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俗人-第9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般来说,正常的流程是官员死后,由其家属撰写行状并上奏,为死者请谥。
大唐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官员死后有谥。
行状写好先呈到吏部考功司,由吏部负责考核行状所录之功绩,验明无误后再上呈。
虽然说行状要经过吏部考核验证,但一般都会由家属或门生故旧来执笔书写,肯定是扬长避短有些春秋笔法的,这与官史里的传记不同,朝廷只负责核验真实性,对这些也不会过于苛刻。
当然,在检验之中,还会对行状所录之事的一些重要地方,进行一些修订隐藏等,以确保与官方认可的口径一致。比如说玄武门之变这样的重大特殊事件,其参与者行状记录里的内容,该隐的就要隐,该改的就得改,必须得和官方保持一致。
家属作行状请谥,然后吏部核验行状,再到太常寺拟谥,最后尚书议谥,然后天子定谥,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定,谥号最终的拟定赐给都非常严格的。
太常寺的太常博士们就是根据吏部核定的行状来给死者拟选谥号,再交给尚书省议论的。
可明显秦琼这事特殊,太子不按程序办事,直接先给定了调了,谥忠武。然后直奏天子,天子也同意了。
当然,该走的程序还得走。
所以天子特意让翰林院大学士岑本来给秦琼写行状,再走一遍程序,岑本是皇帝御用笔杆,才水平自然是高的,肯定能给秦琼一生功绩写的很好看。
这篇行状必然会收录国家史馆,将来甚至可能成为大唐正史里秦琼个人传记的重要资料,可以说秦琼将来的历史形像,这篇行状就是最重要的出处。
天子又敕令检校黄门侍郎褚遂良为秦琼书神道碑。
唐制,碑碣之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碑,圭首方趺,趺上不过四尺。
若隐沦道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碑。
大唐是个封建社会,处处等级森严,就算碑也不是人人可立的,首先得七品以上官员,或者得是那种有名的孝子义士等,方能立碑。
秦琼的神道碑,皇帝亲自御制,然后送到洛阳,指定由检校黄门侍郎褚遂良书写。
因为褚遂良是当今书法大家,号称大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与欧阳洵、虞士南等并列。
先前王珪去世,皇帝就指定虞士南书写,不过欧阳、虞等都已老,皇帝这次便特意指定更年轻的褚遂良来做碑,另外褚也是几位书法大家里地位最高的一个。
神道碑相比行状要短的多,字数有限,多则千百短则百余,但内容同样也要奏报核准之后方能立,上面的官阶职位,以及平生灭迹都非常严格验证,必须真实等。
基本上来说,行状和神道碑其实二者所记事迹大体相同,但神道碑是作为展示在公开场合的,所以往往是略其实事而多做夸饰,其中对逝者生平刻意的去取与议论,更多的是体现官方意志,位高权重者尤其,碑中掩饰尤多。
比如李世民亲自给秦琼写的神道碑里,关于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一事,就很显用心良苦,把这件事情写为建成元吉谋逆,李世民九骑入宫救驾,秦琼在渭水北伐大营遥见长安烽火起,立马忠勇无比的领兵回长安靖乱
不仅塑造了秦琼在这一事件中的忠勇无双,顺带给自己描绘了个忠孝形像。
甚至李世民还在碑里,把秦琅也给写上去了,通篇神道碑看下来,洋洋洒洒三千六百余字,写尽了秦琼这一生,从家世出身,再到一生征战功绩等,全是正面形像,一个神勇大将军的忠义无双形像跃然纸上,简直就是隋唐大英雄。
字虽然有些潦草,一笔草书一气呵成,但内容确实很不错,用词等很显才华,把秦琼的一生写就,形像描绘的相当好。
