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俗人-第9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么意见。

    秦琅本就已经是三公之司徒,进位太尉,其实也没什么太大区别,毕竟三师三公虽位居正一品,但也只是个尊荣虚衔而已,又没有半点实权。

    秦琼刚病逝,如今秦琅就算进封太尉也没什么不妥,毕竟以前还要考虑父子俩地位太高,现在已经不需要考虑这些了。

    房玄龄和魏征还在家反省,闭门思过,秦琅在松州,李绩在并州,朝中只剩下了长孙无忌、马周、李大亮三位宰相,他们当然都不反对秦琅进封太尉。

    于是其它大臣们也没人反对,这事算就此通过。

    接下来议论关于是否派秦琅就出镇剑南这事讨论,秦琅夺情起复,身上是还有检校中书令和侍中这两个职务的,另外太子詹事、河南府尹也都挂着,并有同平章事衔。

    本来说,秦琅做为皇帝给监国太子安排的四辅相之一,没理由出镇剑南,但既然皇帝都透露这个意思了,大家当然要考虑。

    一番议论之后。

    承乾做总结,“诸爱卿之意,孤已明了,那就免去魏国公侍中之职,并免去河南府尹之职,以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剑南节度使,兼剑南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经略使,兼宁远军使,押近界党项诸羌及弱水西山诸羌安抚使,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使持节都督益、汉、蜀、松等二十五州诸军事”

    其余职事并免,勋爵如故。

    秦琅被免去了侍中、太子詹事、河南府尹,以及岭南经略使兼节度云南、黔中宣抚经略使等等职务,仅保留检校中书令之职和同平章事衔,以宰相身份出镇西南。

    在那一长串的官职差事中,排第一位的是剑南节度使,第二位的是剑南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经略使,第三的是宁远军使,第四的是押党项、西山诸羌安抚使,然后还有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实际上这些职务加起来,只是保证秦琅在剑南道可以全权代表朝廷,后面诸个职事差使的职权加起来,其实就是保证剑南道节度使的权威。

    承乾授封自己第三子恒山郡王李医遥领益州大都督,而让秦琅任大都督府长史,实际上还是秦琅说了算,只是如今秦琅出镇剑南,手上权柄大,因此特意让一位宗室郡王遥领。

    “中书侍郎马周,检校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

    太子坐在上面,倒是大气沉稳,已经使然有几分圣人气度,哪还是先前那个在陇右闯下大祸的样子?

    对于秦琅出镇剑南,殿中大臣们一时也分不清太子究竟是高兴还是无奈了。

 第1081章烈太子

    “关于松州是战是和,”

    太子承乾坐在御榻上,说了一半停顿了下,目光扫过殿中诸臣,才又接下去道,“其实在孤看来,根本用不着议论,谁若要在这种大事大非的事情上议论,谁就是国贼!”

    国贼二字一出,殿中气氛凝滞。

    其实进殿之前,来参与奏对的大臣都已经被提前告知了议题,今日重点不是议该不该给秦琅进封太尉,也不是给秦琼遗孀幼子恩赏的事,甚至秦琅出镇剑南其实也是早拟定的事情了。

    今天真正的议题还是松州该战还是和。

    不少大臣们也都思量半天了,有人主战也有人主和,观点各异,也各有理由,但大家都想不到,太子一开口,先把事情定了调,谁议和谁就是国贼。

    “诸位大臣们莫非是忘记了当年突厥入寇,饮马渭马,兵临长安城下之事了吧?当年圣人刚靖乱继位,突厥人便一路杀进关来,那时孤还年幼,但孤知道今日这殿上有不少大臣,当时也都是亲身参与者。”

    “当时关于是战是和争论也不小,最后圣人定策,放突厥人进关,然后跟他们打,以打促和,最后结下白马之盟,让突厥三十万大军退兵,那一次十分凶险,圣人以大智慧挽狂澜于既倒,”

    “但是,圣人事后一直以此为耻,这是大唐的国耻,也是圣人的耻辱,所以后来,圣人纳秦琅之谏言,立下我大唐之国训,”

    “那便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

    “这句国训还刻在长安宫门前呢,至今也不过十年吧,难道诸位就这么健忘?”

