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秦工程兵-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一到前线就收获得前线军士热情欢迎,无论是大梁军还是秦军。

    这是秦军的一种尚武军风,他们由于长期处在中原西部与蛮族接触颇多。

    蛮族那是妥妥的残酷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秦军相当来说还会明些,但受影响之下当然也是尊重强者而不问出处。

    之前秦军之所以看不起大梁军及神武军,虽有出身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大梁军及神武军是魏国降军。

    降军在秦军眼里就是弱者,被瞧不起是当然的。

    但是现在,大梁军及神武军各自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其中尤其是神武军,更是屡立奇功创下了连秦军都不敢想的战绩,且得大王赐名,于是秦军对它们的态度就由此转变了。

    魏呴带着几名亲卫迎了上来,老远就拱手笑道:

    “副将别来可好?”

    “汝阴一战,副将及神武军名震天下,属下及大梁军与有荣焉!”

    沈兵苦笑一声,回答:

    “说什么名震天下,差点就要名垂千史了!”

    魏呴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何况就凭楚军那区区几万人,又如何能取副将性命?”

    沈兵一时无语,区区几万人?

    不过沈兵也没跟魏呴多费口舌,他第一件事当然是去拜见杨端和。

    此时的淮河已搭起了几座浮桥方便秦军来回,上下游方向又打下木桩拉起封江锁链以免楚水军来援,于是这淮河天险也就徒有虚名。

    沈兵望了望远处被河水及秦军团团围困的寿春,虽是高大却像是一座孤岛似的形单影只,就连城头上的楚字大旗也飘得有气无力的,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落寞。

    一边前行,魏呴就一边向沈兵介绍:

    “淮北为两万大梁军,分守东、西、北三门。”

    “淮南为上将军亲率八万河内兵,守南侧两门。”

    这兵力布置是合理的。

    淮北虽说有三座城门,但这三城门都为淮水所困,只需要在城门处淮河对岸布设投石机和弓弩手很容易就能将楚军封在城门内。

    广个告, app  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淮南一侧的两座城门却是连着陆地的。

    而且这两座城门还是大瓮城设置所谓的大瓮城就是有面积很大的双城门,为的就是能一次多派些兵出城作战。

    另外,城头的投石机、弓弩手还可以为出城列阵掩护,于是南面很难被封锁因此需要的兵力就更多。

    魏呴接着说道:

    “我大梁军另有三万驻守陶城及沿途城邑。”

    “大梁军战到此时,已折损近两万人了。”

    沈兵点了点头。

    两万人说起来不过只是个数字,但一想起汝阴神武军不过伤亡一千余人就排得满地都是尸体沈兵心下就感到莫名沉重。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态。

    沈兵以前是个小兵甚至还是工师时,有战友、部下伤亡虽有感觉但并不深刻。

    但是现在,沈兵一听这伤亡数字就像是一个烧红的烙铁在他心里烙上一个数字。

    究其原因,沈兵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以前自己也无能为力是在随波逐流,战场上的死伤跟他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现在,方略是沈兵定下的,兵是沈兵练的,部队也是沈兵指挥的这些人的死伤就与沈兵有直接关系了。

    于是沈兵总是忍不住想,如果自己再努力些,或是将计划制定得再完善些,不知是否就可以避免一些伤亡。

    然而想这些都无济于事,沈兵也知道这过于理想化。

    不一会儿两人就来到了杨端和的帅帐前。

    守卫见到沈兵立时便肃然起敬,不用吩咐就赶去通报杨端和。

    杨端和快步从帐内迎了出来,就到沈兵就欣喜的拱手道:

    “五大夫何不在汝阴多休养几日?”

    “难处由五大夫解决,此等围城小事就交由老夫来处理便可。”

    杨端和有意称沈兵“五大夫”,也有祝贺沈兵晋爵之意。

    说实话,杨端和其实也颇有危机感,他的爵位也不过是右庶长,不过比沈兵高两级。

    若沈兵按这速度晋升下去,超过杨端和也是指日可待。

    不过杨端和却想的比较远,他不会像陈隗那样寻思着打压沈兵。

    其实应该说杨端和没那么傻要知道这沈兵晋爵可是大王的意思,尤其还有赏金百两赐名“神武军”。

    赏金百两倒还正常,王翦获胜时也常有此待遇,杨端和跟着王翦东征西讨自然知道这个。

    但赐名“神武军”这可从未有过。

    这足以说明沈兵已为大王所重,甚至说是红人也不为过,此时杨端和再去打压岂不是自讨没趣?

    所以杨端和心下清楚,以沈兵的年纪及才华,位在自己之上只是迟早的事。

    等将来才巴结倒不如现在就做个好人尽力拉拢。

    因此杨端和才会出帐来相迎,否则身为上将军没道理出来迎接一个副将。

    接着杨端和就关心的问了声:

    “副将伤势没大碍吧?”

    沈兵赶忙拱手回答:

    “有劳上将军关心,只是皮外伤,无甚大碍。”

    杨端和点了点头:

    “那就好,回头我再唤那徐宪给你开上几副药。”

    “楚地湿气重,千万马虎不得。”

    徐宪却是杨端和的门客随军巫医通常都是水平不高的庸医,将军级别的自然不放心让他们医治,所以会带着“私人医生”。

    沈兵赶忙谢过,心下有些奇怪杨端和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客气了。

    不过沈兵也没太放在心上,只道是自己汝阴一战深合杨端和之意且扭转了攻楚局面才使杨端和有这般态度。

    正在沈兵发愣时,杨端和就坐回案前,对着案上的地图说道:

    “副将来的正好。”

    “这是我军布防图,副将看看是否有问题?”

