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8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绝对是茶叶中的珍品。

    说来比较厉害的是,谢家的这鱼钩和雀舌,一直都是散茶,这种独特的制茶工艺可是比如今号称炒茶引领者的秦家早了数百年了。

    茶这东西,虽然之前主流是蒸制为主,然后以煎茶之法饮用,但这也只是主流,实际上茶叶历史悠久,虽然直到南北朝时才算是在士族圈子流行起来,可从秦汉时起,茶叶早就开始制作饮用了,甚至茶做为药材的历史还更久远。

    不过谢家的茶虽为炒制的散茶,但与秦琅推广的炒茶之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比如谢家的雀舌又叫腊雀舌茶,他们的茶是添加香料一起炒制的,而鱼钩茶也是先蒸再炒,虽为散茶,但与直接炒青的秦家炒茶还是有很大区别。

    谢家的茶山很大,这里的许多蛮寨也都会种一些茶叶,甚至山里还有许多野茶树。

    每年明前采摘,用代代相传的古法制作,既自已饮用待客,也会拿多余的去交易。

    而谢家有最好的茶园和茶师傅,每年制出的茶也质量更好,成为茶商们不远千里来抢购的好东西。

    不过在秦琅看来,谢家的制茶法还是有些太老了,尤其是后来学中原那些茶商弄的腊茶法,加入许多名贵香料进去,这茶名头是大了,可却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秦琅向来就反对什么腊茶,好好的茶搞那么多香料进去,又不是炒瓜子吃,放香料干嘛。

    应州这里的地理气候不错,造就了这里的茶树茶叶都很好,可惜没用好法子。

    “这些茶叶,如果换成炒茶法进行炒制,应当能达到更好的口感。”

    秦琅对谢姜提出合作的要求,秦家可以派来经验丰富的茶师,来帮助管理茶园,以及扩大茶园,并根据这些茶叶的特性,研究出专门的制茶法,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茶树的优点。

    “我们有技术,有销路,你们有山有茶还有人,我们合作,那绝对是强强联手双赢的局面,不仅谢家以后一年能新增一大笔茶收入,甚至还能带动这里的百姓种茶、采茶增加许多收入,而地方官府也能增加笔的茶税,若是到时产量大增,以后每年还能吸引来无数的茶商等,也能更加带动这边的其它山货等的销售的”

    相比起曾祖母对这位卫国公的抗拒,其实对年轻的谢姜来说,反而更多的是好奇和仰慕,她正处于一个天真而又浪漫的年轻,对于山外面的世界十分的好奇。

    对这位中原来的年轻卫国公,也更是最听过他的大名,这两年卫国公在岭南平蛮征战,开海镇南,其名声早就随着那些商人们传遍四方,每年来应州的茶商,也都会带来外面的消息,其中有许多都是关于这位年轻卫国公的。

    哪个少女不怀春?

    尤其是这个年纪的少女,更是心中崇拜英雄,向往着外面。

    而当她真的看到了卫国公本人时,甚至一下子就迷住了,如此年轻而又威武,特别是他身上有股子这山里的男子们没有的那种东西。

    眼睛里写满故事,脸上却没半点沧桑。

    比起她的那些兄长们、表亲们,差不多的年纪,却只知道好勇斗狠,逞强争胜,要么就是打喝酒。

    两相对比,卫国公显得成熟而又睿智,优雅而又风趣。

    曾祖母让她去服侍秦琅,开始她是拒绝的,可后来被秦琅拒绝后,生了几天的闷气后,这姑娘反而越发的觉得卫国公有原则,更添魅力了,马上又主动的开始来缠秦琅了。

    秦琅对于这个山里的姑娘,没什么想法,这个年纪的姑娘,尤其还是在山里的,相比起长安的那些大家千金来,太单纯了。

    单纯的跟张白纸一样。

    沉浸在心动中的谢姜可不管秦琅喜不喜欢,一旦打定主意后,也大胆奔放起来,这是许多小姑娘们的通病,一旦爱上一个人,便会如飞蛾扑火,不管不顾。

    相比起来,反倒是如阿姹、玉箫这样的女子,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知进退,懂深浅。