    太子起身,目光如电。

    “吐蕃都打上门来了,二十万兵寇松州,迫诸羌,口口声声让我大唐和亲公主,这是何等行为?”

    “你们尽皆朱紫,满殿公卿,不思为国讨寇,为君分忧,却还想着用什么说辞来劝说孤和议休兵?”

    “荒唐,可笑!”

    “孤虽二十来岁,却也曾策马扬枪亲上战场,与敢背叛大唐的吐谷浑血战,虽远而必诛。尔等呢?难道还不如孤?”

    “朕看了秦太尉的奏报,是彻底难眠啊,吐蕃,高原小邦,狂妄悖逆,安敢犯我大唐邪?”

    “孤如今想来,正是因为朝中有尔等公卿,畏战、怯弱,连接受挑战的勇气都没有,还有何颜面为大国重臣?”

    “我大唐若是连这点挑战都不敢应,还如何号称天朝上国,还如何威风四方,让八面来贺?”

    承乾越说越激昂。

    “圣人让孤来做这个决策,孤想来这根本不用思考,别人打上门来,欺我门户,还要夺我姐妹,孤还用考虑吗?”

    “秦太尉说的对,吐蕃丑蕃安敢来犯,便让他有去无回!”

    承乾拔出随身佩带的宝剑,这把金玉装饰的玉具剑很是精美,可承乾却挥剑直接把御案劈成两半。

    “中书侍郎许敬宗代孤拟监国太子令,传与太尉、剑南节度使秦琅,孤授他为剑南节度,便是让他节度剑南道二十余州军事,对吐蕃丑虏,打,放手去打,要钱粮,朝廷让转运司调拔钱粮,要军械,朝廷让卫尉寺拔付军械,要兵,朝廷让兵部、十二卫发兵!”

    “孤恨不得亲临剑南松州,策马扬槊挑飞那个弃宗农!”

    太子今日气场太强,一上来就先声夺人,这让不少大臣都措手不及。

    而中书令、检校左仆射长孙无忌立马拍掌赞成,更是让李大亮等一众主战派紧随其后呼应。

    那些议和派这个时候连话都说不出口了,毕竟太子说了,谁说议和谁就是国贼,谁就是忘记国训的浑蛋。

    不过好在接下来太子的话倒是让大家稍安心了一点,太子也没有完全同意秦琅的那个作战计划。

    太子让秦琅节制剑南兵马,押党项、西山诸羌,相机行事,而山南、云南、陇右、青海、关中、河西、安西诸道兵马,没有给秦琅节制调动之权。

    当然太子没说理由,只说关中河西陇右安西之兵,要准备讨伐高昌和欲谷设,朔方河东河北之兵,要防御薛延陀,辽西之后要防高句丽。

    云南、黔中自然是蛮乱新定,还需要稳定地方。

    总之,太子支持秦琅打吐蕃,放开了打,但兵力也就是现在剑南道那几万兵,另外诸羌也归他节制调动,但调不调动的了,全看秦琅自己的本事。

    太子和长孙国舅的态度,让不少大臣认为,太子今天这态度,肯定是皇帝的意思,皇帝要战,所以太子坚决主战,国舅完全附和,一想及此,也就没有谁愿意再来争了。

    仅以剑南道之兵,和诸羌部出战,总好过先前秦琅那计划,那几乎是要调动半个大唐区域的兵了,牵涉太大。

    让秦琅只节制剑南之兵和诸羌部,还能勉强接受,毕竟秦琅是个擅用兵的,他带兵不用太担忧,就算兵少不能歼灭吐蕃军,可也不用担忧会战败之类的。

    而且先前太子授秦琅的这些官职也是有端倪的,节度使再加了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经略使的头衔,节度使是统兵的,度支同是管钱粮调度的,营田是管军屯民屯也是管屯粮的,观察处置使,这是人事权和监察权,经略使这个使职,从贞观初设立起,到如今已经很普遍了,属于高于都督的临时性差遣军职,负责节制一方,比如负责一道之军事。

