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秦工程兵-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鼓励生产也要慢慢来不是?

    历史上就用了四年时间才恢复力气灭魏,你个小样却想一年就搞定!

    就在王翦与杨端和两人望田兴叹时,就见一名骑兵策马飞奔而来并呈上一封竹简。

    “大王手令,请大将军过目。”

    王翦恭谨的用双手接过,打开一看,不由喜形于色。

    “原来大王早有安排。”

    “他已封许应为治粟内史星夜兼程赶来邯郸助我等屯田。”

    “嘱我明日前往接迎。”

    闻言杨端和也松了一口气,道:

    “大王英明。”

    “有许应前来助我等,又何愁无水屯田?”

    也难怪王、杨二人会如此放心。

    这许应便是诸子百家中农家开创者许行的后人,秦国农业的发展都有赖于许应及其学生的指导。

    此时嬴政派他到邯郸一带治理,就像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第二天,王翦就亲自带着一干人前往城门迎接。

    王翦所带的这“一干人”可不是随意的“一干人”,而是他费尽了心思挑选的“精英”。

    像许应这样的专业人士来邯郸治理农业,王翦总不能随意找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跟随吧?

    工匠、书生或是经商的便是来了也没用啊!

    许应讲的可是屯田的大道理,且是眼下燃眉之急,当然得慎重再慎重。

    于是,王翦首先调来两名主薄。

    想想觉得不够,又增设了两名备用。

    他们负责将许应说的话记下来,一字不漏。

    接着又将新设三郡的郡尉、郡守和监御史全都请来。

    郡尉管百姓,郡守管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

    在这非常时期不管百姓还是军队还是监察全都要搞农业。

    所以没毛病,都来听听许应老师讲课。

    只有你们懂了、明白了,回头才知道怎么解决,才有能力教属下怎么解决。

    除此之外王翦还唤来了几个里典做为百姓代表注1

    王翦深知这是屯田,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都不是他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能明白也不是他们能想像得到的,必须有熟悉屯田的在场与许应老师互动。

    再加上亲卫、杂役、下人等,城头熙熙攘攘的聚集了数百人好不热闹。

 第八十三章 农家

    左等右等也等不到许应,正在众人疑惑时却见一名骑兵飞马来报:

    “大将军,治粟内史已至。”

    “不过内史坚持先到城外视察耕地,着我前来通报大将军。”

    王翦与杨端和对望一眼,暗道还是许应靠谱,知道时间紧迫农期不等人。

    王、杨二人想的没错,许应此行可以说一刻钟都没有耽误。

    许应接到嬴政命令时正身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

    他二话不说只带着几名弟子取上一些食物便坐上马车往邯郸赶。

    农家的作风就是极简,他们通常以普通农民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所以也不会有多少行李。

    平阳距邯郸八百里,他们一行人星夜赶路总算在第三天赶到了目的地。

    王翦前来迎接的兵士已候在十里外,按理说许应应先回城客套一番再吃顿饭接风洗尘。

    但许应却对兵士说:

    “请务必转告大将军。”

    “农期将至百姓翘首以待,许应不敢有半点拖延。”

    “此行就不进城直去耕地了。”

    “稍后再向大将军赔罪。”

    于是连城门都不入就直奔耕地而去。

    等王翦一行寻着踪迹追上来时,许应已站在耕地旁皱着眉头视察旱情。

    王翦与杨端和老远就走下马车,领着众人恭恭谨谨的上前施礼:

    “见过内史,我等有失远迎,请内史见谅。”

    许应赶忙还礼,回道:

    “是属下礼数不周,请大将军、将军不与属下一般见识。”

    王翦再客套了下,就有些担忧的问道:

    “如内史所见,三郡旱情严重无法灌溉屯田。”

    “内史可有方法引水?”

    许应没有说话,径自走到河边远眺了一会儿,才摇头回答道:

    “若是有时间拦河筑坝,倒是可以使水位上升灌溉至农田。”

    “但此时距农期不过一月,筑坝却是来不及了。”

    “而且,若用一、两年时间筑坝,却不知有多少百姓要因此饿死。”

    “不行,不行”

    王翦赶忙回答:

    “内史所言甚是。”

    “筑坝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许应沿着河岸一路往前走,众人也就一路在后头跟。

    两名主薄则在旁一手执笔一手抓着竹简,身边还有几个下人,有的挑着竹简有的端着墨盘,神情十分紧张生怕出什么差错。

    也难怪他们会是这样的表现,甚至就连王翦这大将军都要赔小心。

    农业在现代的地位或许不高,但在古代那就是一切。

    是死是活看农业,国家是否强大看农业,能否东征西讨还是看农业。

    于是像许应这样的农业大家在这时代差不多可以说是一种信仰。

    比如现在,如果许应能解决灌溉问题那就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性命了。

    许应似乎已习惯了这一切,他继续在前头边走边说:

    “为今之计,便只有两种方法或是可行。”

    “其一,我等可沿水源高位往低处接通沟渠。”

    众人不由“哦”了一声。

    这果然个好方法。

    正所谓“水往低处流”,水会流到这里就说明上游更高。

    所以只要往上游寻找,总会找到比下游耕田更高的水源,然后将其往下引就可以了。

    但许应随即又摇了摇头。

    “然此法同样耗时耗力。”

    “若是开渠引水只怕便无法屯田。”

    “若要屯田又无从开渠”

    王翦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这也是他想说的,如果有时间还好。

    一个月不行就两个月,两个月不行就四个月

    但现在是逼着就要一个月内同时开渠屯田,哪有那么多人手?

