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世栋梁-第5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十多年过去,人丁凋零的李家,已经开枝散叶,长孙有了儿女,而三郎的儿女更多。

    吴氏已经没有太多遗憾,现在,就想知道,儿子有多风光。

    毕竟这二十年来,儿子四处奔波,很不容易,才有了今天。

    耳边响起脚步声,吴氏随后见黄姈起身,往门外走去,不一会,两人跟着黄姈进来。

    来到床边,兴奋的向吴氏说着话。

    吴氏瞪大眼睛,看着来人,试图从一片模糊之中,辨认眼前说话的,到底是真人,还是记忆里的某个片段。

    “老主母!郎主可风光了”来人是两名侍女,今日跟着郎主出行,见识了郎主的风光,特地赶回来给老主母做详细汇报。

    两人是鄱阳民女,穷苦人家出身,没见过什么世面,不过老实憨厚,干活麻利,常伴吴氏身边。

    平日里还陪着吴氏聊天,解解闷。

    如今两人说着一口鄱阳话,向吴氏介绍郎主(李笠)今日是如何的风光:

    黄姈见这两位争先恐后的说,赶紧做了个手势,让其打住,然后点了其中位,让其先说。

    从何说起呢?

    首先是入宫前,走在街道上的情形。

    一名侍女说道:“郎主入宫,队伍好庞大的”

    随行的人员,有人骑马,有人步行,一个个穿红戴绿,威风着呢。

    许多人举着许多彩旗,彩旗五颜六色,让人看花了眼。

    旗帜上画着太阳,月亮,星辰,还画有好多四脚蛇。

    吴氏听到这里,忍不住笑了笑,黄姈有些无奈。

    吴氏知道这所谓的“四脚蛇”应该是龙,却没纠正。

    侍女见老主母一脸不信,主母不吭声,便坚持自己的所见:对,就是四脚蛇,颜色有青、黑、红、黄、白等。

    只不过这四脚蛇有些奇特,长着头发。

    除此之外,旗帜上画的还有雉,有猫,还有龟。

    对,就是龟,龟旗,仿佛鱼市里卖龟人家挂出的招幌。

    除了旗帜,还举着许多金斧、金铲、金瓜、大蒲扇,而金瓜的形状又有区别:

    长杆顶部的金瓜,有立着的,有躺着的。

    至于金斧、金铲,或许是将来郎主砍柴、挖地时用的,毕竟当了皇帝,用的器具当然得是金做的。

    又有好多凉伞,五颜六色的,凉伞的柄有直的,有弯的。

    郎主则坐在好大的好大的大车上,由大象来拉车。

    黄姈听得“大象拉车”,不由得一愣:怎么回事?大象不是用来开路的?

    她没开口,另一个侍女反驳说“不对”,说大象是开路的,郎主乘坐的车,是马车,六匹马拉的车。

    反正队伍很壮观,沿途聚集着好多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聚在路边看热闹。

    因为人太多,所以有许多兵排成长队,手拉手,拉起人墙,维持道路两旁秩序。

    队伍一路走,路两旁都是人,又有许多小贩在附近叫卖小食,热闹非凡。

    就如同乡下市集开市时那么热闹。

    不知是谁带的头,道路两旁的人们欢呼起来,欢呼声如同彭蠡湖边的湖水,一浪接着一浪。

    她俩跟在队伍里,众目睽睽之下,听着此起彼伏的欢呼声,那是既紧张又激动。

    跟着队伍走啊走,就走到皇宫外面了。

    等入了宫,郎主下了车,哎哟,真是穿金戴银,如同出嫁的小娘子。

    身上衣物有好漂亮的花纹,头顶戴着个板板,板板的前后两端挂着漂亮的小珠帘,晃啊晃的。

    那个高大的宫殿,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阳光可以照进去,亮堂堂的。

    她俩从侧门进入,才看清楚宫殿里的情形:大,好大。

    里面的柱子好大好粗,感觉一个人张开双臂去抱也抱不住。

    宫殿最尽头是一个台,台前有好几级台阶,而台上是一个好漂亮的坐榻。

    台的前方两侧,站着好多人,都是男的,有壮年,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头。

    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个个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稀奇古怪的帽子,双手在前,都拿着个板条,也不知这板条是干什么用的。

    或许,是挠痒的如意?

    不过,每个人都脱了鞋,鞋子摆在殿外。

    殿里点着许多香炉,香喷喷的,或许,就是为了遮盖那么多人的脚丫子味吧。

    吴氏听到这里,忍俊不禁,黄姈只觉得颇为尴尬:两人确实是没见识,不过这样说出来的所见所闻,姑婆才好理解。

    侍女见老主母高兴,兴致勃勃说下去:

