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5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唯有黔中、云南两道,黔中夹在江南西道最西边的湘潭等地,以及剑南的渝、涪等之间,本来这些地方也是山高水恶交通不便,也是蛮夷们聚居占据的地方,朝廷都是难以深入,又如何越过他们,统治更偏远的云贵高原呢?

    莫不是当初秦琅坚决要把黔中和云南单独划列出来,其实本来朝廷是打算直接把黔中划进江南道,把云南划入剑南道的。

    就如这次,二谢来朝,政事堂都没当回事,认为他们只是打着朝圣的名义,来贩卖点土产,参观下长安城,见识下中原繁华的,随便打发一下就好了。

    秦琅却认为既然人来了,就要好好对待,眼下虽然鞭长莫及管不着,可先羁縻之。所谓羁縻,本意就是指牛笼头马笼头嘛。

    加个笼头才是控制之始。

    不管二谢的地盘多大,先给他们各设一个羁縻州,授他们刺史之职,甚至还要封他们个伯爵,再好好赏赐一下,比如召他们的子弟留京,入宫当侍卫,入国子监读书,甚至给他们在长安赐个宅子。

    目的就是要把这个大义名份定下,以后宗藩就明确了,再一个,要让那些还没来归附的西南夷们看到,朝廷对于这些人是如何的厚恩大方的。

    等一个个蛮王吸引来朝贺归附,朝廷便可顺势立起一个个羁縻州。先通过上层交流,拉近关系,再以贸易等为突破点,一点点渗透影响。

    一代不行还有二代,二代之后还有三代,三五代之后,就算是远在南疆的西南夷诸地,也一样能够慢慢的开拓汉化,而等到时机成熟,到时改土归流,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虽说历史上,终唐一代,其实都没能把贵州省给正州化,基本上都是羁縻统治,如播州土司、思州土司等,都是在唐朝开始六七百年统治的,思州是贞观四年设立,播州是贞观六年设立,都是羁縻州。

    真正对贵州开始实际控制的,要等到元朝之时,不过真正改土归流,则要到清朝之时了。

    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但只要认准了方向,做就是了。

    平心而论,其实李世民对所谓的西南夷没半点兴趣,他的目光早放到了西域和辽东。北方的东突厥已灭,西北的吐谷浑和党项也都臣服了,大唐最急迫的威胁尽去。

    西突厥其实已经威胁不到大唐了,可西突厥还控制着西域,西域又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这代表的是贸易的巨大利润,李世民当然不会放过西突厥。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唐朝确实全面继承了隋朝,不仅仅是国家制度,也包括国家战略,李世民的想法跟杨广是一脉相承的,先把威胁最大的北方的突厥干趴打服,驯成一条看家犬。

    然后再把威胁河西走廊安全的吐谷浑给灭了,绝不让他继续存在,顺便招降一下党项诸羌,省的老是骚扰陇右等地。

    接着进军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威服西突厥,然后再调过头来收拾高句丽,谁让他趁着中原之乱,不但夺了汉辽东四郡,还偷摸的一直往辽西蚕食侵略?

 第647章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落处天子

    李世民现在只剩下了两个敌人,西突厥和高句丽,至于其它的,都不配做他的对手,也威胁不到他。

    西南夷也好,岭南俚僚也好,再南边点的占城蛮等,其实都不被他放在眼里,天高地远的,这些山蛮们根本不可能如草原上的游牧部族一样威胁到大唐。

    秦琅也不能说李世民的想法是错的,只能说就算是李世民,也要受限于时代。事实上,北方游牧部族确实威胁最大,哪怕是辽东的半农耕半渔的高句丽人,也威胁大的多。

    “东瀛使者犬上三田耜,苏我仓麻吕,物部连子,土师日向,药师惠日,拜见大唐天子!”

    李世民听了,笑问身边的宰相秦琅,“是那个当年隋朝时遣使来中原,上书称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乎的那个倭国吗?”

    “陛下博闻强记,此东瀛确实就是当年那个无礼者。当年倭王这话惹怒隋炀帝,被斥为蛮夷书无礼,不复闻。故此之后,大隋不再让东瀛遣使来朝。大唐立国以来,这是东瀛国第一次来使!”

    “时隔二十余年,再次来浮海东来,所为何来?”皇帝问。

    “名实朝贡,其实也为贸易而来,更想偷师学艺。”秦琅直言。

    “偷师学艺?”

    “我大唐不论是典章制度,还是化艺术,都是当今天下之最,东瀛小国,蜗居小岛,哪有什么章人物,因此便想来我中原偷师学艺,上到国家典章制度,下到字语言,诗词歌赋,圣人经典,乃至于是佛经道藏,器物技术,无不想偷学。”

    李世民对这番话倒有些意外,同时又觉得自豪,大唐强大啊,四夷都想来学,这是好事啊,正应当推广啊。

    “陛下,有些东西可以传授给蛮夷们,比如说这佛经道传啊,这诗词歌赋啊,都可以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但有些东西,是国之利器,不可轻示。上到国家制度典章律法,下到军工制造农业生产,这些切不可轻示,否则就是养狼虎为患。”

    李世民笑笑,心里倒觉得没这么严重,比如说建筑设计这些,能有什么隐患的,教给他们大唐的建筑建造技术,把大唐的宫殿房屋等样式传播到蛮夷,不也挺好?

    “这个犬上三田耜姓犬上?名字这么奇怪?”

