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世栋梁-第5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闲来无事、出城春游的军校生们,看着田里忙碌的马拉犁,觉得意外:看样子这都是旱田,可又不缺水,为何不种水稻?

    带队的军校教员,对这些来自南方的学生讲解:“种水稻,对水利设施有需求,不然土地得不到充足的河水灌溉,水稻如何能长好?”

    “所以蓟城远郊多种粟麦,近郊因为有河水灌溉,稻田就很多了,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幽州天气寒冷,开春时,水很凉,且昼夜冷热变化剧烈,水稻青苗受不了,长不好,当然,这和稻种有关。”

    “不是说幽州这边就没有大规模种过水稻,相反,后汉年间,就有戍边军民在幽州开荒、有了许多稻田。”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军校生到边疆“实习”,不仅要观察山川地势,还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所以,学校对于“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一直紧贴实际。

    教员既然给出了一个结论,当然要有论据:

    《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后汉初年,张堪出任渔阳太守时,“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渔阳、狐奴,都位于幽州地区。

    之后,邓训率黎阳兵屯狐奴,亦开水田种稻。

    三国时期,魏将刘靖在幽州地区屯田种稻,并在故蓟城西北方向,?水与分支高梁水开叉处建戾陵堰,又开凿车箱渠,确保了故蓟城周边大量农田的灌溉。

    但到了后来,中原大乱,蓟城地区受影响,水利设施崩坏,旱涝不定,稻田产量大受影响,水稻种植面积渐渐缩小。

    “数百年来,能够耐冷水的稻种,渐渐劣化,现在想要大规模种水稻,不解决稻种问题,光修水利设施,效果有限。”

    “同样的地,还不如种粟麦。”

    简要介绍了一番后,学生们对幽州地区的农业现状有了个大概了解。

    边疆驻军,一般都要在当地屯田,尽可能减少外地粮草的长途输送,那么,只要条件允许,大规模开荒、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就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蓟城附近河流众多,又有齐国年间不断完善的水利设施,大规模屯田的基础是有的。

    若接下来新一轮的屯田能够顺利铺开,数年后,幽州的驻军,就会进一步增多。

    守卫燕山长城各据点的兵多了,外边的强盗就不会成日里在门口晃来晃去,意图不轨。

    强盗是谁?草原上的突厥。

    过年时,突厥人跑到居庸关外转悠,到幽州“实习”的军校生们,有幸见识了这些来自塞外的敌人是什么样的“作战风格”:

    来去如风,聚散无形,一小股一小股的骑兵,聚集成一大股洪流,一旦动起来,气势颇为惊人。

    对方马多,所以斥候也多,如同行走在开阔地带的狗,数十里范围内的动静,都逃不过对方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但是,这条狗不是悍不畏死的猎犬,而是欺软怕硬的癞皮狗,虽然咬人确实很疼,甚至会要命,却不是不可战胜的。

    那些聚集在居庸关外的突厥兵,如同试图打劫大户人家的强盗,不会生死相搏,所以,当官军出击、以焰火打头阵时,这帮人很快就四散奔逃,再不敢逗留。

    “他们这一跑,怕不是要好几年,魂魄才归位。”教员笑起来,指着四周田地里忙碌的身影:

    “时间在我们这边,等过得十来年,中原平靖,就该是我们主动出击,到塞外,到草原上去晃悠了!”

    。。。。。。

    汴州开封,喧嚣的税关交易市场里,微服出巡的皇太子李昉,听税官讲述税关及交易市场情况,以了解“市场行情”。

    开春,东南风起,岭表交、广迎来了大量番邦海商,这些海商舶来大量奇珍异宝、海外香药,换取中原的各类特产。

    而聚集在广州番禺、交州龙编海港的中原海商,用大海船运载这些舶来品,走海路北上,很快便抵达长江下游的广陵、建康,以及淮水下游的淮阴。

    抵达淮阴的舶来品,经由淮水、泗水、汴水,进入两淮、河南地区,其中的一部分,来到了开封。

    税官根据这几个月过关货物的数量以及税收增长情况,简要介绍起来:

    “因为此次朝廷派出官船到岭表贩卖货物,并大量收购海外特产,所以,运回中原的舶来品比往年多了许多,开封这里,货源相对充足。”

    “同比去年,总体上增加了大概百分之一百三十,这还是官船第一次跑岭表,规模不大的缘故,且去的是交州龙编、广州番禺,其实是当坐贾。”

    “若将来,官船抵达南海,作为行商,主动向南海各国收购特产,带回来的货物,还会大幅增加。”

    李昉听到这里,问:“北货呢?自北地过来的货物,譬如,塞外辽西的皮货。”

    “殿下,来自辽西那边的皮毛,因为之前等同于无,所以没有同期数据”税官将一份资料上呈。

    “自官军平定幽州,并取了营州,和契丹、靺鞨各部展开边贸,仅仅数月时间,铁针、铁剪等铁制日用品就大受欢迎,换回大量皮货。”

    “来自塞外辽西一带的皮货,在开封这里,很快多了起来,鹿皮、貂皮、熊皮、虎皮,都供不应求。”

    “基本不存在滞销的现象,毕竟来自塞外的皮货,质量确实好,很受欢迎。”

    说到这里,税官还补充:“因为行在即将迁至开封,所以许多商贾囤积高档皮毛,准备到时候卖给富贵人家,也好赚更多的钱。”

    “所以,只要有货到,就会被抢购一空,以至于北地皮货价格每日都在涨,如今,一条上好的貂皮,价格比起上个月,涨了百分之三十。”