    她俩远远看着,见郎主缓缓走向高台上的坐榻,台前左右两旁列队的人们,一个个微微低头,好像做错事一般,都不敢抬头看郎主。

    等郎主坐在榻上,坐好了,旁边有人走出来,好像是个大官。

    拿着一张纸,展开,就这么双手拿着念,仿佛乡下办喜事时,里司哼哼唧唧对着面前的乡亲们讲话

    吴氏听到这里,笑出声。

    侍女顿了顿,继续说:这大官叽里呱啦说了许多难懂的话,声音忽高忽低,好像唱曲一般,蛮有趣的。

    对了,那大官两鬓斑白,下巴留着一撮胡须,花白花白的,说话时,胡须一颤一颤,可好玩了。

    也不知说了多久,那大官说完了,底下那些人们,就呼啦啦出列,对着坐在榻上的郎主行礼,然后高声呼喊着

    呼喊着“万岁”等等,声音震耳欲聋,震得人耳朵都要聋了。

    然后,郎主站起,双手虚抬,说了句“众‘亲’平身”,于是人们起身。

    郎主叫这些人“众亲”,想来是把这些人当做乡亲对待了,侍女们觉得,郎主就如同郡里的大官在乡亲们面前那样,风风光光。

    吴氏听着听着,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她终于知道,儿子有多风光了。

    真的好风光,一路过去,百姓夹道欢呼。

    到了大大的宫殿里,文武百官齐齐行礼。

    不枉我儿辛辛苦苦二十余载

    黄姈见两名侍女说了一通,意犹未尽,而姑婆没有什么要问的,便让两人退下,过后有赏。

    房内又恢复了安静,黄姈问吴氏要不要喝水,却见吴氏已经含笑睡着了。

    她轻轻给吴氏盖上被子,忽然,身子一僵。

    片刻后,探手到吴氏鼻前,过了一会,未感受到丝毫气息。

    素来坚强的黄姈,跪在床前,握着吴氏的手,哭起来:“娘,一路走好”

 第十一章 元亨利贞

    新年伊始,梁主禅让、新朝建立,国号“楚”,改元“贞元”。

    但新君登基未几,其母去世,于是天子戴孝,守丧三年。

    春风吹拂,将遍布皇宫的白色吹散,为母服丧的新君,很快便结束丧期,脱下丧服,开始处理国务。

    天子服丧,以日易月,所以李笠尚未从丧母的悲痛中完全恢复过来,丧期就已经结束。

    听涛阁(御书房),李笠看着资料,眉头紧锁,新任尚书左仆射张铤,向他讲解相关内容。

    “转运司的筹建,大概在夏末可以完成,确保秋天各地租赋的转运、调拨”

    “提刑司的筹建,同期可以完成,届时,州郡刑狱诉讼事宜,就由提刑司承担”

    张铤说着宏图大计,精神抖擞,甚至有些亢奋。

    他作为尚书左仆射,为尚书省实际主官,大权在握,可以将毕生抱负施展出来,所以即便天天忙碌,却总觉得精力源源不绝。

    自晋以来,朝廷多有弊政,却一直得不到根治,现在,新朝建立,要有一番新气象,那么,彻底整顿“烂摊子”就势在必行。

    第一,加强中军,以武力震慑各方。

    第二,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即裁撤郡一级行政区划,并对部分州进行省并,那些人口稀少的州,并入其它州,设为县。

    此举,是针对州、郡滥设导致行政机构、人员臃肿的弊病,许多地方明明只有一县的人口,却设了州、郡、县三级官署,以及三套地方行政班底。

    第三,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行政、司法、军事各自独立,不会再出现地方主官军、政、司法一手抓的情况。

    其中,地方司法权,由直属中枢的各地提刑司(内有分级)掌握,诉讼、刑狱事宜,这是一个单独的司法体系。

    行政权,由没有军权、军职的刺史、县令掌握。

    没有军权(即都督某州诸军事)的刺史,又被称为“单车刺史”。

    至于军事,要看另一项改革。

    第四,考虑到州之间、各地域之间,需要一个主管机构相互协调各州事务(物资转运及调拨、抗灾、赈灾、剿匪、平叛等等),设转运司,主管文事。

    而原有的都督区,主官(都督)取消民政职务,专管武事。

    譬如,江州刺史一职,是文武双职,其本人,既是江州行政、司法的民政主官,又是江州都督区(辖区大于江州行政区)的军政主官。

    改革之后,其人卸去江州刺史一职,留任江州都督,以江州都督的职务,专管军务。

    一旦江州都督区范围内出现叛乱、兵变、民变,江州都督就必须派兵处置。

    然而,军政和民政分开,分属不同体系的后果,就是相互间协调必然出现问题。

    譬如,都督区军队在行政区内进行军事行动,需要征发百姓随军,或者需要组织后勤队伍输送粮草。

    若在以往,军政合一,这不是问题,军队主将(刺史),可以很方便的调动辖区民力。

    改革后,军队主将没有民政权力,怎么调动百姓、物资作战呢?

    新体制下,由转运司来充当民政、军政之间的“桥梁”,而转运司要承担的职责,还会有不少,所以,这一机构十分重要。

    军队对内进行治安战,需要转运司协助,让地方官府做好配合,以便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军队的军事行动。

    军队对外作战,也需要转运司协助,组织后勤输送,满足大军在外作战时的各种后勤需求。

    李笠打算将那些被裁撤的郡官以及僚佐,“转职”到转运司体系,算是平级调动,尽可能减低改革阻力。

    但考虑到边疆州的情况(需要以刺史、郡守、县令官位来拉拢地方豪强),地方行政区划以及职权三分的改革,要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行。

    另外,随着均田制的推行,府兵制也会慢慢向各地推行,于是,旧有的都督区制度,也会改革。

    当然,这是下一阶段的改革,饭要一口口吃,吃得太快会噎着。

    这就是李笠“新君登基”后要烧的几把火,目的是加强中枢对地方的控制,避免地方官大权在握以至于尾大不掉。

    出发点是好的,但可以预见,改革后的机构数量和各项开支,不减反增。

    而且,地方官府行政、司法、军事一分为三,必然出现三个体系之间的扯皮、推诿等内耗,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严重的话,甚至可能误事。

    但李笠依旧要执行这一改革,因为自晋以来的许多制度,其实已经腐朽,不再符合时代潮流,必须改。

    不改的话,新朝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免费的,其实是最贵的。”李笠说道,将手中厚厚的资料放在案上,“要想有专业的服务,对基层加大控制,必须舍得对应的开支。”

    “地方官,文武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