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玄武门之变有功的王府旧部,倒是大肆封赏。

    不仅给了国公郡公等爵位,授以要职,还给出了实实在在的实封食邑,从一千多到几百户,也是封了几十个的。

    “朕端拱无为,四夷威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

    满朝紫绯,倒多是一头雾水者。

    当年皇帝初继位,把太上皇分封的那些宗室贬降,倒也事出有因,如今重提分封,也是因太上皇和皇帝诸子也渐年长,提前做好准备,也是理所当然。

    可为啥还要分封异姓功臣?

    这个分封,到底打算怎么封?

    左仆射房玄龄事先都没得到皇帝半点透露,这刻也懵了,什么时候皇帝居然这么重大的事情也不跟他商量了?

    “臣请问陛下,这分封之制,如何打算?”

    “朕观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而速亡,而今打算效仿三代分封,同姓异姓,亲亲贤贤,褒表功德!”

    “朕将在长安和洛阳所在的关中和河南之外,裂土分封,授皇弟、皇子以及功臣们为世封都督、刺史之职,只要无大过,则可世代子孙承袭都督、刺史之职!”

    “所世封之州,功臣三分食一,州县地方留一,上缴朝廷一。”

    “世封对象为太上皇诸皇子、朕之诸皇子,以及宗室三王孝恭、神通、道宗,还有先前得实封诸功臣四十余家,每家授封一州!”

    皇帝的话一出,真是惊天动地。

    原以为皇帝说要分封,大家还在猜测是怎么个分法,可谁也想不到居然是这种分封法啊。

    这还真是效仿三代了。

    是要开历史倒车,真正的分封建国了。

    一家一个州。

    大唐有三百多个州,实封功臣就四十多个,这皇弟皇子又有三十多个,这可是要分掉一大片啊。

    关键是那将来的那些皇帝的皇子们?也这样封,那这样封下去,这大唐三百多州够封吗?

    这不开玩笑吗?

    虽说皇帝说长安和洛阳所在的关内和河南两道不分封,可这也让人难以接受啊。

    秦琅听了也是连连摇头。

    乱弹琴,瞎扯蛋啊。

    虽然说是封的刺史,跟周汉时的封国有些不同,可这世封都督刺史制,也还是很扯蛋的啊。

    房玄龄一脸严肃,立即高声反对。

    “陛下,臣以为不妥!”

    长孙无忌也立即跳出来反对,“臣也反对此世封之法,太过儿戏!”

    马周、于志宁们等纷纷反对。

    大喷子魏征那是儒家派,向来是大一统的忠实拥护者,更不能忍了,跳出来站在那里对着皇帝一通口水四溅,喷了个涛涛不绝。

    李世民黑着脸坐在那里,结果发现一个接一个的大臣们高声反对。

    也就萧瑀陈叔达还有杨师道这几个大臣没吭声。

    “秦琅!”

    皇帝看到秦琅还坐在那里,于是精神一振,立马点名。在他的印象里,秦琅虽年轻,可这舌战群儒的功力却是十分深厚的。

    “臣在!”秦琅不得不起身。

    “秦琅,你以为朕这世封刺史之制如何?”皇帝对秦琅眨眼示意他帮忙。

    “陛下,臣认为分封有益于屏藩朝廷。”

    李世民一听大喜,果然还是我女婿能理解我。

    可秦琅马上又接着道,“但是,臣认为世封刺史是错的,刺史是官,是治民安地之官,分封的当是爵,爵食禄,官治民,陛下怎么能把爵和官混淆一起呢?”

    “臣坚决反对世封刺史!”

    李世民脸上笑容渐渐凝固!

 第394章 与国休戚

    李世民感觉脑袋嗡嗡的响。

    下面的那些大臣们在那里说什么,他已经听不见了,他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亲自提出的想法,居然遭到一致的反对。

    为什么?

    这可是他苦心思虑了许久,才终于拿出来的一个成熟的想法,这是为保国祚绵长,保子孙永久的万全之策啊,为什么大家要反对?

    他都已经决定给实封功臣们也世封了,他们还有何理由也要反对呢?

    秦琅为何反对?

    他是朕的女婿,朕向来待他不薄,待秦家不薄啊,秦家有两个实封爵,这要是世封推行,秦家就能得到两个世封州。

    难道秦琅觉得世封刺史不够,想要封建开国?

    这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不可能给他们封建开国,汉朝的七国之乱,还有周朝的春秋战国,西晋的八王之乱,都说明,分封要是设计的不好,后患无穷。

    李世民这也是思虑许久,才想出来一个世封都督和刺史的法子。

    让皇弟皇子们世封都督之职,让功臣们世封刺史,然后功臣和宗室的封州杂处,便以相互制肘。

    尤其是辅以朝廷直辖的正州,实行如汉代一样的郡国并行之策,再配上边疆的胡族羁縻州,这就能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封之制,让大唐更加稳固才是。

    在李世民的设想里,这个世封制,只是让宗室和功臣们享受一个世代承袭的都督和刺史之职,继而享有封州三分之一的财税收入,并且每个世封都督、刺史能有一支亲内、帐内府兵马,限制在千人以内。

    相比起封建开国来,这些世封都督和刺史们的权力受到更多的限制,他们兵权有限,但是这些人是朝廷的官员,因此,若是朝中有不臣贼子篡位谋权,或是有地方叛乱时,朝廷可召这些人组织州中军民勤王讨贼。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设计应当很完美。

    “秦琅,你说赞同分封,又说反对世封刺史,那你就好好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朝廷又该采用什么分封之制?”

