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7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臣们还是要见的,可秦琅不想搞的太高调热闹,更不愿搞出个武安州早朝一样的事来,但武安州上下却想要一个这样的场面,甚至说是仪式也不为过,他们想加深武安秦氏这一概念,特别是加深主臣之名份。

    连秦用、秦勇、黄彪、张超这些心腹,昨夜都是半夜过来劝说,说秦琅几年不来一次,如今来了,还不愿意见见大家,这样以后大家会离心离德的,武安州如今这种团结的气氛会消散。

    大家会越发的胡乱猜疑,更会不安。

    而这次除了随秦琅南下的那些中原来的封臣们要拜见秦琅,其实当初南下后征服招附的武安各地的俚僚酋长、早年移民此处的汉人豪强们,这些原本的地头蛇,如今也基本上算是渐渐在融入武安州中,可他们其实更是心中没底,一直都很彷徨迷茫,秦琅来了,他们肯定是要来拜见,并想要颗定心丸的,如果秦琅不肯见他们,他们会更不安,这也是极不利于武安州发展的。

    毕竟这些地头蛇虽被压制,但本身实力也都还不弱,尤其是许多山里的俚僚蛮,在山区里他们才是老大。

    去年的那场句町蛮乱,让整个岭南其实都有了巨大变革,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武安州上上下下,都想在秦琅这里要个准信,想求个定心丸,这时秦琅能说为了顾忌一些东西,而不见大家?

    “咱们有功,有大功,咱们堂堂正正的,既不偷又抢,三不谋乱四不造反,凭什么还要躲躲藏藏畏畏缩缩的?”

    “武安州这块地赐给三郎世封,转眼也这么多年了,咱们现在这么多兄弟人马都是跟着三郎的,三郎好不容易终于露面了,岂能不跟大家好好聊聊?”老马头如今在武安州,也是留守三巨头之一,不再是长安的那个猥琐老马头,说起话很霸气。

    “咱们都还等着三郎给大家好好再谈一谈未来规划打算呢,咱们武安州越来越兴盛,当然得上下通气一条心!”秦用也是一样态度。

    在他们的连夜劝说下,秦琅最终还是只能答应了这场不管他答不答应,看来武安州的一众封臣们都会一起来参拜的事。

    将近五更。

    秦琅站在卫公堡主堡的堡顶,看着那条火龙向卫公堡蜿蜒而来,有些无奈的对着旁边的秦用、黄彪、秦勇、阿侬、杨季元等人道,“其实句町蛮乱平定后,岭南这边已经是尘埃落定,可以说十年之内,政策方面是不会再有大的变动的了,大家其实是多虑了。”

    谅山的杨季元长长的白胡子被夏风吹的乱晃,“我觉得三郎此话非虚,听说如今朝廷正要在北方又兴大战,还是要一次硬打漠北薛延陀和辽东高句丽两虏,这两胡可也都是很强的,确实暂时不会有精力再盯着南边了。”

    “不过咱们上次损失可是不小啊,为朝廷拓地数千里,结果咱们还丢了高平、新安、求江等地,那可都是好地方啊,尤其是高平,这是三郎向西北扩张的要点啊,三郎心痛吧?”杨季元哪壶不开提哪壶。

    秦琅吹着凉风,可心情并没有被杨季元这个便宜老丈人影响半分,要说当初刚接到皇帝旨意时,他心中是起过波澜的,刚出手试探就被皇帝毫不容情的拒绝了,甚至是在平蛮这样的关键时刻。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

    但现在时过境迁,秦琅也早就想开了,高平、新安、求江三地没了,不也新增了北江、七溪吗,当初的开拓本来就有些打擦边球的,没被朝廷全收了,那也是皇帝留情了。

    见好就收,不要过份贪婪很重要。

    贪小失大。

    “杨公可对陛下给我一子推恩再封谅山有意见乎?”秦琅问。

    当初秦琅收服谅山坞杨家,承诺以后谅山仍归杨家,并向朝廷保奏推恩他为伯爵,谅山县令,可没几年,如今皇帝一道诏令,分封秦琅一子为谅山县令赐封县侯,前县令杨季元,被授为武安州司马,伯爵位不变。

