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9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还没有哪朝有过同时立两个储君的。

    秦琅要开此先例。

    用意非常明显,保承乾太子之位,就算承乾腿废了,可立下太孙,那也就保险了。

    更是绝魏王吴王等人的念想。

    明着告诉他们,就算承乾哪天出了意外,皇位也早定好了传给皇嫡长孙李象。

    房玄龄坐不住了。

    “陛下,卫公此言大谬,哪有圣人春秋鼎盛,太子也风华正茂,却要立才几岁的娃娃做太孙的道理!”

    秦琅立既反驳,“这跟年纪有何关系,敦煌王既是太子嫡长,那不论年纪大小,都有继承之权。今日圣人既然说到这,我觉得不该回避。圣人说的很有道理,国家立太子,本就是为了圣人百年之后继承大统的,圣人假设太子万一不在了,这个可能性虽微乎其微,但也还是有万一的可能的,所以提前做点计划也没什么错。”

    “既然说到这事,我们这些相公,当然就应当为圣人分忧,国家立太子为储君,为将来继承国家,现在再立一位皇太孙,以防万一,这有什么不对?敦煌王虽年幼,可提前培养,也是可以的。”

    “难不成,房相公觉得我华夏自古以来宗法制的立嫡以长的制度不对?也认可兄终弟及之制?”

    房玄龄没法接,这个宗法继承制度那是千百年来的规矩,谁也不能去挑战的,虽然各朝都有许多不是嫡长身份继承的皇帝,但也一样挑战不了这条规矩。

    当今天子虽也是嫡次子入继大统,但那靠的是武力宫变弑兄宰弟囚父夺位的。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秦琅围绕着李世民今天话里的一句破绽,设无太子,则立嫡孙,若无嫡孙,则立诸子,非要李世民今天确立嫡孙的身份,甚至要册封李象为皇太孙。

    通过确立皇太孙的储位,反过来确保承乾的太子之位稳固。

    这番操作,可谓是让房玄龄、韦挺等一干魏王党、吴王党都预料不及的。

    一时间,根本不知道如何反驳。

    毕竟这事是皇帝自己先带出来的,秦琅针对皇帝的漏洞提出要补缺,皇帝没理由拒绝,除非皇帝觉得承乾不适合再当太子,真的想要易储,否则既然他自己提到这事了,那么顺便确立嫡孙就是理所当然的。

    皇帝也是人。

    凡人皆有一死。

    李世民会死,承乾会死,所以现在来说这些也不犯忌。

    堂上气氛一时凝重起来。

    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紧跟着秦琅的话,请求皇帝立李象为皇太孙,然后马周、许敬宗也站出来请加封嫡孙。

    魏征刚才喷了皇帝半天,这会却反而闭嘴不说了。

    他反对皇帝那番胡话,但并不表示他也认同现在要立太孙,太子既在,何必立太孙?

    魏征很明白秦琅心思,其实堂上宰相哪个不是人精,哪个不明白秦琅打的算盘,问题是现在时机很好,他捉住了这个时机,在这个恰当的时候提出这件事来,既不犯忌讳,还显得合情合理。

    李世民一时倒也骑马难下了。

    他刚才的话虽是无心之言,其实也是暗里透露出他现在的一些想法,承乾一再犯错,尤其是这次皇后临终前屡召不至更是让他大怒,加之太子瘸腿,确实让李世民开始思考起易储这件事来。