    秦琅跟着谢姜来看茶山,也是想从这个谢氏蛮王之女的嘴里,旁敲侧击一些谢氏家族的态度。

    可根本用不着费心思如何套话,谢姜对着他就如同竹筒倒豆子一样,把所有知道的都告诉他了。

    她跟一只百灵鸟一样的,在茶园里蹦蹦跳跳,没有五姓七宗的大家千金那样的矜持,也没有勋戚豪门家小姐的飞扬。

    很可爱且又天真。

    她主动告诉秦琅,其实应州东谢对于山外的战争,都缺少热情。若不是那位张士贵都督领着大军来到应州,催她父亲领兵随征,他们根本都不想掺与进去。

    中原朝廷也好,大唐天子也罢,他们都缺少足够的热情。

    也谈不上什么忠诚。

    只要不影响到他们这山里几百里地的日子,他们才不想管那么多那么远呢。

    张都督催的紧,父亲没办法只好领着叔伯兄弟们从征,打到西面去了。

    家里曾祖母当着家,日子依然如常,卫公领着兵东来,这让曾祖母很紧张,卫公提出来的那些计划,让曾祖母睡不着觉,甚至饭都吃不好。

    不过谢姜却觉得没什么。

    设都督府也罢,驻平南军也好,疏通河道开设驿路屯兵移民等等,那又怎么了,当年谢家祖上不也就是这样从中原来到黔地的吗?

    曾祖母说她胳膊肘往外拐,被秦琅迷掉了魂,可谢姜乐意。

    这是我们东谢的应州,老曾祖母如是说,可谢姜却仍然不以为然,她总是一大早就去找卫国公,有事没事就往那边凑。

    从茶庄回来,刘仁轨便在等他。

    “张士贵都督发来捷报,东爨叛乱大都已平定,附逆的乌蛮二十八部,也大多归降”

    “大多归降,也就是还有乌蛮部在抵抗?”

    “张都督已经带兵在围剿了,目前刚与爨弘达、爨归王父子等联兵一起,平定了乌撒部的叛乱。”

    “说来这个乌撒部也是作死啊,他们原本是已经跟爨归王击掌盟誓,要效忠大唐,扫除叛逆的,可后面不知道怎么的,乌撒部却跟乌蒙部互相攻击起来,然后乌撒部说爨归王偏袒他丈人乌蒙部,于是乎便干脆反了投东爨,结果东爨兵败如山倒,乌撒部便干脆就撤回山里部落去,然后张士贵都督便拿他开刀,各路兵马围剿,杀的乌撒部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最后东谢的谢元深更是率先攻进到乌撒部的大寨,乌撒头领无路可逃,放火自焚了。”

    “张都督这不还为谢元深请功呢!”

    秦琅凑着地图看了一会。

    乌蒙山是后世贵州四大山脉之一,与大娄山一北一南,是贵州西面的界山,但在此时,乌蒙山却是在乌蛮诸部的手里,一直都是归爨氏统领的。

    所以先前划界,乌蒙山区是划到云南界的。

    “以乌撒部地新置威宁州,取威镇安宁之义,改划属黔中道,便以谢元深首破乌撒蛮之功,特表奏其为威宁州刺史”

 第989章 后主

    南中捷报频传。

    昆州刺史爨弘达、姚州刺史爨归王父子在朝廷压力下,不得不挥兵东进与东爨血拼。

    而东宁州都督府长史张士贵领着黔中诸州刺史豪强们引兵西进,西宁州都督府长史段志玄又领着洱海六诏为首的河蛮诸部,和姚州都督府诸蛮东进。

    通海都督程处默虽然正带着他新建的通海牙军四处出击,攻打和蛮,却也不忘记做出态势,于玉溪增兵。

    西爨的爨弘达爷俩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上,段志玄和张士贵这两员大将,当然也不只是坐山观虎斗,两人都在紧要的时候,给了爨干福爨崇道崇崇圣等东爨诸刺史致命一击。

    将东爨几位刺史全都干倒,攻占州县后,紧接着对那些负隅顽抗的乌蛮部也是穷追不舍。

    “乌撒部属乌蛮三十七部之一,划到黔中道不好吧?”

