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秦工程兵-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释了老半天,冒顿才明白这些“土”可不是简单的颜色会对就可以,而是要开矿挖出来的。

    可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到哪寻找这些矿去?

    其实蒙古高原是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许多矿探明的储量居亚洲首位。

    但那是在现代拥有先进探矿设备时的情况,此时的匈奴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只怕除了它会长草、长树能养活牛羊之外就是一片空白了。

    冒顿自言自语的说道:

    “这该如何是好?”

    “若只知制法却没有原料,岂非还是受制于中原?”

    想了想,冒顿就咬牙下令道:

    “先用牛羊毛皮换取原料。”

    “再命人探矿,能探到多少便是多少!”

    这探矿是用什么人就不用说了,自然是被俘虏的秦人。

    甚至冒顿还决定派人偷偷南下进入中原,然后花重金请采矿工匠北上到草原探矿。

 第三百七十二章 控制

    防盗章节。

    沈兵原本还想在泰山玩几天,毕竟跋山涉水的好不容易来一趟,而且也许久没放松了,趁着这机会游山玩水一番倒也惬意。

    仞紧张的拿着书信报道:

    “大将军,北地发现奸细!”

    沈兵和扶苏都觉得没什么好奇怪的,北地有那么多先进的玩意,又是织布机又是火药又是舂米水车,没人来偷学技术那就是怪事了。

    所以初时都没当一回事,沈兵只是“嗯”了一声就继续跟扶苏讨论着该如何从中原带去更多商人的问题。

    然而仞却补充了一句:

    “是匈奴奸细!”

    沈兵和扶苏这才震惊的抬头望向仞。

    沈兵问:

    “匈奴奸细?他们又是如何混进作坊的?”

    因为担心匈奴偷学,所以沈兵从一开始就严格规定只有中原人才可以进作坊,甚至还要排查户籍排查户籍也只有在秦国的郡县制下才能做到,虽说也不容易,但为了保密却值得。

    仞呈上一封信,说道:

    “匈奴用的是中原人,而且有户籍!”

    沈兵想了想,然后就明白了。

    中原人有许多被匈奴俘虏了成为奴隶,不仅是他们,甚至可能其家人也在匈奴那成为奴隶。

    于是

    匈奴就可以用其家人为质,胁迫他们成为奸细。

    甚至还有许多中原人是心甘情愿为匈奴卖命,那在现代叫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简单的说,就是他们被匈奴俘虏后原本以为必死,在这种心理期望极低的情况下只要匈奴留他们性命,亦或是对他们好些给点食物,他们就会觉得匈奴还不错,于是反过来会站在匈奴一边。

    中原人而且有户籍,于是排查起来就难了。

    再加上前些日子有大批从代国转移过来的百姓这些百姓不可能有户籍,于是就有许多奸细混杂其中。

    沈兵展开纸条一看,吃惊的发现匈奴感兴趣的不只是火药,还有水车、冶铁、纺织等,在王贲的紧急排查下几乎每个部门都找到了匈奴奸细。

    甚至这其中可能还有没挖出来的。

    扶苏有些奇怪的说道:

    “据闻匈奴对技术并无兴趣,他们只好骑射牧马,为何却”

    沈兵苦笑一声回道:

    “冒顿与常人不同,此人极富远见,我等不可小觑!”

    这些的确像沈兵想的那样是冒顿安排的,而且是冒顿亲自安排的。

    其实早在九原一战见识到“震天雷”的厉害之后冒顿就开始安排了。

    那时匈奴因为头曼单于新亡,九原一败见识到秦军如此强大,再有东胡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难,整个匈奴都处在士气低谷甚至有种大祸临头之感。

    插一句, app  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但这时冒顿单于却在与其子稽粥秘密商议着对付秦军之策。

    稽粥没有参与九原一战,听闻有如此恐怖的武器,就好奇的问:

    “单于,若秦军有如此威力的震天雷,我们将来又怎么与其作战有?”

    “到时岂不是他们走到哪里,我们就要退到哪里?”

    冒顿沉思了一会儿,就说道:

    “以目前的情形来看,继续这样下去的确是这样。”

    “虽然我们有草原之利,以步兵见长的秦军暂时还对我们无可奈何。”

    “但如果不早做准备,等到秦军兵强马壮的那一天,匈奴就绝非其对手。”

    这也是沈兵说冒顿极富远见的原因。

    寻常匈奴人又哪会想那么远,他们大多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这是游牧民族的特点。

    游牧民族的生活是逐水草而栖,所以不用考虑太多? 草吃完了换一块? 只要方向对就行,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停下呆一段时间。

    而农耕民族就无法这样无忧无虑了,他们必须计算农期? 考虑灾害,还有储存粮食过冬以及必要的财富应对不时之需

    时间一长? 农耕民族自然就会形成计算能力强、有储存财物应对危机的意识,以及一定程度的远见等性格特点。

    当然? 这只是对大多数而言。

    农耕民族也有过一天是一天的,游牧民族中也有储存财物应对危机的。

    冒顿单于就是一个例外,或许这也是他更倾向学习中原的兵法的原因之一。

    稽粥好奇的问:

    “我们应该怎么做准备?”

    冒顿单于想也不想就回答:

    “学习他们的技术。”

    “如果我们也能得到震天雷并学会制作的方法,自然就不需要怕秦军。”

    稽粥不解的说道:

    “可是秦人又岂会教我们?”

