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8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我请来的名师大儒,我府衙的师爷宾客们,也基本上都在那边兼职授课的,可以说,五岭以南,黄浦书院现在是最好的一所书院,这里面走出来的优秀生员,将来定是能够科举中试的,绝不会比国子监的差!”

    “也许吧。”阿姹却不以为然,“不过我还是认为,儿子应当随着爹走。”

    “我也不是不回来了。”

    “那可说不定。”阿姹道,“我东西都收拾好了,其实也不会给你添什么负担,我早买好了马,娘俩一人双马。”

    “我已经跟存恩谈过了,他说想留在书院读书,我也是比较支持的,他不会北上。守忠也留下吧。”

    “是存贤,秦存贤。”阿姹纠正他。

    秦琅坐在那里,觉得有些无趣,甚至尴尬,便干脆起身,“既然你决定了,我也不阻拦你,就这样吧。”

    阿姹手叉着腰站那,脸上带着笑容,“启程后路上可不太方便,要不今晚我好好侍候一下你?”

    秦琅摆摆手,头也没回,“时候不早了,早点歇息吧。”

    看着秦琅真的就这样走了出去,没半点犹豫的身影,阿姹轻咬着嘴唇,脸上满是挫败之感。

    等脚步声也没了,她回到床头,坐在铜镜前,看着那面打磨的极光亮的镜子中的自己。

    这是一张比不上汉家美人娇嫩的脸,也没她们那么白里透红,可五官也很端庄,甚至本来很英气逼人,只是那刺青让这张脸显得有些凶。

    略带小麦色的皮肤虽不白,却也细腻紧致。

    三十一岁的她,自认为是最好的年纪,可想不到却能被秦琅如此无情的一次次拒绝,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虽然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

    “我就这么不堪吗?”

    “林邑女王我比不过,可那交州的阿侬我也见过,并没比我强?”

    秦琅没敢多耽误,简单交待一番后动身北上,为了快点返回长安,他走的是新开辟的大瘐岭梅关路,经北江直接到达大瘐岭下,经梅关进入江西赣州,然后沿赣江直抵九江,再进入汉水北上襄阳,然后走武关蓝田道,经武关入关,从蓝田返回长安。

    这条路线,比起从海船来,更辛苦一些,但也更快捷。

    海船毕竟不管是到杭州还是扬州又或是登州,都是到达帝国最东部,而长安却偏偏在大唐西北。

    离开时,广州官民百姓商贾都前来相送,好些人都担忧秦琅此去就不回来了。

    秦琅只好再三声明,这次奉旨回京是要有事回去,等事情办完就会立即返回岭南的。

    有些百姓甚至还鼓捣出来了什么万民伞之类的东西相送,秦琅不喜欢这套,干脆一样都没收,至于什么盘缠路费离别赠礼什么的,不论贵贱也一概不收。

    一支轻骑随行护卫,北江水路直抵韶州南雄,翻越百里大瘐岭梅关道后,再次上船一路便可抵达九江了。

    全程基本上都是水路,广州到韶州的北江水路,赣州到九江的赣江水路,然后九江到江夏的长江水路,再江夏到襄阳的汉水水路,襄阳到武关的丹水水路,过了秦岭到蓝田后,还能再经灞水直抵长安水门。

    十分便捷,且算是相对舒适的,这年头长途旅行,水路算是最舒适且快捷的了,既没有颠簸之苦,也没有灰尘之辛,甚至遇到拦路打劫这些的概率也小的多。

    坐在船上赏赏风景喝酒弹琴吟诗做画,旅途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

    比起陆路,要快捷一倍不止。

    秦琅经大瘐岭时,梅关的漫山梅花还没有绽放,倒是有些遗憾,不过商道上络绎不绝的车马商货,还是让他大感欣慰,尤其是登高远眺,能看到山峦起伏之间,有许多新开辟的屯庄田地,百姓们正在田里辛苦的展开春耕,而山中也不时能看到青烟,那是伐木烧炭的,开山烧窑的,开矿冶铁等的,梅关路的开通,也带去着这片偏僻的山区,成了新兴之地。

    越过大瘐岭,进入赣州,便收到了长安那边新来的快讯。

    高士廉被免去右仆射之职,长孙无忌免去其检校左仆射之职,魏征免去侍中之职,王珪免去中书令之职,萧瑀免去

    一连串的宰相去职消息,把秦琅都吓了一跳,还以为李世民死了爹,突然就疯了。

    不过继续看到后面,倒是松了口气。

    也不完全算是罢相。

    房玄龄、长孙无忌、秦琅、高士廉四人,皆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魏征、王珪、温彦博、杨师道皆加特进,参预朝政。

    李世民重新调整了宰相班子的分工。

    梁国公房玄龄仍然为尚书左仆射,加封太子太师,司空。

    温彦博出任尚书右仆射。

    杨师道出任中书令,王珪改任侍中。

    然后国舅爷长孙无忌以开府仪司三司、司徒的身份,知中书省事。

    魏征进封郑国公,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

    齐国公秦琼进封太保,许国公高士廉改封申国公,进封太尉,知吏部事。

    陈国公吏部尚书侯君集拜青海道宣抚经略使。

    卫国公秦琅加司空兼知兵部事

    人事调整相当大。

    其中最让秦琅惊讶的还是温彦博和杨师道这两人又被李世民拎上来了,这两位是世家门阀和代表,一个是河东温氏,一个是弘农杨氏,之前都当过贞观朝宰相,他们当宰相时最大的政治主张,就是推行羁糜政策,尤其是对北方的突厥人,坚持全面羁糜政策,给突厥人划地盘,让他们自治。

    那时温彦博是中书令,杨师道是侍中,不过这两人温彦博虽有才华,河东温氏三杰那是相当有名的,武德朝更是深得李渊信任倚重。但杨师道这位太上皇的女婿就很草包了,名门大阀嫡系,但才能很一般,虽说也曾有公正的名声,可肚里没什么干货。

    想不到,当初灰溜溜下台的两人,时隔几年,居然又进政事堂了,温成右仆射,杨成中书令了。

    中书令那可是政事堂权力调整后,大唐权力最大的机构,其长官中书令也取代左仆射成了宰相之首。

    现在居然授给了杨师道?