    “涨得这么快?”李昉对这个消息颇为惊讶。

    他作为皇太子,吃穿用度不需要操心,太府寺、少府寺自然会解决。

    但是,母亲让他一定要看账本,看开支,加上自幼就有过不少历练,所以李昉对于物价还是很敏感的。

    他知道寻常百姓吃一顿饭,折算成钱也就十来文,所以自己吃饭时不会铺张浪费,也不会特意追求山珍海味。

    他知道父亲当年,家里的被褥破了补,补了又补,就是不买新的,是因为一床被褥百余文的价格,对于家境拮据的父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哪怕是现在,许多百姓家中的被褥,也是破了补、补了又补,尽可能省钱,所以,他睡觉不追求过于奢华的卧具。

    现在,开封行在正在建设,他奉命来开封做“监工”,还要顺带了解一下物价。

    虽然总税司会定期统计各地物价,整理成册上报、存档,所以李昉一直在关注各地物价,但每到一处,他就要亲自到税关看看,了解一下当地的物资流通情况。

    现在,李昉就注意到一条消息:来自北地的貂皮,现在被开封的商贾大规模囤积,价格一直在涨,且有价无市。

    因为这是奢侈品,所以价格飞涨对寻常百姓的直接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花了大价钱买貂皮的富贵人家,肯定要把开支转嫁给别人,这转来转去的,最后还是会转嫁到寻常百姓身上。

    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整体上的物价上涨,这对寻常百姓而言,就是日常生活开支增加。

    “有人在囤积居奇,你们就这么看着?”

    李昉问,税官们赶紧回答:“辽西营州那边,毕竟是刚打开局面,官府和那些契丹、靺鞨部落做买卖,只是开了个头,交易量有待提升。”

    “所以运到开封的皮货数量相对不多,经不住抢购,这物以稀为贵,售价自然就涨起来了。”

    “税关市场这里又不能限购或者限价,否则只会引发商贾们更疯狂的抢购,涨价更快”

    李昉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想了想,叹了口气:“也罢,你们注意粮价、布价即可,要是有谁敢恶意哄抬粮价,决不能袖手旁观!”

    父亲让他外出“公干”,就是要多处理实务,多接触国计民生。

    如今河北已纳入朝廷治下,南北物资流通,引发的价格涨跌,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他作为储君,不需要参与具体的调控,但一定要了解“行情”,要适应新形势。

    不然,将来如何把偌大的江山治理好?

 第一百章 犹豫

    淮阴,傍晚,吃完饭的李笠,和黄姈说起儿子李昉。

    李昉去年成婚,现在携太子妃在汴州开封公干,既要监督行在的建设,又要了解河南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和新妇过二人世界,一举数得。

    黄姈却有些不放心,毕竟从小带大的儿子,如今成了家,远离身边,也不知过得好不好。

    夫妇俩会不会吵架?闹别扭?

    年轻的儿妇,对儿子照顾得如何?

    儿子会不会没了拘束,便结交一些心怀叵测的人?

    到了外地,会不会因为贪吃,吃坏肚子?

    对于黄姈的担心,李笠不以为然:“你人才四十岁出头,怎么就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好像离了一个儿子,天就塌下来了?”

    “儿子成年了,成家了,我们就该放手了,你管得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管得了一辈子?”

    黄姈还是担心:“可万一小两口为什么事起矛盾了呢?没人调解,那怎么行?”

    李笠笑着摇摇头:“夫妇是要过一辈子的,难免有些小矛盾,你能调解几次?”

    “他们是要走完一辈子的人生伴侣,我们做父母的,就不要瞎折腾了。”

    “你以为,现在就提前安排好方方面面,就能保证子孙们接下来数十年衣食无忧、生活顺心?那是自欺欺人好不好。”

    说着说着,李笠举了个例子:“就像西边,周国那样,宇文泰临终时,把家业托付给侄子宇文护,希望宇文护护着堂弟,把家业稳住,结果呢?”

    李笠举的例子,黄姈明白,而且,李家的情况,之前有一定可能会和这个例子类似,以至于她心中有些担心。

    把宇文家和李家的情况大概类比一下,可以假设如下情景:

    之前,李笠忽然病危,而这时,黄姈和兄长们也死了,即将继位的新君李昉无依无靠。

    宗室之中,成年人就只有三十多岁的李昕,于是,李笠临终时将大权交给李昕。

    结果李昕掌权后没多久,把堂弟李昉废杀,另立李笠一子为帝。

    过得几年,又把这个堂弟废杀,再立李笠一子为帝,架空为傀儡,自己是有实无名的皇帝。

    这样的情况,持续多年,帝系的力量越来越弱,而执政的李昕,羽翼渐丰。

    所以,九泉之下的李笠,见着如此情形,心里会怎么想?

    “人死如灯灭,我能怎么想?”李笠耸耸肩,“生前再怎么安排,死后,都是听天由命,所以做父母的,想那么多干嘛?”

    “对于我来说,我有那么多儿子,当然希望每个儿子都过得好好地,一辈子衣食无忧。”

    “我的兄长早逝,李家没有人可以威胁到我儿子的地位,所以,我可以和侄子和睦相处。”

    “可到了大郎继位后,他要考虑的问题,和我不一样。”

    “他也有儿子,也想儿子平平安安一辈子,也想儿子将来坐稳江山,那么,有威胁的人,就要进行处置。”

    “堂兄要提防,自己的弟弟们,也要提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