反正秦琅看过后都感叹万分,而褚遂良这位书法大家更是说皇帝这篇碑造诣极高,其中虽有许多处涂抹之地,但却发显现出皇帝与秦太师的这份难得的君臣之谊等等,反正很是拍了皇帝一通马屁,顺便又奉承了秦琼秦琅爷俩一番。
秦琅看出这家伙想收藏这副碑,马上明确告诉他这碑是圣人御制,褚遂良只能在秦家抄录碑,回去好好写一副,这皇帝御制原不能带走,秦家要好好供奉起来,世代流传的。
褚遂良很是遗憾,这副御制确实难得,字数很长,三千六百余字,更难得是一气呵成写就,笔中真情流露,甚至纸上还有眼泪滴落的泪迹,珍宝啊。
有皇帝这篇御制,岑本的行状也得郑重参考,以保证行状与神道碑的一致性。
这篇御制也必将列入大唐史馆,成为将来秦琼传记的重要资料,可以说,皇帝一篇御制,实际上已经是为秦琼的身后形像定调了。
这就是一位乱世英雄,大唐战神,忠义无双。
甚至秦家家学渊源,家教良好,忠义传家等等也必将名扬天下。
这对于秦琼来说,算是盖棺定论,也是皇帝给历城秦氏家族的一笔宝贵的政治资产。
一般大臣去世,辍朝一到三天。
秦琅辍朝五天,以示特别哀荣,更别说追赠亲王之爵,更加不得了了。
据说原本天子都让辍朝十日,但随侍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虞士南认为此举太过,非是人臣应得之礼,最后才改成五天的,毕竟为大臣辍朝十天,从所未有的事情,太过了。
在洛阳城的一片议论之中,秦琅出京飞驰松州。
秦琼虽然早就退出中枢多年,这些年更是常驻松州,但秦琼人缘好,功绩大,由其是早就被皇帝有意捧高,一直是战神、军界领袖的身份,加之如今每年过年,民间都喜欢张贴门神。
秦琼可是家家必贴的门神画像,还有许多地方天王庙里,那也是立着秦琼秦琼父子的大小天王像的。
反正这些年秦琼也没怎么参与到中枢权力斗争中,一直超然于外,也导致他在民间的口碑很好,毕竟谁愿意特意去跟这么一位超脱的战神较劲?
在朝的秦琅倒是口碑毁誉参半,秦琼却绝对完全是正面形像的。
如今秦琼突然病逝,满城都是一副挽惜的口吻,无数人都主动来秦家设立的灵堂吊唁祭祀。
许多书生都争相为秦琼做诗写词,以赞誉这位大将军的戎马功勋一生。
秦琼这几年不问世事,已经被捧的快成半神了,而秦琼这一死,在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的有意推动之下,却是正式封神了。
秦琼已经开始彻底被神话,这位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战神、门神、天王,一位忠义无双的大英雄,一位战无不克,攻无不胜的长胜将军,一位跃马横枪,十万大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无敌上将军。
反正,秦琼就是集忠义仁孝礼智信各种美德于一身,那是上天星宿转世,特意下凡来辅佐五百年一出的圣天子的,如今任务完成,回到天上去了。
在这种舆论势头下,就算是山东五姓七家,关陇六姓名门这些门阀高族,这个时候也不敢胡乱说什么话了,大家心里妒忌着,酸着,然后公开场合下也说些悼念挽惜的话,奉上许多赞美之词。
故齐忠武王,幽州大都督、世封松州都督、太师、上柱国秦琼,完美谢幕。
带着家将飞驰在路上的秦琅,心中很是悲痛,对于秦琼,这个世上第一个对他全心好,也可能是一直对他全心好的人,突然的离去,心中的难受没有半点虚假。
皇帝虽然让嫡五子秦珣承袭齐国公爵位,继承秦家,但对秦琅来说,这并不影响他与秦琼的父亲感情。
悲痛着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没能陪伴,怀念初来时他对自己的呵护,秦家的当家人终于走了,留下了七子五女,以后秦琅就是秦家的当家人了。
前去松州道路漫漫,秦琅却突然生出一股想要归隐江湖的感觉了。
第1053章 来袭
这是个多事之秋。
太上皇驾崩,紧接着皇后又崩,然后太子断腿,紧接着秦琼也走了。
秦琅带着四郎五郎六郎一起赶赴松州,千里迢迢一路急驰,刚过剑阁,路遇加急驿马,剑州刺史武士逸来迎接。
“吐蕃入寇?”