    不过长孙无忌的头衔也有意思,以开府仪同三司、司徒身份,知中书省事,这中书省以后到底谁说了算?

 第935章 暗藏玄机

    杨师道是中书令,但官阶是特进,长孙无忌的官阶比他却高一级,是开府仪同三司,而且这知中书省事很有意思,这不是正式官职,是个差事,类似于主持中书省工作。

    有了中书令了,还要个知中书省事干什么?

    给杨师道安排个婆婆?

    魏征也是这样的安排,原来的秘书监、侍中职都免了,改成进封太子太师,加郑国公,知门下省事了。

    侍中这个正式官职没了,可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继续在政事堂参预朝政,那王珪从中书令改为侍中也就显得尴尬了。

    侯君集这个吏部尚书调去河西了,高士廉这位右仆射调来主持吏部工作,看着两人一个是外放,一个是贬调降职,但高士廉明明又进封为三公之首太尉了。

    连秦琼这位战神也再次晋级,从三公之首,晋级三师之末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秦琅在之前检校过司空,这次正式授司空,仍升回了开府仪同三司的一品阶,还兼管兵部?

    总让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搞不清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不是很清楚朝局,秦琅都会误以为是不是太上皇崩了后,长安发生政变了。

    拿着信秦琅陷入沉思,仔细分析这纸面上的点滴信息。

    表面上看,好像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王珪魏征这些皇帝亲信重臣似乎被旁落了,但细看又不是这么回事。

    长孙无忌免去原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职,但却改为知中书省事,这是实际主持中书省大局了,连已经正任中书令的杨师道,也得在他的主持下工作啊。

    同样道理,魏征免去侍中之职,但却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

    左看右看,似乎真正在这次调整中失了权的,好像也就是萧瑀,可萧瑀却是调去了御史台,接张亮的班,任御史大夫了。

    按新制,御史大夫和翰林院大学士是不再入政事堂为相的,这两位虽不入政事堂,却也有内相之称。

    如此一来,好像也就是吏部尚书侯君集、御史大夫张亮,还有兵部尚书尉迟恭受了影响,纷纷外调他职,可侯君集三人都是出任一道之宣抚,这是帅职,虽是临时性的使职,却是比都督刺史更重要的任命。

    你说杨师道、温彦博咸鱼翻身了吧,但杨师道这个中书令头上又放了个长孙无忌,更别说尚书省有房玄龄这个皇帝第一心腹在。

    怎么看,这两人复相,也不像是有给他们大展卷脚的机会。

    值此太上皇新崩国丧之际,皇帝这样的一道重大人事调整,到底是出于何意?

    太保秦琼、

    太尉高士廉、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司空秦琅,

    太子太师魏征,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王珪。

    秦琅也知道李世民喜欢折腾宰相,这方面都跟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有的一比,没事就要调整一下宰相,这里换一下,那里动一下,隔三差五不折腾一下,就浑身不舒服。

    好在李世民虽然喜欢折腾宰相,但调来调去其实都是那几个老面孔,在贞观朝当宰相,不进出个三五回政事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得皇帝重用。

    被罢免停职那是常事,但一般也很快就能复相,更不会如汉朝的宰相一样经常被迫自杀。

    李世民爱折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琅也清楚李世民其实是通过不断的微操调整,来达到他控制政事堂,掌控宰相们的一种策略,而且还挺有效的。

    但是现在这个节点上,太上皇刚死,你又开始折腾了,而且这回不是微操,根本就是大整了。

    这又是弄的哪一出?

    几天后,秦琅进入吉州庐陵,再次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信,看完后终于有些明白了。

    原来,太上皇驾崩,还带走了吐谷浑可汗慕容顺,这位也叫慕容顺光的吐谷浑可汗,一生也是坎坷,年少入隋都长安为质,一呆就是十几年,后来杨广灭掉吐谷浑,打的可汗伏允仓惶逃窜进沙漠,杨广便册封慕容顺做新可汗,派兵送他回去,让他取代他老子。

    结果久在长安的慕容顺,本身又是和亲汉家公主生的儿子,在吐谷浑国内根本没半点根基威望,况且老子伏允还在呢。

    所以他刚进入吐谷浑境内,就被吐谷浑人攻击了,最后只得狼狈又逃回长安。

    等到隋末大乱,关中称帝的李渊想要对付陇右的薛举父子,于是送慕容顺回青海,拉拢伏允,一起夹击薛举。

    这个联盟没持续多久,吐谷浑便又开始袭击大唐陇右河西边境了,直到李世民称帝后,忍无可忍,秦琅更是战神降世,直接把伏允这老狐狸彻底挑杀,吐谷浑灭。

    可伏允被杀后,温彦博杨师道等坚持要对吐谷浑推行羁糜政策,要保持其国,认为如当年隋一样直接吞并改为州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最后皇帝采纳。

    于是册封慕容顺为大汗,又加封他为西平郡王。

    青海于是平静下来。

    但是这几年,吐谷浑人其实一直很不服气,最后慢慢的把这怨气都归到了慕容顺的身上,认为他无能,认为他不配继承大汗之位,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