    这事可以说让杨季元十分恼火,却又有些无可奈何,毕竟长安天子诏令。

    可心中总是憋着股火,所以有意无意的跟秦琅挑拨,谁知道秦琅却一言直指要害,这让杨季元接不上话了。

    “杨公啊,咱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只要齐心协力才能在大海中乘风破浪而行啊!”

 第896章 算计

    夜色下,杨季元有些老脸发烫,自己的那点心思算计终究还是被这年轻的孙女婿看的一清二楚。

    这对翁丈并不贴心,虽说谅山杨家也算是较早归附秦琅的,但当初那也是被秦琅用刀枪硬打服的,可骨子里杨家终究是有些不太服气,或者说是很不甘愿杨家几代人在谅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业,就这样被秦琅夺走的。

    孙女虫娘嫁给秦琅,那也不过是当初的权宜之计,是无奈妥协,虽然杨老头也喜爱这个孙女,可女人终究是外人,出嫁从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杨虫娘如今被人称为秦杨氏了,这不算是什么重男轻女,而是本就如此。

    家族终究是男姓的。

    为了家族老杨可以把孙女毫不犹豫的送给秦琅,所以现在当然也不会因为孙女是秦琅的妾侍,而就会顾忌孙女的感受或是在秦家的地位等,而放弃杨家该有的利益。

    外人眼里,老杨是汉人,孙女又嫁给了秦琅为妾,谅山杨家又是最早归附秦琅的武安州土人,如今还任着武安州司马之职,怎么也应当是秦琅的心腹核心,是跟秦琅利益密切的。

    但实际上,杨季元一直都没能进入这个核心圈子,他自己其实也是不怎么积极,他害怕被秦家彻底吞并,有意想要保持些独立,然后到头来,终究秦琅还是食言了。

    推恩世袭的谅山刺史变成县令,再变成了不再是世袭的武安州司马,谅山现在遍地都是是秦家的势力人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季元认为秦琅背弃了对他的诺言,甚至从一开始就是对杨家压迫,所以当看到中原长安的天子对秦琅下手时,其实心里还有点兴灾乐祸,甚至有些盼着这两翁婿间能够起些冲突矛盾,若是秦琅真的莽撞的乱来,而因此触怒皇帝被降罪,甚至是被收回封地,那对杨家来说,这也许反而是一个机会。

    一个摆脱秦琅,重新成为谅山之主的机会。

    只是杨季元虽然也是老奸巨滑的家伙,可秦琅却也不是那种愣头青,本来年轻的皮囊之下就是两世为人,深谙世故,更别说在大唐的这十年,可是相当磨砺人的。

    杨家做为南迁已经六七代的汉人,被中原人称为南人,而又被这边的俚僚蛮等称为客人。

    相比起新一代的中原移民们来说,这些南人其实已经是一个新的族群了,出自中原,却又已经与中原有些脱节,他们对于同样来自中原的汉人新移民,其实并不见的全是欢迎。

    相反,他们更多的认为这些新移民是来抢他们地盘,占他们资源的,在许多地方,这些客人跟土人其实反而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秦琅是希望能够把他们融入进来,毕竟根出同源,语言化习俗等都差不多相同,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他虽不在武安州,却一直鼓励武安州的新移民与那些南人优先联姻通婚,结成一个更稳固的利益集团,而不是分立对抗。

