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秦工程兵-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现在秦军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沈兵看着剺所制的匈奴兵力布署图,就问了声:

    “匈奴兵力为何如此分散?”

    “这般布设岂非让我等各个击破?”

    王贲回答道:

    “匈奴如此布设,怕只是为了养马而非驻守。”

    剺点了点头解释道:

    “校尉所言正是。”

    “匈奴驻守之处实为姑师。”

    “然姑师城空间及水草有限,匈奴不得不将大军分散到城外。”

    听到这沈兵就“哦”了一声。

    这应该说是西域的特色。

    西域大多地区气候干燥降水较少,于是有水的地方是绿洲,之外便是不适合生存的荒漠。

    时日一长,人们聚绿洲而活自然形成了绿洲农业。

    而有绿洲的地方,人们就会为其命名。

    这些绿洲通常面积不大,比如楼兰就是个只能容纳万余人的绿洲,甚至水源还在枯竭。

    姑师城想必也是个绿洲。

    若以姑师百姓有两万多人计,那么姑师城该可容纳三万人左右……这恰好是匈奴在姑师的驻兵数。

    于是,匈奴人马一多,就只能分散到城外的小绿洲生存。

    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因为若秦军进攻姑师的话,这些分散在外的匈奴就可以自成一军在城外骚扰秦军甚至将秦军包围。

    沈兵心下一动,问剺:

    “城外绿洲哪块最大?”

    剺指着距姑师最远的一个点说道:

    “正是交河。”

    “此处乃两河交汇之处,是以名为交河。”

 第四百二十七章 绿洲

    沈兵是在第五天才获知援军遭到匈奴阻击的。

    那是十余名月氏骑兵赶到了楼兰,其中还有些人负了箭伤……月氏与楼兰有商贸往来对地形较熟,星夜奔逃总算赶到了楼兰。

    他们交给沈兵的一封纸质书信。

    纸这东西目前只有中原能产,且一旦写上文字之后就很难更改也无法重复使用,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

    信是王徨写的。

    这个王徨就是沈兵攻楚时被沈兵留在陈城假装粮草被烧放昌平君走的那个校尉,因其办事能随机应变且处置得当,是以沈兵一直带在身边。

    第二批增援及补给部队就是由王徨负责。

    信中写道:

    “我军距楼兰还有四百余里,匈奴有万余骑。”

    “属下恳请大将军准许我军且战且走慢行至楼兰!”

    沈兵想也不想就同意了,并让月氏骑军将讯息带回部队让王徨便宜行事。

    沈兵明白王徨的意思。

    王徨这支军队并非主力,他们没有携带火炮,骆驼及马车上驮的除了食物、饮水就是弩箭,另外还有几车火炮用的药包和炮弹。

    在这情况下他们要生存下去并不困难,但速度就会较之前慢许多。

    就像王徨在信里说的一样,且战且走继续往楼兰方向前进。

    这也是步卒对阵骑兵的缺陷……因为没有骑兵的机动和快速,路上很容易被骑军拖住。

    沈兵没有派出援兵。

    因为他知道进攻姑师就是对王徨最好的增援。

    秦军在楼兰休整了七天出发。

    这次出发了更多的底气,原因是之前从匈奴手里缴获了一匹战马和羊群,这使秦军多了许多畜力和食物。

    若食物紧缺,把那些多出来的战马当食物也未尝不可。虽说有些可惜,但总比饿着肚子死在敌人手里要好。

    另外秦军又从匈奴及楼兰那补充了许多弩箭。

    匈奴和楼兰通常不用弩而是用弓。

    但弓箭的要求会比弩箭高得多……这是由匈奴、楼兰等对命中率要求较高决定的。

    弓箭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利器,制作更精细是必须的。

    相比而言,身为农耕民族的秦军很少用弓箭狩猎,他们讲的批量是规模,也就是成千上万的人拿着弩箭朝敌人齐射。

    因此这些缴获的箭矢直接裁短了就当作弩箭用,不过数天的时间就补充了数十万枝弩箭。

    这些补充很重要,因为在炮弹不足的情况下秦军能与匈奴骑兵作战的就只有弩箭了。

    且这数十万枝弩箭还远远不够。

    因为数十万枝听起来似乎很多,但秦军有一万人,每人分三十枝弩箭就需要三十万枝。

    因此沈兵还留了一千人在楼兰,随时准备将新制好的弩箭送往前线。

    另一个比较轻松的原因,是姑师距楼兰五百余里。

    且还不像“库姆塔格”沙漠那样到处是沙山,对于拥有许多战马的秦军而言只需九天。

    实际上不需要九天,因为秦军的目的是交河。

    交河在姑师与楼兰之间……并非正中而是呈三角之势,交河距姑师两百余里,楼兰距交河四百余里。

    于是秦军赶到目的地只需要七天左右。

    再加上交河有饮用水,于是秦军就可以少带许多补给。

    随军补给的问题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比如秦军从沙州出发到楼兰需要三十天左右,于是秦军需要携带三十天的干粮和水,而这三十天的干粮和水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使行军速度十分缓慢,行军速度慢就导致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需要更多的补给……

    幸运的是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秦军顺利的占领了楼兰并以之作为前进基地。

    火炮方面,沈兵只带了五门,且清一色的是“开花弹”。

    这是为什么就不用说了,此战沈兵根本就没打算进攻姑师城,于是沉重的实心弹就没有携带的必要。

    这点一度让王贲等人感到不解。

    王贲说道:

    “大将军,秦军向来擅长攻城守城而不擅野战,此次为何反其道而为之?”