    冒顿笑了起来,他拍了拍稽粥的肩膀道:

    “不? 他们会教我们的!”

    冒顿用什么方法就不用多说了。

    他将大批的中原奴隶集中起来? 尤其是那些拖家带口还带有手艺的工匠。

    然后给他们好的食物更优越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就对召集那些工匠对他们说:

    “我想得到北地的技术,所以要派你们去北地学习。”

    “如果成功了并把技术带回来,你和你的家人就会得到赏赐? 且永远脱离奴隶身份,我会把你们当作匈奴人一样看待!”

    “但如果失败了? 那么你们的家人就会被斩首。”

    然后,这些人就被派往中原。

    为了避免被怀疑,他们甚至在中原绕了一个弯从另一个方向进入北地。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工匠有手艺,同时户籍又没问题,于是很容易就被选进各作坊务工。

    这其实也是北地发展工业的缺陷之一。

    因为要务工,所以知道秘密的人必然不少。

    知道秘密的人一多,想要保住秘密就不大可能了。

    这其中把控最严的其实是冶新铁,这个因为有严密的措施倒没出事其实也不是措施严密的原因,而是新铁的生产规模一直没有扩大。

    如果扩大到一定程度,想保密就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这其中火药就是如此。

    秦军短时间需要大批的“霹雳火球”,必然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就没有保密的可能。

    幸运的是沈兵早有准备,“霹雳火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百七十三章 西套

    嬴政这时才放心手中的奏折,反问赵高一声:

    “你这消息是从何而来?”

    赵高一听以为有戏,赶忙回答:

    “皇上,是来自燕国的商旅。”

    “其中有几个正与属下相识,他们认出了收购原料的是北地商人。”

    “同时这些商旅又与匈奴有来往。”

    “于是便知道了原料买卖一事。”

    嬴政想也不想就下令道:

    “即刻将这些商旅拿了,询问可有告知其它人。”

    “然后一并拿了问斩!”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赵高吃惊得张大了嘴半天也合不拢:

    “皇上,这”

    嬴政阴沉着脸打断了赵高的话:

    “军国大事又岂是这般人能议论的?”

    “他们这些凡夫俗子又能懂得什么?!”

    说着瞄了赵高一眼,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奏折上了。

    赵高愣了一会儿,只能应了声是。

    别看赵高表面波澜不惊,其实这一刻他着实被吓到了。

    因为若这被嬴政定义为“家国大事”不容那些商旅议论的话,那么他赵高是不是也不能议论?

    如果商旅是“凡夫俗子”什么都不懂的话,他赵高是不是也是“凡夫俗子”之一?

    如果商旅“拿了问斩”的话,那他赵高岂不是

    所以赵高哪里还敢多说什么,赶忙就出得殿来。

    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当,若是就这么着了,嬴政一查他什么人都没抓也没问斩,那岂非露了马脚?

    于是赶忙回忆适合的“背锅”人选

    赵高以其手段和人脉很快就把事情办妥,而且天衣无缝。

    只是赵高一直不明白,这事为什么就会变成“凡夫俗子”不能议论的“家国大事”?!

    赵高却不知道,这一回他还真不冤。

    嬴政一早就从扶苏那明白了沈兵的用心。

    对于沈兵他当然不会起疑,尤其在这一点上

    沈兵若要是通敌,那还用得着几次大败匈奴让匈奴闻风丧胆吗?

    并且此计虽表面看起来不合常理,长此以往却又的确能把控住匈奴所需的原料。

    另一方面,这“霹雳火球”都是沈兵所制。

    若沈兵通敌,在秦国知道配方前将其给匈奴便可,那时因为没人知道有火药这物事,于是也不会有人怀疑其通敌。

    从这几方面分析,嬴政对扶苏所报是深信不疑,且支持北地掌控火药原料。

    结果赵高却还来这么一出

    原本嬴政还不想理会,但转念一想:

    这商旅既认出了北地商人又与匈奴有来往知道高买低卖之事,万一传到匈奴耳朵里让他们知道这是沈兵掌控原料之计,岂不是要坏事?

    于是才有下令问斩这一出。

    嬴政当然不知道,这其实是赵高杜撰出来的。

    寻常商旅的确消息灵通,但沈兵又怎会笨到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用同一人。

    如果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不是同一人,又如何能判断这是沈兵在幕后高买低卖同一批原料?

    沈兵不知道这些,此时的他已和扶苏、杨端和等几人赶到了西套。

    此时的西套却是一片蛮荒之地,村落大多集中在南部山区,但大多像原始部落,百姓穿兽衣蓬头垢面如野人一般,说的话没人能听懂。

    求助下,app 可以像偷菜一样的偷书票了,快来偷好友的书票投给我的书吧。

    这虽是在意料之外但同时也是意料之中。

    西套这地方虽然从周朝起就被划入北地郡,但却很少有势力能到这边远地带,实际控制的大多还是少数民族。

    直至蒙恬收复河套修建长城时才开始经营这里,几百年后到汉朝才建起第一座城,被称作“吕城”。

    所以蒙恬也被称作是经营西套第一人。

    不过现在应该变成是沈兵了。

    沈兵花几天的时间与众人到西套到处转了几圈。

    这么做主要是考察西套地形

    经营一片土地不是说一拍脑袋说适合这适合那就开始的,首先就是要知道这片土地的情况,从气候、水、土壤、地形,再结合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计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