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实在太难了-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周月刊?”

    下面的文武百官对这个名称都十分陌生。

    赵岩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刚才,上官云吞提出的建议,给朕了一个很大的启发。如今,我大周,经济上行,军队强大,农事风调雨顺。而对外,只要我们不打别人,别人根本不敢惹我们。”

    听到此话,众臣们都不由得乐了。

    这就是如今大周的底气。

    “但是,要想让百姓们真正热爱我大周,像诸位爱卿一般,时时将江山社稷挂在嘴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百姓们意识到,我大周要想繁荣,必须君、臣、百姓,三方共建,缺一环都不行。”

    “而现在,正如上官云吞所言,民间百姓,甚至一些士子和地方官员,对整个新政的了解,甚至对我大周要发展方向的了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而我们必须要让他们明白,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提一些更接地气的意见。”

    “让你们朝着下面传达,显然是不合实际的,故而,朕打算创立《大周月刊》,一月编撰一本,内容可涉及我大周的科举、商税、民事,茶烟盐酒铁专卖等多种事宜,包括我们每个月召开三次朝会,到底要讲些什么,也要让百姓知晓,以此表明大周朝廷对百姓们的重视。另外,也可以在月刊上表彰一些具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甚至一些重大的事件也可以在月刊上公布。此月刊可下发到每一个州府县乡之中,里面的文章,除了需要官员们来写外,任何百姓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只要写得好,便有重酬!”

    当即,赵岩端起龙案上的清茶,喝了一大口。

    萧敬业朝前走了一步,道:“陛下,创立大周月刊,臣认为乃是好事,只是如此以来,我大周的朝廷大事不都传到周边诸国了。”

    赵岩还没回答,一旁的杨兴怀便忍不住了。

    “文相,你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他们即使看了又如何,能超过我大周的经济吗?能打得过我大周吗?”杨兴怀无比自豪地说道。

    他现在无比期待着周边诸国有挑衅的,这样他又可以建立军功了。

    赵岩也笑了。

    “军帅所讲有理,先不说周边诸国和我大周的情况不一致,即便他们看懂了我们大周的发展模式,他们也做不到,并且永远赶不上我们!”赵岩笑着说道。

    下面百官尽皆点头,眼神里都带着一抹得意。

    而上官云吞也重重点头,赵岩这个主意实在是太好了。他最清楚文字的力量,一旦百姓们对大周月刊的内容笃信不疑,那所营造的凝聚力,绝对比用火器还要厉害。

    赵岩有一点没有说的是,思想上的统治才是最恒久的统治,而大周月刊就是进行思想统治的一个机器。

    现在的大周,最需要的便是统一思想。

    科举考试,实质上便是一种帝王之术,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将很多人的造反想法扼杀于萌芽之中。而大周月刊,则可以有效地让大周上下一心,形成一种空前的团结氛围。

    这才是赵岩的目的。

    不远处,一直没有发声的上官不悦,脑袋转得飞快,其大步走到大殿中央,拱手道:“陛下,若成立方略馆,编修《大周月刊》,定然还需要一个总编纂,臣以为,朝堂之上,只有我最适合担任这一职位。”

    听到此话,朝臣们全都给了上官不悦一个白脸,心中暗骂:真不要脸啊!

    殿内的都是聪明人,自然知晓《大周月刊》的意义,若成了月刊的总编纂,那相当于掌控着大周的言论力量,只要一直做下去,那保准能够名垂青史。

    蜀州新政的好处都让潘文岳得了,这一次,大周月刊总编篆的职位,其他人自然也想得到。

    上官不悦根本不理会其他人的白眼,继续说道:“臣本就是进士出身,《大周月刊》的文章属性,有一部分是与御史台重合的,并且臣刚正不阿,所编撰之文章,自然不会有失公允,故而,臣作为总编篆乃是最合适的。”

    这时,刘朝同大步走了出来,道:“陛下,臣毛遂自荐,论学识,论能力,论学识,臣哪一样都在上官不悦之上。”

    上官不悦扭脸道:“刘副相,有一点你绝对比不上我啊,我年轻啊!”

    听到此话,刘朝同差点儿没有气晕过去,这话他根本没有办法反驳。

    就在这时,礼部尚书蔡攸也站了出来,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总编篆一职,关乎我大周脸面,礼部来做最合适不过,故而臣愿意情愿成为总编篆,甚至可以让高侍郎担任尚书一职。”

    此话一出,下面传来一阵惊叹声。

    这个蔡攸还真拼,为了成为总编篆,竟然想要将礼部尚书这个肥缺,都要让给其他人了。

    萧敬业迟疑了一下,右脚稍微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跨出那一步。

    他,要脸。

    就在这时,一旁一直眯着眼睛的孔墨山也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亦可担任此职。”

    转眼间,就出现四位竞选者了。

    而赵岩坐在龙案前,慢慢喝着茶,他就喜欢这种朝堂之乐,先让大臣们争起来,然后他再总结。

    臣……自认,也可担任总编篆一职。”开口者乃是户部尚书楚宝来。

    臣觉得,此职在于编篆,而不在于写,故臣也愿意成为总编篆!”刑部尚书孙厚石也开口了。

    “那……臣也主动情愿,担任月刊总编纂!”吏部尚书魏运德也忍不住了。

    ……

    眨眼间,便有七人竞选月刊总编纂,并且每个人对自己都非常自信。

    至于那些没有竞争的,要不是拉不下面子,要不就是觉得自己官位太小,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赵岩望了望了如同打了鸡血的这七人,长叹一声:“你们……你们让朕很为难啊!”

