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秦工程兵-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唐雎不辱使命”的典故就出来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沈兵一想到这就是一把辛酸泪啊!

    初中言要求要背诵的,沈兵那是背了几天也没能背下来,结果被打了好几次手心。

    如果可以,沈兵倒是要回去问一声:

    “老师老师唐雎不辱使命是因我而起。”

    “如果不是我要拖延时间指定这个安陵城为进攻基地,唐雎就不需要出使秦国!”

    “我身为参与者是不是可以不要背诵?”

    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的沈兵心下盘算着:

    杨端和这去请示一下,嬴政又派人出使安陵,安陵再回复

    然后彼此回来回去的,再到唐雎出使闹上一出最终还是没能把这安陵借来。

    怎么说也要一个月吧?

    然后,咱就说原本的方略都是以安陵城为基础,大王既然没把这安陵城借来,那就要重新规划一番。

    然后“叭啦叭啦”又是一个月。

    差不多就是开春时节冰雪融化的时候了。

    那时就真准备妥当了。

    杨端和当然不知道沈兵心里的这些小九九,他还在想着该怎么跟大王说这件事。

    沈兵其实也不是存心想瞒着杨端和的。

    但这事动不动就是“欺君之罪”所以杨端和还是不知道为好。

    想了想,沈兵觉得演戏就该演全套,顺便制定了一个以安陵为基地进攻陈城的作战计划

    第二天嬴政就收到了这“方略”。

    嬴政一边看一边点头,他对这方略还算满意。

    更重要的是这方略是沈兵制定的,沈兵制定的方略当然没问题。

    只是这安陵有些棘手。

    想了想,嬴政就对身旁的李斯说道:

    “派人出使安陵。”

    “寡人要以五百里地与安陵君交换安陵!”

 第一百九十二章 密信

    事情果然不出沈兵所料,隔天沈兵就从杨端和那得到消息,说是大王已派人去出使安陵了。

    于是沈兵一颗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一半,暗道还好这嬴政没鬼迷心窍的不顾一切下令发兵,否则这一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沈兵这边不顺利,项燕那也好不到哪去。

    项燕派人送信去寿春要求再调五万兵却许久都不见发兵。

    项燕一再派人去催,也有如石沉大海没了踪影。

    另外,本应从寿春发来的粮草及箭矢也是有一波没一波,这使项燕不得不去齐国要粮。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app, app  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项燕叹了一口气,暗道自己对于楚国来说终归还是外人。

    如果从渊源来说,项氏一族的确是外人。

    百年前项氏原本是洧水陕北延河旁的一个小国,名曰项国。

    这项国大王是个会盘算的人,他认为自己这小国如果参与中原各国的杀伐,很容易就会被灭国且不留痕迹。

    于是他打定主意只守自己一亩三分地不出战。

    结果在齐国为霸主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号召中原各国共抗外夷入侵时,项国依旧不参与。

    平常的争战不参与也就罢了,春秋时期还讲“仁义道德”,只道你是与世无争于是情有可原。

    但共同对抗外夷入侵的战斗也不参加,这就过份了。

    于是齐国秘密会盟做出决定,要灭了这项国。

    灭项国很容易,鲁僖公以打为名带上几万兵就做到了。

    之后将俘虏的项氏一族尽数流放到长江以东的蛮荒之地过渔生活。

    这时的项氏才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自身不强大的话,无论观望或是卷入纷争,最终都只是强者的陪衬。

    从此项氏便大兴习武之风,贵族子弟更是从小就熟读兵法。

    然后越国灭了吴国,楚国又灭了越国。

    楚国为了能镇住江东的百越,便招降尚武的项氏一族,开出的条件就是项氏得以保留自己的封地且在寿春东北百里处下相建立城邑。

    这相当于把项氏封为楚国昭、屈、景三大族外的第四族。

    但这其实只是名义上的第四大族。

    楚氏三大族:昭氏统辖国事,屈氏掌王族军政事务,景氏掌关防与举国军务。

    项氏则是有敌来犯时才将其招来,若无战事就晾在一边。

    所以也难怪项燕会会以为楚国始终将项族当作外人。

    寻思了一番,项燕就下令道:

    “再派人去请援兵。”

    部将应了声,转身就去安排。

    等部将下去后,项燕就将三子项伯招到面前,然后如此这般这般的交待一番。

    其实楚王负刍不发兵也有他的苦处。

    如果论兵数的话,楚国又何止区区三十万,整个楚国有兵近七十万之数。

    楚国的兵大体分为两部份:

    其一是散布在各个关塞城防的守军。

    楚国将近有两百座城邑,有城防的大城约有五十余座,其驻军大约三十万上下。

    这些兵士的补给向来都是国家与城邑封地各出一半。

    但封地却常常暗中给予城防将士好处,时间一久,城防将士几乎就成了封地的私兵,国家乃至楚王负刍都很难调动。

    其二是楚王负刍的直属大军,合计大约四十余万。

    这就是项燕能动用的主力军。

    但之前被项燕用于大梁被淹折损十万,此时只剩三十万。

    项燕领十万在曹州,其子项梁领十万在陈城,寿春只余十万。

    此时项燕又要求五万那寿春不就只剩五万?

    那万一秦军打到寿春又谁来守城?