    不少南人家族对于秦琅的这个政策,倒也挺支持,纷纷联姻,可杨家表面上也做的挺好的,但实际上却并不怎么真心积极。

    孙女杨虫娘做了秦琅的妾,还有一个孙女做了黄彪的续弦,另外又有数个孙女也是嫁入武安州的封臣,或为妻或为妾侍,而杨家也同样迎娶了一些秦家封臣的女子。

    更别说,秦琅还特意把杨虫娘的父亲、兄弟等接到长安,安排他们到部衙任官,或是到国子监读书,或是入东宫三卫里做侍卫。

    杨季元其它的几个儿子如今也都各在武安州中安排职事,孙子们也多在州县学中读书就学。

    而秦家投资与杨家一起开发谅山的一些矿产,建立作坊等,杨家也都还是比较占便宜的,各方面对他们还不错。

    事实上杨家现在年轻一代里,多数都是对现状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已入京城的杨虫娘父亲的那一支,觉得能够重返中原,甚至到长安去,这是家族强大的表现。

    当年祖上也是被迫南迁岭南,一路迁到了交州,最后随交蛮造反失败退到这谅山里,虽说是个头,但也只是个鸡头。他认为,做凤尾总比做鸡头强,偏偏杨老爷子始终认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以前杨家再怎么说也是方圆数十里的霸主,现在却得处处对秦家俯首贴耳,老爷子转不过弯来。

    杨家表现上现在还是老爷子的一言堂,可其实内部已经分裂严重,杨季元的兄弟杨季真当初死在与秦家的交战中,所以杨季真那一支人,对秦家始终抱以极大的仇意,也是坚决的反秦家的。

    而杨虫娘父亲做为杨家长子,因到了长安见到了外面更开阔的世界,也深刻认识到杨家的渺小,所以根本没有对抗秦家的意思,认为要积极放开胸怀拥抱秦家,主动的融入秦家,也成为秦家在武安州封地重要的家臣,这样杨家未来才能更光明。

    而杨虫娘的其它叔父兄弟们,也是意见不一,有觉得现状很好的,也有认为还是以前那种情况好的,有人想甩开秦家,独自开发矿山建立工坊,一家独占,认为现在技术等也都有了,根本不需要再让秦家来分一杯羹了。

    有人则对秦琅的儿子分封为諒山世袭县令很不满,认为这抢了杨家的利益。

    老爷子还在,所以下面的这些声音虽杂,但终究杨家还是老爷子做主。

    秦琅虽几年没在封地,可对于杨家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一直紧盯不放的,他很清楚现在杨家的境况,也明白老爷子的心思,更了解杨家年轻一代里的分岐。

    杨家其实不成威胁,永远也威胁不到秦家,当年他们反抗过,可很快被打服。只是秦琅不愿意把他们视为对立面,团结大多数,这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才能力量更加强大,如果一味的排除异已,那么就会树敌越来越多,自己也会越来越孤立。

    这就好比杨坚和杨广爷俩,杨坚当年本是北周丞相,女儿是北周几个太后里的一个而已,杨家也只是北周核心家族中的一个,甚至杨坚父亲杨忠当年都并不是八大柱国之一,可杨坚这人虽崇佛,也没怎么打过仗,但最懂的还是结交朋友,有好处一起分,所以他才能很快独揽朝政,并轻易的篡夺宇氏的皇位。

    事后虽然另一位太后的父亲尉迟迥起兵反叛,一度并州益州等几十州起兵,可实际上大多数北周的核心家族都是支持杨坚的,因为杨坚能够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

    所以最后杨坚成功篡夺皇位,后人都说华夏历史上夺天下最轻松的莫过于杨坚,可其实杨坚能夺位成功,靠的可不仅是运气,而是他的权谋手腕。

    恰相反,杨广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继承皇位时,隋朝早结束天下几百年的分治,并在他父亲手里开启了开皇盛世,他当皇帝时,可谓是国力强盛,是几百年来之最。

    可偏偏这么大的家业,在杨广的手里只不过折腾了十几年,最后他就把整个隋朝给折腾没了,甚至把自己小命都折腾没了,不仅是杨玄感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