    “不如……你们比一比如何?”

    顿时,众臣同时看向赵岩。

 第二百四十七章 如厕的时候读

    赵岩缓缓站起身来,说道:“大周月刊,乃是为百姓而创,故而最基础的要求是,能让民间的百姓喜欢,另外,还要将朝廷的诸多信息传播出去,朕给你们七人三日的时间,今日不算,你们可以调动一切掌控的资源,各自以手抄本的形式,编撰一本自己心目中的《大周月刊》,页数统一在三十六页。然后交给朕,至于如何评选,朕自有方法。”

    赵岩又补充道:“切记,大周月刊是给大周百姓看的,不仅仅只是给书生们看的。”

    说罢,赵岩便扭脸朝着大庆殿后面走去,而喜子高声喊道:“退朝!”

    赵岩离开后,众大臣都并没有离开,而是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来。

    “陛下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显是想让大周月刊的文风偏于直白朴实一些,并且多涉及一些关于百姓的内容。”

    “我觉得,陛下编撰此月刊的意义非常深远,他是觉得咱们在朝廷之上总是言家国大事,却忽略了对民间百姓的关注。”

    “陛下真是做每一件事都不简单啊,我们要思索出后面的深意,方能让他满意啊!”

    “陛下是不是要对我朝文风进行改革啊,陛下批阅奏折就是一种很口语化的方式。”

    ……

    赵岩:朕真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想做本月刊来巩固大周的文化统治而已。

    大庆殿,后殿。

    赵岩命人将申屠义召了进来。

    “申屠爱卿,朕交给你一个任务,从现在起,你便派人时刻留意着那七人的动静,他们做了什么,和什么人联系,你每天都据实汇报,朕倒要看看这七个朝廷的肱骨之臣,到底能生出什么好的想法。”

    “臣遵命。”申屠义有些兴奋地拱手道,他最喜欢的就是看这些文官们玩心智了。

    当日下午,上官不悦七人都是静坐家中,无一人有动静。

    但第二日一大早,几人便分别行动起来。

    刘朝同将十几名关系颇好的文官召集到了他的府中。

    三司使孔墨山开始寻觅一些善于舞文弄墨的士子官员。

    户部尚书楚宝来设宴招待了户部的数名官员后,奔向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聊了起来。

    刑部尚书孙厚石疯狂购买市集中的一些稀缺书籍。

    吏部尚书魏运德则是召集了一群没有功名的士子书生,在自家开启了月刊之辩。

    上官不悦就更绝了,先是在御史台与下属聊了大半天,然后直奔长郸城南郊最低等的勾栏瓦舍,并且一夜未归。

    这和他往昔的风格大相径庭,至于在里面做了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一本三十六页的书籍,一页约合五六百字,除去书目之外,大约有两万字,而书生们策论的普遍字数为两千字,约12篇文章。

    当然,这十二篇文章,赵岩并非让众人去撰写。

    所谓总编纂,就是总结、汇编、篆书,其目的也是为了集百家之所长。

    赵岩想要看到的是每个人的思路,若还是循着固有的格局和思路去做这本月刊,那意义就不大了。

    第二日,这七人便都忙碌起来。

    除了通过自己的职权征调官员外,亦开始动用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即使是人缘最不好的上官不悦,也找来了十几个人,在往昔众多的士子文章和民刊书籍中,大规模地筛选。

    当日晚上,萧敬业连赶三场,先是去了刘朝同家,又去了礼部尚书蔡攸和户部尚书楚宝来家中。

    虽然刑部尚书孙厚石和吏部尚书魏运德也是他的直管属下,但他觉得二人机会渺茫,便选择战略性放弃了。

    最有趣的还数上官不悦,两日之间,他去了足足有八个瓦子。

    并且这些瓦子都属于底层,没有一个是纯粹卖艺的。

    直到第三日,日上三竿,上官不悦才回到了御史台,然后开始汇编起了文章。

    很快,三日便过去了。

    第四日的早上,天刚蒙蒙亮。

    上官不悦七人便拿着各自的手抄月刊入宫了。

    垂拱殿内。

    孔墨山、刘朝同、蔡攸,这三人站在一起,彼此说笑着。

    户部尚书楚宝来,刑部尚书孙厚石,吏部尚书魏运德站在一块,彼此都夹着自己的手抄稿,每个人都想看对方的,但对方都不让他看。

    这三个人非常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成为总编纂的概率乃是最低的。

    而上官不悦一人站在大殿中央,挺着脑袋,一脸的自信。

    他做任何事情,都有着迷之自信。

    这时,孔墨山过来打趣道:“上官大人,老夫听说你在瓦子里足足呆了两天,不知研究出来了什么妙文啊?”

    上官不悦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道:“财相,那种地方确实与众不同啊,下官收获颇多!”

    “哦,在那种地方还能有收获,可否具体讲一讲?”孔墨山好奇地问道。

    将“那种”两个字压得特别重。

    “财相,莫不要看不起那种地方,咱陛下以往还经常去呢!”上官不悦一脸正经地说道。作为御史大夫,赵岩的很多私事,他其实都知道,只是不说而已。

    “你……你竟然污蔑陛下逛窑子?”

    “下官没有污蔑,陛下就是逛过窑子啊,还不止一次呢!”

    就在这时,赵岩从后面走了出来,率先听到的便是这句话。

    “咳咳……”他尴尬地咳嗽了两声,然后说道:“诸位,将你们的手抄本都拿上来吧!”

    对上个问题,选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