、秦勇、秦存孝、秦存义等一众,基本上都是须发花白的老头子们,这些人也都是秦琅开拓吕宋的元老功臣,如今都是秦琅顾问团的顾问。

    别看老的好像都快死了,六七十岁都是年轻的,一百多岁的都五六个,八九十岁的反倒是主力,可这些人在吕宋的能量是非常大的。

    每一个人身后,都代表着一支庞大的家族势力。

    就如秦琅的十三个义子,当年曾经是四衙十三管军,现在虽退居二线,但依然不可小瞧。

    “都坐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