    “回陛下,倭人姓氏与华夏有些类似,其实倭国与我中原早有交流,早在秦汉之时就已经开始有往来交流了,所以他们取名也基本上跟我们相似。”

    “倭国以前实行的是八色姓制度,包括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等。以前四姓最贵重。”

    “贵族官僚有姓氏名字,而普通倭人则只有名没有姓氏,比如这几个使者,苏我仓麻吕,姓苏我,这是倭国有名的臣姓,比如苏我之外,还有春日、平群、葛城、巨势等姓,都是大官贵族。”

    “而物部连子,来自物部家族,物部出自连姓,物部本意是造工具的,那个姓土师的使臣,他这个姓本意是挖坟的,还有中臣、忌部就是掌管祭祀的。”

    说白了,真人、朝臣等八姓,其实有些类似于中国上古八姓如姬姜妫嬴姚妊等。

    八大上古姓,又分出了许多姓。

    所谓苏我氏等臣姓,有些类似于公孙啊公叔啊这些姓,而物部啊土师啊,则类似于司徒啊司空啊这些姓,公孙公叔这些姓,来源于国公的孙子或是叔父,另立门户后另起的姓,便以身份为姓。

    而司徒司空这些原本都是官职,于是以官职为姓,这样的情况很多。

    倭人也走的这条路子。

    至于后来倭人的什么松下、犬养、井田等等姓,自然就是越说越远了。

    李世民听说那个使土师的使者,祖上居然是倭国里原来挖坟的,不由的觉得很晦气,一个挖坟的跑来当什么使节。

    “倭国使团来了多少人?”李世民皱眉问。

    “回陛下,倭国使国在扬州港登岸,登记人员一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和录事。使团成员约半数是舵师、水手,不有阴阳师、医师、画像、乐师、通译、史生、主神、卜部,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另外还有随船的留学僧侣、留学生,还有部份担任护卫的射手。”

    “这一行人登陆扬州后,搭乘运河船一路来到长安,政事堂暂时只允许了使团官员进入长安,其余人等,都暂时由鸿胪寺安排在长乐坡的蕃馆里居住,未得允许不得离开。”

    李世民先前还不太相信说倭人是来偷师学艺的,可听秦琅这般报菜名一样的说出倭人使团中的那大批的工匠后,也不由的信了。

    来朝贡进献,居然还带史官,甚至连阴阳师都带来了,更别说弄来这么多各行各业的工匠。

    “倭人提出什么要求吗?”

    “他们希望能够派留学僧、留学生留在长安,学习佛经,和大唐先进的典章制度律法,以及章礼乐服饰建筑等等,还希望大唐能够传授他们先进的造船、建筑、耕种、造纸、印书、开矿、冶炼、铸钱等技术。”秦琅笑着说道。

    李世民一听,马上不高兴了,“倭人也太贪得无厌也!”

    “这些倭人,他们带了什么贡品前来?”

    “银和铜,还有一些金子,另有美女二人。金银铜大约能值百八十贯吧,此外还有一些鱼干和兽皮。”秦琅笑道,李世民脸都黑了。

    “果真是无礼也,这些倭人便交给你来处理。”李世民气恼的道,若不是看在今天是正旦大朝会,一定要叫侍卫把这些不懂礼的倭人给叉出去。想了想,皇帝又道,“这些倭人虽然无礼,可毕竟是远道而来,海上风高浪急也不容易,稍加教训就是了。”

    “臣遵旨!”秦琅奉命。

    “教训归教训,该给的回赐还得要有。”

    “臣明白。”

    别看这倭使抠索的只送了这么点东西,可实际上那几个使臣却都个个还有许多金银在身上呢,都是要来长安采购夹带回去的私货的。

    不过秦琅也不在意他们的那点钱,他看中的是倭国这个很大的海上贸易出口市场,倭国虽说是个岛,可却盛产白银和铜,这两项原料偏偏是极值钱和大唐稀缺的。倭国本身生产技术落后,所以大唐的船、丝绸、糖、酒、药材甚至是书籍等,对倭人都是有极大吸引力的。

    只要能打开这个市场,可是前景巨大。

 第648章 倭奴

    长安城中,四方馆内。

    几名矮小的倭国使者坐在火炕上直叹气,虽然这外面寒冬飘飞里面温暖如春确实惬意,可一想到自己在那辉煌万分的太极宫大朝会上被大唐天子如此冷遇,便不免灰心叹气。

    今日四方来贺的蕃邦酋长,外国使节等多达一千多支,不论是西域的波斯国还是拂菻国,又或是法兰克国,又或者是他们熟练的高句丽、新罗、百济等,都受到了大唐隆重接待,得到皇帝的厚赏封赐。

    就连那什么南蛮二谢这样的小酋长,也得得到封赏。

    可偏偏他们东瀛使者,不畏辛苦浮海西渡而来,结果却受尽冷遇。

    “中原皇帝莫不是因为当年圣德太子致书之事记恨在心”犬上三田耜紧皱着眉头问。

    副使苏我仓麻吕认为这根本不可能,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而且当时中原是杨氏隋朝当政,如今却是李氏唐朝了。

    当时是推古女皇在位,由圣德太子和苏我仓麻吕的叔父大臣苏我马子执政。

    圣德太子是用明天皇的儿子,用明天皇和推古女皇都是苏我坚盐媛所生,苏我马子则是苏我坚盐媛的兄长。

    故此在推古女皇时代,圣德太子摄政,而苏我马子执政,政权相对稳定,推古女皇一直在位了三十六年,直到一年前七十多岁时病逝,这个时候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其实都已经早几年先后去世了。

    推古女皇刚去世一年,东瀛就赶紧派使者来中原,恢复了相隔了几十年的派使朝见,也是有原因的。

    “我听说大唐开国皇帝是当初圣德太子致书那位天子的表兄。”物部副使道。

    “若是如此,那我们此次岂不是白来?”犬上望向苏我仓麻吕,虽然他是正使,可实际上此次使团,却是以仓麻吕为主,皆因仓麻吕正是苏我马子的侄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