    李世民终于回过神来,他大声咳嗽几声,打断了那些还在喋喋不休的臣子们,皇帝目光直指秦琅,毫不客气的点了他名。

    秦琅不太想发表评论。

    可皇帝点名要他说。

    说什么呢?

    秦琅可是个穿越者,有一位著名的姓钱的历史学家在他那本讲历代政治得失的书里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了这么多朝代,可各朝的政治制度,其实不过是对上一个王朝政治失败之处的补丁而已。

    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打补丁,于是历经多朝,补丁打了厚厚一摞,但总体来说,其实从秦朝开始,各朝的政治体制就都没啥新意了,一直在那转圈圈。

    就好比秦废分封设郡县二世而亡,于是刘邦得天下后,一面沿袭的是秦朝的基本制度,一面又复古恢复了部分分封制,打了一层补丁。到了曹魏时,觉得宗室分封威胁到皇权,尤其是当年曹丕当年也还经历过兄弟的威胁的,所以对自家兄弟子侄们防范很严,他主持下又打了层补丁,削宗室之权,严防宗室。

    结果就是后来司马家很轻松的篡夺了曹家政权,夺了天下。司马家上位后,觉得这应当是个教训,不得不防,于是也跟着打补丁。司马老贼便搞起了分封,让兄弟子侄们分封各地,但没给他们啥真正的权力,可相比曹家不是强了一些的。

    有这些宗室们在地方上,既能防着朝廷京师容易出乱,还能留有一点余地,以镇慑异姓臣子。

    只是后来司马家其它皇帝上台后,居然也在他父亲留下的分封制上打起了补丁

    总体来说,从秦到汉,再到魏晋,再到南北朝,再到隋唐。

    分封制断断续续,可总体上来说,始终是分封的权力越来越小,甚至到后来已经是封而不建,有爵位而没封地,虚封食邑多,实食封食邑少。

    开国、开府、统兵、治民这些诸侯国的权力,一点点的被削掉了。

    比如到了隋朝时,杨坚只有五个儿子,还全是皇后嫡出的,但杨坚分封诸子也只是封为总管。

    实际上到了此时,分封其实就是变成了授官职,而不再是直接划块地给你建一个完全独立自治的诸侯国了。

    甚至这授给的官职也不是不变的,杨广就曾先后任过并州总管、河北道大行台尚书令、扬州总管等职。

    李世民的世封刺史想法,肯定也有根据杨坚当年的这种做法做参考的。

    世封刺史,和诸侯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刺史就算你是世封的,可你毕竟还是朝廷体系之下的一部份,要接受朝廷管辖的,是在体系之内的。

    而诸侯国,其实实际上是已经独立于朝廷之外的。

    李世民既想要搞分封,又担心诸侯国威胁朝廷,于是最后就整出了这么一个世封都督、刺史制度来。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个世封刺史制,比起汉代的分封诸侯国来说,肯定是有进步的,对朝廷来说有好处的。

    毕竟诸侯国那完全就是独立王国了,兵权、税赋权、民政权等等,统统都是诸候们的,汉代时,诸侯们甚至连年号都是各用各的,跟朝廷都不一样。

    但问题是,现在又不是汉朝了。

    汉朝时离战国也没几十年,大家习惯了战国时各国这种独立状况,不说各国,就是各国内的封君啊,卿大夫们的领地食邑,那也一样是有极大自主权的。

    只能说环境背景不一样了。

    从秦到唐,千年了。

    历史变了。

    为啥分封制一朝不如一朝,权力越来越小呢?

    这本就是时代的选择,需要啊,大一统朝廷是历史趋势,谁也不可能开历史倒车,谁开倒车谁就要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

    “秦琅?”

    李世民不耐烦的喝问。

    “陛下,臣以为刺史是朝廷的州府主官,而分封,是朝廷授封的诸侯爵位,不能混为一谈。”

    “陛下要设分封,这是好事,但臣建议,不仅仅是关内和河南不可分封,还应当把这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以北甚至是五岭以北。陛下欲效仿三代分封,其实周朝分封功臣子弟,也都是把诸侯的封地,分到了周王实际控制地之外的。”

    “周王分封,是让他们去开拓封地,开疆拓土,而不是分裂周王实际拥有的国土。”

    “再有一个,陛下说皇弟皇子世封都督,功臣世封刺史,臣觉得这也并不公平。比如现在朝中封赏的功臣有实封,以实封户数分高下。比如诸亲王,实封八百户,功臣实封从百户到一千八百户不等,那么百户实封功臣也世封一州刺史,实封一千八百户功臣也世封一州刺史,这又如何能称为公平公正呢?”

    皇帝很认真的在听着,一开始他对秦琅很不满,可他马上发觉他说的话很有道理,这个小子总是这么聪明,发言一针见血。

    “继续!”

    “陛下,臣以为,分封的目的一是要褒表公德,二是屏藩朝廷,所以以此为出发目的,那么分封制度就不应当是之前的分封在中原的世封刺史之法。”

    “要封就封在边疆,这才是三代分封子弟功臣开疆拓土屏藩周室之封法,其次,要封就当按功绩来分封,如功绩大实封户高的,封都督,实封数少的可封下州刺史或县令。”

    秦琅本来想直接提议改刺史为国公郡公等爵位,把封地改为封国。

    但想想,还是算了。

    李世民明显还是不想再弄出诸侯国来的。

    “封于边疆?”

    李世民惊讶。

    “对,封于边疆,为大唐开疆拓土,守境安民,屏藩中央,这才是真正的分封。”

    “分封宗室、功臣于边疆,世封边地,永镇地方,与国休戚,世代不绝!”

    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