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秦工程兵-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事实却证明沈兵是对的。

    王徨第一反应就是将兵力集中在城门来个瓮中捉鳖,把这些叛军镇压在陈城内。

    但转念一想沈兵又交待过“勿需赶尽杀绝,尽可放楚人出城”。

    于是当下就下令:

    “守住北、西、南三门,放开东门!”

    部将不解,问:

    “校尉,东门临河。”

    “而我军水军又在汝水,河道上尽是运粮船队。”

    “若放叛军由东门而出,只怕会沿河劫掠船只逃走”

    王徨打断部将的话,道:

    “勿需多言,保住城内粮草要紧,任他们出逃。”

    部将不敢多说什么,应了声就去调兵谴将。

    昌平君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起军之后便让楚民到处放火。

    古时房屋都是木房且连成一片,若是不及时救火很快就会连成一片烧尽整座城邑。

    这还真让大梁军忙了一阵,尤其粮仓还遭火势波及不过王徨早已按沈兵的命令将粮食转移到他处了,粮仓甚至还是王徨有意放纵其火势。

    昌平君等楚民自是不敢在城内逗留太久,乘着大梁军忙着救火时就从东门杀了出去。

    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

    大多楚民出城后就作鸟兽散了这些楚民大多是老弱伤残,昌平君便是带着身边也没什么作用。

    只有三千余精壮跟昌平君在码头抢了一批运粮船然后沿河而下。

    古时消息不灵通,河道上运粮的秦军远远只见陈城一片黑烟,却不知道从他们身边顺流而下的那些船就是叛军,于是任由昌平君一路逃逸竟无人阻挡。

    消息几个时辰后才传到杨端和手里。

    是时杨端和正在前线巡视,一名信使匆匆赶来报道:

    “上将军,昌平君领楚民叛秦,陈城粮草大半被烧。”

    杨端和霎时就手脚冰凉:

    “什么?昌平君这厮”

    接着一口气没缓过来差点就晕倒,两旁亲卫赶忙上前扶住。

    李岩赶上来说道:

    “上将军保重。”

    “我等可以从大梁紧急运粮,只需坚持到明年收成”

    杨端和摇了摇头,道:

    “我军接连灭赵、魏两国,军粮大多来自燕国及大梁。”

    “原本虽可以支持到明年丰收却要大秦百姓节衣缩食。”

    “如今存在陈城的粮草却被烧了大半,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时了。”

    李岩还不甘心:

    “我等或可从楚境百姓征集。”

    说是征集其实就是“抢”,也就是以战养战。

    虽说从百姓手里抢粮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极端情况下就是不得已。

    杨端和又摇了摇头:

    “项燕早已把大部粮草运至汝水以东了,哪还容我等征集。”

 第二百二十五章 将计就计

    关于陈城粮草,只有沈兵一人知晓真实情况。

    谁让驻陈城的兵都是大梁军呢?

    至于是不是谎报军情沈兵相信到时稍加解释,杨端和也能理解。

    其实站在杨端和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能攻破汝阴防线,其它的都只是小节。

    此时的杨端和以为粮草是真被烧了,只得下令全线撤军。

    另一面的项燕见秦军撤退还摸不着头脑。

    这秦军明明已经解决补给线问题并在城外构筑城寨,甚至连投石机都造好了,却突然撤军

    项燕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秦军的陷阱,目的是诱使楚军出战。

    因此项燕一直按兵不动看着秦军撤退。

    其实项燕不敢出战还有另一个原因。

    大凡追击敌人要用战车和骑兵,因为只有这两兵种速度快能赶上敌军衔尾追杀。

    其中战车对道路要求较高,稍崎岖便不适合行驶。

    骑兵则可以在各种地形上纵横驰骋。

    问题是有黑甲军在,骑兵战车又如何敢去追敌?

    一个不好,追敌不成自己反成了物,岂不闹出个笑话?

    再加上情况不明,于是谨慎的项燕便宁愿在城内守着。

    直到三个时辰后天色已入黑,才有人来飞报:

    “上将军,昭氏使人来报,昌平君于陈城举事烧毁秦军大批粮草。”

    “秦军因此退兵。”

    项燕腾的一下就从地上跳了起来,问:

    “此话当真?”

    信使回答:

    “千真万确,属下见过昌平君。”

    “随行的还有三千余一同举事的楚民,他们沿途抢了数十艘运粮船,顺流而下进了楚境!”

    项燕原本皱着的眉头霎时就舒展开了:

    “好个昌平君,举事正是时候。”

    “真乃天助我大楚,秦军命中该有此败。”

    “来人,传令下去,马上整兵追击!”

    楚军牛角号一吹便连夜展开追击。

    不过说是追击,却是小心翼翼的尾随着秦军一路收复城寨。

    尤其是白天,楚骑通常是确认主力已赶到时才敢上前他们这是被黑甲军给打怕了。

    其实黑甲军只有三千余人,这条自汝阴到城父的防线却有两百余里,任黑甲军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兼顾。

    沈兵就在陶城等着。

    陶城是秦军补给上岸的地方,秦军要保证自己的补给自然也要像来时一样在沙河两侧退回。

    否则若是河道被切断那就不是撤退而是溃退了。

    等了三天沈兵才等到杨端和。

    这就是杨端和的稳重之处,撤退可不是像想像的那样一溜烟掉头跑。

    若是这样,就很容易被敌军一路追杀毫无还手之力。

    撤退应是组织成几队,然后互相掩护有条不紊的后撤,于是速度更慢时间自然也更久。

    杨端和一见到沈兵便摇头叹道:

    “人算不如天算,谁又想到昌平君会在此时作乱叛秦!”

