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7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合身的铠甲已经遍布血污,年轻人的一条胳膊早血染衣甲。

    战士的脸上,还有一条伤口,皮肉外翻,沽沽流血。

    那是侬三娘的长子,一个十二岁的侬家少年,却已经有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概。

    看着极似丈夫样貌的儿子,侬三娘咬牙,忍住悲伤。

    “你带人突围,我来殿后。”

    “娘。”

    “这里没有娘,只有句町的女王,女王得和她的蛟龙王旗在一起。”

    此时王旗若败逃,则句町便将彻底崩溃,所有人都会葬身侬人河中。

    “走啊!”

    侬三娘冲儿子大喊,“走,走的越远越好,去孟氏和尼部,去找你姑母,他们会收容并帮助你的,若是唐人继续追杀,你们就继续往南走,好好活着,莫忘大仇,但愿有一天,你能回来复仇,重新夺回句町故地,再复句町王国,我的儿!”

    说完,侬三娘不仅不再退,反而提起一杆白杆长枪,大喝一声,“随我来,断后!”

    数百青壮侬氏妇人女军齐齐挥动着白杆枪转身向前。

    一名高大黑壮的侬氏妇人旗手,更是高举蛟龙旗勇猛向前。

    一个又一个的侬人折转身体,提起刀兵向北。

    明知转身便是死,可也没有人犹豫分毫。

    但求一死!

    侬三娘的儿子大叫一声,提起大刀也要上前,几名侬氏少年死死拉住了他,“女王已经上前了,你不能也回头,侬氏还不能死绝,从现在起,你就是侬氏的少主,是句町的王,走!”

    少年亲卫拼命拉住侬云,扯着他往后撤。

    侬人河畔。

    那面侬人王旗突然转身杀入唐军之中,在一个接一个视死如归的侬人猛扑之下,那铁壁一样的长枪阵,居然也有了一丝隙缝。

    侬三娘一身银甲,也下马步战,一杆白蜡杆大枪,刚柔并济,左刺右挑竖打一条线。

    马蹄声传来。

    唐军两翼的轻骑出动,他们也看到了侬人的拼命反击,立即调动轻骑来拦截。

    一名女兵挡在侬三娘面前,为她挡下一支长矛。

    “死也不降。”女兵吐血而亡。

    “侬人永不为奴!句町必将复国!”侬三娘对着她咬牙道。

    一个接一个的侬人倒下,高大的王旗旗手也被长矛阵后的弓箭手们箭雨覆盖,王旗目标太大。

    旗手浑身插满箭羽,如同一只站立的刺猬,但她死前还是咬着牙跪地伏好旗帜,努力让旗不倒。

    护旗手也被射死,旁边冲上来数名女兵扶住王旗,又是一阵箭雨射落,那几名女兵也中箭而死。

    蛟龙旗缓缓的倾斜。

    侬三娘望着倾斜的王旗,咬了咬牙。

    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那丝缝隙终究还是又合上了。

    她回头望去,已经有些句町军跳入侬人河中,奋力向对岸游去,这些人中看不清有没有儿子的身影,但愿他能听话。

    重新转回头。

    看着不断推进的唐军,枪阵如林,且更加严密坚固了。

    侬三娘几步上前,从一个女兵手中扶住蛟龙旗。

    就算只剩下她一人,她也要战斗到底。

    如雷一般的马蹄声传来。

    天边传来沉闷的雷声,不,那是铜鼓的声音,侬三娘甚至能听出,这绝对是侬氏部落的鼓匠们所打造的铜鼓。

    这铜鼓很大。

    眺目远望,在那如林的长矛缝隙中,侬三娘似乎看到了一支骑兵。

    青色的骑兵。

    无数披着青毡斗蓬的骑兵,那是熟悉的身影,是尖山和尼部,孟家来了。

    “青骑兵!”

    “孟氏和尼,言而有信,有情有义!”

