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俗人-第6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阿爷指正。”
“你继位之初,削宗室爵位,调整官阶,这些都是对的,你后来大封功臣实封,也没错,有安稳人心,稳定朝政之功。但是你不该最后又搞世袭之制,尤其不该既封宗室,又封异姓。”
“二十四位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位世袭异姓功臣,各封藩镇,你可想过,将来有一日,或许会有藩镇之乱?你现在自是不用担心,但你子孙将来呢?”
李世民对承乾道,“大郎,你跟太上皇解释一下世封之制。”
承乾于是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重点是朝廷虽世封了四十八位宗室、功臣,可皆只分封于最边疆之地,都本是羁縻之地。
朝廷其实是以心腹的宗室和功臣,到边疆取代那些胡蛮酋长,是开疆拓地,既赏功酬勋,同时也是开疆拓地。
那些边地若是让胡蛮世代控制着,于朝廷不力,不如让宗室功臣们镇守。
“错,大错特错矣!”
李渊却是摇头,“你们想的倒是简单,现在分封皇家兄弟子侄,武功臣到边疆,从羁縻蛮夷手里抢地镇守,看着是不错。可你们想过没,边地在那些蛮夷手里,是永远也成为了气候的。”
“不论是岭南还是南中又或黔中,那里的蛮夷永远是乌合之众,一般散沙,朝廷能够很轻易的威慑压服他们,让他们俯首称臣,他们也永远只会窝里斗,根本不可能强大到威胁朝廷。”
“可如果你们把宗室、功臣分封边地,就算是从蛮荒之地的蛮夷手里抢地盘,就算再偏,可这些宗室功臣们,都是财力雄厚的,他们会从中原带去化明,工匠技术,他们会对周边蛮夷渐渐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两代也许还不明显,可三代五代呢?百年经营,那么这块封地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藩镇,这些人是中原过去的,所以不像蛮夷一样,永远眼里只看的到面前的蛮荒。”
“一旦中原朝廷有动荡,到时若有人引藩镇入内,便有大祸矣。”
李渊认为,世封制最终不是发展成周王朝的春秋战国,便可能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要么也会变成西晋的八王之乱。
这是必然的。
李世民明显也是想过这些问题的,却没有李渊那么悲观。
“阿耶过虑了,朝廷世封制度严明,早规定大唐非重大军功不世封,非皇子不封,且只能分封在最遥远的边疆之地,且必须是羁縻之地,非朝廷正州县。按这制度,世封宗室功臣要守土已是不易,要开疆更难,而若要在蛮荒之中,经营出强大的藩镇更无可能。阿耶莫要忘记了,世封制还有一条推恩制,封地一代代推恩分封,只会越来越小,根本不足以与朝廷对抗。”
当年周王朝分封,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盘很小,诸侯们经过八百年的经营,这才最终夺了周天下。
汉分封,郡国并行,关中本位不封,诸侯分封于关外,封地广阔,实力强大,但七国之乱,也一样被平定。至于西晋的八王之乱,诸侯王封地管民拥军,是权力过强。
而大唐的世封制,设计上更加完美,考虑到各种情况。
世封功臣所封尽在边疆蛮荒,那本就不是大唐的实际控制地,大唐的关陇中原江淮巴蜀等地,根本不封。
朝廷拥有的是秦汉时最大的疆域了,有这么大的地盘,诸侯如何能对朝廷有威胁?
况且,他都已经再次削减了诸侯的权力,诸侯对封地拥有的最多的只是经济权,而最重要的行政、财税、诉讼、军事等大权,主要都掌握在朝廷派任官员手中。
再加了推恩制,李世民认为,诸侯永远也无法威胁到朝廷,相反,还能为朝廷开疆拓土,屏藩国家。
同时,实力强大的功臣,以及身份尊贵的宗室分封出去,也能减少朝廷中央内乱的可能性。
“二郎,莫太过自信,你定的策虽好,可未必就不会走样。当年西晋初的分封制度,也非常严格,可后面皇帝却完全更改祖制,使的诸侯管军管民,都督数州甚至十几州军事,这才有了八王之乱啊。”
“最好还是不要开这个头,你开这个头,将来到子孙时,还不知道成什么样了。如果你非要世封,那么最好只分封宗族李氏子孙,将来就算真发生了什么,那这天下也依然还是在我们李家手里,不至于落到异姓手里。”
第792章 册封越王
“承乾,你觉得太上皇所言?”