    这是以前想都不会去想的问题,现在却已经开始在想了。

    所以刚才讲话时,他才会说出你们要尊敬魏王,因为有一天他有可能会成为你们的君主的意思来。

    可现在秦琅逼宫,让皇帝表态,承乾有错,但错不大,没到夺储的地步,更借着皇帝的话头,让皇帝提前立嫡孙。

    他这一起头,长孙无忌、高士廉等都跟着开口了。

    李世民知道自己说错话了,理亏。

    可立皇太孙,这还真是他不曾想过的,他也清楚这皇太孙若是立了,无疑承乾的储位更加稳固,朝廷不可能朝令夕改。

    李世民犹豫起来。

    良久。

    房玄龄替李世民解了围,他说事情一步步来,李象毕竟还太年幼,立皇太孙这事没有先例,不过李象本是庶长,如今过继苏太子妃名下,确实已成东宫嫡长,所以可以先加封一下。

    房玄龄建议改封李象为恒山郡王,这是承乾原先的封号,也算是明确李象做为东宫嫡长的地位。

    “陛下,臣以为就算现在暂不册封为皇太孙,也起码该封一个亲王之爵,以示嫡长孙之尊荣。”

    大唐制度,皇帝之子封亲王,皇帝之女封公主,太子之子封郡王,太子之女封郡主,亲王之子一般封嗣王,亲王之女封县主。

    秦琅提出给李象封亲王之爵,还是要进一步确立他的嫡长孙之尊。

    宰相们你一言我一语。

    好半天之后,李世民头都有些大了。

    “好,给象儿进封亲王之爵,诸位爱卿选个封号。”

    “陛下,臣以为可封号为秦王!”

    秦琅又第一个抢先发言。

    秦王,这可是李世民继位之前的封号,非比寻常。

    “李象先前得圣人钦封敦煌王,这个封号也是当初圣人曾得过的,如今进位亲王,臣觉得用圣人继位之前的秦王之封便很合适,如此更能彰显皇家嫡长孙的身份。”

    李象当初封恒山王时,只是亲王之子,这个封号当然算不得多尊贵的。

    房玄龄反对,认为秦王这个封号特殊,不应当轻易再授封出去。

    “房公,李象是皇嫡长孙,将来便是皇太孙,还会是皇太子,最终还会继承大唐江山成为圣人,秦王之封有何不可?”

    李世民有些烦躁。

    他摆动手臂,“好了,便册封李象为秦王。”

    一言定鼎。

    秦琅再接再力,“圣人,嫡长孙进位秦王,照例当遥领都督,臣以为可领河南牧兼使持节相州都督,都督相卫七州军事。”

    河南牧和相州都督,这都是迁都前李世民授给魏王李泰的。

    现在秦琅却提出来要让李象遥领,用意很明显了。

    房玄龄认为李象年幼,不适合,秦琅马上拿出武德末年和贞观之初,李泰李恪等诸遥领都督、刺史等官职的例子来,当初李泰等人不也才几岁嘛,反正都是遥领又不视事,多大与否有什么关系吗?

    争来争去,又是一通吵。

    吵的李世民头都要裂开了。

    “好了,进封敦煌郡王李象为秦王,授河南牧,遥领广州大都督,加左武侯大将军。”

    顿了顿,李世民又道,“魏王李泰遥领扬州大都督,仍都督相卫七州军事,改领右武侯大将军。”

    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由右武侯大将军改授左骁卫大将军。

    太子承乾次子李厥,封恒山郡王,遥领邕州都督。

    魏王李泰长子李欣,封宜都郡王,次子李徽封新安郡王。

    李世民对李泰还是比较宠爱,这个时候也还是没忘记给李泰安排,不仅给李泰改封扬州大都督、迁右武候大将军,还给他两个儿子也都正式封王。

    皇孙一辈中,原本只封了李象一人,现在把承乾次子封了,把李泰的两儿子也一起封了。

    “陛下,魏王早已行过加冠之礼,按制当之国就藩,臣请令魏王前往剑南西宁州之国!”许敬宗奏请。

    李世民瞪了许敬宗一眼,“魏王将护送皇后灵柩回关中,待孝满再之国就藩。”

    “陛下,臣认为当由皇太子护送德皇后灵柩至昭陵安葬”

    “魏王难道就不是皇后所生?”李世民怒问,说完甩袖走了,本来是要来质问秦琅不敬太子不尊魏王的,结果没料到却是这么个结果。

 第1038章君臣秘议

    履道坊。

    大批身着虎纹衣,跨着豹纹鞍,挎豹韬的甲骑突然出现在秦琅的别院竹园外。

    “百骑营?”