    侬三娘笑了,虽然孟氏来的有些晚,可他们真的来了,就算自己死在这,也没关系了,幸存下来的句町部落人马,能得到孟氏和尼部的接应。

    在强大的唐人面前,左右溪蛮最终还是背叛了句町人,但孟氏始终还站在他们这边。

    在太阳的最后一点余晖及将落尽的时候,尖山和尼蛮赶到了,孟氏家主孟谷悮亲自提着当年侬氏赠送的宝刀赶到,在他的身后,是八百骑孟氏山地骑兵,后面还有整整八千跑步赶到的和尼战士。

    侬人河。

    已经流了太多的血,死了太多的人,但高潮才刚开始。

    当双方已经杀的疲惫不堪的两军,背后突然又杀出一支同样疾驰赶路来的疲军后,战场乱套了。

    唐军面临被前后夹击的危险。

    此时唐军把所有精锐都摆在了前方,一路追杀句町人到了侬人河滩上,那里湿滑泥泞,想转身都来不及了。

    面对这突然到来的和蛮援兵,战场上的唐军将领喝令连连,旗手不断的挥动旗帜,传令骑兵拼命奔走。

    号角和鼓声响动。

    两翼的骑兵开始奉令调动,扭头拦截刚杀到的和蛮。

    长枪兵后面的弓箭手,也开始扭转方向。

    本在长枪阵两旁护卫的刀牌手,这时也接令,全都调头跑步到弓弩手的后面,组成新的步兵防线,为弓弩手们护卫。

    狭路相逢,唯战尔。

    “长枪兵继续向前推进,把该死的句町蛮子全赶到河里去,不要回头,不要乱!”

    传令骑兵带来了主将的最新命令。

    这个时候,主将并没有把所有兵都调过头去对付增援的和蛮人,句町蛮不能放过,既要防止他们趁机逃走,还得防止他们反咬一口。

    前后两条防线,一面都不能乱,否则疲惫的唐军,也一样可能会崩会败。

    两面一起打,撑住了,今天就是两面开花,花开两朵,两朵一起收。撑不住,那就全凭天意了。

    “该死的和蛮部,他们之前不是已经被打服了吗,他们不是已经跪地称臣,向大唐归附,上表归附,置为羁縻了,为何现在还敢来?”

    有将领发出愤怒的咆哮。

    “待此战过后,我要踏平所有和蛮部落山寨,将他们斩尽杀绝!”

    一箭射来。

    侬三娘中箭,她踉跄退后两步,单膝跪地才止住去势。

    王旗失去依撑,终于缓缓倒下。

    一个身影冲了上前,扶住了蛟龙旗。

    又一个身影冲上来,护在了侬三娘的前面。

    更多的人影冲上来。

    却是本来已经绝望崩溃的句町战士,看到了和蛮援兵到来后,重又燃起希望,振奋斗志,他们齐齐转身,再没有人试图突围逃跑。

    面对着唐人的枪阵,他们再不退却。

    而失去了弓弩手和骑兵、刀盾手掩护支援的枪兵,也一时黯淡了不少,句町蛮如潮水倒卷,硬生生的顶住了枪兵的推进。

    侬三娘被扶了起来,看到扶自己的正是儿子侬云。

    “你怎么还没走?”

    “上天庇护,胜利属于我们的。”侬云对母亲一笑,然后提着刀转身加入了反攻的句町战士队伍中,奋不顾身的呐喊着向唐军如林的长矛阵冲去。

    侬三娘微笑,十分欣慰。

    下一刻,她便瞪大了眼睛,一支长矛突然刺出,侬云挥刀砍刀,可又一支长矛刺来,侬云的护卫挡下。

    唐军枪兵阵中,突然投出无数的短矛。

    措不及防。

    长矛阵前的句町蛮死伤无数,侬云身中数支短矛。

    “不!”

    侬三娘发出嘶心裂肺的悲吼,幸福和绝望都只在一瞬间。

    那个年轻的儿子,那个顶天立地的儿子,就在她面前,被唐人的投矛活生生的杀死了。

    “我的儿!”