出大明宫,路上李世民一直在思考刚才太上皇的话。
“老师曾教导我,凡事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尽善尽美之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制度政策更是如此,只能是根据国情制订更符合时情的,然后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圣人所定世封之制,于当今来说,便是利远大于弊,太上皇所说的弊端确实有,但也许得二三百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但儿臣以为,二三百年间,局势变化,只要后人能够与时俱进的调整,那么便不用担忧。”
李世民笑笑。
“其实朕又岂不知道,王朝不可能真正的千秋万代,朕所盼的,但愿能有周王朝八百年天下便不错了,若是如两汉四百年天下也是极好的。朕所虑者,是如秦二世,隋二世。”
李世民读史,研究各朝各代,发现实行分封制的王朝,虽然最后都不免会有藩镇之祸,但却反而比完全中央制的王朝要久远强盛的多。
至于个中原因,研究者很多,李世民也有些心得,认为中央集权制的王朝,在开国之初还好,到了后期,各种积弊日久后,朝廷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
所以更容易崩溃,而行分封制的王朝,到了中后期,反而能够凭借着地方自治的惯性,能够帮朝廷继续维持很久。
说到底,这就是大朝廷和小朝廷的区分。
他甚至从史书中得出一个结论,越是中央集权化程度高的王朝过了开国初期后,其实开拓力越发不足,因为主要防着内卷。
“朕想要大唐远迈秦汉。”李世民的话霸气无比。
“儿臣明白父皇雄心,儿臣将来定会继承父亲理想,开疆拓土,让大唐超越秦汉,成为华夏第一帝国。”
李世民龙心甚慰。
太上皇的思维终究还是有些保守短见了,他又如何能理解他李世民的理想功业呢。
如果他仅是满足于现状,那他确实没必要行分封之制,就如杨坚杨广父子一样,兴科举,压关陇,抑士族便是了,打压门阀士族,扶庶族地主,用官僚代替门阀,加强中央集权,朝廷短期内确实强,也能防范对皇朝的威胁。
可朝廷一旦如此做,就会雄心不再,整天只盯着内部,如何走的更远?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大唐君王一心防着勋戚贵族官员们,那岂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杨广为何会败,就因为苛刻寡恩,连爵位都只保留了公侯伯三等,高官显职轻易不授,实封食邑轻易不给,这样做,谁愿意为朝廷卖命?
利益。
利益均沾,共享天下,这才可能久远。
回到甘露殿,李世民看到御案上又堆了许多奏折。
左边是通过银台进奏的奏章,是经过了政事堂宰相们的,政事堂宰相在奏折上已经贴黄票拟,翰林学士还做了简单的批示,给皇帝提炼重点和给出参考建议。
右边的奏章,则是殿前司进呈,这些全是官员密奏,一路秘呈,不经过第三人手,连宰相们也无权打开过目过。
李世民拿起一道密奏,却是广州刺史周绍范所呈,密奏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甚至不一定有重要事务。
周绍范的折子开头写的却是广州近来的天气情况,然后零碎的又写了一些如广东道的情况,广州港的贸易,市舶司的税务等等。
最后写的一件事却是他打听到的流求的情况,秦琅带水师对流求的用兵,攻破了多少番社,掳掠了多少樟脑硫磺金银鹿皮,又抢了多少人等等,写的很详细。
这是第一手资料,虽未必完全准确,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不用经过其它部门和人员之手,周绍范可以自由禀报,没多少顾忌。
李世民又翻看了其它一些密折,各种各样的消息,但总有一些消息是可以互相佐证的,再综合政事堂那边呈上来的各地的公开的奏折、报告等,李世民对于下面的情况就有个相当清楚的认知,不用担心被人蒙蔽。
“想不到这秦琅还真能折腾,前后半年多时间,已经从流求掳得人口超过十万。”
皇帝喃喃自语,又从身后书架上抽出一个折子,里面却是皇帝自己的一些笔记,他翻开对照秦琅历次进奏的报告。
算了下,秦琅前后自流求上缴二十万贯钱,五千余口奴隶,并许多鹿皮樟脑等物。
“看来这小子是给了朕两成收益了。”
皇帝得两成,朝廷得一成,太子得一成,三大舰队分三成,剩下还有三成,看来是最终进了秦琅等一些人手里。
不过李世民也只是笑了笑,他知道这三成并不可能只是秦琅一人吞下,这三成分有许多人在分。
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他在意的是自己的那份有没有少拿,现在看来秦琅很守规矩。
甚至他那两成可能还多拿了点。
当然,正式的报告上,是完全不同的数字,可李世民不会在意那些。
秦琅在流求一呆半年多不动窝,李世民也不催。
从这半年来的各种报告来看,这个流求岛还真是个宝藏,秦琅源源不断的从那里挖出宝来,而且他也收益不错。
仅是这十万人口,就足够让皇帝也动心。
虽然其实十万人口也不算多,毕竟以往隔三年差五载的总会有一些对蛮夷的战争,经常会有斩首几万,俘虏数万的情况。但死人其实再多,也没意义。
李世民在意的是划到口袋里的人口。
毕竟大唐统计户口的时候,其实也只统计的是编户良民,什么奴隶部曲过去都不算的,而蛮夷之类的,就算是羁縻统治下的也根本不算。
秦琅现在不断的从流求掳人,基本上平地番被打的很惨,但高山番暂时还没有触动。
十万人口现在来看,也只是流求岛上小部份,未来可挖掘的潜力还有很大。
按秦琅公开上陈的奏报所说,加快流求移民开发,那么十年时间,流求将变成朝廷一个巨大的粮仓,其粮食产量,能抵的上一个淮南。
虽然李世民怀疑这又夸大的成份,但就算只有三分之一个淮南,那也是相当了不得的,流求对面的福建道,就是因为山多地少又封闭,所以一直开发不起来。
如果流求真有这么多粮食能产出,则完全可以供应福建,为朝廷进一步大开发福建提供粮食。
福建多山却又临海多优良港口,适合造船,贸易,而流求多平原缺良港,两边隔海相望,互补所缺。
又拿起殿前司的几份报告。
看着现在流求岛上各方势力的情况,毫无疑问,秦琅最先上岛,占有先机,如今秦家在淡水、澎湖等地都拥有了很大优势,他们掌握了岛上的樟脑香、鹿皮、硫磺等几大贸易,现在还开始大举圈地,搞甘蔗园,棉花园,种植水稻。
秦家无疑是想利用那里的肥沃田地,加大白糖产量,甚至把新兴的棉花产业弄起来。
当然,秦家也没有完全吃独食,如今有许多朝中勋戚名门都开始涌入流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