    竹园虽小,但守门的家丁却是跟秦琅东征西战过的老家兵,一眼就认出这些彪悍的甲骑乃是北衙禁军七营中最精锐的百骑营。当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再信任自己父亲的天子元从禁军,于是以自己的秦王府旧部精锐或心腹子弟择擅骑射者百人,分二番于北门长上,号百骑。

    再之后,又于玄武门恢复左右屯营,号为飞骑。

    之后又从飞骑中择精锐者补充入百骑,扩大百骑规模,从最初的百骑数量,扩编到一整个营。

    此后皇帝又建羽林军、龙武军,各左右两营,于是形成了现在北门七营的局面。

    左右羽林、左右金吾、左右千牛、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号称北衙十军,各有职责。

    百骑营隶属于羽林,是北衙禁军中最精锐者,数量不多,一千骑,也称千骑营,远不如飞骑营的各三千骑兵多,可是不论待遇或是战斗力等都最强的。

    百骑营突然围住竹园,让家丁面色大变,赶紧进去禀报秦琅。

    “百骑营?没事,估计是圣人驾临了。”

    秦琅听了倒是不慌不忙,在这东都洛阳城中,天子脚下,皇帝真要对付他,哪用的着什么百骑营,一道旨意,他秦琅也逃不出五指山。

    百骑营把秦琅十亩竹园围成铁桶似的,却并没有闯门,十分安静的守在外面,连敲门打个招呼的人都没有。

    秦琅坐在廊下静静的等候着,并没有等太久,门被打开,皇帝来了。

    李世民一身装,看样子是到外面去打刚回。

    “都退下!”

    李世民对跟着自己的禁军将领们挥手。

    秦琅看着这位老泰山,也让自己的随从仆佣们全都退下。

    白莲池畔,紫竹林边。

    李世民径直走到凉亭坐下。

    “坐,站那干什么?你不是向来胆子大的很吗?太子也敢殴打,魏王也能无视?”

    秦琅默默坐下,没有答话。

    李世民坐在那里,似乎一肚子火气,事实上皇帝不是打刚回,而是原本在宫里觉得憋得慌,于是换上装带上百骑要出城打,可走了一半越想越气,于是临时改主意来找秦琅了。

    “喝茶吗”秦琅问。

    李世民瞪了秦琅一眼,“朕将你视为心腹,你就应竭忠对我,现在却附顺臣下欺罔君王,难道这就是你对朕的回报?”

    “臣不明白?”秦琅装傻充愣,皇帝虽然来势汹汹,不过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觉得皇帝虽然火气很大,可这反而还是很大余地的。皇帝如果真动了杀机什么的,根本不会来见自己。

    “朕说的是承乾的事情。”

    秦琅目光直视皇帝,大胆却又耿直,“当初是陛下让臣到东宫任职,让臣教导太子,臣自然得兢兢业业用心做事。太子也是君,臣认真教导维护太子,也是尽忠尽直,如今陛下却以忠直责怪臣,难道臣所做是因私心吗?”

    “陛下负我,非臣负陛下也!”

    李世民愣住。

    他指责秦琅,结果秦琅不但没老实认罪,反而怪起他来了。

    真是岂有此理。

    “混帐!”

    “陛下今日驾临寒舍,这里也没外人,臣便斗胆问陛下几句话,陛下真要废太子易魏王为储君乎?”

    李世民沉默,怒瞪着秦琅。

    “臣今日不怕圣人降罪,臣自然没资格左右圣人立储想法,但臣既是宰相,又是太子之师,今日便要放肆多说几句。太子承乾乃圣人与德皇后嫡长子,八岁立储,至今十二年矣。”

    “这十二年来,太子表现也算是极好的。”

    李世民不由的回想起武德二年,承乾生于太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