    应州都尚寨中,秦琅召开会议,一名参军道。

    贾务本却是呵呵一笑,“年轻人终究是嫩了些,都没弄明白三郎的用意,正因为乌撒原是乌蛮三十七部之一,也向来归属东爨,所以三郎才要把乌撒部之地设为威宁州,并划入黔中道的,这里面用意可是很高深的,好好想想。”一把年纪的贾务本,眼光老辣,一眼就看穿了秦琅的用意。

    这次对东爨用兵,数路齐出,可谓是痛打落水狗,东爨的爨干福等错误的预估了形势,结果倒是被群殴。

    大唐朝廷确实没出动多少大军南下,可张士贵和段志玄一东一西,赶着黔中、洱海等地的诸部过来,程处默又逼着西爨进军,朝廷三面驱赶着诸蛮来围,偏偏乌蛮内部也有些部落投了西爨,这仗一打,东爨连一击都没挡住就败了。

    也算是所有南中各部都料想不到的。

    可既然这一击奏效,那么没理由再把东爨的地盘留给西爨,也不会留给乌蛮,先前秦琅已经对战败的东爨做出了处置,将东爨这些造反的各家直系的都杀了,其余的为奴。

    剩下的东爨之地的那些大小豪强等等,但凡地主富户全都要迁走,迁到通海、交州、广州、西宁、东宁等地充实人口。

    说白了,就是要彻底把东爨数百年经营起来的所有势力连根拔起,不给他们半点死灰复燃的机会。

    这一动,绝对是伤筋动骨,甚至根本就彻底的把东爨这个族群势力给摧毁了,分散各地之后,也就再不复有东爨。

    只留些一些普通的穷困小民,朝廷给他们分田授地,编户齐民,紧接着还能有许多土地,可供接纳安置移民过来,到时滇东地区的人口成分,都完全改变了,东爨怎么还可能再起来。

    但也得防着东爨被连根拔起后,其它势力来抢占这个真空区。

    最有可能的当然就是滇东北地区的乌蛮诸部了。

    “谢元深是黔中土酋,酬功可以有其它安置,何必授他威宁州刺史?”

    “小子说你嫩还不服,谢元深现在是应州刺史没错吧?三郎现在以他破乌撒首功,授他威宁州刺史,甚至可以提升威宁州为下都督府,直接授他个都督之职,这便算是升赏了。”

    老贾很有耐心的对这些年轻的参军等讲解其中关键。

    “谢元深本是应州刺史,虽说如今应州明面上改土归流了,他不再是世袭的土官了,可谢家毕竟在这根深蒂固的,所以借这机会,把他调到威宁州去当刺史,朝廷是不是就可以顺利的再安排个刺史来?”

    明升实降,或者说叫调虎离山。

    对调一下,谢元深从刺史到都督,升了。

    可却被调离了老巢应州,这就有利于秦琅下一步正式提升应州为都督府,并置平南军,以及开路建堡等等了。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之处,便是以谢元深这个刺史为黔人为借口,把威宁划入黔中道。

    这虽不是什么正当理由,但秦琅也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而已。

    威宁划入黔中道后,便将成为黔中道突入云南道的一个钉子,三面皆是云南道的州县。

    而秦琅给这个威宁州划出的界线,是西以牛栏江为界,牛栏江是金沙江的支流,到了牛栏江畔,实际上就已经是控制了黔滇的一条重要门户通道。

    把门安在黔中这边,对于进一步削弱乌蛮,并打压爨氏,有很好的作用。

    从威宁州沿三岔河而下,汇入鸭池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