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6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干佗利离大唐远吗?我们若组建水师舰队,能不能打过去?”

    “陛下,很远,从交州港航行到干佗利,沿海岸航行大约得有一万两千里,实际航程要远的多。”

    李世民捏着下巴,“一万多里,朕觉得并不远啊。”

    秦琅心说,听起来当然不远,关键问题是出了交州港,一路上可就都是茫茫大海,沿海岸的林邑真腊等,那也都是完全陌生的敌国了。

    “你既然知道的这么清楚,那你有没有考虑过组织商船前往干佗利采购胡椒?”李世民问。

    “陛下,其实干佗利国人早把胡椒管控的很严,有专门的胡椒管理官员和衙门,他们会自己运送胡椒到各地贩卖,以赚取更高的利润,或换取他们所需要的货物。”

    “我们直接运他们需要的茶叶丝绸瓷器这些过去跟他们交换胡椒,他们难道还不愿意?朕觉得可以一试。”

    秦琅想不到皇帝这以贪财。

    “陛下有没有想过一件事,胡椒这东西又不能当饭吃,仅是点调味料,也可以做点药用,所以以现在一年万石的量,其实完全是充足了。如果胡椒的量不断加大,那必然导致价格的不断下跌,总的来说,其实没什么变化的。”

    如果把胡椒这玩意一年进口几百万石的,那到时就跟盐一样了,家家老百姓都用的起,就算跟盐一样专卖加税,可总收益其实没什么变化,却变相的把胡椒的税和利都压到了百姓头上了,这跟现在胡椒只是供给贵族官员有钱人,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富人税,完全不一样了。

    “一年一到两万石胡椒进口量,我们能把价格控制到每斤入港价在五百钱以下,税后在千钱以内。”

    李世民想了想,心里默默的算了笔账,原来一斤胡椒入港价在一千多钱,朝廷抽解关税一次,然后香引再税一次,实际等于是十税其四,一斤胡椒起码要抽税五百钱。

    如果按秦琅说的,胡椒进口量增到一年两三万石,到港价降到五百钱以下,则朝廷的税收,起码要损失六成,一斤最多征到二百钱,两百万斤也就四十万贯钱,这进口的越多,反而税越低了。

    “其实要想税收不减倒也简单,适当的控制胡椒进口数量便是,我们可以把入港价控制在五百钱一斤以内,但是全部博买入库发行香引贩卖,可以把胡椒售价定在每斤两三千左右,这样每引十税二,一斤能税二三百钱,加上入港抽解,实际上就能保持税利不变。”

    “当然,这样做的话,会加剧胡椒走私的可能,毕竟利润太高,肯定会有人铤而走险。”

    李世民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那对香料加课,从十税二,变成十税三,或十税四如何?”

    十税四,亏你也说的出来,世上就没有这么高的税率好吧,你这不明摆着要让别人骂你吗?

    你收税倒是收的爽了,但估计所有用胡椒的人,每次吃胡椒的时候,都会狠狠的诅咒你的。

    本来胡椒就够贵了,一斤就得上千钱,你再征个四百钱税,坑爹嘛。

    不过想想历史上,唐朝对盐税的加税之厉害,倒不觉得稀奇了,他们可是敢把盐税直接在盐价上加十倍征税的,而盐这玩意还是人人都要吃的,不管穷富都吃,硬生生的把盐变成了一种人头税。

    这么一想,征四成税,倒还挺仁慈了,你征四倍税都可以嘛。

    想想南北朝时的南朝,对胡椒这样的紧俏香料,完全就是垄断贸易的,往往是直接加价十倍出售的。

    嗯,好像后来宋朝也是这么搞的。

    到了明朝就更坑爹,直接把所有的胡椒官府垄断,然后拿来当钱发官员俸禄。

    产地一石二两黄金,港口价如果翻倍成一石五两黄金,朝廷翻个十倍,卖一石五十两黄金,那就相当于四百贯一石,一斤也就三贯多点,跟海贸兴盛前,价格似乎还有点下降啊。

    这么一算,李世民跟秦琅爷俩,都不由的有点大眼瞪小眼了。

    “胡椒的税低了。”李世民喃喃念道。

    秦琅配合的道,“胡椒太便宜了不好。”

    “要不,胡椒每引一石,税后四百贯?”

