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工程兵-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也勿需什么示敌以弱。”
“我军只需筑墙补缺依靠长城天险,赵军便是有千军万马也是有来无回!”
说着,张眩手握剑把昂着挺胸,摆出一副威风凛凛、信心十足的样子。
杨婷想了想,就点头回道:
“二五百主所言有理。”
“据探子回报,赵军或有三万人。”
“我军也有三万兵力,当可一战。”
听杨婷这么一说,张眩就更是成竹在胸了。
“校尉所言甚是。”
“赵军是攻城方。”
“其兵力至少是我军两倍乃至三倍以上才占优势。”
“否则便是有来无回!”
这是冷兵器作战的常识,攻守双方的兵力对比应该在二比一才持平。
考虑到秦军战斗力强悍,三比一也是正常的估计。
如果这样计算,赵军那三万人想拿下长城是远远不够的。
然而
沈兵却不认为事情会这么简单。
杨婷见沈兵神色有异,就问了声:“操士似乎有不同见解?”
沈兵点了点头,回答:
“校尉大人,小人认为倘若我等只是被动防御的话,此战必败”
话还没说完,那张眩就面带怒意的瞪向沈兵:
“好胆!”
“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你就不怕我治你动摇军心之罪?”
沈兵那个心累啊,他哪里知道古代这么多规矩,一不小心又落下个罪名。
后来沈兵才知道,古时的冷兵器作战军心很重要。
所以诸如“我军必败”之类的话不能说,尤其在战时。
好在杨婷站出来为沈兵说话:
“非常时期不必拘泥于小节。”
“你倒是说说我军为何必败。”
“若是有理则恕你无罪!”
沈兵赶忙拱手回答道:
“校尉,二五百主。”
“原因之一:小人不认为赵军只有三万兵力。”
“要知道漳水、滏水在赵军控制之下。”
“除非我军派出水师拦截,否则赵军便可依靠两水路源源不断的增兵至长城。”
“到时赵军又岂只三万人?”
张眩有些意外的看了沈兵一眼,说:
“我自会派出水师截断两河。”
沈兵对此表示怀疑。
“能完全截断吗?”
“就算是夜间也不放过一舟一船?”
张眩无言以对。
如果是白天还好,但要在夜间也不放过一舟一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一舟一船就可以运输上百名士兵或是大批军粮。
所以沈兵说的对,秦军要面对的绝不只是三万赵军。
杨婷面容严肃的问:“那么其二呢?”
沈兵继续说道:“其二,我军这三万人,又有多少壮男,多少壮女?”
这又问到了重点。
杨婷所说的“秦军三万兵力”包括她所率领的壮女。
这时代粮食很紧张,尤其是前线军粮。
便是像沈兵这样得到爵位的公士也才只是勉强吃饱。
就更别提负责二线运输大多没爵位的壮女了。
这不是歧视女兵,而是客观现实以及男女体力上的问题。
杨婷有些无奈的回答:
“其中有六千余人是我制下的壮女。”
“她们中只有两千人有过训练或是作战经验。”
“若是对阵赵军,的确力不从心。”
沈兵点了点头,这情况似乎比想像中要好些。
他原以为至少有一万人是无法作战的壮女或战斗力较差的辅助兵种。
“最重要的是其三”
这话把张眩和杨婷吓了一跳。
他们以为有之前的两点就够了,没想到还有第三点。
而且还是最重要的第三点
沈兵没有发觉两人脸上怪异的表情,自顾自的说道:
“二五百言之前所言,两军交战守方更有利!”
“小人却以为对长城而言,若赵军运用得当,应该是攻方更有利!”
张眩当即笑了起来:
“一派胡言!”
“老夫戎马数十载,从未听过攻方更有利这说法!”
“你莫不是被赵军吓昏了头吧!”
沈兵也不恼怒,他往周围看了看,捡了一根丢弃的竹签往桌上一摆,解释道:
“二五百主请看。”
“这是长城,它长约四百余里,每处都需设防。”
“也就是说,我军三万人需在这四百余里一字排开防守。”
“如此一来,平均每里不过七十五人。”
“每里只有区区七十五人!”
“而赵军三万兵力却可集中一处进攻。”
“我军即便有长城天险而且可以以一挡十,七十五人又如何能挡得住三万赵军?”
闻言张眩和杨婷不由呆愣当场。
迟疑了下,张眩又反对道:“我军位于长城上可以互相支援!”
沈兵摇了摇头:
“便是能互相支援又如何?”
“如果赵军今天进攻磁县,明天进攻安阳!”
“长城岂非处处是漏洞处处是危险?”
张眩立时就无话可说了。
守大于攻,是古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事实上这并不能怪他们,因为至少从表面看起来守的确是大于攻。
甚至到近现代二战时法国人还这么认为,于是才有马奇诺防线。
直到德军用高机动的动态进攻打破了这个神话。
世人才愕然发现,原来更多时候其实是攻大于守。
所以,张眩如果放弃沈兵的“示敌以弱”采用被动防御。
那秦军可能就真的要完了。
第十八章 主动防御
道理很简单。
如果秦军驻守的是一座城池,那么张眩守大于攻的想法或许是正确的。
攻守双方三比一的兵力比也是对的。
毕竟城池面积小,守方兵力很容易也能很及时调动。
然而这一回秦军驻守的却是长城,全长婉娫四百余里的长城。
沿途还过险山上悬崖
这兵力和补给调动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就算以一天行军八十里计算,从长城这头走到那头都需要五天。
五天!