    于是王翦问:

    “那么另一种方法呢?”

    许应回答:

    “另一种方法,便是以桔槔jié go引水。”

    王翦奇道:

    “这桔槔又是何物?”

    许应回答:

    “那是我等屯田时无意间发现的取水物事。”

    “此物可从低水位往高田取水,而且更快更省力。”

    王翦大喜:

    “竟有这等物事?”

    “内史可否让我等一开眼界?”

    众人也纷纷附言。

    许应点头道:

    “自当如此。”

    “大将军可命人取来几根圆木,我等到上游制几个桔槔来。”

    “也可让工匠随我等一同制作,也可省了传授的功夫。”

    一说起工匠王翦马上就想到了沈兵。

    于是王翦转头就下令道:

    “沈兵,沈兵呢?”

    “快去把砲师工师叫来!”

    属下应了声上马就要去找,但还没走几步就回来了:

    “大将军,沈兵正在河里。”

    说着就朝前方不远指去。

    王翦顺着部下指示的方向望去,果然就见沈兵带着砲师一行人正脱得只剩裤衩犊鼻,有几个甚至干脆赤身裸体。

    一行人在河里敲敲打打的不知在忙着什么。

    苍对正在做的东西表示怀疑:

    “师兄,这物事能行吗?”

    “它真能自行将水从低处舀上高处?”

    “你莫不是拿我等寻开心”

    胖子屯打断了苍的话:

    “工丞,师傅何时骗过我们了?”

    “每趟都是我等不信,最终却不得不信。”

    “今趟又怎会例外?”

    苍抓了抓头,回答:

    “我也明白。”

    “只是,这要让水自行往高处流,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剺一边挥着斧子用力将一个木楔敲了进去一边骂道:

    “哪那么多废话?”

    “做出来试试不就知道了?”

    沈兵刚要解释,就听岸上有人叫道:

    “工师沈兵,大将军有请。”

    沈兵抬头一看,乖乖不得了,不知什么时候岸上已站着一大堆大官了。

    于是赶忙丢下短斧踩着河水上岸。

    浍也看到了那群人,接着就吃惊的说道:

    “为首的那位莫不是许应?”

    众人不由一惊,纷纷起身往岸上看去。

    过了一会儿苍就点头道:

    “确是许应,只怕是受邀到此治理旱情的。”

    也难怪他们会有这般表现。

    先秦百家中,若将墨家视作手工业者的代表,杨朱学派作为小土地私有者的代言人,那么农家则是站在底层为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民说话的。

    因此农家在百姓中的影响极大,甚至就连儒家也有许多弟子转投农家。

 第八十四章 桔槔

    在沈兵还没来时王翦就向许应引荐:

    “那是我军砲师工师沈兵,手中技艺炉火纯青。”

    “内史若有什么需要只管放心交予他处理。”

    沈兵要是听到这话只怕也要汗颜一把。

    木艺活这方面他其实无法胜任,他自个都是交给苍去做的。

    不过别人当然不会这么认为,包括砲师工匠在内都以为沈兵是不屑这低层木艺活。

    然后沈兵就出现在众人面前,赤着脚,上身褐衣下身裤衩,又是泥又是土的还不断往下滴水。

    王翦见此不由皱了皱眉,轻斥:

    “大贤面前怎生如此无礼?”

    却不想那许应哈哈一笑:

    “不碍事,不碍事。”

    “屯田开渠自当如是。”

    “不怕大将军取笑,老夫若不是年近古稀,此时也赤足下田了。”

    周围随之发出一阵笑声,只不过那笑声却有许多是尴尬。

    因为他们中只怕没有几个下过田,甚至相当一部份人还将屯田当作粗鄙活,是粗俗、下等人才干的。

    沈兵见许应这言谈举止立时就有了几分亲切。

    都是劳动人民哪!

    哪像其它达官贵人,处处讲辈份、讲身份、讲地位,累不累?

    杨端和在一旁介绍道:

    “这位是农家许应,治粟内史。”

    “稍后会领你制桔槔,可要记仔细了。”

    沈兵应了声诺,然后又对许应施礼:

    “属下砲师工师,见过内史。”

    许应点了点头,眼里透着些意外:

    “年纪轻轻便任工师,想来必是有过人之处了。”

    接着又转头嘱咐立于身边的弟子:

    “张格,便与工师同去建上一具桔槔。”

    想着又不放心,又交待了一声:

    “要与工师讲明要点,如此工师才好仿制。”

    张格应了声,朝沈兵扬了扬头就带着几个农家弟子到几步外的木堆旁忙了开来。

    初时沈兵心里还有些发毛。

    桔槔?

    这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

    再加上杨端和与许应又先后嘱咐要看仔细讲重点

    想必不会简单!

    可沈兵不会木工,万一要是学不会咋办?

    要不叫苍来?

    或是叫那胖子屯拿笔墨来让记一下

    然而众目睽睽之下却不容许沈兵这么做。

    他只能硬着头皮跟在张格等人身后。

    张格手下一边忙一边介绍道:

    “桔槔共分三层。”

    “第一层为槔基,便是将两根上端凿孔的圆木在地上插牢。”

    沈兵“哦”了一声,槔基,记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