风尘仆仆的秦琅听这位安陆县公说完后,也十分惊讶。剑州刺史武士逸是朝廷户部侍郎兼太子家令武士彟的二兄,武家三兄弟当年破家资助李渊起义兵,也是多有功勋,武士彟便在开国后被封为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得赐免死券,封应国公等,其两个兄长武士棱和武士逸也俱封县公之爵,担任要职。
虽然在玄武门之变后,武家因是太上皇心腹而被打压,可因为当年武士彟宫廷酒后时一时兴起与秦琼订下儿女婚事,得以借秦家之势再次复起,武家虽不如武德朝时受宠,可如今也还算不错的。
老大武士陵为司农寺少卿,宣城县公,老二武士逸为剑州刺史、安陆县公,老三武士彟应国公,户部侍郎、太子家令。
吐蕃入寇松州,其实也并不是心血来潮,早有迹可寻。秦琼坐镇松州,数次向朝廷进奏称吐蕃野心勃勃心怀不轨,甚至在先前慕容承弑兄反唐中,后面就有吐蕃人的影子。
只是朝廷一直没有怎么把吐蕃太当回事,毕竟大唐万里江山,四边蛮夷无数,吐蕃对大唐的威胁还排不上号。
大唐一直紧盯的还是突厥、高句丽、吐谷浑等,自灭掉东突厥,降服西突厥,再灭吐谷浑之后的如今,朝廷的重要对手也还是高句丽、薛延陀等,吐蕃对大唐的威胁,朝廷的评估里,甚至还不如党项、西山弱水诸羌,远不如南中地区的诸蛮戎。
不过在秦琼的一次次上书下,皇帝也还是做出了一些回应安排的,比如在剑南西线,设立了松州、维州、西宁三个边境防御中心,各设都督府,并设镇戍军,又是进一步加强对党项诸羌,西山诸羌群的控制,筑城、修路、屯兵、移民等等。
该做的事情还是做了不少的,诸羌也都基本上整顿了一遍,大体都纳入了大唐控制体系。
而朝廷在去年对吐谷浑的平叛,更是打的凌厉而又漂亮,一举灭掉了吐谷浑,不复保留,设立四都督府,屯兵驻扎编户齐民,实控线再次往前推进上千里。
这些也算是对吐蕃的意外积极防御效果了。
而也正是去年的那场灭吐谷浑之战,加之朝廷这两年在西川的积极防御策略,使的新兴的悉勃野王室感觉如芒在背,他们原想挑唆吐谷浑内乱,然后想浑水摸鱼,向北面青海一带扩张,谁知道遭遇到了惨重挫败。
不仅阴谋失败,而且如今大唐一步步的已经扩张到了他们的边境。
秦琼坐镇松州,虽然近年多病,但却十分强势,面对吐蕃从没好脸色,双方围绕着苏毗、多弥冲突加剧。
秦琼一直不承认吐蕃对苏毗的占领统治,要求吐蕃退出苏毗,让苏毗复国,又严厉警告不许吐蕃继续向北进入多弥国的境内。
而吐蕃把多弥称为难磨,声称难磨归附吐蕃,唐吐双方界线应当以闷磨黎山为界,也就是大唐所称的紫山。
松州都督府拒不承认,并派出一支巡骑进驻白兰羌,且在紫山口设立了一座石堡,派巡骑定期出山口到多弥境内巡逻,实际是以牦牛河为界,这已经是多弥与苏毗原来的界线。
松州宁远军的巡骑与吐蕃苏毗如的兵马经常发生冲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