    还有个宣抚使,是用来管诸羌的。

    且多是设于沿边之地,有平蛮讨敌的时候设立,事平之后往往罢撤。

    在之前,经略使有时也称节度使,节帅。

    只是这个称呼是口头称呼,非官方正式。

    而这次太子给秦琅授节度使,再兼经略使等,重点突出的还是军政财政民政甚至是监察等大权一把抓的意思,经略使虽是一般是统一道之军政,有时也能得特权节制地方官等,但总的来说,这本来只是个军事主官还是临时性的。

    故此这次授节度使再兼经略使、度支使、营田使、观察处置使等,就是等于这节度使不仅是一个军事主帅了,他还包括了各方面的大权。

    秦琅这个节度使兼了这些使职后,就是整个剑南道,他要兵就调兵,要粮就调粮,要钱就支钱,甚至官吏任免罢黜也是他一言而决了。

    其实秦琅在以前也曾做过一任节度使,只是事后便缴节罢除此使职了,如今再次授他双旌双节,得以专杀专赏,可见太子在对吐蕃这件事情上的意思。

    用一个主战的秦琅为节度使,兼任数个使职,还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再兼宁远军使,实际上就是让秦琅放开了手去打吐蕃了。

    至于西征高昌之事,皇帝也让太子处置。

    所以太子今天也是霸气十足,不再与诸卿商量,直接点了凉州大都督府长史程咬金的帅,授其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又调薛万彻、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以及西突厥大汗同俄设等从征,西州刺史兼天山军使侯君集,被太子无视。

    现在承乾根本不想提这个名字。

    最后还是长孙无忌奏请以侯君集领天山军为前锋,太子沉默了片刻,然后只说了个准字。

    奏对结束,太子让留下三位相公用食。

    于是长孙无忌和李大亮还有新升为侍中的马周便一起留下陪太子用餐,虽说刚才殿上太子发了火,可等只剩下君臣四人的时候,太子对三位相公却是十分客气,甚至一脸春风。

    马周刚升为侍中,一时还有些不太习惯。

    “剑南与安西同时开战,是否有些不妥?”

    刚才殿上,马周没吭声,此时却又说话,太子倒没恼,反觉得刚才马先生是给他面子,此时提醒,则是真心实意为国谋虑,耐心解释说,“松州那边可以不管,有太尉在那边,吐蕃必败无疑,我们只要等好消息就行了。”

    “朝廷所要对付的只有高昌国而已,而高昌虽在西域算大国,可对大唐来说,只是几座城池百余座屯庄而已,论实力,不及我大唐一个州,讨伐高昌真正有威胁的还是欲谷设,他当初从漠北逃到安西也没多少人马,可这几年却已经实力日强,如今能号令的部落人马,不下十万帐。”

    李大亮听了安慰承乾,“欲谷设虽拉拢了处月处密等部落,又与高昌结盟,但不足为虑也,我大唐出兵西域,其余用不了多少兵,以二三万府兵精锐足矣,然后再征召西域焉耆疏勒诸国,还有西突厥、契苾等蕃部兵马,这些人熟悉当地气候地利,也擅骑射,对付欲谷设的突厥兵和高昌国,正好。”

    “军事上我不担心什么,只是担心会不会对财政有所影响?”李大亮以前一直在地方为官,如今入朝也是负责吏部的人事这块,对财税这块还真不熟。

    马周以前做过转运使,对朝廷财政倒是挺清楚的,闻言接话道,“如果按李公所说,朝廷只需要发两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