    侬三娘如同是一只疯狂的母狮,不顾伤痛,也不顾还在继续投掷而出的短矛,拼命的向儿子的尸体冲去。

    长矛手们的短矛投掷,把凶悍的句町反击攻势打断,双方转瞬又陷入了令人绝望发疯的绞肉僵持攻杀之中。

    侬三娘名金虎,此时真的化身成了一头母老虎,她捡起儿子的大刀,又从地上一位亲兵尸体手中拿起一面盾牌,然后便猛的冲向了枪阵。

    左劈,

    右砍,

    盾挡!

    在侬金虎的身后,无数句町蛮子齐齐转身。

    在侬人河的西岸。

    本来已经渡过河的战士,又义无反顾的跳进河里,奋力的向东岸游来,无数岸边的老弱妇孺们,也都不管不顾的转头向东岸而来。

    侬金虎吼叫连连,整个战场上都响彻着她愤怒的咆哮之声。

    无数的句町蛮仰天长啸。

    所有的蛮子们都疯狂了。

    侬蛮,沙蛮,土蛮,连后赶到的和蛮也一样疯狂无比。

    暮色之下,蛮族气势不断飙涨,唐军两面作战,两面皆陷入苦战。

    枪兵迟迟不能把句町残兵扫过河中,回身加入对和蛮的迎战中,缺了长枪兵,面对和蛮的唐军缺有了有力的依靠。

    喊杀声响彻天地,鲜血彻底染红了整条侬人河。

 第858章 惨烈

    林西州,河口寨。

    因地处于红河与南溪河交会口,故称河口,从东汉以来,数个王朝在此设立过郡县,派兵扼守。

    贞观初,李大亮领交州兵沿红河上溯开拓通往滇池、洱海的商路,击败和蛮与句町,夺取了河口寨,在此设立了林西州,设立镇戍边军。

    汉之进桑,唐之林西。

    李大亮立在南溪江边,看着从南溪江上游飘下来的数个木排。

    木排上,满载着血肉模糊的首级,但还是能够认的出,那是交州战士。

    牙关紧咬,怒目瞪眼。

    一队队士兵正在从江里拦下这些木排,打捞起这些首级。

    整个南溪江畔,都站满了交州战士,所有人都沉默着,愤怒着,眼睛赤红。

    李大亮捧着一颗首级,不由的泪流满襟。

    “张公,我对不起你!”

    李大亮身后一名年轻参军哭倒在地,“阿爷!”

    被李大亮捧在手中的是爱州刺史张弼,对李大亮曾有过救命之恩,当年大业末年,关陇将门出身的李大亮,在禁军大将庞玉手下为校尉,后跟着庞玉率关中精锐拥护东都皇泰主,与王世充一同讨伐瓦岗李密。

    一次战斗后,庞玉军败,李大亮与属下被俘,李密大将张弼把一同被俘的一百多人全都杀了,却唯独留下了李大亮,觉得这家伙勇猛过人,而且被俘后也表现的慷慨激烈不怕死,于是求饶的都杀了,不求饶的反而留下了。

    张弼不但不杀李大亮,反而十分欣赏他,引为知己,举荐他为自己的副将。后来李渊兵入长安,李大亮前去投奔,张弼发觉,带兵追上他,最后却又放走了他,为此张弼回去后还被李密重罚。

    数年后,东都王世充虽败李密,可王世充最终还是为李唐所败,张弼在李密败后便归隐家乡,李大亮却在大唐深受重用,刚归唐时仅授县令,很快凭才能一路高升总管、都督等职。

    贞观后又遇贵人秦琅,得秦琅父子在朝中支持,李大亮的仕途也是十分顺利,一路青云直上,最后做到了安南大都护府的长史、交州刺史。李大亮上任前找秦琅,拜托秦琅一件事,就是希望能够为当年的老友张弼谋个差事。

    李唐击败王世充后,李大亮曾经数次寻找张弼,可张弼都一直不愿意见他,李大亮官职越高,张弼越躲着不见。

    后来李大亮三番五次的上门堵人,好不容易才又见到张弼。

    秦琅很给李大亮面子,先是把张弼调到自己的麾下任职,等干出了成绩后,又大力保举。

    于是几年后,李大亮如愿的把老大哥张弼调到了自己的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