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工程兵-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其敌军无补给之忧,而我军却只许胜不许败。”
“一旦战败未能夺取月氏而粮草又跟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望大将军三思!”
沈兵问杨端和:
“肃州粮草尚可支撑多久?”
杨端和回答:
“因之前的买卖屯粮,是以粮草可支撑两个月!”
如果只能支撑两个月的确十分危险,因为大军从肃州返回西套都要一个月的时间。
若选择作战……
杨端和又补充了句:
“且我军若攻月氏,只能从东、北两面进攻。”
“由东面进攻会被三危山所阻,其易守难攻非是一月时间能下。”
“北则是无水、无草的戈壁,且我军进入戈壁便无险可守并处于月氏及匈奴两面夹击之中……”
沈兵打断了杨端和的话:
“我等从正面攻三危山。”
杨端和还想说什么,却被沈兵阻止了。
“就这么定了。”
“河套便交由杨将军打理,沈兵亲自带兵前往肃州指挥。”
这一来所有人都急了,王贲起身道:
“大将军不可,此去肃州路途遥远且吉凶难料,王贲带兵前往即可!”
杨端和也说道:
“肃州所部是属下的河内兵,若一定要攻,自应属下亲自前往!”
就连扶苏也紧张的站了起来:
“河套还需大将军主持大局,扶苏以为大将军不可轻率!”
……
沈兵又哪里是想逞这个英雄或是轻率而行。
而是他想好的对付月氏的方略是兵行险着绝不可泄漏。
为了保密以确保战役的突然性,沈兵必须亲临指挥且只有他一人知道……一旦秘密泄漏,不只这一仗会输,李岩那三万人也很有可能就此回不来了。
因此沈兵不得不小心行事。
于是沈兵朝扶苏拱了拱手道:
“请公子放心,沈兵自有分寸。”
“且到时即便战败……沈兵要全身而退也不是难事。”
扶苏见沈兵态度坚决,只能叹了口气点头道:
“大将军此去定要小心行事,切不可勉为其难!”
沈兵拜谢之后就带上王贲往西套赶。
赶到西套后沈兵也不多说什么。
一方面命令剺率领的骑兵在肃州待命……剺率领着西域来投的五千骑兵及万余牧民此时已在返回的路上。
这支队伍的补给倒不需沈兵担心。
正如之前所言,他们是游牧民族,不管去哪里都随身带着牛羊,只要有水有草就饿不死。
西域骑兵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征兵比率很高。
秦军由于长年征战女多男少,所以平均五人里能有一人服兵役就不错了。
不过这也与秦军轮流服更役的制度有关……一人服兵役后家里还需要有劳力种田。
西域牧民就不一样了。
其五人里能有两人服兵役……家里不需劳力,女人也要舂米也不要织布,更不要耕田,只需会挤奶会杀放羊就差不多了。
所以五千骑兵所对应的百姓不过万余,于是负担就少得多。
沈兵令剺将五千骑兵赶着随行的羊群前往肃州,百姓则带少数羊群继续往回西套。
另一方面沈兵就在西套组织起了一支援军。
这支援军由三千神武军与一千往利氏的山地军组成。
其实没有三千神武军,因为其中有一千是沈兵的亲卫。
沈兵不敢带更多兵力。
因为补给不足的问题,兵力与时间是正反比的:带的兵力越多肃州拥有的时间也就越短。
接着沈兵点了两万头羊带上些粮食后就出发了。
一路上兵士先行羊群在后。
但行军速度却不快,每日前进一百里后就停了下来,接着就扎营训练。
训练的却不是骑战,而是让王贲所领的两千神武军与往利清的山地军混编在山地行军。
王贲初时还有些奇怪,因为每次训练都没什么目的,就是进入山区前进半个时辰之后再原路返回。
但随后一想,很快就明白了:
“大将军此去与月氏作战,只怕是要以这两千神武军及一千往利军为奇军了。”
但王贲随后又皱起了眉头:
“月氏有七万大军,匈奴又有十万。”
“秦军即便以三千奇军走山路绕到月氏侧后又能起多大作用?”
第三百九十二章 炒面
这是一种临时抱佛脚式的训练。
这没办法,因为肃州那边等不了……肃州只有两个月的粮草,等沈兵这边山地军训练妥当了,肃州的粮草也差不多完了。
不过沈兵也不需要将他们训练得太完美,实际上往利军与神武军混编已足够完成穿越山地的任务。
往利军的优点是山地行军能力及生存能力,缺点是组织性、纪律性及战斗力欠缺。
神武军几乎与往利军是相反的,其优点就是往利军的缺点,缺点则是往利军的优点。
于是两军就能完美的互补。
沈兵不需要往利军有多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也不需要它有多强的战斗力。
至少目前是这样。
沈兵要的只是往利军能在他们熟悉的山地中将神武军带出去,或者帮助神武军生存、提高其穿过山地的速度。
接下来作战的事,就交给神武军了。
因此沈兵问往利清:
“往利兵一千人,神武军两千人,一个带两个,能否穿过祁连山?”
往利清反问了声:
“祁连山?”
沈兵朝身后的祁连山扬了扬头,然后往利清就明白了。
“雪山!”往利清说:“我们称它为雪山!”