    “臣觉得要不干脆四百八十贯一石好了,这样一斤刚好四千钱,好算,没零头!”

    李世民瞧了秦琅一眼,觉得这家伙也太心狠了。不过心里默默一算,如果控制到港博买后再专卖四十贯一石,一年两万石,那就是八百八十万贯了。

    动人心啊。

    不过这样一来,朝廷每石售价就四百八十贯,那商人们再贩卖岂不得六七百一石?胡椒比现在可就要涨一倍了。

    李世民既想赚这个钱,心念念着一年八百八十万贯,又怕别人骂娘,一时有些左右为难在那。

    秦琅却故意不接话,反正就不主动来提这事,免的给李世民背黑锅。

 第748章 太上皇

    大明宫。

    李渊看着装在晶莹剔透玻璃判瓶中的那小块其貌不扬的香料,“这就是龙涎?”

    “这世上真有龙乎?”

    秦琅没见过龙,只见过各种各样的龙的图画,他不能说以前没有龙,但是起码现在没看到,或者说古人所说的龙,也许真的就是恐龙也说不定,就好比唐人就把南方的鳄鱼称为猪婆龙一样。

    大唐朝廷官方有册封过四海龙王,在以前中原本土更多的是五帝龙神,然后佛道结合,龙神变成龙王,朝廷更是直接官方册封了四海龙王,诏封东海龙王为广德王,南海龙王为广利王,西海龙王为广润王,北海龙王为广泽王。

    四海龙王里面,东海地位最高,南海其次,因为西海和北海远在蛮夷之地,故只行二时望祭之礼,地位低的多。

    而东海龙王则由朝廷每年四时在登州祭祀,还有密州明州等诸港建庙。南海龙王则在广州祭祀,并在钦州交州等建庙,给他们划分了地盘领海。

    四时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海上一帆风顺。

    李唐的皇帝们还不流行穿龙袍,但宫殿里带龙的东西很多,只是李渊也从没见过龙,“听说前不久陇右地龙翻山,频现巨龙之骨?”

    秦琅微微一笑,前不久陇右那边发生了等级不小的地震,许多山都震裂开坍塌,许多百姓也遭受灾害伤亡,好在有朝廷及时的救援赈济。事后有人发现,有几座震开的大山里,居然露出了许多巨型的龙骨。

    也有人上报说是巨蛇骨,秦琅看过镇抚司刘九他们给他的报告,上面有绘图,他可以很肯定的说,那是恐龙化石,很珍贵。

    但对于许多百姓来说,这就是龙骨啊。

    好多百姓抢夺,商人高价收购,有人是要挖回去镇宅辟邪,有人是觉得这是神龙之骨,能当神药吃,镇抚司迅速干涉,封锁了各处现场,将一些完整的恐龙化石给带回来了,一些散碎的则就地处置了。

    “听说三郎你对古兽很有研究,你说那是巨龙吗?”

    秦琅也只是曾收购过甲骨,研究甲骨而已。

    “圣人,据臣观测,那些巨骨当属于上古神龙的亚种,是神龙变种,掺有神龙血脉,但非纯血的神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龙血脉还较高,九子再不断繁衍,最后许多后裔已经只有稀少的血脉了,这形状也只保留了神龙的部份特征而已。”

    李渊对这个胡扯的说法,却深信不疑,认为秦琅连神秘的上古骨甲、先秦籀都能认的出,绝对是个专家。

    而且他昨天还刚看到了一副恐龙骨,是镇抚司运回长安的龙骨之一,皇帝送到大明宫的太液池上仙岛殿中保存的,那龙骨确实非凡,绝非一般巨兽,秦琅所说很有道理。

    “也许陆上已难寻神龙,就连龙裔也见不到了,或许海里还有神龙吧,就如这龙涎便是明证。”