    李岩也劝道:

    “大将军。”

    “虽说交河匈奴只有一万匈奴更易攻下。”

    “但攻交河似乎无甚作用,因为匈奴完全可以弃守交河,到时我等还是不得不攻姑师。”

    李岩说的对,匈奴骑兵的好处就是一打就散,打不过他就跑,从这角度来说进攻交河毫无意义。

    但沈兵却反问了一声:

    “我等为何要攻姑师?”

    王贲等人面面相觑,过了好一会儿王贲才说:

    “大将军之意,是我等只攻绿洲而不攻姑师?”

    沈兵点了点头,问:

    “有何不可?”

    王贲说:

    “可若是如此,我等又如何能将匈奴逐出姑师?”

    沈兵只笑了笑,不答反问道:

    “若我占领了交河,匈奴一万骑兵又能去往何方?”

    众人目光转向了地图,然后剺就回答道:

    “若交河不守,这一万骑军就只能退守姑师,因方圆百里再无能容得下一万骑军的绿洲了。”

    沈兵又问:

    “若我等再拿下萨尔呢?”

    萨尔是除姑师城及交河之外的第三大绿洲,那里驻有五千匈奴骑兵。

    剺想也不想就回答:

    “这五千骑兵也只能退往姑师。”

    “且匈奴深入沙漠的万余骑的侧后及补给还会受到威胁。”

    沈兵点了点头,然后就不说话了。

    众人一时不明白沈兵是什么意思,都有点摸不着头脑之感。

    过一会儿王贲才一拍恍然大悟,他抚掌而笑:

    “此计甚妙,属下明白了。”

    “那姑师城的水草只够三万骑军食用。”

    “若我等将一批批匈奴骑军赶至姑师,亦即姑师城很快便陷入水草不足的窘境。”

    “到时不需我等攻城,匈奴自会因为水草不足弃城而走。”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即可领取!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赞同。

    王贲说的正是沈兵所想。

    秦军的确擅长攻城守城不擅野战。

    但正如之前所言,西域的野战与草原的野战是两回事。

    西域虽然同样地形广阔地势平坦,沙漠也适合骑兵作战。

    但几乎所有的军事活动都是以争夺水草围绕着绿洲展开。

    即是如此,这野战还能称之为“野战”么?

 第四百二十八章 矛盾

    尤其对于匈奴而言更需要水草。

    其实姑师还算是西域各国中土地较肥沃的一国了。

    这可以从它有三万余百姓可以看得出来……若是没有充足的水草,根本就无法养活这些人口。

    西域诸国中比它大的也只有龟兹,拥有八万人口。

    匈奴原本也只是进驻三万部队然后将姑师百姓大部谴散只留皇室及青壮为奴隶,这时还问题不大。

    因为姑师城外还有几片绿洲可以放牧。

    但另两万援军进入姑师后就有些不堪重负了。

    原因是匈奴骑军远不只是以人马计算这么简单。

    有句话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生活在草原中随时都能找到水草的匈奴骑军早就养成一种对西域军民而言可以算是奢侈的习惯: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他们总是随军带着比兵力多得多的马匹。

    一人有两匹马是常态,三匹马见怪不怪,四、五匹马就可以用来驮些食物、帐篷之类的重物。

    反正水草对他们而言到处都是,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放牧,甚至还一边培育战马下一代也没什么不好。

    于是匈奴在姑师说是五万兵力,那战马却少说也有十余万匹,另外还有作为军粮的牛羊,还有劫掠来的骆驼等。

    这些牧畜对姑师植被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只不过因为时间较短其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然而,若秦军在这其间再加把力,比如占领几块较大的绿洲将匈奴骑兵赶往姑师……

    其实这也是冒顿单于令熏狁一旦楼兰失守就要退回草原的主要原因。

    在这点上冒顿单于是明智的,因为他知道西域这样的地理和气候一方面是匈奴骑兵不适应、不习惯,另一方面是它根本就容不下这许多部队。

    然而,他又怎会想到右贤王及其部下因贪功而选择留下大军继续与秦军作战,于是又给了沈兵一个以少胜多的机会。

    秦军初时是直朝着姑师方向进军。

    沈兵这么做就是要给匈奴一个错觉,让他们以为秦军的目标是姑师。

    沈兵相信匈奴会上当。

    秦军以步兵为主,不攻城还能做什么呢?追着匈奴骑兵跑吗?

    何况秦军还有那什么冒烟冒火能轰塌城墙的铁棒,不用岂不是浪费?

    果不其然,熏狁就上当了。

    他一从探马那得到秦军朝姑师进军的消息,就马上转告给各部,包括分散在城外绿洲的骑军。

    甚至熏狁还担心过早进攻秦军会将其吓跑,一度命周边的骑军按兵不动,连匈奴惯用的沿途骚扰战术都不用了。

    其实此时匈奴沿途骚扰的战术对秦军已不太管用,因为乘着在楼兰休整的时间,秦军已补充了十余台三弓床弩并配上了索箭……这玩意在特定的情况下有时比火炮还管用。

    匈奴就这么等着秦军去攻,秦军也不紧不慢的前进。

    一边前进一边继续接收从楼兰运来的物资。

    然后在第六天夜里,秦军突然兵锋一转就直奔交河。

    守着交河的匈奴万夫长革庾,这革庾是右贤王熏狁的侄子。

    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不过他倒不是因为熏狁的关系而成为万夫长的。

    事实上,越是原始野蛮的部落就越是重群体而不重亲属,甚至都不知亲属的意义何在,于是类似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