沈兵猜这是因为祁连山山峰上长年积雪的原因。
往利清就接着问:
“大将军想要我等穿过何处?”
沈兵翻开地图在其上划了一条路线,问:
“若是这么走,却需几日?”
往利清看了看,就摇头说道:
“我等无法穿过。”
沈兵心下一惊,问:
“为何?”
往利清回答:
“此处山高路险,我等只能凭借索箭攀岩。”
沈兵说:
“那为何又说无法通过?”
沈兵的想法是:往利军原本就擅长山地攀岩,现在又装备有索箭,于是原则上就可以穿过任何山区。
他们要是能穿过任何山区,那只要放下绳索或绳梯,神武军不是一样也能通过?
往利清解释道:
“若是只能攀岩通过,则马匹及羊群必定无法通过。”
“若马匹羊群无法通过,那么我等只能随身携带补给。”
“且除补给外又要携带装备,神武军还要披挂盔甲,此外还要带攀爬装备、造饭器皿……”
“如此一来,能在山区行军四日左右已是极限。”
“而这段山路至少需要六日。”
往利清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
这的确是个难点,而且还不是多带补给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为多带补给就意味着无法翻山越岭或者减缓速度,而减缓速度又意味着需要更多补给,于是一环扣一环而补给的重量就无限往上加……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减少装备的重量而多带粮食,比如不带盔甲、少带箭矢。
但这么做却没有多大意义。
一方面是神武军装备的藤甲本身并不重。
另一方面则是神武军若是将装备减弱到这程度也就意味着其战斗力会成级数下降……藤甲可以说是对付游牧民族的神器,游牧民族大多是玩弓箭的,射得又快又准,而藤甲却是“专业挡弓箭”。
如果不带藤甲,沈兵不确定这两千神武军还能起多少作用。
想了想,沈兵就问了声:
“若是将四日的食物节缩至六日……”
往利清摇了摇头否定了沈兵的想法:
“这四日已是以往利氏携带干粮的重量计。”
“若是以神武军的粮食计……”
沈兵心下一动:
“干粮?”
往利清点了点头:
“我等将羊肉烤熟再晒干,在山区中行军便以其为干粮。”
“不过往利氏可以以极少量的干粮维生,只怕神武军需要更多……”
这说的没错,神武军那是习惯了大碗吃饭大口吃肉?突然一餐只能啃几片肉干?只怕受不了。
沈兵说:
“若神武军也携带干粮,便可不计造饭器皿?是否可以多带些食物?”
往利清点了点头:
“如此或可行军五日。”
沈兵胸有成竹的回答:
“此事包在我身上?我携带的干粮足可食用七日,且不至太重。”
往利清一时好奇?哪里还会有这种又不重又能吃那么多天的干粮?
当晚沈兵就让人牵了几头羊来,将其宰杀之后取油脂熬油。
接着便往油里加面粉翻炒?一边翻炒一边在其中洒上一些切碎的油渣和食盐……
原本应该加糖的。
但一来这时代没糖?二来行军作战需要补充盐份,所以沈兵认为还是加盐更合适。
沈兵耐心的以小火来回翻炒,不久一锅香味扑鼻的炒面就制作完成了。
王贲奇道:
“大将军,我只道这面粉可制面条可做水饺?不想它还有这等吃法?”
往利清闻着香味馋得直流口水?问沈兵:
“大将军,我等可否试试味道如何……”
沈兵提醒道:
“当然,只是此物……”
还没说完就见王贲和几名兵士动起筷子抢了起来,然而刚放到嘴里就被烫得“哇哇”大叫,眼泪瞬间就滚了出来。
王贲一边抽鼻子抹着泪水一边问:
“大将军?只是此物什么……”
沈兵摇着头:
“只是此物由滚油炒熟,看似无烟无气实则温度奇高。”
“需放凉才可食用!”
周边将士“哄”的一阵暴笑出声?只有王贲等几个抢食被烫着的人摆着一副苦瓜脸。
好不容易总算放凉了。
往利清笨拙的用筷子取了一撮放入嘴里,接着就连连点头:
“好吃?我却从未吃过这物事。”
沈兵不由笑了起来,往利清及那些往利氏族人吃的不是羊奶就是羊肉?或者就换一种奶换一种肉?没吃过的东西多着呢。
王贲与兵士纷纷各取一些尝试?吃了后也连连点头称道。
王贲评价道:
“此物虽是美味,却略显干涩。”
沈兵点头道:
“所以平时不宜多吃,但作为行军用的干粮却十分方便!”
往利清“哦”了一声就明白了。
炒面的确不是什么好吃的美味。
但其优点就是便于携带、食用方便且饱腹感很强。
当年志愿军行军作战时就是以炒面为主食……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甚至可以一边行军一边吃。
此时沈兵将其用作神武军的干粮用于穿过山区却正是时候。
第三百九十三章 独轮车
有了炒面,食物的问题就算解决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干粮袋。
原本沈兵也想像志愿军那样用布制一个长筒形干粮袋然后往背上一绑就可以。
但这时代的布都是用苎麻纺出的粗布,丝线间空隙较大,炒面很容易从其间渗出。
于是沈兵只能用羊皮制的皮囊装……往利氏常用这种皮囊装水,要凑齐甚至当场用羊皮制作都不难。
行军这段时间沈兵就让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