    于是楚王负刍一时没敢派兵,而是希望能从各封地城池调来兵马粮草凑足五万再给项燕发兵。

    楚王负刍一下令,那些贵族子便哄然应声,然后收拾了行李就策马出城。

    这一度让楚王负刍十分感动,暗道:

    “却是危难见真情,有这许多贤臣良将助我,又何愁秦军来攻?”

    然而没过几天楚王负刍便哭都哭不出来了那些贵族子弟又哪里是回去搬兵的,他们是担心在寿春为质借此机会逃了回去。

    之后楚王负刍令他们发兵,得到的回答不是尚在准备便是粮草未齐。

    几天过去了所有封地无一例外未发一兵一卒。

    楚王负刍原想先将寿春守兵发往项燕再说。

    但此时收到一封密信却又让他按下了这想法。

    原来是楚国第一大族昭氏有人来报,说是项氏正在江东聚结私兵,图谋与越人部族作乱自立。

    楚王负刍原本不信。

    但转念一想:

    “这项燕屡次领兵抗秦皆以失败告终,莫不是担心寡人怪罪于他吧?”

    “亦或是项燕已被秦军打寒了胆,知道抗秦无望想借此机会自立?”

    这想法合情合理。

    因为项氏地处江东水网之处且山多林密,项氏又是多年来在此地坐镇百越,若联合了百越抗秦也极有可能再如以往一般偏安一隅。

    于是楚王便又迟疑了。

    就在这时就有下人来报:

    “大王,项伯将军求见。”

    楚王负刍心下一惊,但还是强自镇定说了声:“见。”

    项伯风风仆仆的进殿来,朝楚王负刍行了个礼后便开门见山的问:

    “大王,据闻有人密告我项氏谋反,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原来项燕料到寿春迟迟不发兵定有内情,于是就命项伯亲自赶往寿春打探。

    这项伯也是性急,探得消息后当下就进宫质问楚王负刍来了。

    楚王负刍心下一凛差点没吓出一身汗来,定了定神才回答:

    “确有人告密。”

    “不过将军勿要多心,寡人若是疑忌项氏,岂能不先解项氏兵权?”

    项伯眼里杀机稍瞬即逝,昂首说道:

    “项氏若图谋作乱,秦军南下便是时机!我等又何须抗秦自伤?”

    “不过若有人定要逼项氏反楚,则项氏未必不反!”

    “项氏反楚,第一便要杀那逼我反者!”

    “国难当头,王族大族不顾楚国安危,项氏又何须为楚国劳神?”

    这番话威胁的口气已十分明显。

    这要是在平时,楚王负刍只怕马上就要治项伯甚至治项燕谋反之罪。

    但是现在项燕重兵在握并且已把话挑明了:

    别逼我项氏,再逼那就真的反了。

    于是楚王负刍只能回答:

    “将军言重了,大军及粮草已准备妥当,将军自可领去。”

 第一百九十三章 副将

    项燕最终还是得到了那五万援兵和粮草,这也使他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危险之中。

    在此之前,项燕一直以为自己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军。

    他以为在这要灭国的时刻,楚国各大族乃至各城邑都愿意将自己的兵力甚至财物交出来对抗秦军。

    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贵族不仅不愿将自己的兵交出,甚至还打算借此机会铲除项氏

    否则,昭氏派人送密件说项氏谋反又是怎么回事?

    很明显,说项氏谋反有两个意图:一方面可以使大王起疑心进一步弱化项氏甚至削项氏兵权,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各贵族不需要出兵出粮

    若项氏谋反,贵族自然不需将兵、粮交到项燕手中供其指挥。

    否则岂不是供给反贼?

    此计是何等的险恶啊!

    项燕听了这些只气得差点喷出一口老血,他不明白这些贵族为何会不顾大局自毁长城

    形势难道还不明显?

    若人人只顾自家封地不愿出兵、出粮,最终就只有被秦军各个击破这结局,到时谁也得讨不了好。

    但就是个个都抱着侥幸的心理:要死先让别人死,最好便是秦军打到自家门前时就无力再战。

    项燕是越想越怕。

    如果后方贵族是这样的想法,那自己的应敌方略是否还可行?

    大王手里的三十万兵已有二十五万在曹州、陈城两地,寿春只留五万。

    原本这算不上什么,因为后方分布在各城邑和贵族手里还有三十余万兵,这些兵已足以保护寿春周全。

    然而,各贵族却是只顾保存实力拒不出兵那么自己在外围将大王的兵力耗尽岂不危险?

    就算他项燕能将秦军击败,这二十五万兵到时只怕也所剩无几了。

    之后又会是什么局面呢?

    昭、屈、景三族兵力便会强过大王,秦军退了大王却无法掌控三族,大王掌控不了三族又哪还有楚国?

    于是项燕就明白了,这场仗不能这么打。

    所以史上项燕才会有“诱敌深入”的战术对阵李信。

    其实项燕是不得不用这战术,甚至楚国被王贲进攻时也是几乎毫无抵抗十余日连下十城,几乎是一日一城。

    原因就在北部大片地区都是楚王负刍的土地。

    楚王负刍与楚国贵族的关系有些像周王和诸候国。

    秦军攻楚王负刍对于贵族而言没有切肤之痛,甚至贵族还希望秦军与楚王两败俱伤,于是他们才好夺权夺位。

    站在楚王负刍的角度去考虑他同样不敢把自己所有的兵力用于抗秦,否则就算成功挡住秦军也压不住楚国贵族啊,他这大王还当不当了?命还要不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