 第二百四十七章 浮桥

    之前魏呴已大略向沈兵介绍一番,此时这布防图却是更清楚明了。

    杨端和不愧是长年跟随王翦东征西讨的名将,把寿春的包围圈布设得滴水不漏:

    淮北大梁军方面就不用说了,主要是对外构筑营寨。

    其实杨端和的八万秦军也是对外构筑营寨。

    因为这场战虽说是围困寿春但要防的却不是寿春的突围寿春城内的兵力要想突围十分困难,那城门一开就惊天动地,城外秦军就做好准备并能以多打少。

    所以要围困寿春,主要是防有其它楚军来救,防楚军里应外合杀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因此大梁军及河内军的营寨都是对外设立。

    对内则用大量投石机和弓弩手封锁城门。

    这布防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杨端和利用淮水做部队的连接:寿春以淮河为护城河在城外绕了半个圈,而杨端和的河内军就沿着淮河的两个转折点围成了另半个圈建寨。

    如此一来,河内兵既可以包围寿春又可以在对外防御时不用担心自己的侧翼被攻左右两翼都是淮河,且淮河已被封死,便是想攻也没法攻。

    另一方面,就是浮桥造得十分宽敞,几匹马并排前行都不是问题。

    于是淮河南北两岸的秦军均可互相增援。

    若说有什么危险的话,那就是河内兵要面对寿春两个大瓮城。

    这两个瓮城随时都会冲出几千楚兵甚至是骑军出来。

    不过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杨端和在城门外布设了大量的陷马坑、拒马枪,接着就是成排成排的投石机。

    据杨端和解释,那些陷马坑都是秦军乘着夜色构起盾阵在城下挖的。

    所谓的陷马坑并非陷阱或是陷坑,而是专门针对战马骑兵的小坑。

    这小坑只比拳头稍大,一尺余深。

    这样的小坑对人没什么威胁,但对骑兵、战车来说却是噩梦。

    原因是马蹄若是踩上这陷马坑便会陷进去,于是骑兵、战车只能慢行无法快行,速度一快会发生什么事便不稍说了马腿陷进去无法及时抽出,而马车却因惯性前进,于是轻则瘸腿重则整根马腿都会被撕下来。

    甚至就算慢行也会一瘸一拐的极易被绊倒,马背的骑手很容易被摔下来。

    于是,楚军的骑兵及战车就变成了无法出城作战的废物。

    但若是以步兵出城应战又要面对其后密密麻麻排成几排的新型投石机。

    所以楚军之前几次尝试突围都被秦军打了回去。

    可叹那张崎,他置下的都城护卫军尤其是骑兵和战车兵至始至终都没能发挥出作用:

    之前在汝阴攻城时是将骑兵和战车兵当作步兵用,此时守寿春时就更是连城门都出不了了。

    张崎之前还道往后再取沈兵性命,却不想是沈兵来取他性命。

    对此沈兵有些心疼,那些可都是骑军精锐,就这么浪费了?

    他甚至很想去告诉张崎一声,骑兵不是这么用的!

    不过这只是想想而已,沈兵当然不会这么做。

    看完布防后,沈兵就说道:

    “上将军布防可以说无泄可击,我等只需坐等寿春弹尽粮绝便可。”

    杨端和有些担忧:

    “老夫担心的不是寿春。”

    “据闻昌平君那厮正在游说各贵反攻,其意或是攻我后方补给线。”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此方略难成大事。”

    “先不说楚国各族心思各异不愿出兵,便是出兵只怕也无济于事。”

    “原因是我军于汝阴缴获补给无数,且汝阴距寿春不过两百里。”

    “我等只需保汝阴不失便无粮草、箭矢之忧。”

    杨端和点头称是。

    这个锅得项燕来背,他当初为了组建汝水防线于是将数十万大军的补给全都集中在汝阴、城父两城。

    于是这两城的补给都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甚至汝阴还有生产箭矢的能力。

    而汝阴又是被沈兵奇袭得手,于是汝阴一城的补给和设备便尽数落入秦军之手。

    这就给了秦军一个绝好的前进基地。

    首先是汝阴易守难攻,之前沈兵只领三千人马驻守汝阴就能让七万楚军无可奈何。

    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  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app  。

    如今杨端和留一万秦军精锐驻守,楚军又要多少人才能攻下?

    其次就是汝阴至寿春只两百里,骑军只需两日便能赶到。

    楚军要是进攻汝阴,就不怕杨端和从背后夹击?

    于是楚军所谓的攻击秦军补给线几乎不可能成功,因为它几乎就意味着与秦军主力决一死战。

    杨端和想想又奇道:

    “既是如此,昌平君又何苦来回奔波?”

    沈兵倒是知道原因,昌平君这是在为成为楚王做准备。

    不过沈兵当然不能说,何况他也不确定昌平君现在是什么打算。

    别说沈兵不确定,就是昌平君自己也不确定。

    原本昌平君是确定的,因为他认为只要有沈兵在秦军便战无不胜,因此振兴楚国就不会有希望,于是当然只能按沈兵说的那样做。

    然而,当他游说一圈回到项燕那时这个想法就动摇了。

    项燕问都没问昌平君游说的结果,因为他早就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倒是昌平君一脸惭色的叹道:

    “本君无能,无法从各族借到一兵一卒。”

    项燕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