这意味着战时无法及时增援。
无法及时增援就相当于没有。
所以张眩所说的守大于攻并由此得出的兵力对比显然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攻守双方不应该是三比一才势均力敌。
反而应该是攻大于守,比例也要掉过来,秦军是赵军的三倍能守住就算不错了。
当然,这还要看指挥。
如果赵将够聪明,今天打一下磁悬把秦军兵力调到这里。
然后在夜里调动兵力第二天突袭兵力薄弱的其它部位
这战术是无解的,赵军如果用上的话,兵力不足的秦军几乎可以说必败无疑。
其根源就在于秦军防线过长不得不将兵力分散,而赵军却可以集中兵力进攻某一点。
以集中打分散,哪有不赢的道理。
就在杨婷和张眩震惊于沈兵提出的问题时,一直立于杨婷身旁的柳絮就问了声:
“敢问操士。”
“这被动防御是何物?”
沈兵略带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也难怪柳絮会问,秦时还没有这词,更没有这样的战术定义。
“这被动防御嘛”
“就是,像二五百主说的那样,我军在城墙上守等着敌人来攻。”
“这意味着我军放弃一切主动权。”
“能做的就只有原地筑墙、补缺、积粮。”
柳絮不由奇道:
“这难道不对吗?”
“倘若不这样守,我们又能怎么守?”
其实这些也是张眩和杨婷两人想问的。
只不过他们一个是二五百主一个是校尉,就算有些词听不懂也不好意思开口。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当然是主动防御。”
“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在磁县一带示敌以弱,引敌人来攻。”
张眩“哼”了一声:
“你又如何能知道赵军必定会来攻磁县?”
“若赵军察觉有异而进攻它处呢?”
“我军岂非不战自溃?”
沈兵对张眩这鸡蛋里挑骨头的说法有些无语。
“大人!”
“战争有时打的就是运气。”
“我们不能在战前便假设敌人能识破我方一切计谋。”
“这是妥妥的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张眩原本还想说什么,但听到最后那句瞬时就被噎住了。
“你你”
你了半天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柳絮“噗”的一声笑了出来。
但被杨婷瞪了一眼又硬生生把笑意憋了回去。
看那表情似笑非笑,似乎忍得十分辛苦。
为此还白了沈兵一眼,似乎怪他乱说话让她失态。
沈兵当然不会等着张眩组织好说词,接着说道:
“更何况,我等还可以做些布置。”
“比如在长城兵力薄弱部位扎草人、插旌旗。”
“再比如令少量部队在城头上来回跑动。”
“以此来迷惑赵军使其不知我军虚实。”
“再暗中调兵遣将将兵力集中在磁县”
杨婷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此计甚好。”
“倘若赵军中计,我军至少不至于以区区数百人面对上万赵军!”
“若是一比一对阵,便是没有长城天险又能如何?”
“我大秦还会怕了那赵军?”
这就是秦军的霸气。
自商鞅变法实行二十军功爵位制后,秦军兵将那是如狼似虎当六国军队有如待宰的羔羊。
张眩只被气得涨红了脸,不过他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朝杨婷拱了拱手:
“校尉,属下以为不可。”
“即便我等得计使赵军进攻磁县,但迟早总会发现我军主力在此。”
“若是赵军转而进攻别处。”
“我长城岂非处处是漏洞处处是”
说到这张眩就收住了话,他意识自己竟然不自觉的引用了沈兵的词。
柳絮忍不住又发出一声银铃般的笑声。
杨婷本正想制止,但瞄见张眩那尴尬的窘态,就连她自己也没忍住掩面偷笑,又哪有空去骂柳絮。
不过张眩这话说的倒有几分道理。
赵军又不是傻瓜,他们很清楚秦军有多少兵力。
如果秦军在磁县兵多将广,就意味着其它位置肯定防御薄弱。
到时只需兵锋一转又是以集中打分散之局。
但沈兵当然有想到这一点。
开玩笑,虽说沈兵平时有些糊涂,但这点远见还是有的。
“所以我们才要主动防御。”沈兵说。
或许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杨婷马上就问了声:
“我等又如何主动防御?”
沈兵回答:
“小人认为,我等应在磁县一带事先布下探子。”
“正所谓情报是战争的先导。”
“没有准确的情报我们就是瞎子、聋子!”
“对敌人一无所知当然无法赢得战争。”
杨婷听着这话就把头点得像捣蒜一般。
这厮所言虽是老土,但话糙理不糙。
孙子有云:“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意指间谍也。”
说的不就是这意思吗?
沈兵当然不知道自己这些现代白话已被认定为“老土”,他接着说道:
“一旦我们掌握了准确的情报,就知道赵军何时转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