    “这厮可恨,老夫却是看走眼了。”

    沈兵上前安慰道:

    “上将军说的是,或许是楚国命不该亡。”

    “不过属下有一事禀报,上将军”

    杨端和会意,便驱退了亲卫,苦笑道:

    “难道你还有退敌之策?”

    “如今这局面,只怕是神仙都难挽回败局了。”

    沈兵拱手道:

    “属下以为并非如此。”

    “如今形势正对我军有利,楚军覆灭在即!”

    杨端和不由奇道:

    “我军粮草被烧,楚军已全军反攻,如何还对我军有利?”

    沈兵将一卷纸递到杨端和面前,说道:

    “这是陈城守将王徨的密件。”

    “他已按属下之命,在粮仓被烧前就将粮草转移至它处。”

    杨端和的眼睛霎时就亮了起来:

    “这么说来粮草没有被烧?”

    沈兵回答:

    “没有被烧。”

    杨端和又问:

    “那为何又”

    下一秒杨端和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冲着沈兵频频点头道:

    “妙,妙计!”

    “假做粮草被烧引楚军来追,此乃引蛇出洞也!”

    顿了下,杨端和又震惊的望向沈兵:

    “你却是早已猜到那昌平君会反了?”

    沈兵回道:

    “正是,是以属下才将计就计借此引楚兵来攻。”

    沈兵没有说他和昌平君之间的秘谋。

    这可非同小可,万一要是传了出去或是昌平君到时反悔不降,沈兵就惹一身骚了。

    杨端和感叹道:

    “副将深谋远虑让老夫佩服。”

    “老夫还道要在汝水攻上数月耗兵过半才能取胜。”

    “不想副将早已设下连环妙计。”

    “有副将在,楚军哪还有不亡的道理!”

    接着再一想,杨端和又皱起眉头说道:

    “不过项燕那厮极为谨慎。”

    “此次楚军追击只是远远跟着,我军若是停下,只怕”

    沈兵知道杨端和担心什么。

    像这种诱敌出城之计,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但要想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首先得敌人冒进,只有冒进才有可能将其主力反包围并大量杀伤。

    然而项燕不仅没有“冒进”反而十分谨慎,秦军退一步他跟一步,再退一步再跟一步,而且还是摆好了防御态势

    可想而知,只要秦军一反攻,项燕就会带兵狂退,甚至还会再次退到汝水防线,到时这引蛇出洞还不是白费?

    不过沈兵当然也想到这一点,便指着地图压低声音如此这般的跟杨端和说了一番。

    杨端和是越听越心惊,暗道原来此战全在沈兵计划之中,他这个上将军虽是指挥着二十余万大军统筹全局,但其实只是沈兵手中的一个棋子。

    另一边的项燕对此丝毫没有察觉,他带着部队亦步亦趋的跟着秦军收复楚地。

    到了陶城,又兵分两路沿河而上。

    因为楚军也需要沙河运送补给,是以这时就不再封河。

    项燕心下暗自庆幸,今趟若不是那昌平君的神来一笔,此战楚军便是能守住汝水防线只怕也要陷入一番苦战。

    如今却能这样轻松取胜。

    另一方面楚国贵族也因此更团结至少目前是这样,贵族已有十余万兵在项燕手里,想再要回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以真可以说是楚国的国运使然了。

    项燕没想到的是,他这才刚刚踏入沈兵的陷阱。

 第二百二十六章 层层防御

    秦军在陈城以南的埠城停下。

    这一是因为埠城是汴水与颖河的交汇口,若是要利用水道航运的话,两河交汇处就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可以同时控制两条河道。

    另一个则是埠城距陈城恰好五十里。

    五十里的距离,步兵行军一日可达,于是相当于背靠陈城。

    正如之前所言,陈城的防御是个死城其实并不适合防守。

    有护城河的城池比如大梁也差不多,这类城池虽然易守难攻但却极易受困很难发起反攻。

    古时大多城池都要求“进可攻退可守”也就是不要护城河,若想反攻,兵士可以在城墙弓弩射程的掩护下出城布阵。

    这才是军队和兵士真正需要的城墙。

    反之像大梁、陈城这样的死城,军队不能进城布防只能在城外驻扎与敌战斗,胜负其实都是在城外决定的,普通兵士几乎用不上城墙的防御设施。

    这类防御极强的城墙说到底不过是王公贵族保命的一种心理慰籍,也只有像魏王假那种昏君才会将军队全部收拢在城内死守。

    此时的秦军当然不可能将兵力布设在陈城内。

    若是如此,楚军只需在各个城门出口布设千名弓弩手或是投石机封锁住出城小道就可轻松将数十万秦军封死在城内。

    秦军这样的布置反而让项燕放心。

    因为他认为这时的秦军必是因为粮草不足只能保持防御态势,留着陈城则是为了来年谷物丰收时再次发起进攻。

    于是当项燕随着秦军赶到埠城前时,就一声令下命楚军构筑工事。

    项燕对着案上的地图说道:

    “我等必须赶在明年收成前修筑三道工事。”

    项伯有些不解:

    “为何要修筑三道工事?”

    项燕指着地图解释道:

    “明年收成之季秦军必然再次攻楚。”

    “而此地距汝阴四百里,每百里一道工事,便需三道。”

    “到时我军可以利用工事与秦军作战,且战且走一路退回汝水,可保楚国无恙!”

    部将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楚军战斗力不如秦那是众所周知。

    比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