    秦琅毫不留情的打破了李渊的幻想。

    “其实,海上的渔民早已经发现了龙涎香的秘密,这种龙涎其实是海里一种巨大的鲸鱼所出,此鲸名为抹香鲸,这种海中巨兽可重达十万斤,身长超过六丈。体形似鱼,却用肺呼吸,而且是胎生的。”

    “其幼兽一出身就身长一丈有余,头大尾小,有如青蛙蝌蚪,他们栖息于水深三百丈以上的深海,喜群居,一群往往有数头雄鲸和几十头雌鲸以及仔鲸,也有大群达二三百只。它们在水面上漂浮睡眠,一睡就好几个时辰,它们喜欢吃深海乌贼,最喜欢吃的是一种重达四五百斤,长达三四丈的巨枪乌贼,也叫大王鱿。”

    “这种乌贼极其凶猛,有时甚至能杀死抹香鲸鱼,大王鱿被抹香鲸捕食后,其坚韧的颚和牙齿,却很不易消化,容易在抹香鲸体内积聚,抹香鲸的肠道受到刺激会分泌一种蜡状物保护肠道,时间久后就容易形成一块龙涎香,最后被鲸鱼吐出。吐出的龙涎香在海中漂浮,被海水盐碱长时间的浸泡皂化,慢慢的就变成了龙涎香。”

    “龙涎香刚被吐出来时,是黑色的,慢慢的泡成灰色,最后变成白色,白色的龙涎香便是在海中浸泡百年以上,其中的杂质完全被漂出去了,达到最佳的品质。”

    “直接从抹鱼鲸的体力取出的龙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李渊跟听神话一样。

    十万斤重的抹香鲸鱼,用肺呼吸,五百斤重的大王鱿?

    李渊当然也吃过鲸鱼肉,鱿鱼也常吃,但十万斤的抹香鲸没见过也没吃过,吃的鱿王也顶多是几斤的。

    无法想象,几百丈的深海大洋之中,一头接近十丈,重达十万斤的巨型蝌蚪一样的抹鱼鲸,跟一条五六丈长,重达五六百斤,拥有无数条巨长触手的大王鱿战斗的那激烈场面。

    大场面啊。

    太上皇从玻璃瓶中拿出那块龙涎香,轻飘飘如无物,闻着倒也没多大香味。

    “这抹鱼鲸居然是胎生肺呼吸,说不定也是当年神龙后裔之一,后来从陆上逃进了海里,这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秦琅不由的对李渊刮目相看,这理解能力满分啊。

    “三郎啊,你小子懂的还真不少,连这些都知道。”

    “其实臣也只是喜欢看些杂书,爱收集各种传闻啥的,都是听来的。”

    “这块龙涎香看来来之不易啊,我听说这东西很贵啊,这么一块,怎么也得好几万贯吧?”

    “回圣人,之前观国公想买这块香,开价二十万贯,那商人没卖,臣花三十万贯还搭了个面子才买下来的。”

    三十万贯,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贵了,贵的上天了。

    杨师道喜欢的白笃耨香,一两也才几十万钱,这直接就几十万贯了。

    “礼太重了。”李渊道。

    “陛下言重了,这是臣对陛下的一点孝心。”

    对于老百姓来说,开国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对于贵族们来说,生活不为琐事所烦,他们好雅,所谓雅事四般,又叫四般闲事,便是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这其中烧香又排在首位。

    香在贵族生活之中,远在茶之上,生活之中无处不在。衣服要熏香,身体要熏香,还要佩香,会客接友要熏香,甚至香入药,香入食。

    平常百姓起床,随便折根柳枝嚼一嚼刷牙,有条件点的再弄点好点的盐清洁,然后贵族之家可不会这么简单敷衍。

    他们有专门的牙香,先要用柳树枝、槐树枝、桑树枝煎水熬膏,再加入姜汁和香料,做成牙香,生姜可以固齿,柳枝可以清新,再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